八年级下册生物第七单元复习知识点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790598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册生物第七单元复习知识点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八年级下册生物第七单元复习知识点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八年级下册生物第七单元复习知识点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八年级下册生物第七单元复习知识点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八年级下册生物第七单元复习知识点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册生物第七单元复习知识点Word下载.docx

《八年级下册生物第七单元复习知识点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册生物第七单元复习知识点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下册生物第七单元复习知识点Word下载.docx

b.茎段上方的切口是水平(减小水分蒸发,减少蒸腾作用)的,下方的切口是斜向(增加吸收水分和营养的面积)的。

c.上一个节上的叶要去掉部分叶片(去掉叶片是为了减少蒸腾作用,但不是全部去掉,因为要保证一定的光合作用),下面一个节上的叶从叶柄处全部去掉(去叶片时会在节上留下伤痕,而伤痕处较容易生根)。

3)将马铃薯的块茎切成小块来种植时,每一小块都要带一个芽眼。

第二节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1、变态发育:

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家蚕的幼虫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

(1)完全变态发育:

发育过程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例如家蚕、蜜蜂、菜粉蝶、蝇、蚊、蛾等。

(2)不完全变态发育:

发育过程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例如:

蝗虫、蝉、蟋蟀、蝼蛄、螳螂等。

(由蝗虫的受精卵孵出的幼虫,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仅有翅芽,能够跳跃,称为跳蝻,这样的幼虫叫做若虫。

2、蜕皮是昆虫的生长发育受到外骨骼的限制而发生的现象。

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两栖动物: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后成体即可生活在水中又可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代表动物:

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

2、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1)发育过程:

卵rarr;

蝌蚪rarr;

幼蛙rarr;

成蛙。

变态过程中,先长后肢再长前肢,最后尾巴消失。

(2)特点:

有性生殖、卵生,体外受精,水中变态发育。

(3)雄蛙有一对鸣囊,能鸣叫,为了求偶,雌雄蛙抱对使得精子和卵细胞同时排出,有利于提高卵的受精率。

3、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所以两栖动物虽然可以在陆地上生活但依然离不开水。

注意:

两栖动物的发育只说变态发育,不再区分到底是不完全变态发育还是完全变态发育。

第四节鸟的生殖和发育

1、鸟卵的结构与功能:

(要记熟)P18图

卵壳:

保护作用,卵壳上有许多气孔,以确保卵进行气体交换。

卵壳膜:

2层,具有保护作用

气室:

储存气体,气体交换

卵白:

保护作用,提供胚胎发育所需的养料和水。

系带:

悬挂卵黄,固定和减震,利于孵化。

卵黄膜:

保护作用。

卵黄:

是卵细胞的主要营养部分,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

胚盘(注意:

不要写错字!

):

是进行胚胎发育的部位,里面含有细胞核。

2、“一个鸡蛋就是母鸡的一个卵细胞”的说法是错误的。

因为鸟类的卵细胞只包括卵黄膜、卵黄和胚盘三部分,而鸡蛋除了这三部分还包括卵白、卵壳等很多结构。

3、并不是所有的鸡蛋都能孵出小鸡,要看这个鸡蛋有没有受精,如果受精则可以孵出小鸡,否则不然。

受精的鸡蛋胚盘大色浓,未受精鸡卵胚盘小色淡。

4、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一般包括筑巢、求偶、交配、产卵、孵卵、育雏几个阶段。

也有例外,比如杜鹃不筑巢,孵卵,育雏。

但无论如何求偶、交配、产卵是所有鸟类生殖和发育必经的过程。

5、鸟卵的哪些结构使得它能脱离水环境适应陆地生活

(1)卵壳和卵壳膜起保护和防止水分散失的作用;

(2)鸟卵贮存丰富的营养物质供胚胎发育需要;

(3)卵白提供水环境。

第二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1、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而实现的。

2、人们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最初是从性状开始的,以后随着科学的发展,才逐渐深入到基因水平。

3、性状:

生物体所表现的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性和行为方式统称为性状。

4、相对性状:

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注意判断!

参考课本P26及P28练习3)

5、转基因超级鼠(P27)的启示:

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同时也说明在生物传种接代中,生物传下去的是基因而不是性状。

这个实验应用的技术是转基因技术。

6、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但有些性状是否表现,还受环境影响。

(如南橘北枳,萝卜地上部分绿色底下部分白色等)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1、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

2、.基因是位于染色体上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包含关系:

3、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

一条染色体一般包含1个DNA分子,上万个基因。

4、每一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为23对(46条),也就包含了46个DNA。

5、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

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时,染色体又恢复到亲代细胞中染色体的水平,子代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父亲母亲

体细胞染色体数目46条23对46条23对染色体特点:

成对

生殖细胞染色体数目23条0对23条0对染色体特点:

减半不成对

孩子

体细胞染色体数目46条23对染色体特点:

6、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书P32

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1)实验材料:

豌豆。

选择原因:

a、豌豆自花传粉,闭花受粉,一般不受外界干扰,是纯种。

b、豌豆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2)实验过程:

把纯种矮豌豆和纯种高豌豆杂交,不论正交反交,结果全都是高茎豌豆。

再把获得的子一代豌豆杂交,结果发现长成的植株有高有矮,不过矮的要少得多(高矮之比约为3﹕1)。

(3)对实验现象的解释为:

a.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基因也有显性和隐性之分。

b.在相对性状的遗传中,表现为隐性性状(矮茎)的,其基因组成只有dd一种,表现为显性性状(高茎)的,其基因组成有DD或Dd两种。

(注意抓住题目中哪个是隐性性状从而推断其他的;

若无,可假设某一性状为隐性性状,进而推断与题目信息是否符合)

c.基因组成是Dd的,虽然d控制的形状不表现,但d(隐性基因)并没有受D(显性基因)的影响,还会遗传下去。

亲代性状高茎矮茎

亲代基因DDdd

生殖细胞基因Dd

子一代基因DdDd

子一代性状高茎高茎

生殖细胞基因DdDd

子二代基因DDDdDddd(基因型比例DD:

Dd:

dd=1:

2:

1)

子二代性状高茎高茎高茎矮茎(表现型比例高茎:

矮茎=3:

2、我国婚姻法规定:

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

直系血亲:

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自己的子女,外孙(女),孙(女)。

三代以内旁系血亲:

自己和自己的兄弟姐妹,堂/表兄弟姐妹,姑侄,舅甥女之间

近亲携带相同的隐性致病基因比例较大,其后代患该遗传病的机率就增大。

第四节人的性别遗传

1、性染色体是指在能决定性别的染色体。

在人的体细胞中,性染色体有2条。

2.每个正常人的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男:

44条+XY女:

44条+XX)。

其中22对男女都一样,叫常染色体,有1对男女不一样,叫性染色体(男性为XY,女性为XX)。

3.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

精子(22条+Y或22条+X),卵细胞(22条+X)。

4、男性形成两种精子的机会均等,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也均等,所以生男生女机会均等,比例为1︰1,生男生女的概率各占50%。

第五节生物的变异

1、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的变异;

单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如果没有影响到遗传物质,就不会遗传给后代,是不可以遗传的变异。

(注意:

变异有的可以遗传,有的不可以遗传,关键看遗传物质有没有改变,即染色体、DNA、基因有没有改变。

2、人类可以利用人工选择(如高产奶牛)、杂交育种(如高产抗倒伏小麦)、诱导基因突变(如太空育种)等方法,应用遗传变异的原理培育新品种。

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

3、生物变异的意义:

是生物进化和发展的基础,可以培育动、植物的优良品种。

第三章生命起和生物进化

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

1、原始生命起于非生命物质,过程如下:

无机物rarr;

小分子有机物rarr;

大分子有机物rarr;

原始生命。

2.原始大气成分来自于火山喷发,由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气体构成。

原始大气中与现在大气明显的区别是没有氧气。

3.地球上生命的生存需要物质和能量。

4、XX青年学者米勒设计的实验装置中,沸水模拟原始海洋,正负极火花放电模拟闪电,冷凝器模拟降雨,最终在沸水中得到了氨基酸,证明原始地球上能形成简单小分子有机物。

5、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条件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

后来,地球的温度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又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

原始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地相互作用,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大约在地球形成以后10亿年左右,才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所以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

6、原始地球条件:

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原始海洋、无氧气。

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

1、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比较法:

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异同。

2、研究生物进化中化石是证明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

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千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

(P57不同地层化石模式图)

3、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1)比较不同类型动物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从而判断脊椎动物进化的顺序是:

鱼类rarr;

两栖类rarr;

爬行类rarr;

哺乳类

2)通过对郑氏始孔子鸟和爬行动物的形态和解剖特征比较,说明鸟类起于古代爬行类。

3)利用组成生物体的一些重要物质的差异性来比较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的方法,表明人和黑猩猩的亲缘关系最近。

4、科学家们通过对不同年代化石的纵向比较,以及对现存生物种类的横向比较等方法,推断出了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

5、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6、P59动植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图

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

1、100年以后,桦尺蛾体色由浅色占多数变为深色占多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浅色的桦尺蛾在黑色的树干上易被捕捉,深色的易幸存下来,繁衍后代。

2、保护色及其意义:

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十分相似,人们把这种体色称为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易被其他动物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者捕获猎物是十分有利的。

保护色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除此之外,警戒色和拟态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1)达尔文认为,自然界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空间等都是有限的。

任何生物生存下去,就要为获得足够的食物、空间等而进行生存斗争。

2)在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其中有许多变异是能够遗传的,这些不断发生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3)变异具有不定向性。

有利的变异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后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易被淘汰。

4)自然界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而不断进化。

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

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

第一节传染病及其预防

1、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常见的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非典、水痘、结膜炎、蛔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甲肝、乙肝、肺结核、脊髓灰质炎、淋病、艾滋病等)

2、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传染、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1)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叫传染。

(2)病原体离开传染到达健康人所经历的途径叫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如蚊子能够传播疟疾、西尼罗热)等。

(3)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叫易感人群。

3、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控制传染(如隔离)、切断传播途径(如紫外照射、喷洒消毒液)、保护易感人群(如锻炼身体、接种疫苗)。

(综合措施和重点措施相结合。

如麻疹以预防接种,保护易感人群为重点;

蛔虫病以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

艾滋病以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

第二节免疫与计划免疫

1.人体的三道防线及其功能:

(1)第一道:

皮肤和黏膜,它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和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呼吸道(气管和支气管)的黏膜上还有纤毛,随着纤毛的摆动,病菌等异物能被清扫出去。

(2)第二道: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中的溶菌酶,能破坏许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融解。

分布在血液,淋巴结,脾脏,肝脏等组织器官中分布有吞噬细胞,可以将侵入人体的病原体吞噬消化。

(3)第三道:

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和脾脏)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

2.第一、二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

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叫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

3.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

特点是出生以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叫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

1)抗体: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

2)抗原:

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异物)。

3)抗原与抗体的关系:

抗原进入体内促进淋巴细胞产生抗体,一定的抗体能与一定的抗原结合,从而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或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

(抗体对抗原的反应具有特异性,一定的抗体只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犹如钥匙与锁的关系)。

4.免疫的功能:

(1)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

(自身稳定)

(2)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

(防御保护)

(3)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

(免疫监视)

6.疫苗:

通常是用杀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于人体后,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

7.抵抗抗原侵入的功能过强时,进入人体内的某些食物或药物会引起过敏反应。

找出过敏原,并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过敏原,是预防过敏反应的主要措施。

8.计划免疫、意义:

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的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手段,对于保护儿童的健康和生命,提高人口素质,造福子孙后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9、艾滋病(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病原体: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致病原因:

HIV主要侵犯并瓦解人体的免疫系统,使人体不能抵御病原体,因此病人常死于多种疾病的危害。

世界艾滋病日:

12月1日

第二章用药和急救

1.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1)处方药:

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以购买,并按医嘱服用的药物。

(2)非处方药:

简称为OTC,不需要凭医师处方即可购买,按所附说明服用的药物。

非处方药适于消费者容易自我诊断、自我治疗的小伤小病。

3.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在使用前,都应该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了解药物的主要成分、适应症、用法与用量、药品规格、注意事项、生产日期和有效期等以确保用药安全。

4.中药是我国传统的药物,其有效成分主要是从各种动植物中提取出来的。

西药的有效成分主要是由化学物质合成的,因此又被称为化学药品制剂。

5.药物的保存大多需要放在干燥、避光的地方,而且要密封保存,避免受潮。

7.有效期为20__年7月,说明该药可以用到20__年7月31日。

失效期为20__年7月,说明该药可以用到20__年6月30日。

8.心肺复苏包括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

最常用的人工呼吸方法是口对口吹气法,具体操作看课本P91。

如果病人同时心跳骤停,则应同时做胸外心脏按压,具体操作看课本P90。

10.出血和止血:

(1)出血一般有内出血和外出血。

内出血是指体内器官的出血,一般不易诊断,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救治。

外出血是指体表的出血,在送往医院之前,应该做必要的止血处理。

(2)外出血可分为毛细血管出血、静脉出血和动脉出血三种。

a.毛细血管出血最常见,出血时血液呈红色,从伤口渗出或像水珠一样流出。

止血:

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出血,可以先将伤口冲洗干净,然后贴上创可贴,或是在伤口盖上敷料,用纱布绷带加压止血即可。

b.静脉出血时,血液呈暗红色,连续不断地从伤口流出。

远心端止血

c.动脉出血呈鲜红色,从伤口喷出或随心跳一股一股地涌出。

近心端止血

第三章了解自己,增进健康

第一节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

1.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者不虚弱。

2.健康的生活不仅需要加强身体锻炼,搞好个人卫生,还要保持愉快的心情,积极向上的心态,同时还应当学会与人相处,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3.心情愉快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

良好的情绪和适度的情绪反应,表示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处于积极的健康状况。

4.调节情绪的方法:

转移注意力、合理宣泄烦恼、自我安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