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以来中小学德育政策回顾与展望共10页word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78479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998年以来中小学德育政策回顾与展望共10页word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1998年以来中小学德育政策回顾与展望共10页word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1998年以来中小学德育政策回顾与展望共10页word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1998年以来中小学德育政策回顾与展望共10页word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1998年以来中小学德育政策回顾与展望共10页word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998年以来中小学德育政策回顾与展望共10页word资料.docx

《1998年以来中小学德育政策回顾与展望共10页word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98年以来中小学德育政策回顾与展望共10页word资料.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998年以来中小学德育政策回顾与展望共10页word资料.docx

1998年以来中小学德育政策回顾与展望共10页word资料

1998年以来中小学德育政策回顾与展望

  1998年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继续深入,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中小学德育工作,制定和颁布了大量德育政策文件,形成了完整的国家层面的中小学德育政策体系。

通过对《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1998年3月)颁发以来的中小学德育政策文件的文本分析,我们发现:

1998年以来的中小学德育政策,一方面延续着我国传统德育政策的一些特征,另一方面针对我国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与德育工作的现状与需求,在目标、内容和制度建设等方面都有很大发展,体现了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和德育的丰富内涵,对保障和促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1998年以来中小学德育政策发展演进的基本特征

  1.高度重视学校德育工作,确立德育为先的地位

  重视德育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政策的一贯立场和基本出发点。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深入推进,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和提高。

受政治、经济发展变革和各种国内外思潮的影响,人们的信念与价值观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为顺应并满足社会与青少年身心发展需求,中央确定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任务,明确要求实施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德育工作,要求全社会都要关心、支持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认识德育的重要性,坚持把学校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对中小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明确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2000年12月)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2月)是这一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政策。

从国家政策层面,具体明确地提出了要整体规划学校德育体系,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学校德育的中心内容,以及切实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等要求;从国家制度管理层面,对中小学德育工作做出了战略性部署。

  2.德育工作育人为本,为学生发展服务

  德育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为他们一生的美好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生活是德育的起始和归宿,德育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2004年2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积极探索新世纪新阶段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

2004年3月,《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强调“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坚持育人为本,重在实践”。

德育政策更加突出为学生发展服务,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这一特征最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课程建设。

1998年以来,制定和颁发的各个德育课程标准中都强调德育要“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要求德育应该为学生的个体成长服务。

2001年《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2002年《调整高中思想政治课有关教学内容的方案》和2003年《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中,都要求删减教材中有关“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避免滞后和繁杂,优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应尽量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及学生生活所面临的各种现象和实际问题。

  二是德育目标的设定。

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政策目标过于理想化和整齐划一,对不同心理发展水平和不同道德水平的学生用统一的目标要求,强调个人为社会、集体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而较少关注个体自身的基本权利。

由于脱离学生实际生活,所以学生的认可度不高,缺乏感召力和影响力。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以及人们思想的日益多元化,德育政策演进中德育目标的制定兼顾了国家意志和未成年人的发展需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2月)中指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弘扬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育远大志向和正确的理想信念;规范行为习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提高基本素质,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

进一步明确了德育工作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5年,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中对于小学、中学、大学三个不同教育阶段的德育目标分别做出不同表述,体现了德育目标的阶段性和层次性,更加吻合不同学段学生的教育需求和特点。

  3.德育政策系统全面,内容更加充实完善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1998年3月)颁布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等部级以上发布的有关德育政策与文件共有32项,高屋建瓴全面规划了中小学德育工作体系,同时在政策内容方面不断扩展,适应时代发展变化,增添了许多新的教育内容。

  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第一次提出了“公民道德建设”的概念,明确了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和公民的培养是公民教育最主要的目的。

2002年2月,《中宣部、全国妇联、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环保总局、广电总局关于实施中国“小公民”道德建设计划的通知》发布,由此,公民教育明确纳入中小学德育工作范畴;1999年8月,《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实施途径、师资队伍和条件保障。

2002年8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更加明确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部署,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日益受到重视;2002年10月,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综治办、共青团中央等联合下发《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中小学法制教育的指导思想与目标、主要内容、基本要求、方法与途径和保障措施。

这标志着法制教育纳入中小学德育工作;2005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颁发《关于在大中小学开展廉洁教育试点工作的意见》,第一次明确提出廉洁教育的要求,提出要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等十余个省市的大中小学开展廉洁教育试点工作。

  除公民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廉洁教育外,国家的德育政策还明确提出实施民族精神教育、诚信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教育、毒品预防教育、安全教育等主题教育,这些教育内容的加入体现了中小学德育政策在科学化进程中迈进了一大步,构成了新时期中小学德育政策的完整体系。

  4.德育途径和渠道进一步拓展,注重教育环境的整体构建

  中小学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齐抓共管,全社会广泛参与,通过多种渠道协作开展,促进并提高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

  第一,新时期中小学德育政策重视和强调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被提到教育方针的高度。

2000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制定颁布《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加强青少年学生活动场所的建设和管理,全社会也要积极支持这项工作。

2006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倡议要大力开展面向广大青少年的丰富多彩的社会教育活动,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等场所,是实施青少年社会教育的重要机构,要充分利用,加强领导,通力协作,把社会实践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

  第二,校园文化建设也是这一时期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一个着力点。

2006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和《关于在全国中小学开展创建和谐校园的意见》中指出: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德育体系中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

政策十分注重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强调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突出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全面开展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二是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三是重视校园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

为学生创造一个平安、健康、文明、和谐的学习环境,保证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第三,重视社会大环境的建设,构建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整体育人环境建设。

强调全社会要通力协作,建设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尤其明确了要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监管,强调了文艺作品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强调要关心支持家庭教育,注重家庭和学校的合作育人。

  5.重视教师的师德建设,德育保障条件进一步加强

  教师素质是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必须切实抓紧抓实。

2000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5年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其中特别重视和强调了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强调中小学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

2006年6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就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提出更具体的要求。

  国家领导人近年来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注重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尤其要重视师德建设和对学生的行为示范。

号召广大教师做品格优秀、业务精良、职业道德高尚的教育工作者,以自身高尚的情操与良好的思想道德风范教育和感染学生,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在加强德育队伍建设的同时,这一时期的德育领导和监督评估制度方面也得到很大改进。

在德育工作的管理和领导、德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德育经费的投入等方面都明确了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责任。

2000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

要切实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中小学德育工作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协调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建立健全校内外共同关心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运行机制,强化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表彰奖励和督导评估制度的建设。

政策明确了在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工作中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的职责与任务,强调要统筹协调、密切配合、齐抓共管,注重制度和机制建设。

  二、对今后中小学德育政策发展的建议

  总体来看,1998年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政策是谨慎而又灵活的,政策紧密结合社会形势,贴近学校和学生实际,较好地引领和推进了中小学德育的改进、完善和深化。

基于对1998年以来德育政策的综述分析,对今后我国中小学德育政策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在德育内容层面,既要统筹协调,又要不断更新

  在我国中小学,德育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除了智育和体育之外的几乎所有教育内容如政治、思想、道德、法律、心理品质教育都被囊括其中。

由于内容庞杂,以致当人们在使用德育概念时可能不是在同一内涵层面上交流,而是自话自说,且并非所有内容在德育政策和学校实践中受到同样的重视。

政治思想与道德是传统上受到关注的领域,其他内容受到的关注程度则不如二者。

  德育内容泛化与内涵不够清晰,既不利于德育政策制度的准确性、严肃性与权威性,也不利于学校德育基本理论研究的深入与学校德育实践的切实推进。

因此,未来的德育政策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以及心理教育等各方面德育内容之间做好统筹安排,正确恰当地处理好各育之间的地位和关系。

  同时,德育内容必须根据时代变革不断更新。

全球化浪潮、信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文化的商业化、媒体的突出影响以及不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冲突,使得新的历史时期成长起来的“90后”、“00后”学生的思想状况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给学校德育提出了许多新课题。

德育政策应当具有一定的前瞻引导性而不是滞后于社会发展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