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凤镇保合新型农村社区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780549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双凤镇保合新型农村社区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双凤镇保合新型农村社区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双凤镇保合新型农村社区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双凤镇保合新型农村社区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双凤镇保合新型农村社区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双凤镇保合新型农村社区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

《双凤镇保合新型农村社区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凤镇保合新型农村社区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双凤镇保合新型农村社区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

六、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

此次规划跨越行政辖区范围,立足于双凤镇域范围,以XXX社区为中心,辐射半径约1.8公里,面积约为4.6平方公里。

七、规划目标

总体目标:

打破城乡二元经济和社会结构,有重点的做好内涵提升和历史文化、地方特色的挖掘;

加强现代化设施建设,完善基础和公共设施;

提高农民的收入,建设产业突出、布局合理、环境优美、设施完善、文明富裕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社区。

第二章现状分析

一、区位条件

双凤镇位于XXX东北部,距离XXX市区大约32公里,东邻清平镇,南邻土场镇,西与草街镇接壤,北与狮滩镇相连,交通便利。

XXX社区交通较为便利,有一条长达2500米的对外交通干道。

二、自然条件

规划区为山地浅丘地貌,平均海拔约340米左右。

该规划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热秋凉,日照长,四季分明。

平均气温18℃,最高气温41℃,最低气温-2℃,年降雨量1100—1200mm左右,雨水充沛。

三、人口状况

XXX社区范围内现有2095人,总户数703户。

其中男女比例为100:

142。

劳动力总人口为1310人,其中就业人口为1244人,其余66人为非就业人口。

XXX场镇现有居住人口430人,120户。

其中劳动力人口有301人,外出务工人口210人,占有较大比重。

四、土地利用状况

XXX社区范围内幅员面积约为4.6平方公里,其中田占1403亩,土739亩,无闲置耕地。

五、基础设施

XXX社区交通比较便利,基本实现了社社通公路,社区内另有石板和泥结路连接着大部分居民点。

XXX社区有包山丘水库一个,库容达到了45000立方米,能够为农田提供有效的灌溉,山坪塘6个。

六、公共设施

规划社区内现有小学、幼儿园各一所,卫生院一所,信用社、邮局各1个,商店多个,农贸市场、村办公室等公共服务设施比较齐备。

社区内建有750平米的五保家园。

七、经济发展状况

(一)一般经济指标

XXX社区年总收入为840万元,外出务工收入为235万元。

人均收入为0.4083万元。

(二)产业发展

XXX社区的产业发展是以第一产业为主,产业呈原始的“一二三”结构。

其优势产业是第一产业中的水稻、玉米种植,生猪养殖和蚕桑。

第二产业是以建筑为主。

第三产业是以零售和餐饮为主。

八、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一)文化教育

规划社区内现有小学、幼儿园各一所。

其中小学入学人数65人,教师3人;

幼儿园入学人数450人,教师23人。

(二)医疗卫生

规划区范围内现有卫生院一所。

医生有8人,床位数为20,建筑面积为850平方米。

(三)公共设施

场镇商贸繁荣,信用社、邮局各1个,商店多个,农贸市场、村办公室等公共服务设施比较齐备。

(四)社会保障

社区共建有750平米的五保家园,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少。

“五保”家园及社会保障系统比较完善。

九、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一)发展优势

1.交通条件方便,是田坝、天池、黄池等村的必经之路;

2.生态环境较好,无文物和水资源保护区,地处平原没有山体滑坡和洪涝地质等灾害;

3.XXX社区紧邻原XXX镇政府所在地,处于人口最密集,居住最集中位置;

4.XXX社区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齐备,水、电、通讯、交通方便,距XXX卫生院、小学等单位不足800米,用地条件好,发展空间大;

5.XXX社区主要依托其片区桃李小水果优势,周边产业主要以种、养殖业、经果林为主,种植业有很好的发展空间。

(二)发展劣势

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阻碍了社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2.交通状况较差,规划落后,路面等级较低;

3.主导产业不突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待进一步加大力度;

4.农民总体素质不高,缺乏掌握新技术、敢于尝试新事物的技术型人才。

第三章经济与产业发展规划

一、人口预测

根据XXX社区集中居住点现状以及发展的要求,规划安置农民360户,人口1100人。

二、经济发展目标

利用XXX社区周边优越的地理和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和果树栽培产业,2008年人均收入4083元,预计到2020年人均收入达20000元。

三、产业发展规划

(一)产业发展分析

合理利用XXX社区周边优越的地理和自然优势,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和果树种植。

以绿色蔬菜和水果为着眼点,将果树种植集中成片,形成较大规模的种植。

打造绿色水果品牌,为观光农业的发展打下基础。

(二)产业发展规划

1.总体规划

根据XXX社区现有的产业布局和现状地形、地貌及气候条件分析,充分挖掘本地资源和发展优势,结合自身特点和乡村特色,突出产业优势。

在充分尊重农民土地权属关系的基础上,提倡土地适度、合理流转,按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发展生态农业,推广先进、绿色的农业科技,以先进、绿色、健康的农业科技来激励农民,引导农民科学、合理地发展农村经济,要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引导农民形成“绿色”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使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程,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优化农产品品种,充分发挥各地的优势,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产及生活条件”这一主题,充分利用本地优势,大力发展绿色养殖、无公害蔬菜、场镇商贸服务。

2.蔬菜种植

结合中低产田改造,建设标准化农田,做到“田成方、树成行、渠相通、道相连、涝能排、旱能灌”,促进XXX社区蔬菜种植的发展,推广普及绿色蔬菜种植技术,大力拓展绿色蔬菜种植面积。

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发展种植大户,通过抓点示范,带动全盘,促进集中蔬菜种植基地建设全面铺开。

3.果树栽培

结合XXX社区的地理环境,大力发展果树栽培项目,对规划区内25°

以上的坡度实行退耕还林,种植经济果树林,积极推广高产、稳产、抗病虫害、果期长的优质果树,预计到2020年实现桃、李小水果种植面积4000亩,产量达5000吨,产值达1000万元,加强对农民栽培技术的培训,努力拓宽水果销售渠道,保障农民切身利益。

第四章土地利用规划

一、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社区人均建设用地按占用非耕地建设的标准,人均综合建设用地指标为80-100平方米,对占用非耕地建设为主或人均耕地面积为0.7亩以下的,人均综合建设用地指标为60-90平方米。

二、集中聚居点规划

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合理整合居民聚集区,积极引导散居的村民聚居。

生产半径不大于1.5公里的范围内,应将居民点适当就近集中,形成社区中心聚居点,成为全社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服务全社区。

三、用地控制

(一)用地按社区建设用地、控制发展用地、非建设用地三类用地进行控制

社区建设用地:

社区建设用地主要包括社区中心聚居点建设用地、其他聚居点建设用地、基础设施用地;

控制发展用地:

规划将中心聚居点以南临近镇区的用地作为控制发展用地,并且在其他集中聚居点附近预留控制发展用地;

非建设用地:

以上两区以外的用地为非建设用地。

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大江大河两侧50-100米,其余小流域河流两侧20-50米)和以国有林地为主的自然生态保护区。

(二)遵照村民意愿,进一步加强土地流转,增加土地价值,提高村民收入

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产及生活条件”这一主题,在充分尊重农民土地权属关系的基础上,提倡土地适度、合理流转,推行公司加农户或大户承包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村从产业化经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吸引更多的农民到农村新社区落户。

第五章公共设施规划

保留规划社区内原有小学、幼儿园,并且对校内建筑进行一定的整修。

保留社区内原有卫生院、信用社、邮局,并且根据人口规模的增加适当的扩大面积。

保留社区内原有商店、农贸市场、村办公室等公共服务设施。

并将农贸市场扩建达到占地4亩的规模。

第六章基础设施规划

一、道路交通规划

(一)现状交通

XXX社区道路交通比较便利,有一条对外交通道路,村级道路基本比较完善,结合水利设施建设,基本形成了与各社及各院落的机耕道和便民路。

(二)道路交通规划

结合现状道路,社区内规划构筑成网状道路系统:

以XXX到钱塘场镇为主线,保证了对外交通。

社区内道路连接各居民聚集区和产业区,实现了道相连,使得居民的出行和生产方便。

1.道路分级情况

社区道路分为社区主干道、社区次干道及支路3个等级。

社区主干道:

道路宽7米,在原有道路基础上硬化拓宽。

两旁种植经济类植物(如桃树、桔树等)。

社区次干道:

道路宽4米,在原有道路基础上硬化拓宽。

支路:

道路宽度3米,以便于村民生产生活。

2.道路交通设施

规划沿村级道路每200—300米设置错车展宽段。

规划在社区范围内设置社区停车场和客运招呼站。

规划在居民点的入口处与公共活动场所设置停车点。

二、设施规划

(一)给水规划

对较为分散的散居户采用自备水源,水源来自地下水,对社区中心区供给自来水。

同时对现有的高位水池配套净化、消毒设施。

加强对饮用水水源的保护,禁止生活、生产污水对饮用水水源的污染。

对取水点水质应严格保护,在取水点周围半径100米内不得排放工业和生活污水。

给水管道,采用钢管或PE管等新型管材为主,配水管网最小管径为DN50。

给水管道覆土厚度原则上控制在0.8~1.4米之间。

2010年供水普及率及供水可靠率达到100%,供水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的规定。

(二)排水规划

1、污水排放规划

规划将生活污水和粪水经污水管道汇进生化污水处理池,后经生态处理沟(种植水生净化植物,利用植物的自净能力,进行生态处理)排入自然水体,同时也作为农业生产有机肥主要来源。

2008年完成污水一级处理80%;

2010年完成污水一级处理100%,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水排放达标率达到80%。

2、雨水排水规划

道路雨水按就近排放的原则,根据地形地势,管道采用分散布置向生态处理沟排放。

居民生活区可通过简易雨水收集系统收集后,将回收雨水用于浇灌、清洗。

(三)电信工程规划

在XXX社区设置邮电所1处,通信干线由钱塘电信支局标准分区方向接入,到2013年入户率达到100%。

全面改造升级现有广电网,建成以传输广播电视节目为主的宽带双向交互网络,2008年覆盖率达80%,2010年达到100%。

(四)电力工程规划

提高输电量和供电可靠性,满足农村生产生活的需要。

对村民生活用电进行低压改造,维修现有居民点电力线路。

到2013年实现电压合格率达到90%,供电可靠率达到100%。

第七章环境保护规划

一、水环境保护措施

加快生态沟的建设,完善污水排放设施,提高污水达标排放率。

整治溪河,禁止在溪河中饲养家禽,近期对溪河进行清理、整治,修建或加固小溪两岸,达到保土蓄水效果,严格保护饮用水源,合理开发利用溪河沿岸。

二、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提倡使用清洁能源,减少使用燃煤或薪柴等对大气污染的燃料,逐步全面推广新能源的利用,建立以电力、液化气及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为主导的能源结构。

沿溪流、鱼塘水体两岸和道路两侧种植具有乡土特色绿化,调节大气环境质量。

三、固体废弃物处理措施

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将采取统一收集,集中处置的办法进行。

对居民生产、生活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垃圾,统一收集于固体废弃物中转站,由专业人员运至指定地点对垃圾进行处理。

四、植被保护措施

禁止随便开荒种地、挖坑取土、砍伐树木,尽力保护山川自然的原生态。

保护地形地貌、附着的植物群落、繁衍的飞禽走兽。

对违反上诉要求的人员进行批评教育,触犯国家相关法律的应依据国家法律惩办。

对规划区内25°

以上坡度的耕地严格按照国家退耕还林的要求进行退耕,积极开展义务植树活动,鼓励植树造林。

五、建设环境保护措施

社区建设期间,严格保护周边环境,对废弃建筑材料进行集中堆放,严禁乱堆乱倒,社区建成后统一进行处理。

第八章防灾、减灾规划

一、工程建设应结合地形、地貌特点,依山就势,禁止破坏原生态植被。

二、根据聚集区周围的地形地势,采取有效措施,减小由于洪水等自然灾害对村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的威胁,利用周边水利设施(山坪塘、水库等)制定抗旱减灾措施。

三、高度重视建筑安全,近期对建在山体滑坡、地面塌陷、山洪冲沟等存在地质危险隐患的地段的建筑,必须全部拆迁,并进行山体采取加固措施。

四、对不安全的建筑要进行加固或拆迁,按抗震设防烈度设防(普通居住用房、工业建筑按6度设防)。

五、近期对XXX社区全部建筑进行检查,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危房进行整修或拆迁。

利用雨水收集建造消防池,对村民进行消防培训,增强防火意识,增强火灾自救能力。

六、按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社区应设突发急性流行性传染病的临时隔离、救治室,并普及预防知识。

第九章集中聚居点建设规划

一、集中聚居点的功能

集中居住点定为XXX社区,位于双凤镇,交通条件方便,是田坝、天池、黄池等村的必经之路。

,规划入住人口1100人,规划面积为17782平方米,建设面积99000平方米。

规划将XXX集中聚居点建设为集居住、生产、商贸为一体的新型农村社区。

二、集中聚居点的规划布局

(一)集中聚居点建设用地标准

1.人均规划建设用地指标:

90m2/人;

2.农民宅基地标准:

25m2/人。

(二)集中聚居点建设用地构成

分类代号

用地名称

规划2020年

面积

比例

人均

(m2)

(%)

(m2/人)

R

居住用地

55330

55.89

50.3

C

公共设施用地

11000

11.11

10

M

生产设施用地

14630

14.78

13.3

T

对外交通用地

4180

4.22

3.8

S

道路广场用地

9900

9

U

工程设施用地

660

0.67

0.6

G

绿地

3300

3.33

3

集中居住区建设用地

99000

100

90

三、集中聚居点建设用地布局

(一)居住用地布局

XXX社区规划入住人口1100人,按照人均50.3平方米的要求,居住用地共计5.533公顷。

(二)公共设施用地

公共设施集中布置,并且使公共设施的服务覆盖整个聚居点。

公共设施按人均10平方米的规模布置。

公共设施布置在聚居点中心位置。

(三)生产设施用地

为了方便居民的生产活动,在适当的位置布合适的生产设施,在整个聚居点的生产设施用地有11000平方米。

(四)对外交通用地

对外交通用地主要是一条干道,干道长687米,占地面积为4136平方米。

该干道处于规划聚居点的西北方向与聚居点邻近。

(五)道路广场用地

为了方便聚居点居民的生产生活,将道路修到每一户的家门。

用于休闲的广场位于聚居点的西南方向距聚居点300米的位置,建筑规模为1525平方米。

(六)工程设施用地

工程设施用地根据居住点的实际情况适量的布置,在布置工程设施的时候按照“尽量减少工程量,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工程,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效益”原则布置。

在聚居点的工程设施总的占地面积为660左右平方米。

(七)绿地

绿地的布局是分散的,在居住区、公路沿线、广场附近等地方,绿地的功能主要是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让该地的居民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

在聚居点布置的绿地总面积为3300平方米,使得人均绿地面积为3平方米。

(八)水域和其他用地

水域和其他用地,根据聚居点的其他用地功能、用地性质、居民生活习惯等,在聚居点的水域和其他用地占的总面积大约为17782平方米。

四、村容建设规划

(一)风貌定位

保护现有自然风貌特色,将XXX社区建设成为乡村自然风貌、田园景观相互融合的现代化新农村。

(二)重点控制区域

划定居民聚居点为风貌规划与建设重点控制区域。

对现有建筑进行修缮、改造,结合风貌设计要求新建,主要控制建筑形式和材料、建筑体量、建筑色彩等。

(三)建筑风貌控制

1.建筑的形式和材料

以平屋顶为主,局部使用小青瓦做檐;

建筑材料采用砖混结构。

2.建筑体量

保持建筑的小体量,以低层建筑(2-3层)为主,局部3-4层,形式亲切的人性化建筑尺度。

3.建筑色彩

以灰白色为主调,配合红色、冷灰、褐色、驼色等色彩,墙面装饰色块强调深浅对比,如深色墙体配浅色线条,浅色基调配深色色块。

4.建筑屋面及构架

坡屋面采用轻质装饰作法和墙面贴瓦仿坡屋面作法,构架类采用墙顶单排构架、屋面花架和墙顶挑板。

5.建筑立面

墙面色块划分:

大面积色彩对比、窗间墙插色、窗下墙插色及装饰色块;

运用装饰线条:

突出墙面或墙体表面的线条处理;

运用窗套:

单体窗套和复合窗套,突出墙面或墙面自身材料变化;

运用装饰构件:

选用成品构件或根据设计定制构件;

建筑群房处理:

檐部改造(单线脚、金属管件及坡屋面式),装饰构件(方椎、拱心石、色块装饰、纹样装饰等)。

6.建筑功能布局

聚居点建设方案的选择上,充分体现住宅的生态型、节能型和风俗型。

建筑内部根据农村房屋传统布局方式,设有堂屋、厨房、粮食堆放仓。

7.绿化

将当地盛产的果树(桔树、桃树等)和经济植物(蕃茄、南瓜等)纳入到整个新村生态绿化系统中;

进行墙、屋顶立体绿化,以保温隔热,降低能耗。

第十章农民素质培养和社会事业规划

一、总体目标

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自我发展能力、伦理道德观念、思想精神风貌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和进程。

要通过完善农民教育培训等措施,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

二、农民培训规划

(一)文化教育事业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

扶持组建村文化室、图书室等,营造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

继续开展文化科技“三下乡”,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捐助农村文化事业。

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要始终坚持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本。

要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推动文化设施建设(如老年活动中心、阅览室、休闲运动场、健身场等)。

要广泛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大力发展农村本地特色文化。

(二)产业新农民的培育

按照产业划分,重点培育蔬菜产业农民、优质水稻种植产业农民、果园产业农民、特色养殖产业农民等四大产业新农民,产业新农民在新农村产业建设中充当支柱力量。

(三)劳动力培训

坚持职业培训与创业实践相结合,培养一批农村用得上、留得住的创业型人才。

进一步整合教育、农业、科技、劳动等方面的资源,大力发展“前校后企”型农村职业教育,着力培养合作组织管理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提高农民自主创业、转移就业和勤劳致富的能力。

培训计划:

每季度组织集体培训,培训率达50%以上,培训时间不少于三天。

(四)劳动力转移

把培育新农民与促进劳动力转移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带动农民素质提高,使农民增收致富;

通过培育新农民加快实现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合理有序流动。

(五)法治建设

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

大力宣传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增强农村干部及群众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

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强化治安防范,从严查处黄赌毒及社会丑恶现象,清除“村匪屯霸”和流氓恶势力,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六)精神文明建设

随着农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的愿望更加强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扎实做好农村文化工作,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体育活动使农村的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建设同步推进。

要集中社区居民们的意见,制定符合实际,能治“坏习气”的《村规民约》。

像“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协会”等各种群众自治组织,都要建立起来,让大家参与,共同抵制歪风邪气,弘扬社会正气,改变“遇事没人管,谁管遭白眼”的现象。

开展“美德在农家”等形式多样的文明新风活动,形成“一人有事大家帮,全村有事共商量,敬老爱幼学贤良,和谐助人成风尚”等良好村风民俗,将一些有一定知识文化的农民培养成为新农民。

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以“一站、一栏、一员”(即每村建设一个科普宣传站、一个科普宣传栏和一名科普宣传员)为载体,加大农村科学技术普及力度。

倡导新风、反对陋习、反对邪教、倡导科学、反对迷信,建立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三、社会事业发展规划

(一)社会保障

全面推行农村合作医疗,采取“三个一点”的办法建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体系,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探求建立农村养老保险体制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

(二)民主管理

积极探索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把加强党的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