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专家教作文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767843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文专家教作文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作文专家教作文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作文专家教作文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作文专家教作文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作文专家教作文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作文专家教作文Word格式.docx

《作文专家教作文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文专家教作文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作文专家教作文Word格式.docx

他发现撒谎已经成为日常社会交往中的一个重要和常见的部分。

有人曾经做过一个统计说,一个人一生中撒谎的次数竟然可以达到数万次之多。

您认为为什么会出现撒谎作文呢?

在这样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下面,既然人肯定会撒谎,所以“撒谎作文”是必然存在的客观事实和现象。

我们把撒谎作文分为三种不同的动因。

比如说有的撒谎是善意的撒谎。

既能利己,又能利人,是一种善意的撒谎。

这种撒谎往往是一种人际交往非常巧妙的智慧,往往在很多场合是被人所提倡的一种方式,善意的撒谎。

还有一种是恶意的撒谎。

故意的欺骗、隐瞒、欺诈甚至是,是通过损害别人的利益来提高自己的利益,或者说他是损人利己的行为。

这种撒谎行为是绝对不可以的。

还有一种,我们叫中性的撒谎。

比如说有难言之隐不好说,这种撒谎往往是利己,但是它不损人。

实际上现实生活中撒谎的问题,大多是由第三种中性构成的,少量是由善意的谎言,也有极少数是恶意的谎言。

我们区别了社会中撒谎的现象问题,我们就知道,中小学生的撒谎作文,实际上只有极少一部分是需要我们强烈去反对的,而大部分是可以存在的,甚至是可以少量存在的。

您刚刚说了,有一部分“撒谎作文”是我们需要强烈地去反对的,那么它包括哪些呢?

包括恶意的去做一些欺骗、隐瞒性质的撒谎。

实际上在中小学生作文里面,绝大多数学生的撒谎作文是属于善意的和中性的。

也就是说,他要么在利己利人,要么利己不损人,很少做一些利己损人的事情。

是,那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个撒谎作文?

之前我们已经有谈到过人会有这样很多撒谎的现象。

如果从人的社会属性的考虑的话,利己性是人的一个基本的社会属性。

人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对自己做一些有利的事情。

那么从这个出发点上来说,实际上撒谎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

实际上撒谎作文的出现,我想说的是,我们既不要忽视它的存在,也不要刻意的去夸大它。

实际上跳出撒谎作文,我们教育工作者重点在于并不是一味的去禁止撒谎作文,也不是一棒子打死,而是要区别对待。

让孩子明辨是非,懂得诚实与撒谎之间是辩证的、是相对的。

比如我们可以容许有第一种善意的谎言,绝不能有第二种恶意的谎言,尽量不要有第三种中性的谎言。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不写撒谎作文,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但即使如此,我们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还是要反复的去要求我们的孩子,把撒谎的黑暗削减到最小的限度,不但可能,而且必要。

那有人提出,他自己喜欢写文章,但是就是不喜欢写作文。

那你觉得这样的观点,是不是说明我们教学环节当中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

田玉】:

关于写文章和写作文,看似是两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问题。

这个里面实际上真正的问题在哪里呢?

是在于写作的是主动写作,主动写还是被动写?

如果在这个里面,是主动的去写,他就是喜欢,如果是被动的去写,他就是不喜欢。

人人都如此,何况是一个孩子。

那么我们的教育到底是什么环节出了问题?

实际上我们不能说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而是整个教育的诸多环节都各有各的问题。

那么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中,我认为首先是我们的教师教育和家庭教育,或者说是我们的学校教育、我们的家庭教育出了问题。

如果想要改变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改变的应该是教师和家长。

改变学生之前,先改变教师,改变孩子之前先改变家长,往往是一种方便的切入方式。

现在很多人说,作文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不把诚实、诚信作为社会教育起点,而把作文变成一个技巧和工具。

有人就把撒谎作文的出现归结为诚信教育的问题,您对诚信教育有什么样的理解呢?

任何教育最大的问题都是不把诚信和诚实作为社会教育的起点,而绝非是作文教育。

单独把作文教育拿出来,要么就是为了强调作文教育它的重要性,要么就是要故意夸大、恶意炒作。

实际上作文也包括任何的一个学科,它本身就有工具的属性。

工具性是它的一个学科属性,也就是说在这里不存在着变成还是不变成的问题。

它本来就具有,怎么能说它变成这个呢?

但是我们实际上想探讨的问题的实质在哪里?

我们不能唯工具论。

就是不能把作文唯工具论,因为除了它的工具性之外,还有它的人文性。

去年我们有一位课题组的老师李胜利老师参加了全国中语会第九届年会。

在第九届年会上,就有人说现在当前的语文教育普遍存在着工具性搞模糊了,人文性搞玄乎了这种现象。

邓小平在1987年的2月6号的一次谈话中说过这样一句话“说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

邓小平说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实际上工具和人文也都是方法,我们可以这样去看待这个问题。

那么在我们的作文教学过程当中,诚信教育应该怎么样来进行呢?

诚信教育在作文过程中,实际上是整个融合在作文教学的全部流程和环节里面了。

我想这个问题的建立应该是从一个基本的作文观的建立上来做一个突破的。

什么叫作文观,就是说我们今天学作文,到底作文是什么?

为什么要做?

作文是从哪里来的?

作文将要到哪里去?

如果一个写作者,一个教育学者,他连这几个基本的问题,作文观的问题都不能够有一个清晰而明了的认识的话,那么不仅仅是诚信的问题出现,可能其他的问题可能全部都出现。

没有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作文观,所有的作文的这些困惑你都没办法更好的去解决。

田老师,我们当前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诚信教育是如何进行的呢?

不单是语文教学,而是在我们整个教育和社会都把诚信在作为诚信学知识在传授和要求。

我们只是在传授和要求,而不是在培养,也就是说通过训练习得诚信的行为习惯。

打个比方来说,这就好像我们在不断的传授着大家游泳学知识,而没有让大家去学游泳,请问学了十年的游泳学知识,到最后一天,我们把孩子领到大海边说,孩子,你已经学了非常非常渊博和丰富的游泳学知识了,十年了,你现在可以大胆放心的跳下去。

你肯定能游到对岸的那个小岛上去,孩子们很相信自己的老师啊。

于是扑通扑通全跳下去了,悲剧就这么产生的。

对于诚信来说,我们在做着一种学科知识的传授,而没有把这种学科的习惯的培养模式探讨出来。

更多的应该是让他有这种行为习惯,道德的行为只能用道德的行为方式去解决,而不是用道德的这种知识框架去约束或规范,是远远不够的。

有人把撒谎作文的出现,归结为诚信教育的失败,我认为这个观点不够全面。

诚信是一种美德,每个人都有应该朝着诚信的方向去努力,但并不能简单的贴标签似的认为写了撒谎作文的孩子,就不是诚信的好孩子。

不能这样贴标签,说这个孩子写了撒谎作文,他就不诚信。

从理论上来讲,绝对不撒谎应该是诚信这个概念最完美的体现。

一个人一生绝对不撒谎,这个人就是诚信的最完美的体现。

但是事实上根本没有人能够做到,小孩子做不到,大人也做不到。

所以,把诚信定义为绝对不能撒谎,就没有意义和价值了。

那么我们退而求其次,把诚信的标准放宽一些,比如说我们认为诚信并不一定意味着绝对不撒谎,只要他能够做到不说损人利己的话,尽量少说利己不损人的话,适当的可以说一些善意的谎言,我们认为,他就是诚信的,是不是更具有可操作性?

那有人就提出,撒谎作文其实只是学生的想象而已,与人与人的品质没有任何的关系,那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撒谎作文可以被称为想

象作文吗?

我想,撒谎作文与人的品质肯定是有关系的。

比如说善意的谎言,如果一个孩子写善意的谎言的作文,那么这个孩子的品质,我们相信,他不是恶劣的品质,他是一种机智、智慧的表现。

但是要是他是恶意的撒谎作文呢?

那就是品质可能出了大问题了。

要是中性的这种问题的出现,恐怕他的品质不会有更大的倾向于一个比较恶劣的问题现象。

整个我的想法就是,撒谎作文现象,要区别对待,分成不同的层次去区别对待。

只有一小部分是我们要坚决反对,并且要制止的,大部分是可以容许它存在的,甚至是让它存在的。

那么怎么样来处理?

什么样的是想象,什么样的是撒谎呢?

撒谎作文与想象作文或者说作文虚构实际上是不同的两个范畴。

撒谎作文它讨论的是写作的动机于出发点的问题,就是我在什么样的原因的支配下,或者什么样的出发点我去写这个文章。

我是刻意而为之,还是无意而为之,我是故意在撒谎,还是无意在撒谎,这是从人的写作的动机和出发点去做的一个分析。

但是我们说,作文中间的想象和虚构实际上我们研究和探讨的是写作的表达方式、表现形式的问题。

这是两个不同范畴的问题。

或者也就是说,虚构不等于虚伪,也不等于虚假。

我现在这个地方有三个词。

虚构、虚伪、虚假,这三个词的内涵和外延一致吗?

肯定是不一致的。

虚构它说的是写作现象中的一种表达方式或者是一种写作方式,而虚伪虚假实际上牵扯到人的品质、出发点的问题。

也就是说,艺术真实实际上不等于生活真实。

作文可以虚构,但是作人千万不能虚伪造假。

作文要追求的是艺术真实,所谓“杂取种种,合成一个”。

但是做人,我们更多追求的是生活真实,这是两种不同范畴的问题。

叶圣陶曾经说过“作文这件事是离不开生活的,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能够做什么样的文字,除了不间断的向着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因此有人把撒谎作文出现的原因归结为学生平时的生活积累太少,而应试作文太多,您是怎么来看待这个现象?

我认为当前的学生生活的积累的多少问题,要辩证的看。

相对而言,我认为现在的学生,积累的生活信息量的来源是超过古人的。

如果仅从这个角度去出发,实际上学生的生活积累不是少了,而是多了。

只相对于以前来说,信息来源比以前要丰富得多,那么现在为什么仍然感觉到我们的孩子生活积累少呢?

实际上他多的是对于生活现象的走马观花式的敷衍,熟视无睹的冷漠,而他少了感同身受的体验和细致入微的感知。

也就是说,他即使生存在一个丰饶的时代,他也可以饥渴致死。

我们刚才已经谈到的很多撒谎作文,有很人说撒谎作文,您刚才也说了它应该要区别的对,那您觉得怎么能力消除撒谎作文的现象。

客观上说,是消除不了的。

我们只能够去区分它的不同的层次和现象,把一部分尽可能削减到最小。

我们面临一个不理想的状态的时候,无法完全的消灭它,但是我们可以把它缩小到最小的限度。

这里有这样的调查,74%的人认为要改变作文课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还有70.1%的人表示要鼓励学生多接触生活社会,70%的人认为要改变应试教育的体制,还有61.2%的人建议要改变作文的评分标准,刚才有说到,您说要区别的对待,那您觉得,您最赞成哪样的改革方式呢?

作文教学,到底要改变什么?

实际上我们说,前面我们还是谈到这个问题。

关于撒谎作文的问题,你说让孩子不写撒谎作文,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个问题反而越是限制他,他反而给你撒的谎越多。

所以相反我们应该让他更加自由的来写作。

我们做过一个研究,就是说你给他的命题越是自由,你让他越是能够自由,他的作文的真实性,和他作文的水平状态会越好,你约制限制他,他越是在里面会有很多应试、应景之作,是这样一个过程。

但是我们在考试的过程当中,因为很多人可能为想要得到高分,所以他可能会说因为这样的一个原因,所以他就会写一些撒谎作文,那您觉

得这个现象应该怎么样来消除?

平时作文和考场作文是两码事情。

我们首先从考场作文上来分析,考场作文到底选拔的是什么?

余秋雨写过一篇文章叫《十万进士》,他认为科举制度最对不起的恰恰就是文学。

实际上考场作文,如果是在科举时代,他选拔的是官吏,今天的考场作文,难道选拔的是文学家吗?

而平时的作文,我们更多是在抒发内心独特的感受,我们更多是在展现我们内心的这样一种写作的欲望和冲动,想把它真实的记录下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富有意义、富有价值,更加的完美。

而考场作文是为了到达更高的一个方式的一个门槛,一个评价的标准,所以平时的作文和考场作文,它的目的是不一样的,必须要区别看待这一点。

我们知道我们从小学升学开始,就一直开始学习作文,那你觉得作文教学,它的一个目的是什么呢?

目的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可是我们现实的作文教学是把考高分,上好中学、上好大学作为了几乎是唯一的目的,也就是它的功利性目的。

我们把当文豪、当作家当成了写作文的一个,几乎也是一个很大的目的。

实际上我们说,作文绝不仅仅是考高分、上大学,绝不仅仅是为了当文豪、当作家,更关键的是,我们想通过作文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就是归结到教育的根本问题,教育的根本问题在哪里?

我们是如何培养人?

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那么回归到作文,作文也面临着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那么作文到底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呢?

实际上是由作文的学科属性所体现出来的。

目前的中小学学科里面,有强健体魄的学科,比如像体育,锻炼锻炼,强健体魄;

有开发思维的学科,比如像数学,重在开发思维;

也有温暖人心的学科,比如说语文,语文是国学之根、百科之母。

我们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一个人的写作史就是一个人心灵的成长史。

如果把一个孩子八岁写的文章放到桌子这一头,八十岁写的文章放到桌子这一头,这样一路看过来,我们是在看这个人的心路成长历程。

古人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作文教学,它的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温暖人心,它是直接关注人心灵的成长的,我们在看一个孩子写的文章的时候,实际上我们是在和这个孩子在进行心灵的沟通的对话,是这样一个方式。

那我们现在看到,有人觉得说,作文难,难于上青天,现在作文的三大难题叫做“没东西写,不会写,以及不爱写”。

那您是怎么来看待这样的问题?

就是我们的学校和我们的老师应该怎么来做,来解决这样的作文三大难题呢?

刚才您说的这三大难题,应该说是我2001年提出来关于作文的三大根本难题问题。

我首先想说说这三大根本难题产生的根源在哪里。

不爱写、没东西写、不会写。

“不爱写”是主观的问题,喜不喜欢,爱不爱。

“没东西写”是写作的素材问题。

“不会写”是写作的方法问题。

前者是写作的主观问题,后两者是写作的客观问题。

那么这三大根本难题的产生是有它背后的深层次的原因的,我们经过这些年的研究发现,主要有这样三大原因导致了这三种根本难题的产生。

一就是读写分离的教学现象导致了这三大难题。

阅读和写作本来就是语文这个天使的双翼,两个翅膀。

现在读写分离了,就是两个翅膀不协调了。

在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读写几乎是分离存在的。

就是阅读是阅读,写作是写作,几乎很少读写一体这样去进行教学。

很多语文老师困惑于读写难于一体,一个天使长着两个翅膀,两个翅膀飞起来不协调,他怎么能够飞得很好、飞得很高呢?

那么读写之妙在什么地方?

真正的读写的本质在于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

作者在写文章的时候,内心是有秘密的。

他把他的这个秘密巧妙的渗透在这个文学作品里面去,当作为读者能够一语道破作者心中的小秘密的时候,就是说作为读者的我,在读这个作品的时候,我给读出来了,读出来,我说出来了,把作者心中的秘密道破了。

或者说作者在写文章的时候,我作为一个读者在读的时候,我心中是有困惑的,我通过读他的文章,把我这个小疙瘩给解开了,这就达成了一种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共鸣,我们把这叫知音,实际上这是读写之妙。

而我们的文学作品欣赏里面,往往是缺乏对这种东西的深入的剖析的,而仅仅停留在字面的意思上。

忘记了心灵、心力的呵护。

这是第一,我们叫读写分离的实践之困导致了我们目前的三大根本难题的产生。

第二个原因,是双重人格的人格之困。

什么叫双重人格?

简单理解,就是说着一套、做着一套。

导致说着一套、做着一套的原因在哪里呢?

主要有两大原因,一个就是概念先行,什么叫概念先行?

先明白了概念,再望文生义,这样的一种方式。

有一次我去讲课。

在刚开始的时候,我就准备了一些小橘子。

我把这小橘子,现场给所有的孩子每人送了一个小橘子。

然后我明确的

希望说同学们,今天田玉老师送给大家每人一个小橘子,希望以这个田玉老师送的这个小橘子为题目、为写作对象,来写一篇文章。

然后,学生们拿到小橘子开始写,有些孩子拿着小橘子看呀、闻呀、听呀、摸啊、甚至尝着。

而有些孩子,甚至不少孩子,他把这个小橘子,写的时候他闲它放在桌子上碍事,他就把它放到桌仓里面去,甚至他就把这个橘子塞到口袋里面去。

他开始写,请问,他把这个文章写出来,写的这个橘子到底是哪家的橘子?

是田玉老师今天送给他的这个橘子呢?

还是昨天妈妈给他那个橘子?

去年奶奶给他的橘子?

实际上学生在写概念化的橘子,而不是在写田玉老师今天送给他的这个橘子。

学生已经被这样橘子的概念所推动着在写橘子,而不是被橘子的这种实实在在,今天放在他跟前,活生生的鲜活的橘子在写这个东西。

我们把这叫概念先行,简单来说就是睁着眼睛写瞎话,你送给他一个活生生、鲜活的一个东西,他都熟视无睹、弃之不顾,所以我们说,熟视无睹是作文最大的敌人,感同身受是作文最好的朋友,这是第一个叫概念先行。

第二个,叫主题先行,什么叫主题先行?

实际上孩子们在写文章的时候,很多的时候,并不是自己的观点,而是谁的观点?

是老师的看法、家长的主张、权威的观点、社会的诉求,我们问孩子往往是,说孩子,你为什么这样写作文?

孩子说老师让我这样写的,是妈妈让我这样写的,他都会这样去说。

有一次,我们单位有一位从美国留学回来的一个博士,他回国之后,把他孩子也带回来了。

他孩子在美国读到大约是四年级,回来到国内来读四五年级,这样一个交接。

然后回来大概两个月,靳博士来找我,说田老师,能不能给我们家孩子教教作文啊?

因为都是同一个单位的人,他就来找我。

我说什么问题?

他说老师批评我们家孩子不会写结尾。

我说这么办吧,我最近出差,出差回来之后,我们找一个时间和孩子好好聊聊,后来我就出差了。

出差了一段时间,回来之后,见了靳博士,我就问这个事情。

靳博士说,田老师,我们家孩子现在会写作文的结尾了。

我说他怎么会写了?

他说哦,他现在会写,比如说他要写校园了,最后一句“哇,我们的校园真美丽,我爱我们的校园”,他写我的妈妈,最后一句说“我的妈妈真可爱,我爱我的妈妈”。

他写文具盒,最后肯定是“啊,我爱我的文具盒”,他会写这样的结尾。

在靳博士孩子的作文教育中,美国的老师是不要求孩子写这样的结尾的,而我们中国的老师是要求孩子写这样的结尾的。

实际上我们把这种都统统归为主题先行。

就是当孩子还没有这种观点和想法的时候,实际上是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家长、我们社会其他周围的人把这种想法和观点强加在了这个孩子身上,这是孩子撒谎作文产生的深层次的社会背景。

卢梭说过这么一句话,他说:

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情感,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愚蠢的。

所以我也特别希望借这个平台呼吁我们的老师和我们的家长,尽量让孩子自由的去表达他自己的观点,哪怕是错误的观点,他也会受到教育啊,而不是把我们的观点强加在他身上。

我给你再举一个我们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一个案例,有一次,我去一个学校,这个学校的一个老师在上一节作文课,他这个作文课有一个场景就是给每一个孩子送了一个香蕉,每个孩子桌上放了一个香蕉,然后用语言设计的一个场景让孩子来写这个香蕉。

他这个场景大概是这样的,这个场景叫李磊的一天。

说李磊是一个学生,早晨出门,错过了公交车,然后上学就迟到了,上学迟到,老师就批评他。

然后一上课,老师又告诉他,今天三门功课,有两门不及格。

然后下午李磊和同学又因为口角打了一架,然后又受到老师的批评。

晚上回家,李磊非常垂头丧气,今天怎么这么不愉快啊?

快到家门口的时候,一脚不小心,踩到一个香蕉皮,又滑倒摔了一大跤。

这个时候,李磊把门推开,发现他们家的桌子上放着一根香蕉,如果你是李磊,你怎么写这个香蕉?

这就是老师设计的这个教学场景。

然后过了一会儿,学生先写,写写写,过了一会,老师让孩子们举手说你是怎么写的?

其中第一个孩子站起来说,我看到这个香蕉它满脸黑斑,长得又老又丑,这是第一个孩子。

到了第二个孩子,第二个孩子是这么写的,说我三步并作两步跑上前去,一把抓住香蕉,狠狠的撕开它的外皮,用牙齿咬它,要发泄一天的不满。

到了第三个孩子,不一样了,第三个孩子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我一推开门,看到桌上放着一根弯弯的香蕉,它就像一个人的笑脸,它在对我笑,我想,今天这么多人对我不友好,只有这个香蕉它对我展现的笑容,我想人生还是很美妙的。

当这个孩子说完之后,这个老师及时的做了一句评价,实际上出了问题就在这句评价上,老师怎么评价?

说哇,你真是一个思想积极的好孩子。

这个评价出了什么问题?

实际上就是老师在表扬第三个孩子思想积极的好孩子的时候,却否定了前两个孩子的发言,认为前两个孩子思想不够积极。

哪是哪的问题啊?

孩子在自由的表达着自己的思想的时候,你却在批评他思想不够积极。

结果,课堂教学发言在这个地方几乎就一边倒,后面所有的孩子都在赞美这个香蕉,只有最前面两个孩子在表达着那样的一些想法。

就是说,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中一个不经意的点评,就能够让课堂教学的主题完全偏向于一边倒。

所以我特别希望我们的老师和我们的家长,在作文教学的一些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这些方式方法,就是不要用我们的想法去替代孩子的想法。

因为孩子和人的内心成长是密切相关的,其他学科作用可能小一些,而作文的作用是很大的。

现在很多学校建心理工作室,作文老师、语文老师天生就是心理工作很好的辅导者,因为他天天看孩子的文章,这本来就是和孩子心灵沟通、对话的方式。

但是为什么孩子在作文中要撒谎呢?

他实际上是把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是心灵产生障碍了,他不愿意给你讲实话了。

不愿意讲实话的原因就在于,老师他更愿意听到不是实话的那一面,家长更愿意听到不是实话的,那么孩子利己的社会属性让他不断的这样去做,整个就导向到这边去了。

导致三大根本难题产生的原因,除了我们前面所谈到的读写分离的实践之困,双重人格的人格之困,实际上还有一个是前后作文的方

向之困。

什么叫前后作文的方向之困?

我曾经打过一个比方,我的老家是在甘肃的兰州,我喜欢吃土豆,从小吃着土豆丝长大的,我打过一个比方,我说我从小到大,一共吃过一千盘土豆丝,我看别人吃的一万盘土豆丝,可是我还是不会炒土豆丝。

大前年的时候,有一个朋友到北京,到我们家来,我给他讲吃不到很多土豆丝的困惑。

他说田玉,我会炒土豆丝,来,我教你。

他把我领到我们家厨房去,开始洗土豆,切土豆丝,炒土豆丝,最后出锅,我看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