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管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76731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0.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有企业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管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国有企业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管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国有企业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管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国有企业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管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国有企业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管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有企业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管理.docx

《国有企业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有企业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管理.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有企业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管理.docx

国有企业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管理

国有企业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管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逐步完善,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市场经营方式越来越趋于与国际市场接轨。

尤其是在国际金融资本市场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带动下,近十多年来,中国的金融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已初具规模。

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和生产经营企业开始利用金融资本市场提供的多种金融衍生产品开展投资活动,也有不少企业进入国际金融资本市场进行投资或投机活动。

由于,我国企业对金融衍生产品这一新型金融工具缺乏深入的了解和必要的专业知识,有些企业贸然行事,置高风险而不顾,结果招致巨额损失,教训惨痛。

下面,我就我国金融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以及国有企业从事高风险业务的状况和国家的监管要求作一介绍,与大家共同探讨“国有企业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管理”这一新课题。

一、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的概况

 在讲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形成和发展之前,不能不扼要提及上一世纪国际金融市场两场历史性的、里程碑式的变革。

因为中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与这一大背景,尤其是与仍在延续的第二次大变革密切相关,而且深受其影响。

一是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由于股市崩溃、华尔街重大丑闻曝光、1000多家银行倒闭及经济大萧条而引起的对金融市场、机构、制度、经营方式的普遍变革。

变革的基本特征是加强管制,金融分业经营就是强制性规定之一。

其标志是1933年格拉斯?

斯蒂格尔法的实施和1944年44国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第二次大变革,则是7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宏观经济环境的巨变(世界性石油危机、汇率、利率的剧烈变动等),金融机构传统的经营模式和业务种类已越来越不适应经济运行的需求,金融自由化的浪潮兴起,布雷顿森林体系逐步解体。

其基本特征是放松管制和金融创新。

在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冲击下,发达国家相继从法规层面上放松了原有的严格管制,一方面加快了金融资本市场全球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也极大促进了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创新。

由此,各类金融衍生产品层出不穷,日新月异,利用金融衍生产品进行投资和投机的活动日益增多。

金融衍生产品在充分发挥繁荣世界经济作用的同时,也给企业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巨大的风险性。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一)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现状。

金融衍生产品开始引入我国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事情,但我国真正建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市场则是在上世纪90年代。

在其发展过程中,以下几个主要事件值得一提: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1992年—1995年间,上海和海南的交易所曾推出过国债和股指期货,交易也一度达到疯狂的程度,但由于太过超前,水土不服而夭折。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1992年6月,上海外汇调剂中心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外汇期货市场,率先推出人民币外汇期货业务,但由于各方面条件尚不具备,对投机行为认识不清,市场缺乏规避外汇汇率变动风险的主体,法律制度不健全、管理经验不足、缺乏相应专门人才等原因,我国的外汇期货试点了一年多就宣告试点失败。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1992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推出第一张国债期货合约,刚开始时交易清淡,直到1994年底,市场逐步发展,交易规模才得以扩大。

但由于经验缺乏,金融监管不力,导致过度投资,从而引发了“3.27事件”(注:

“327”品种是对1992年发行的3年期国债期货合约的代称。

1995年2月23日,“327”品种由于贴息消息在十分钟内上涨3.77元,使做空主力万国证券陷入困境,亏损达60多亿元。

交易结束前最后8分钟,空方主力大量透支交易,使其暴跌3.8元,并使当日开仓多头全线爆仓。

但最终上交所宣布最后8分钟所有“327”品种交易无效,会员之间协议平仓),并于1995年5月17日关闭了国债期货。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1993年3月,海南证券交易中心推出了非正式的深圳股票指数期货交易,但由于投资者对这一投资方式的认识不足,再加上中国股票市场的不稳定,在管理上出现了不少问题,海南深指期货仅运作了几个月,就被停止交易。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1994年10月,深圳证券交易所开始交易认股权证,但1996年6月,出于稳定证券市场,实施全国统一配股政策的考虑及权证的存在对其他国家股、法人股转配不公平问题的担心,证监会取消了此类衍生品的运作。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我国成规模的金融衍生产品业务开始于1997年中国银行开办的具有远期交易性质的远期结售汇业务。

后来,人民银行于2004年推出了买断式回购国债业务,2005年推出了银行间债券远期交易、人民币远期产品、人民币互换和远期结算等业务,意味着中国衍生品市场已重振旗鼓,伴随着股权分置改革而创立的各式权证使衍生品也开始进入普通投资者的视野。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上主要的衍生产品有外汇远期、外汇掉期、利率远期和商品期货。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二)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使高风险业务品种大量增加。

金融衍生工具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19号中定义为:

“一项价值由名义规定的衍生于所依据的资产或指数的业务或合约”。

在我国,银监会颁布实施的《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指出:

衍生产品是一种金融合约,其价值取决于一种或多种基础资产或指数。

合约按功能分,有风险管理型、增强流动型、信用创造型、股权创造型;按产品形态分,有远期、期货、期权、掉期;按原生资产分,有股票、利率、汇率、商品;按交易方式分,有场内和场外交易两种。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衍生金融工具的价格受基础资产价格走向及股票价格指数波动的支配。

衍生金融工具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契约性。

衍生金融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合同,其标的物是签订的合约,而不是现实中物质属性的商品或劳务,衍生金融工具是一种标准化的合约,对于合约的标的物、交易时间、交易条件等有比一般经济合同更加严格的要求,除非对冲仓位,否则必须进行交割。

二是杠杆性。

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净投资很少,采取保证金制度,保证金一般按合约交易金额的5%-10%来交纳,以少量的资金就能完成数倍乃至数十倍的合约交易,这就是衍生金融工具的杠杆作用。

三是风险转移性。

衍生金融工具能够将风险在交易者之间转移,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中存在着套期保值者和投机者,套期保值者希望能够规避风险,而风险的承受者就是投机者。

四是创新性。

衍生金融工具处在不断的发展创新中,造市者往往为了避免现有的监管,不断地创造出新的衍生金融工具。

五是未来性。

从衍生金融工具的概念可以看出,衍生金融工具是面向未来的,所签订的合约是代表未来的权利义务。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国外金融衍生品市场已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开发阶段、飞速发展阶段,现在已进入较为成熟阶段。

当今的全球金融市场,平均每星期都有新的衍生工具产生,衍生金融工具的创新,直接丰富了衍生工具的品种,至1994年统计,国际金融市场的衍生工具已达1200余种,而由它衍生出来的各种复杂组合的产品可以说数以万计,使高风险业务的品种大量增加。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三)金融衍生产品本身特征,决定其“高收益、高风险”必然属性。

金融衍生产品具有杠杆性、复杂性、投机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衍生产品不仅具有高收益性,也不可避免地具有高风险性。

例如,衍生产品的杠杆性意味着,在衍生产品交易中,只需按规定交纳较低的佣金或保证金,就可从事大宗交易,以小搏大。

投资者只需动用少量的资本便能控制大量的资金,但是一旦实际的变动趋势与交易者预测的不一致,就可能使投资者遭受严重损失。

同时,衍生产品的虚拟性和定价的复杂性使得其交易策略远复杂于现货交易。

在现实中,金融衍生交易的各种风险往往交叉反映,相互作用、互相影响,使金融衍生交易的风险加倍放大。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对于衍生金融工具来说,直接相关的风险至少有以下六种:

一是市场风险。

因衍生产品市场价格波动造成亏损的风险,它突出地表现在投机交易中。

市场风险是许多衍生品交易导致亏损以致破产的直接原因。

二是信用风险。

也叫履约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无法履行合约承诺的风险。

这种风险主要表现在场外交易中,银行或交易公司仅充当交易中介,能否如期履约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资信,故信用风险极易发生。

在场内交易中,通过良好的保证金制度和结算制度,可以较好地规避信用风险。

三是流动性风险。

即合约的持有者将合约转让变现的风险。

场内交易的合约,由于标准化程度高,市场规模大,消息灵通,交易者可以随时斟酌市场行情变化决定头寸的抛补,故流动性风险较小;相反,在场外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每份合约基本上是“量体裁衣”式订立的,缺乏可流通的二级市场,因而流动性风险大。

如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交易的场外期权产品,自己占了该品种市场交易的95%,一旦被别人挤到墙角,就会出现“墙倒众人推”的情况,流通性差。

四是操作风险。

指因信息系统或内部控制系统的失误而造成的意外损失。

五是结算风险。

即:

交易对手无法按时付款或交货技术原因造成的风险。

六是法律风险。

指合约不具有法律约束力或未准确地诉诸于法律文件所产生的风险。

金融衍生产品是一个全球化的市场,要求统一的交易规则,而各个国家的法律彼此不同,这会带来法律风险。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衍生金融工具是一把“双刃剑”。

使用得当,可以有效地帮助企业获得较高的收益或者对冲经营风险。

例如利用远期、期货等衍生产品,可以帮助企业管理原材料和外汇等的价格波动风险,帮助企业锁定成本,保持企业财务和盈利状况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另一方面,若对衍生产品的风险认识不足,贸然参与或过度投机则很有可能给交易者带来巨大损失。

大量的事实证明,如果不能正确的驾驭衍生金融工具,控制其风险,它给人们带来的教训也是十分惨痛的。

但这并不是交易工具本身的过错,而是人为的过错。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四)金融衍生工具的复杂多样性加大了经营和监管的难度。

随着国际市场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当前衍生产品的新种类越来越丰富,衍生产品设计日益灵活,种类繁多,几乎到了“量身定做”地步,与之相伴随,管理和监管难度也越来越大。

例如,银行完全可以根据客户所要求的时间、金额、杠杆比率、价格、风险级别等参数为客户设计衍生产品。

然而,这样的衍生产品定价极为复杂,需要高难度数学模型来完成定价,企业和监管当局很难识别和管理其中的风险,这类衍生产品的交易也很容易因为无知而亏损。

再如,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多属于表外业务,不能在资产负债表内列示,且具有“以小博大”的杠杆作用,这使其表面的资金流动与潜在的资金盈亏大相径庭,加之衍生交易空间上的广阔性和时间上的连续性使会计核算难以进行,因此,对衍生金融工具的财务监管难度很大。

为银行监管需要,我在银监会时曾负责做过一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课题,很不容易,因为我们的实践太少,国内对此确实有权威、有充分发言权的专家不多;银监会还成立了业务创新监管协作部,专门研究金融衍生产品的国外引进、创新及监管,实际还远远适应不了市场发展的需要。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衍生交易的风险管理和监管给企业给监管当局带来了极大挑战:

首先,为了恰当运用衍生产品交易进行风险对冲,企业必须具有一定数量的合格交易人员,而衍生产品交易员的市场价格往往不菲;其次,为了识别和管理衍生产品中的风险,企业必须拥有高度专业的风险管理人员和风险管理系统;再次,衍生产品定价极为复杂,需要高难度数学模型来完成定价,监管机构要真正理解这些定价模型极为困难。

第四,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核算和现行财务会计理论提出了严峻挑战,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与报告问题是传统的会计理论无法解决的。

一是按照传统的会计理论,资产与负债是由过去的交易事项带来的资源与发生的现有义务,而衍生金融工具的实质是企业现在拥有的权力或承担的义务,在将来会造成现金流入或流出,所以难以将其确认为资产或负债。

二是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市价随时随地在发生变动,此时预示着参与者的巨大盈利,彼时可能演变为巨额损失。

因此,必须以多种计量基础对金融工具进行不断的确认和计量。

三是衍生金融工具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