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吴敬梓《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写作特点.rtf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76527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RTF 页数:8 大小:83.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吴敬梓《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写作特点.rt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吴敬梓《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写作特点.rt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吴敬梓《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写作特点.rt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吴敬梓《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写作特点.rtf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论吴敬梓《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写作特点.rtf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吴敬梓《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写作特点.rtf

《论吴敬梓《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写作特点.rt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吴敬梓《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写作特点.rtf(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吴敬梓《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写作特点.rtf

-1-【内容摘要】清代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是我国一部著名的讽刺小说,它对封建社会揭露得深刻透彻,它的讽刺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乃觉身世酬应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它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巨大的影响,它继承中国古代讽刺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加上作者的天才创造,把中国古代的讽刺艺术推向新的高度,并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首先,儒林外史以生活的真实为基础,写出清代儒林群丑在人格意识方面的扭曲与堕落。

其次,儒林外史善于通过个性化的人物心理描写,讽刺与批判科举制度毒害人的心灵。

再次,儒林外史善于将讽刺对象的戏剧性与悲剧性结合。

第四,儒林外史善于运用对比与夸张的手法展示人物前后行为的矛盾。

第五,儒林外史语言准确、生动、洗练、含蓄婉曲而富于形象性。

【关键词】讽刺艺说儒林外史病态社会对照手法形象性-2-论吴敬梓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写作特点论吴敬梓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写作特点清代长篇小说儒林外史堪称讽刺文学的杰作。

作者吴敬梓在继承中国古代讽刺艺术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对生活的深刻认识,把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儒士的那种趋炎附势,攀附权贵和附庸风雅的人生百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并通过对德世济民、自食其力的市井四大奇人等理想人士的着意描写,表现作者对现实的讽刺与批判以及对自己理想未来的呼唤。

同时,儒林外史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它的讽刺手法把中国古代讽刺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度,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儒林外史以生活的真实为基础,写出清代儒林群丑在人格意识方面的扭曲与堕落吴敬梓所选取的都是平常、真实的题材。

鲁迅在什么是“讽刺”?

一文中说过:

“它所写的事情是公然的,也是最常见的,平时谁都不以为奇的,而且自然是谁都毫不注意的。

不过这事情在那时却已经是不合理的,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

但这么下来了,习惯了,虽在大庭广众之间,谁也不觉得奇怪;现在给它特别一提,就动人。

”吴敬梓笔下的人物大多数都是生活原型的写照,作者把那些常见的,谁也不觉得奇怪的生活场景捕捉下来,如实地加以描绘,一些可鄙可笑的现象自然流露出来,而达到讽刺的目的。

如中举之前的周进饱受了贫穷之苦,更连连遭逢年轻秀才、举人乃至乡人轻视和侮辱,最后还连糊口的塾师位子也丢掉了,当他走进贡院,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这在清代社会对于读书人不足为怪。

“周进见了贡院的号板,又是一头撞将过去。

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

“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

当众人们答应拿出银子让他纳监进场,“周进道:

“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

”活画出士子因迷恋举业而完全被动的自我。

揭示了八股制摧残了士人的心灵,造成他们的人格扭曲与堕落。

范进中举后,家里的吃穿住用都有了,这让穷惯的母亲着实不敢相信,见了范进的娘子胡氏“家常戴着银丝,穿着天青缎套,官绿的缎裙,督率着家人、媳妇、丫鬟洗碗杯著”,说道:

“你们嫂嫂,姑娘们要仔细些,这都是别人家的东西,不要弄坏了!

”“家人、媳妇道:

老太太那里是别人的,都是你老人家的!

”“连我们这些人和房,都是你老人家的!

”“老太太听了,把细瓷碗和银镶的杯盘,逐渐看了一遍,哈哈大笑道:

这些都是我的了!

大笑一声,往后便跌倒,忽然痰涌上来,不省人-3-事。

”范进中举,笑疯了举人自己,笑死了举人的母亲,读者却笑不出来。

周进大哭,读者欲笑。

范进大笑,读者欲哭。

这一“哭”一“笑”使之收到了强烈的讽刺艺术效果。

二、儒林外史善于通过个性化人物的心理描写,揭露了科举制度腐化人的心灵儒林外史往往写的不是类型化人物,而是个性化人物。

随着人物的发展,人物的性格具有非固定性的特点。

如匡超人原先是个十足的孝子,他出身庄农,家境贫寒,靠自己辛苦勤劳养活父母,父亲病重,他睡在父亲太公的脚跟头,帮父亲端屎端尿,又照顾家里人,这些都可以看出他是孝子。

但因在马二的“热心”帮助下和“劝导”下,他日渐陷入迷途,经抛下重病的父亲去赶考,考取功名后做一系列坏事,营私舞弊,敲诈勒索,吹牛说谎,停妻再娶,攀高结贵等等,成为一个无耻之徒和忘恩负义的无赖!

这样的道德败坏之辈,居然以“优贡”保荐入学。

可见,科举制度已把毒汁注入了人体,腐蚀了人的灵魂。

做了三十年老秀才的王玉辉中理学流毒已深入骨髓,他立志“要纂写三部嘉惠来学”、“劝醒愚民”,终日手下停笔,进做馆的功夫都没有。

女儿受了他的言传身教,丈夫死了要以身相殉,王玉辉没有劝女儿,反而表示“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我难道反拦阻你?

你竟是这样做罢。

”女儿得到鼓励,果真八日不食而死,妻子哭得死去活来,王玉辉竟说妻子“真正是个呆子”,“只怕我将来不能像她这个好题目死哩”并仰天大笑道:

“死的好!

死的好!

”理学竟可以把人性异化到如此荒唐的程度。

但王玉辉在“明伦堂摆席”,祝贺他“生这样好女儿,为伦纪生色”。

这时王玉辉才“转觉心伤,辞了不肯来”。

有时想起女儿心里哽咽,那热泪直滚出来。

人性渐醒。

见老妻悲泣而不忍,决定到外面游几时。

一路上“看着水色山光,悲悼女儿,凄凄惶惶”,人性进一步觉醒。

王玉辉由人性泯灭到人性复苏的过程,有力鞭挞了封建礼教灭绝人性、毒害灵魂的罪恶和封建礼教的虚伪、野蛮和残酷。

“故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效,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三、儒林外史善于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悲剧性结合吴敬梓善于“从喜剧中发现悲剧,而且是从生活的绝对庸俗里发现悲剧”作者笔下人物身上都集中着悲与喜的交融,如范进中举,笑疯了自己,还笑死了自己的母亲。

周进走进贡院,一头撞在号板上,并号啕痛哭等,这些都是令人捧腹大笑的。

但是在大笑之余,我们却看到了罪恶的科举制度是怎样把人的灵魂腐蚀毒化的。

所以它又是人性被毁灭的社会大悲剧,它给我们的笑是流着眼泪的笑。

左绍光是作者肯定的正面人物。

他不愿做官,但又接受皇帝赐予的玄武湖;既厌烦与绅先生们“缠”,又写了十几封书子去“远托朝里老大”。

皇帝向他垂询“教养之事,何者为先”时,小说写他因帽子里钻入一只蝎子,而被蜇得答不-4-出话来,虽然带有嘲讽意味、喜剧色彩浓重。

这也是儒林外史从讽刺艺术上区别于其他讽刺作品而独树一帜。

(一)“病态人物”映衬“病态社会”的基本面貌鲁迅说: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给人看,喜剧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而吴敬梓却从“病态人物”身上去揭示这个令人发笑的“病态社会”,在小说中的那些迁陋穷酸的腐儒自欺欺人的假名士和斗方诗人、无耻官绅和市井棍徒就是作者笔下的“病态人物”,而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讽刺态度是不同的,对腐儒是带泪的讽刺,对假名士和斗方诗人是鄙视的讽刺,而对无耻官绅和市井棍徒则是愤怒的讽刺。

作品中最先上场的就是迁陋穷酸的腐儒,周进受尽辛苦,到了六十岁还只是个同生,后经人周济才得以纳监入场。

范进20岁开始应考,饱尝了世人的辱骂、奚落和白眼。

直到54岁,因同命相连的周进“可怜他苦志”,才得进学。

他们那副面黄肌瘦、破衣烂衫的样子,完全是被“举业”两个字压垮了身体和心灵的悲剧形象。

马二先生是一个迂儒的典型,“身子又长,戴一顶高方巾,一幅乌黑的脸,腆着大肚子,穿着一双厚底破靴,横着身子乱跑,只管在人窝子里撞,不看女人,不看风景,只对沿途的各种小吃馋延吞咽了。

”“举业”对他来说才是最重要的,他把全部虚掷在八股时文的选批上面,八股时文毒化了他的灵魂。

“西湖之幽秀,风俗繁华,与马二先生之迂陋穷酸互相映发”,展示出一个被科举时文异化了的读书人腐味熏天的灵魂。

(二)讽刺并揭露科举制度“败坏人才,坏人心术;培养贪官骗子无赖”的罪恶进士王惠补援南昌知府,一到江西就打听“地方人性,可还有什么出产?

调论里可也略有些甚么通融?

”从此衙门里满是“色子声、算盘声、板子声”,“合成的人,无一个不知道太守的厉害,睡梦里也是怕的”。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王惠是科举选出来的贪官典型。

横行乡里的严贡生,巧取豪夺无所不为。

仗着自己儿子多,强圈穷人王小二家的猪,还霸占弟弟的产业,是个无恶不作的劣绅。

严贡生是一个劣绅典型,他利用自己的特权与官场的光系,无耻地欺诈乡愚。

在哪个社会里还活动着一些“巧取人间之富贵”的市井棍徒。

如差役潘三把持官府,包揽词论,为非作歹等,这种市井棍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以富贵诱饵的科举制度的腐朽。

四、儒林外史善于运用对比与夸张的手法展示人物前后行为的矛盾儒林外史讽刺手法多种多样。

其中对比手法用得尤为普遍,尤为灵活。

对比手法主要是运用在人物细节地刻画上来映衬出讽刺的效果。

比如作者在描写胡屠户这个人物形象时,-5-作品主要是通过他两次“贺喜”:

当范进考中秀才时他来了,“手里拿着一幅大肠和一瓶酒”,坐下便挖苦范进“现世宝”“穷鬼”,说范进中相公,是靠他“积了甚么德”,然后居高临下教训范进,吃、喝加教训到西时分才离去。

临走的神态是“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一副目中无人的样子。

第二次“贺喜”,是范进中举发疯时,听说女婿中举,立即带着烧汤的二汉“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正来贺喜。

”当众人说要他打醒范进以治其疯病时,这个平日百般辱骂、讽刺女婿的他今日却犯难恐慌了:

女婿中了举人,“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否则阎王要让下“十八层地狱,永不得翻身”。

经过众人劝说,他连喝两碗酒壮胆,才颤着手打了范进一下,却不敢再打第二下。

范进醒来,胡屠户更怕了,“不觉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而且“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

他很懊悔打了“文曲星”。

回家途中,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到了家门”,又高叫:

“老爷回府了”。

二次“贺喜“前后态度的鲜明对比就轻松地、灵活地勾画出了胡屠户庸俗势利的市侩小人嘴脸。

第四回写“遵制丁忧”的范进去汤知县处打秋风,范进因为为母亲守孝,席上的银镶杯著,范进不用,忙换了象牙的仍不用,最后换了一双白颜色的竹制的方才罢了。

“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酒,确实不曾备办。

落后看见他在燕窝里拣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

这便是举人老爷的遵制尽礼。

作者通过他前后举止的矛盾,讥讽了虚构的居丧“尽礼”。

同时,吴敬梓借助这些典型细节,揭示出人物趋炎附势的丑态本质。

除此之外,还运用白描手法精心刻画人物行动,把人物细节进行夸张描写。

如第五回写严监生之死,作者把严监生“伸出两个指头”的细节,通过否定大侄子、二侄子、奶奶的解释加以放大,造成难解的谜,最后由他的妾赵氏把谜底揭出,从而加强了强烈的喜剧效果,这个守财奴的形象跃然纸上。

五、儒林外史语言准确、生动、洗炼、含蓄婉曲而富于形象性第六回严贡生坐船接新郎新娘时,把云片糕放在鹅板上,掌舵的害馋把它吃,严贡生上岸时找不到云片糕,并问掌舵,只因掌舵的说不是云片糕,“无过是些瓜仁核、没什么东西”。

“严贡生发怒道:

放你狗屁!

我因素日有个晕病,费了几百两银子,合了这一料药,是省里张老爷在上党做官带来的人参,周老爷在四川做官带了来的黄莲。

你这奴才,猪八戒吃人参果,全不知滋味!

说的好容易是云片糕?

方才这几片,不要说值几十两银子,半夜里不见了枪头子,攮到贼肚里只是我将来再发了晕病,却拿甚么药来医?

你这奴才,害-6-我不浅!

”描写出严贡生冠冕堂皇的言辞与卑鄙龌龊的行为,活画出一个劣绅的丑态。

这种形象简洁、个性化、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是人物“现身纸上,声态并作”后记吴敬梓生活在18世纪初、中叶,清王朝的政治日趋稳固,文化统治的毒害愈来愈深。

各种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由于作者的亲身体验而对此十分憎恶,并用自己独特的思考与观察,结合时代的背景,对社会丑陋的现象进行彻底的批判,运用讽刺以强化批判揭露尖锐的社会矛盾,以惊人的真实、生活和丰富性,艺术地展现了清代18世纪腐败不堪的社会风貌和龌龊扭曲的众生相。

此书历来被称为中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独步千古的第一杰作。

鲁迅称其“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诙谐,婉而多讽:

于是小说部中乃始有足讽刺之书。

”它奠定了我国讽刺小说的基础,晚清谴责小说明显地受到它的影响。

鲁迅称官场现形记“头绪既繁,脚色复夥,其记事率与一人俱起,亦即与其人俱迄,若断若续,与儒林外史同。

”可见它的影响尤为深远,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7-谢辞:

行文至此,我的这篇论文已接近尾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