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中国现代史试题汇编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760879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80.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中国现代史试题汇编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届高考历史中国现代史试题汇编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届高考历史中国现代史试题汇编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届高考历史中国现代史试题汇编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届高考历史中国现代史试题汇编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中国现代史试题汇编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届高考历史中国现代史试题汇编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中国现代史试题汇编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中国现代史试题汇编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D.中美关系正常化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日益成为国与国之间解决利益纠纷的国际准则,与题干信息“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相符,故C项正确。

A、B、D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4.[2018·

河南周口期末]1955年,万隆会议后,有外电评论说“周恩来是万隆会议的灵魂人物和真正主角”。

这主要表现在周恩来(  )

A.提出了“求同存异”主张

B.消除了与会各国疑虑和分歧

C.重申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避免了会议偏离正确的轨道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了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功绩,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对万隆会议产生了很大的干扰,使会议杂音时起,出现波折和争吵。

就在会议可能偏离正确轨道时,周恩来发表极具针对性和说服力的重要演讲,并广泛与各国交流意见,使会议朝着正确轨道前行,故D项正确。

A项虽然是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贡献,但不是材料反映主旨,应排除。

B项说法错在“消除”,过于绝对化,应排除。

C项与万隆会议无关,应排除。

5.[2018·

山东枣庄八中期末]就1970年的第25届联大,尼克松在回忆录中说:

“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已无可挽回地瓦解了,以前支持我们的几个国家已经决定在下次表决时转向支持北京。

”这说明(  )

A.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发生分化

B.新中国国际影响力日渐凸显

C.美国对华的冷战思维在加强

D.发展中国家坚决支持新中国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美国总统尼克松认识到反对中国重返联合国已经是无法阻挡的事实,主要是因为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成为大势所趋,故B项正确。

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发生分化是对材料的片面反映,排除A项;

题干反映美国对华的冷战政策受挫,排除C项;

题干信息无法推断发展中国家坚决支持新中国,排除D项。

6.新中国参加的某一国际会议的5项议程为:

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权,附属国问题,世界和平和合作的促进。

据此判断,这一会议(  )

A.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联系

B.开始冲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

C.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D.实现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中“人权和自决权,附属国问题”,可知反映的是1955年反对殖民主义的万隆会议,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联系,故A项正确。

开始冲破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是指新中国成立第一年就同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故B项错误;

万隆会议召开时两极格局尚未形成,故C项错误;

实现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是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内容,故D项错误。

7.[2018·

湖南郴州期末]下表为新中国建交情况统计表。

从中得出的正确结论应该是(  )

时间

建交国家数

1949~1950

17

1951~1960

19

1961~1970

1971~1980

69

1981~1992

27

1992~1999

10

A.建国初多边外交取得显著成就

B.“文化大革命”时期外交停滞不前

C.中美关系改善开创外交新局面

D.八十年代后中国外交形势下滑

解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并非实行多边外交,排除A项;

从表中信息可知,“文革”时期外交依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排除B项;

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后,与我国建交的国家数大量增加,我国外交出现新局面,故C项正确;

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8.[2018·

杭州七县联考]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

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

日本对美国“越顶外交”的直接反应是(  )

A.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中日联合声明》

B.对侵略历史进行深刻反省、道歉与赔偿

C.与台湾当局断绝所谓的“外交关系”

D.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日本和中国签署《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建立外交关系,故A项正确。

B、C两项明显不符合题干主旨,故排除;

1971年新中国已经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9.[2018·

河北正定中学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为二战时期的美国宣传海报

材料二 尼克松的两段讲话:

(1)材料一中的美国宣传海报反映了怎样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美国对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中美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

答案 

(1)背景:

二战时中美两国结为盟国,相互合作,共同反抗法西斯侵略。

(2)变化:

由敌对到关系正常化。

原因: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或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西欧的联合、日本的崛起及亚非拉独立运动的发展(或多极化趋势出现);

美苏争霸中,美国战略收缩(或美国经济出现“滞胀”)。

(3)因素:

国家利益;

意识形态;

国际形势。

解析 第

(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宣传海报及宣传内容,可知反映了中美两国共同抗击日本侵略的历史背景。

(2)问,根据材料二“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把我们带到一起来的,是认识到世界上出现了新形势”可知,美国对华态度由敌对到实现关系正常化。

原因根据材料“是认识到世界上出现了新形势”,结合1972年前后的时代背景分析即可。

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方面分析归纳。

1.《林枫对第一汽车制造厂建厂工作的指示》写道:

“全体职工首先要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力争按期完成这一庄严和光荣的建厂任务……有苏联热诚无私的帮助,依靠全体职工自觉的努力和高度的创造热情,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该指示最有可能发表于(  )

A.“大跃进”时期B.“一五”计划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D.三大改造时期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第一汽车制造厂”可知,这应是“一五”计划期间的成就,故选B项。

2.[2017·

湖北孝感一中期中]1953年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用三个五年计划或更多的时间完成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但到1956年底,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到全国总农户的96.3%,加入高级社的农户占全国总农户的87.8%。

这说明(  )

A.人民公社化运动迅速发展

B.农村经济“左”倾错误严重

C.农业改造中存在冒进倾向

D.农业集体化目标已顺利完成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人民公社化运动迅速发展是1958年,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材料中体现不出“左”倾错误,故B项错误。

材料中“到1956年底,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到全国总农户的96.3%,加入高级社的农户占全国总农户的87.8%”,说明农业改造中存在冒进倾向,故C项正确。

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3.[2017·

太原模拟]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民用企业布置在东北地区的有50个,中部地区有32个,军用企业布置在中西部地区的有35个,但上海、江苏、广东、浙江等地均是空白。

这反映了(  )

A.便于苏联就近对中国援助

B.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

C.东南地区的工业体系完善

D.加强中国工业实力的要求

解析 材料反映“一五”计划期间,中国民用和军用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及中西部,而沿海多为空白,结合所学分析可知当时两大阵营敌视对峙,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敌视新中国,民用和军用企业的地区布置是为了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故B项正确。

A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C、D两项不能体现主要意图,均排除。

4.中共八大报告指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不仅不会破坏国家的统一市场,相反地,将会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

由此可见,这个报告(  )

A.有效纠正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B.全面总结“一五”计划的建设经验

C.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D.针对苏联经济模式进行了反思

解析 人民公社化运动从1958年开始,而中共八大是在1956年召开的,所以这个报告不可能纠正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故A项错误;

“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而在八大报告中则论述了“自由市场”和“国家市场”的关系,没有对“一五”计划进行经验的总结,故B项错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故C项错误;

从材料可知,中共八大报告论述了“自由市场”和“国家市场”的关系,提出将有计划地组织部分自由市场,这实际上是有意识地打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对苏联经济模式的反思,故D项正确。

江苏盐城一中期末]“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

”其共同原因是(  )

A.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

B.过分地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远远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解析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以片面追求“一大二公”为主要标志,试图以大规模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但它并不适合农村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

战时共产主义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取消了商品贸易,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据此可知D项正确,排除C项。

A项只适合苏俄,故排除;

B项只适合中国,故排除。

6.[2018·

福建厦门一中期末]20世纪50年代末,东北某大学生被分配至山西支援建设。

1962年因政府实施压缩城镇人口的政策又返回家乡务农。

据该青年的这一经历可以推断当时(  )

A.国民经济出现较大波动

B.高等教育服务农村建设需要

C.计划经济决定个人前途命运

D.“左”倾错误导致失业严重

解析 1959~1961年国家进入三年困难时期,因此在1962年实施了压缩城镇人口的政策,才导致材料中的大学生返回家乡务农,故A项正确。

依据材料“1962年因政府实施压缩城镇人口的政策又返回家乡务农”可知,并非高等教育服务农村建设需要,而是政府政策造成的,故B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政府的政策,而不是计划经济,故C项错误;

“失业严重”材料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

7.“在人民公社期间,中国农村共建起了七八万座大小水库以及相应的灌溉渠网络,当我们翻开新旧中国的两本分省地图一对照,就会发现,新中国的地图上,造福于农民的人工湖泊星罗棋布,与旧时代有天壤之别。

我国的农业灌溉面积在1980年以前每年以1700万亩的速度增加,到1980年达到7.33亿亩。

”材料反映出(  )

A.人民公社期间国家经济更注重对农村的投入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

C.“大跃进”运动客观促进农村水利工程快速发展

D.人民公社期间中国的农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解析 由“在人民公社期间……我国的农业灌溉面积在1980年以前每年以1700万亩的速度增加,到1980年达到7.33亿亩”可知,这一时期中国的农业有一定的发展。

故选D项。

长春外国语学校模拟]从1973年开始,我国相继从国外引进了一批先进的成套设备和单机,包括13套大化肥、4套大化纤、3套石油化工、1个烷基苯工厂、43套综合采煤机组、3个大电站、武钢1.7米轧机,以及透平压缩机、燃气轮机、工业汽轮机工厂等项目。

这些项目主要说明(  )

A.我国已经开始局部实行开放政策

B.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重视纠“左”

C.我国坚持继承和发展斯大林模式

D.国家经济政策相对偏向重工业方面

解析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3套石油化工、1个烷基苯工厂、43套综合采煤机组、3个大电站、武钢1.7米轧机,以及透平压缩机、燃气轮机、工业汽轮机工厂等项目”可知,国家引进的这批成套设备和项目主要涉及重工业方面,故D项正确。

依据题干时间“1973年”,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故A项错误;

1973年是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故B项错误;

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就开始对斯大林模式进行反思,探索适合国情的建设道路,故C项错误。

云南质检]数据背后的中国

第一组 “一五”计划的基建投资比重分配(%)

第二组 在初期的人民公社,大多是几乡一社,平均规模为4797户,2万户以上的特大公社,全国就有51个。

……1959年全国农业总产值比上一年下降13.6%,1960年比1959年又下降16.2%。

第三组 1962年我国国民经济状况表

第四组 中国国民经济基本情况统计(摘编自《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2000》1999年12月采集)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情况或政策措施中,概括一个主题,并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

(要求:

主题立意明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答案 主题一:

国民经济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史实: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制定实施了“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经济处于不健康发展状态。

“文革”中虽有周恩来和邓小平的局部调整,但整体上中国国民经济走向崩溃边缘。

“文革”后,通过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国民经济从此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主题二:

生产关系的调整符合生产力状况才能促进经济发展。

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变革,但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形式简单等缺点,给社会经济发展遗留下许多问题;

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促进了中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主题三:

产业协调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但也一定程度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

1960年中央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调整了产业结构,促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对经济整体发展产生的巨大推动,促使中国国民经济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解析 本题的主题实际上就是这几则材料共同反映的观点,从国民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体现了国民经济的曲折发展;

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说,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从产业协调的角度来说,农业和重工业要协调发展,如产业协调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然后围绕某一主题,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论述,注意要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2017·

长沙模拟]1952年3月,毛泽东在修改中共中央统战部的一篇文稿时写道:

“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即允许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存在的时期”“不允许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有自己的立场和思想”的想法,是“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是一种幼稚可笑的思想”。

这表明毛泽东(  )

A.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重大的发展

B.承认当时国内存在阶级对立和斗争

C.认识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

D.认为资产阶级应该保留自己的立场

解析 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允许存在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及其立场和思想,这一认识符合过渡时期的实际,同时可以看出毛泽东认识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但谈不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故C项正确,A项错误;

B、D两项未反映出材料的主旨,排除。

2.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指出: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

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

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这一论断是鉴于(  )

A.完善政治协商制度的需要

B.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

D.第一届全国人大即将召开

解析 《论十大关系》发表于1956年,毛泽东的这段话主要阐述的是在党和非党的关系问题上,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这是鉴于完善政治协商制度的需要,故选A项。

“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一届人大召开于1954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首次提出的,故排除B、C、D三项。

3.[2018·

长春质检]一位老工程师回忆“文革”时说:

“由于当时批判反动学术权威,报章上连篇累牍地严厉指责各种管卡压和专制学阀作风,因此,几乎没有什么人敢于以权威和老子自居,在研究队伍内部形成高度民主的风气。

”当时这种现象推动科技突破的成就是(  )

A.“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B.首次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神舟”号飞船实验成功

解析 题干信息表明这种现象发生在“文革”时期,结合备选项中各项成就的时间可知A项正确。

4.[2017·

湖南常德一模]1958年6月,在苏联的帮助下,我国建成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

1966年中国首次发射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1971年8月,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艘核潜艇下水;

1991年12月秦山核电站建成并首次并网发电。

取得这一系列成就的主要原因是(  )

A.我国雄厚的物质基础

B.苏联长期的技术支持

C.“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

D.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前三项成就取得时我国物质基础尚不雄厚,A项排除;

1960年苏联撤走了援华专家,排除B项;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是在1995年,C项排除;

在我国物质基础薄弱的情形下,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表现为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从而推动了重大科技成就的取得,故选D项。

5.[2017·

贵阳模拟]针对郭沫若和范文澜对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的不同看法,陆定一指出这是学术问题,要根据考古发掘出来的实物由历史学家自己讨论解决。

这反映出(  )

A.陆定一爱扣“政治帽子”

B.陆定一坚持学术问题“百家争鸣”

C.陆定一在学术上放任自由

D.陆定一对该分期问题持中立态度

解析 从材料来看,陆定一并非是在扣“政治帽子”,故A项错误;

放任自由是无原则的,这也不符合陆定一的意思,排除C项;

材料无法体现陆定一的中立态度,D项排除。

材料反映出陆定一坚持学术问题由专业领域人员解决,体现“百家争鸣”的方针,故选B项。

6.[2017·

北京石景山期末]1951年10月,我国政务院公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规定》,对高等学校的院系进行了调整,不久北京相继成立了北京航空学院、北京矿业学院、北京林学院、北京钢铁学院、北京机械化农业学院等八大院校。

当时进行这种院系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

A.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B.引进苏联模式培养人才

C.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

D.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

解析 1951年国家对高等学校院系进行调整,成立八大院校,培养专业人才,是为了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故C项正确;

院系的调整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无直接关系,故A项排除;

无法从材料中推测八大院校是否采用苏联模式培养人才,故B项排除;

培养专业人才,与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不符合,故D项排除。

河北邯郸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可以看出当时(  )

①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能 ②新中国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 ③妇女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④新中国学校教育制度初步建立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 材料中“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可得出此时期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能,及新中国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以便母亲有时间参加政治活动”足以证明妇女社会地位的确得到提升,图片中的材料仅仅是幼儿园“暂行”规程,不足以证明当时新中国学校教育制度初步建立。

故选A项。

湖南衡阳期末]“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各种各样的制服大行其道,其中最有名的有中山服、解放服或列宁装,以后又流行所谓的毛式短上衣。

”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建国初期社会物资比较匮乏

B.受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C.冷战与国内政治环境的影响

D.受苏联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

解析 新中国诞生时,在冷战形势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采取与中国主动示好的政策,故而新中国在外交上推行“一边倒”的政策,并波及至经济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领域,故选C项。

A、B、D三项虽有一定的道理,但不是主要原因。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1951~1957年中国高等教育中不同学科学生数量的构成比重情况表(%)。

——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征进行探讨。

(说明:

可以就表格中的一种或多种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 (示例一)特征:

高等教育服务于工业化建设。

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基础薄弱,“一五”计划重点开展工业化建设,国家需要大批专业化的工科技术人员,因而1952年后高等院校中工科的学生数量大幅增加,这反映了高等教育为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服务的特征。

(示例二)特征:

高等教育发展注重提高国民文化素质。

建国初期,我国国民文化素质水平普遍较低,国家建设需要大批的教师队伍来推动全民教育的发展,因而此时期为落实“全民教育”的方针,高等院校中师范类学生的数量增加相对较多。

(示例三)特征:

高等教育发展注重改善国民生活。

建国初期,我国医疗条件极差,广大百姓得不到医疗保证,国家需要大批的医护人员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健康状况,因而高等院校中医科学生数量相对稳定。

解析 解题时首先需审清设问,明确题目要求是“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征进行探讨”;

其次是归纳材料的核心观点,归纳材料时需注意图表提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