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线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759252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7.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曲线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曲线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曲线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曲线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曲线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曲线Word格式.docx

《曲线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曲线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曲线Word格式.docx

 

2.有关有机物情况的分析(见图2)

图2

(1)积累有机物时间段:

ce段。

(2)制造有机物时间段:

bf段。

(3)消耗有机物时间段:

og段。

(4)一天中有机物积累最多的时间点:

e点。

(5)一昼夜有机物的积累量表示:

SP-SM-SN。

3.在相对密闭的环境中,一昼夜CO2含量的变化曲线图(见图3)

图3

(1)如果N点低于M点,说明经过一昼夜,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总量增加。

(2)如果N点高于M点,说明经过一昼夜,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总量减少。

(3)如果N点等于M点,说明经过一昼夜,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总量不变。

(4)CO2,含量最高点为c点,CO2含量最低点为e点。

4.在相对密闭的环境下,一昼夜O2含量的变化曲线图(见图4)

(1)如果N点低于M点,说明经过一昼夜,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总量减少。

(2)如果N点高于M点,说明经过一昼夜,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总量增加。

(4)O2含量最高点为e点,O2含量最低点为c点。

图4

5.用线粒体和叶绿体表示两者关系

图5

图6

图5中表示O2的是②③⑥;

表示CO2的是①④⑤。

图6中:

Ob段:

只有呼吸作用应有⑤⑥。

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应有③④⑤⑥。

呼吸作用等于光合作用应有③④。

呼吸作用小于光合作用应有①②③④。

6.植物叶片细胞内三碳化合物含量变化曲线图(见图7)

图7

AB时间段:

夜晚无光,叶绿体中不产生ATP和NADPH,三碳化合物不能被还原,含量较高。

BC时间段:

随着光照逐渐增强,叶绿体中产生ATP和NADPH逐渐增加,三碳化合物不断被还原,含量逐渐降低。

CD时间段:

由于发生“午休”现象,部分气孔关闭,CO2进入减少,三碳化合物合成减少,含量最低。

DE时间段:

关闭的气孔逐渐张开,CO2进入增加,三碳化合物合成增加,含量增加。

EF时间段:

随着光照逐渐减弱,叶绿体中产生ATP和NADPH逐渐减少,三碳化合物被还原消耗的越来越少,含量逐渐增加。

FG时间段:

7.植物叶片细胞内五碳化合物含量变化曲线图(见图8)

图8

夜晚无光,叶绿体中不产生ATP和NADPH,三碳化合物不能被还原成五碳化合物,五碳化合物含量较低。

随着光照逐渐增强,叶绿体中产生ATP和NADPH逐渐增加,三碳化合物不断被还原成五碳化合物,五碳化合物含量逐渐增加。

由于发生“午休”现象,部分气孔关闭,CO2进入减少,CO2固定消耗五碳化合物减少,五碳化合物含量最高。

关闭的气孔逐渐张开,CO2进入增加,CO2固定消耗五碳化合物合成增加,五碳化合物含量减少。

随着光照逐渐减弱,叶绿体中产生ATP和NADPH逐渐减少,三碳化合物还原成五碳化合物越来越少,五碳化合物含量逐渐减少。

(11年广东卷)29.(16分)

中国的饮食讲究“色香味”,颜色会影响消费。

小李同学拟研发“绿色”食用色素,他以生长很快的入侵植物水葫芦为材料进行如下实验。

I.提取叶绿素

II.探究pH对叶绿素稳定性的影响

取一些叶绿素粗产品,配成一定浓度的溶液,于室温(约25℃)下进行实验,方法和结果如下表。

实验组号

叶绿素溶液(mL)

调pH至

处理时间(min)

溶液颜色

3.0

Y

10

绿色

7.0

6.0

黄绿色

5.0

黄褐色

注:

叶绿素被破坏后变成黄褐色。

根据所学知识和实验结果,请回答:

(1)提取食用叶绿素的X应该为______,原因是。

(2)表中Y应该为,原因是。

(3)若用作食品色素,天然叶绿素色素不适用于食品,否则。

(4)小李想了解叶绿素产品中是否含有其他色素,请你提供监测方法并写出主要步骤。

答案:

(1)二氧化硅(SiO2)使研磨更加充分

(2)8.0以1.0作为pH梯度进行实验

(3)pH小于6.0叶绿素会由于酸性pH值而被破坏(4)略

(11年新课标卷)29.(9分)

在光照等适宜条件下,将培养在CO2浓度为1%环境中的某植物迅速转移到CO2浓度为0.003%的环境中,其叶片暗反应中C3和C5化合物微摩尔浓度的变化趋势如下图。

回答问题:

⑴图中物质A是______(C3化合物、C5化合物)

⑵在CO2浓度为1%的环境中,物质B的浓度比A的低,原因是_______;

将CO2浓度从1%迅速降低到0.003%后,物质B浓度升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⑶若使该植物继续处于CO2浓度为0.003%的环境中,暗反应中C3和C5化合物浓度达到稳定时,物质A的浓度将比B的________(低、高)。

⑷CO2浓度为0.003%时,该植物光合速率最大时所需要的光照强度比CO2浓度为1%时的_______(高、低),其原因_______。

【答案】

⑴C3化合物

⑵暗反应速率在该环境中已达到稳定,即C3和C5化合物的含量稳定。

根据暗反应的特点,此时C3化合物的分子数是C5化合物的2倍。

当CO2浓度突然降低时,C5化合物的合成速率不变,消耗速率却减慢,导致C5化合物积累。

⑶高⑷低CO2浓度低时,暗反应的强度低,所需ATP和[H]少。

【解析】

⑴由图可以看出,当CO2浓度由1%到0.003%降低时,在短时间内,暗反应中发生的反应是CO2+C5→2C3,所以CO2浓度降低时,C3含量降低,故物质A是C3。

⑵在CO2浓度为1%时,由于CO2+C5→2C3,一个C5生成两个C3,所以C3是C5的两倍,故物质B浓度比A浓度低。

当CO2浓度从1%降到0.003%时,CO2浓度降低,但是C5化合物的合成速率不变,但是消耗速率却减慢,导致C5的积累。

⑶CO2浓度为0.003%时,C3和C5化合物的浓度保持稳定后,暗反应保持稳定,此时仍根据暗反应中CO2的固定的反应式确定,C3化合物的量应是C5化合物的量的2倍。

故持续在CO2浓度为0.003%时,A浓度比B浓度高。

⑷CO2浓度低时,意味着暗反应强度降低,所需要的ATP及[H]少。

(2012全国卷新课标版)29.(11分)将玉米种子置于25℃、黑暗、水分适宜的条件下萌发,每天定时取相同数量的萌发种子,一半直接烘干称重,另一半切取胚乳烘干称重,计算每粒的平均干重,结果如图所示,若只考虑种子萌发所需的营养物质来源于胚乳,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萌发过程中胚乳组织中的淀粉被水解成_________,通过_________作用为种子萌发提供能量。

(2)萌发过程中在_________小时之间种子的呼吸速率最大,在该时间段内每粒种子呼吸消耗的平均干重为_________mg。

(3)萌发过程中胚乳的部分营养物质转化成幼苗的组成物质,其最大转化速率为_________mg·

粒-1·

d-1。

(4)若保持实验条件不变,120小时后萌发种子的干重变化趋势是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

(1)葡萄糖,呼吸

(2)72-9626.5(3)22(4)下降幼苗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且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解析】本题以种子萌发为载体,考察了植物细胞呼吸速率的测定,多糖的水解,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考查了学生识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玉米种子由种皮、胚和胚乳组成,在萌发过程中胚发育成幼苗,子叶从胚乳中吸收营养物质,一部分转化为幼苗的组成物质,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因此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有机物量=胚乳减少的干重量-转化成幼苗的组成物质;

(1)淀粉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葡萄糖,葡萄糖通过氧化分解为生命活动的供能。

(2)0—24小时为15.4mg,24-48小时为0.6mg,48-72小时0.7为1.1mg,在72-96小时种子呼吸消耗的有机物最多,为204.2—177.7=26.5mg•粒-1•d-1。

(3)子叶从胚乳中吸收营养物质,一部分转化为幼苗的组成物质,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因此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有机物量=胚乳减少的干重量-转化成幼苗的组成物质;

72-96小时转化为43.6—26.5=17.1mg,96—120小时为27—5=22mg,最大转化速率为22mg。

(4)保持实验条件不变(玉米种子至于25℃、黑暗、水分适宜的条件下萌发),随种子有机物的消耗,种子呼吸速率逐渐减慢,干重变化趋势越来越小,当长出幼叶后仍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随着有机物的消耗种子死亡。

(2013广东卷)29.(16分)

某新能源研究兴趣小组尝试用木薯块根的淀粉制备燃料酒精。

他们用酶将木薯淀粉讲解成单糖。

查阅资料后,安装的酒精发酵装置、采用的发酵条件如图12。

(1)向发酵瓶中加入5g酵母菌开始试验,发酵初期,通气阀①需要偶尔短时间打开,并在A通气口处打气,以利于__________;

实验过程中,通气阀②需要偶尔短时间打开,但目的是______________。

(2)第3天,取出少量发酵液,滴加含有__________的浓硫酸溶液来检测酒精。

(3)检测后发现,尽管酵母菌菌种合适、淀粉酶解物充足、操作正确、发酵温度和PH值适宜,但酒精含量(+)比预期低,我们展开了讨论,认为还有其它影响因素,如__________,请设计试验对此因素进行探究并预测实验结果(用表格形式呈现;

用“+”表示酒精量,最高含量为“+++++”)。

(4)请对预测的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1)提供氧气使酵母菌大量繁殖排出产生的二氧化碳以维持溶液PH稳定

(2)重铬酸钾

(3)随着酒精浓度增大,酵母菌无氧呼吸受阻产生酒精量减少

实验设计:

1.取五只锥形瓶,标号为1、2、3、4、5,分别加入等量的酵母粉、葡萄糖培养液和缓冲液。

2.向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蒸馏水进行稀释各加入0ml、20ml、40ml、60ml、80ml、的水,密封在相同的条件下培养相同的时间,

3.一段时间后测定溶液中的酒精的量。

编号

1

2

3

4

5

酒精含量

+

++

+++

++++

+++++

(4)溶液稀释倍数越高,产生的酒精的量越大,说明了酒精浓度越小,越有利于酵母菌的无氧呼吸的进行。

(5)

(1)图中的发酵装置是选修一果酒制作装置的一个改变,通气阀1是进气口,发酵初期,通气阀①需要偶尔短时间打开,并在A通气口处打气,以利于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代谢快,增殖快,繁殖大量酵母菌利于后期发酵;

实验过程中,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产生,装置内气压升高,通气阀②需要偶尔短时间打开,排出部分保持装置内气压平衡。

(2)重络酸钾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颜色反应,用来鉴定有酒精生产。

(3)影响酵母菌发酵的因素除了菌种、淀粉酶解物充足、操作正确、发酵温度和PH值外,还有酵母菌数量等因素,可以通过以加入的酵母菌种数量为自变量,以生产的酒精含量为因变量设置实验进行探究,在表格设计中要注意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4)根据实验探究过程,其结果应该有两种情况,即如果随着酵母菌种数量增加,酒精含量也增加,则酵母菌数量是影响发酵的因素。

如果随着酵母菌种数量增加,酒精含量没有增加,则酵母菌数量不是影响发酵的因素。

【考点定位】本题综合考查了实验探究以及综合应用。

题目综合属于中等偏上难度。

(2013全国卷大纲版)31.某研究小组测得在适宜条件下某植物叶片遮光前吸收CO2的速率和遮光(完全黑暗)后释放CO2的速率。

吸收或释放CO2的速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的示意图如下(吸收或释放CO2的速率是指单位面积叶片在单位时间内吸收或释放CO2的量),回答下列问题:

(1)在光照条件下,图形A+B+C的面积表示该植物在一定时间内单位面积叶片光合作用,其中图形B的面积表示,从图形C可推测该植物存在另一个的途径,CO2进出叶肉细胞都是通过)的方式进行的。

(2)在上述实验中,若提高温度、降低光照,则图形(填“A”或“B”)的面积变小,图形(填“A”或“B”)的面积增大,原因是。

【答案】

(1)固定的CO2总量呼吸作用释放出的CO2量释放CO2自由扩散

(2)AB光合速率降低,呼吸速率增强

【解析】

(1)根据坐标图分析,A为叶肉细胞吸收外界的CO2,而B+C的总和则是植物自身产生CO2的量,两部分的CO2都会被植物的叶肉细胞所吸收,即光合作用固定的CO2。

遮光之后,植物主要进行呼吸作用产生CO2,根据遮光后平稳段的直线的变化趋势可以推出B的面积表示这段时间内植物呼吸作用放出的CO2量,而C段则表示植物可能通过其他途径产生CO2。

CO2属于小分子,进出细胞都是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行的。

(2)题干中提到适宜条件是针对光合作用,所以提高温度、降低光照都会使光合作用减弱,所以A的面积会变小,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比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要高,所以提高问题会增大呼吸作用的速率,而光照的改变对呼吸作用无影响,所以B的面积会变大。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关知识的理解以及图形处理能力,难度较大。

(2013新课标卷Ⅰ)29.(11分)某油料作物种子中脂肪含量为种子干重的70%。

为探究该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干重及脂肪的含量变化,某研究小组将种子置于温度、水分(蒸馏水)、通气等条件适宜的黑暗环境中培养,定期检查萌发种子(含幼苗)的脂肪含量和干重,结果表明:

脂肪含量逐渐减少,到第11d时减少了90

(3)实验第11d如果使萌发种子的干重(含幼苗)增加,必须提供的条件%,干重变化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观察胚乳中的脂肪,常用染液对种子胚乳切片染色,然后再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色的脂肪微粒。

(2)实验过程中,导致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填“C”、“N”或“O”)。

和。

(1)苏丹Ⅲ(Ⅳ)橘黄(红)

(2)O

(3)一定的光照适宜的水分和矿质营养(无机盐)

【解析】以种子萌发为背景,重点考查了植物代谢的基本知识。

但是对知识的要求很低,主要是对考生从试题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进行综合考查,第

(2)、(3)题思考空间较大,而答案却又较为简单,利于评分的客观公正。

体现了高考试题能力立意的主题。

(1)属于记忆类。

(2)从图中可以看出,种子的干重先增加后减少,在6-8d时最大。

培养条件为黑暗,蒸馏水。

干重增加不可能是来源于光合作用和矿质元素的吸收,油料作物种子在萌发时,脂肪先水解为脂肪酸和甘油,再进一步转化为糖类,才能供胚利用。

脂肪转化为糖的过程基本上是氧化过程,在转化的各个阶段都要不断地吸收氧气。

一是油料作物种子在萌发时,脂肪先要水解成脂肪酸和甘油,过程如下:

脂肪(甘油三酯)+3H20脂肪酶甘油+3脂肪酸

脂肪水解后得到的甘油和脂肪酸的总质量增加了,增加的质量主要来源于H20的“O”。

二是油料作物种子在萌发时,脂肪酸和甘油会大量转变为糖,转化为糖的过程基本上是氧化过程,在转化的各个阶段都要不断地吸收氧气具体途径如下:

甘油→α-甘油磷酸→二羟丙酮磷酸→果糖-1,6-二磷酸→葡萄糖等

脂肪酸β氧化乙酰辅酶A乙醛酸循环糖

根据高中所学知识,组成脂肪和糖的化学元素都是C、H、O,所不同的是脂肪分子中氧的含量远远少于糖,而氢的含量更多,由此推知,脂肪转变为糖需要增加较多的“O”。

(3)从图中可知,实验第11d时种子干重已经下降到开始时水平,并呈继续下降趋势,说明种子通过呼吸和生长发育,胚乳中的脂肪已经消耗殆尽,幼苗再增加干重只能靠幼苗的光合作用及从培养液中吸收无机盐离子。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种子萌发过程中物质的变化,实验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检测、有机物的相互关系、光合作用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对光合作用影响因素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及提取信息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