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产品质量法第11条在限制地区垄断中的作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758445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产品质量法第11条在限制地区垄断中的作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产品质量法第11条在限制地区垄断中的作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产品质量法第11条在限制地区垄断中的作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产品质量法第11条在限制地区垄断中的作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产品质量法第11条在限制地区垄断中的作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产品质量法第11条在限制地区垄断中的作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论产品质量法第11条在限制地区垄断中的作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产品质量法第11条在限制地区垄断中的作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产品质量法第11条在限制地区垄断中的作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产品质量法第11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排斥非本地区或者非本系统企业生产的质量合格产品进入本系统,本地区.”

  按照这一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不得采用任何手段对合格产品搞地区封锁,包括不得以检验标准、检验方式不同为由要求重复检验;

不得设置准入证、准销证;

不得要求事前特许及办理其他审批手续,或采取互认等办法限制异地或不同系统的合格产品在本地区、本系统生产、销售等。

①为了准确理解该条文的涵,我们应从如下两点重点把握:

  1.地区垄断和行政垄断

  地区垄断是我国的行政垄断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垄断形式。

学界一般认为地区垄断行为是指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通过行政权力建立市场壁垒的行为。

②地区垄断主要表现为在同等条件下,地方政府或其职能部门为了本地区的利益,针对在本地销售的外地产品,采用制定地方法规、规章、质量标准,乃至仅仅采用命令、通知、决定的方式,以质量检验、核发销售证照、收费等名义,加重外地产品流通成本,即通过差别待遇限制外事产品流入本地市场,禁止本地资源流出,实施行政垄断。

  由于地区垄断通常是因为地方政府为了维护本地区利益而实施的,所以一般依其实施垄断行为的主体特征将其归为行政垄断。

但行政垄断并不能涵盖地区垄断的全部特征,因为在有些情况下,实施地区市场封锁,限制产品竞争的可能是地方政府或其职能部门之外的主体。

如地方的行业协会、中介机构、行政性公司、地方产品生产者,乃至个人都有可能、并有利益驱动实施地区垄断行为。

而行政垄断也不仅仅表现为地区封锁,也还包括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实施的行业封锁。

所以,地区垄断与行政垄断是相互独立,但外延又相互交叉的两个畴。

那么《产品质量法》第11条的所规制的对象使地区垄断还是行政垄断呢?

我们就需要对条文中规制的主体“任何单位和个人”的畴给与分析。

  2.如何理解“任何单位和个人”

  正是第11条中将其规制的主体围限定为“任何单位和个人”才使得《产品质量法》的这一条文不至于成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7条的简单重复,而有其独立的地位和意义。

这一概括性的义务主体规定,使得前述的有如地方的行业协会、中介机构、行政性公司、地方产品生产者,乃至个人都被纳入到消除地区垄断的对象当中。

学理上,我们把这些主体实施的垄断行为统称为行政性垄断,以表明其既具有行政垄断的行为特征,但又并非是标准意义上的行政主体所为的特性。

所以地区垄断主要表现为行政垄断,但又不限于行政垄断,即还应包含一部分行政性垄断行为。

由于《反不正当竞争法》第7条针对表现为行政垄断的地区垄断做出了明确具体的限定和规制,《产品质量法》第11条对表现为行政性垄断的地区垄断规制的颁布实施,就使得我国法律体系中对地区垄断的规制得以周延。

  3.质量合格产品

  该条文处于产品质量法的立法体系中,自然对产品质量的问题给与一定的关注,这种关注就体现为法条对保护客体作了一种限定,即要求被本法保证流通的商品应该是“质量合格产品”。

但对“质量合格产品”的涵和外延在本法中都没有给与规定,这也就为规避此条款留下一个法律漏洞。

  按照我国《产品质量法》的相关规定来看,我国对产品质量推行以企业部生产控制为主,以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和产品质量认证制度为主的认证制度为辅,并辅之以各级产品质量监督部门的监督抽查,形成一种对产品质量的控制体系。

但是产品质量控制中所采取的标准,只有部分是强制性标准,要求“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工业产品,必须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未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必须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

”③对其他产品,标准不一,有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乃至国际标准,判定产品合格与否,标准的选定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产品是否合格也就并非是确定不移的一项事实了。

而且对产品抽查,《产品质量法》仅规定了“国家监督抽查的产品,地方不得另行重复抽查;

上级监督抽查的产品,下级不得另行重复抽查。

”④并没有明确限制一地方抽查过,另一地方不得重复抽查,这也为限制产品流通留有空间。

  二.本条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第7条的比较分析

  由于《产品质量法》第11条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第7条针对地区垄断的不同形式给与规制,所以对这两个条文进行比较,分辨其异同,对准确理解和应用这两个条文,规制地区垄断,实有其作用和必要。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7条规定“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滥用行政权力,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经营者正当的经营活动。

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滥用行政权力,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或者本地商品流向外地市场。

”它与《产品质量法》第11条的区别在于:

  1.适用主体围不同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7条的立法目的是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针对行政垄断规定的。

所以该条规制的主体是政府及其所属部门。

《产品质量法》第11条规制的主体是“任何单位和个人”。

笔者认为,要准确理解“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外延,应当把本条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第7条结合起来,按照整体性解释的方法予以理解。

为了避免上述两个条文重复规定、重叠适用,笔者认为,产品质量法中所指的“任何单位和个人”应指除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之外的一切主体和个人,包括地方的行业协会、中介机构、行政性公司、地方产品生产者,乃至个人。

  2.限制的行政垄断行为的容不同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7条规制的行政垄断的行为有:

强制经营行为、干涉企业正常经营行为和地区垄断行为。

而《产品质量法》第11条仅规定了地区垄断行为。

由于根据法谚“法律所保护的均为最容易被侵害的权利”,因而这两个条文规制的垄断行为上的差别,是由此两个条文规制的主体的特征决定的,也是符合我国行政垄断的现状的。

表明国家对行政主体的限制更为全面和刚性。

  3.保护客体不同

  《产品质量法》第11条强调客体需为“质量合格产品”,而《反不正当竞争法》第7条仅规定了不得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或者本地“商品”流向外地市场。

如前所述,由于对认证产品是否质量合格上,为限制产品流通留有一定空间,是一种法律漏洞,在对竞争秩序和产品流转的保护上反不正当竞争法采用“商品”这种概括性的规定也就显得更为有力。

  4.罚则不同

  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第7条的规定,法律责任的形式有:

①纠正行政行为。

根据该法第30条的规定,政府及其所属部门违反第7条规定的,应由其上级部门责令改正。

②行政处分,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法定的行政垄断行为情节严重的,由同级或上级行政机关给与行政处分。

③行政处罚,被指定的经营者借此销售质次价高的商品或者滥收费用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没收所得,并可以根据情节处以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对于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第7条的规定是否应承担民事责任的问题,认识不一。

如有的学者在分析《反不正当竞争法》局限性是认为“该法第30条又规定,违反本法第7条规定的,‘由上级机关责令其改正’或‘给与行政处分’以及‘没收所得’或‘罚款’。

......法律所规定的责任,其形式均为行政责任,为规定相关的司法救济措施,依法理则有一定的缺陷。

”⑤表明在其理解中,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第7条的规定并无民事责任的救济方式。

但是有学者认为“该法第20条所规定的民事责任并未排除对行政垄断的适用,该条本身就是适用于所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因此,没有任何理由将行政垄断行为排除于该法第20条的适用之外,从而行政垄断行为同样可以构成民事行为。

因此,行政垄断行为同样具有行政和民事行为的二重性。

”⑥笔者认为,从实然的角度来分析,违反第7条的规定不应承担民事责任。

因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0条第一款规定的“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给被侵害的经营者造成损害的赔偿计算方法。

那么作为被侵害的经营者民事请求权基础的第二款规定,针对的也应是违反本法的“经营者”。

显然第7条规定的“国家机关及其所属部门”不属于经营者的围。

那么针对第7条的民事赔偿请求也就无从谈起了。

从应然的角度来看,对被侵害的企业给与经济赔偿理所当然,但应当将其纳入到国家赔偿的畴当中,而区别于一般的民事赔偿。

就目前而言,针对行政垄断请求经济赔偿,并没有可操作的法规基础。

  违反《产品质量法》第11条的规定,在该法当中并没有相关罚则的规定。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第11条可以被看作是法律对外地产品不受当地封锁、歧视的一种授权性规定。

那么根据“无救济,无权利。

”的法理,此条文形同虚设。

但笔者认为,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7条无法适用的该法第20条民事赔偿规定,恰可作为《产品质量法》第11条罚则理解适用,此点笔者将在下文给与论证。

  三.适用第11条中障碍──罚则问题

  如前述,《产品质量法》第11条的规定,将在我国反地区垄断的执法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但在《产品质量法》法条当中并没有规定违反该条的责任条款,这成为了适用该条的重大障碍。

笔者认为,如没有相应的罚则,既使是法条措词中给与明令禁止,也于事无补,此条文仍将形同虚设、流于形式。

所以,适用第11条,发挥其在反地区垄断中的重要作用,首要解决的就是违反该条规定的罚则问题。

  笔者认为,充分利用《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0条这一法律资源,将对适用第11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即,将法律规定作为一个有机完整的体系来解释,将《产品质量法》第11条作为竞争法的一个特别条款,准予其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0条民事请求权基础的规定,以此来保障第11条所规定的公平经营权的实现,达到限制表现为行政性垄断的地区垄断行为的作用。

但为达到这一适用的目的,应澄清以下几个问题:

  1.特别条款与一般法的关系。

  按照法律适用的一般原则,在特别法和一般法都有规定时,特别法优先于一般法予以适用;

在特别法没有规定而一般法有规定时,应由一般法补充特别法予以适用。

虽然在《产品质量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之间不存在特别法与一般法的关系,但笔者认为,由于《产品质量法》第11条是一条竞争法特别条款⑦,而且如本文前述,《反不正当竞争法》是以竞争法的基本法典的形式存在于我国法律体系中的。

所以在第11条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之间存在着特别条款与一般法的关系,那么以《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0条来补充第11条在《产品质量法》中无相应罚则的法律适用方式,是符合法律适用的一般原则的。

  2.第20条中“经营者”的畴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0条第二款规定,“被侵害的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正当竞争行为损害的,可以向人们法院提起诉讼。

”结合第一款的规定,适用第20条的法律要件是:

①请求权主体是“被侵害的经营者”②侵权者应为“经营者”③经营者应实施了不正当竞争行为④这一不正当竞争行为应对“被侵害的经营者”造成实际损害。

根据这一要件,第11条规制的主体是否属于第20条中规定的“经营者”的畴,成为违反第11条规定能否适用第20条的关键问题。

  基于已有的论述,按照整体解释的方法,《产品质量法》第11条规定的“任何单位和个人”应指除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之外的一切主体和个人,包括地方的行业协会、中介机构、行政性公司、地方产品生产者,乃至个人。

可见,第11条规制的主体并不能全部包含在“经营者”的畴之,只有行政性公司、地方产品生产者和个人负和经营者主体条件时,其限制竞争的地区垄断行为才能以《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0条规制。

所以,要想根本的解决问题还是需要通过立法修改,或者通过新的立法,如我国正在积极制定的反垄断法,靠解释来变通适用法律仅是权宜之计,终归无法全面系统的解决问题。

  四.小结

  本文对《产品质量法》第11条作了竞争法的解释,这种论证和解释,探索性要比实用性更浓重一些。

当然,本文并没有涵盖产品质量法当中的所有的具有竞争法色彩的条文,如关于禁止伪造或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

禁止伪造产地或冒用他人厂名、厂址的规定,以及对禁止虚假宣传,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的规定。

这些不正当竞争行为已有较为完备的论述,另外,就产品推荐和产品认证中的反限制竞争问题还需另外撰文仔细分析,本文不再熬述。

由上分析可以看出,准确理解适用《产品质量法》的规定,对建立和维护公平竞争秩序,增加社会经济的整体效率,增进社会整体福利,都有其意义。

  Thefunctionofthearticle11ofthequalityofproductlawtorestrictthedistrictmonopoly

  SunPengcheng

  (EastChinaUniversityofPoliticsandLaw,shanghai200042China)

  【Abstract】Distinctmonopolyisregulatedbythearticle11ofthequalityofproductlawinnewrevision.Therangeofthenewrevisedregulationincludesthemostpartsofthetraditionaladministratemonopoly,therefore,whichhascertainrelationwiththearticle7of“anti-unfaircompetitionlaw”,andsimultaneouslywhichmakesquitedifferentfromthatone.However,thecorrespondingpunishmentdoesn'

texist,whichbecomestheobstaclesofitsinfluence.Consequently,itisvitaltosolvethisproblem.

  【KeyWords】compete/administratemonopoly/districtmonopoly/punishment

  注释: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

《产品质量法实用指南》,华文2001年版,第79页。

  ②徐士英著:

《竞争法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版,第90页。

  ③《中华人民国产品质量法》第13条。

  ④《中华人民国产品质量法》第15条第2款。

  ⑤徐士英著:

《竞争法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版,第100页。

  ⑥孔祥俊著:

《中国现行反垄断法理解与使用》,人民法院2001年版,第176页。

  ⑦在“各地区和中央有关部门对产品质量法(修正草案)的意见”中认为:

第11条规定的行为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已有规定,所以建议删除此条文。

虽然该建议并未分清《产品质量法》法第11条与《反不正当竞争法》法第7条的区别,但可见对第11条是竞争法条款并无异议。

资料来源:

前注①所引书第290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