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重庆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仿真卷A卷 地理 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
《学年重庆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仿真卷A卷 地理 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重庆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仿真卷A卷 地理 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答案】1.A2.C
(2017大庆铁人中学)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46秒在四川省北部的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20公里。
据此回答3~5题。
3.人们在第一时间迅速掌握整个地震灾区建筑破坏情况,所利用的技术手段主要是()
A.地理信息系统B.全球定位系统
C.遥感技术D.“数字地球”
4.上题中地理信息技术的关键装置是()
A.传感器B.卫星系统C.地面装置D.信号发射装置
5.在震区被困灾民开展营救行动的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
①GIS②GPS③RS④GPRS
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③
【解析】试题考查地理信息技术。
第3题,利用遥感技术可快速获取地震灾区的影像信息,迅速掌握建筑破坏情况,C正确。
第4题,地理信息技术的关键装置是传感器,A正确。
第5题,在开展营救行动过程中,获取灾区受灾信息用的是遥感RS技术;
制定营救路线等用的是地理信息系统GIS;
确定受灾者位置信息用的是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D正确。
【答案】3.C4.A5.D
(2018东北育才中学)2017年7月,中国网一篇“炎炎夏日,到库布齐沙漠来看‘海’”的报道,引爆网络。
库布齐沙漠建起的大规模太阳能发电站,远远看去,一片片光伏电池板,“波”光粼粼,如同镶嵌在大漠的蓝色之海。
库布齐总结出的“治沙+种植+养殖+发电+扶贫”五位一体的治沙新模式,为世界所瞩目。
左下图为库布齐沙漠的位置图,右下图为其光伏发电局部实景图。
据此完成6~8题。
6.库布齐发展光伏发电的有利条件有()
A.太阳能发电技术先进B.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
C.利用沙漠闲置土地,地价低廉D.离黄河近,水源充足
7.库布齐沙漠所产瓜果蔬菜品质优良的主要原因是()
A.无霜期短,热量充足B.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C.技术先进,品质佳D.临近黄河,引水灌溉方便
8.库布齐“五位一体”的治沙新模式的好处有()
①充分开发光照资源、土地资源、空间资源②光伏板增加水分蒸发,利于植物生长
③发电、种植、养殖等利于就业、增收④光伏板增加太阳辐射,利于农作物生长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③④
【解析】第6题,据图可知,库布齐沙漠地处我国内蒙古西部,气候干旱,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度高,日照时间长,光照资源优势明显,在沙漠中发展光伏发电条件得天独厚。
同时沙漠地带,人烟稀少,闲置土地多,经济落后,地价低廉。
故选C。
第7题,据上题分析可知,库布齐沙漠地处我国内蒙古西部,气候干旱,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度高,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因此瓜果蔬菜品质优良。
故选B。
第8题,库布齐“五位一体”的治沙新模式的好处应从生态、经济、社会等方面分析。
首先,充分开发光照资源、土地资源、空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同时,发电、种植、养殖等利于就业、增收,提高居民经济收入,①③正确;
而光伏板不会增加水分蒸发,也不会增加太阳辐射,②④错误。
故选A。
【答案】6.C7.B8.A
(2018华师大一附中)读亚马孙开发计划示意图,回答9~10题。
9.热带雨林对水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A.调节全球气候B.调节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C.调节全球水平衡D.形成各种流水侵蚀地貌
10.亚马孙雨林不断遭到严重破坏的人类活动不包括()
A.过度的迁移农业B.开辟大型农牧场
C.商业性伐木D.城市化进程加快
【解析】第9题,热带雨林对水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调节全球水平衡,C对。
调节全球气候、调节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是对气候、大气成分的影响,A、B错。
形成各种流水侵蚀地貌不是雨林的主要影响,D错。
第10题,亚马孙雨林不断遭到严重破坏的人类活动主要是过度的迁移农业、开辟大型农牧场、商业性伐木等,A、B、C包括。
城市化进程加快不是雨林不断破坏的直接原因,不包括D,选D。
【答案】9.C10.D
(2018湖北襄阳四中)陕西榆林地区“乌金(煤)遍地”,资源非常丰富,但在5年前,该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被人们戏称为“黑三角”。
据此完成11~12题。
11.在资源开发初期,当地适合发展()
A.食品工业B.高耗能工业
C.农产品加工工业D.高新技术工业
12.近年来,该地区逐渐形成下图所示的发展模式。
有关该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实现了环境效益,减少了经济收益
B.减小了生产规模,延长了产业链
C.加强了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
D.扩大了污染范围和污染物的来源
【解析】第11题,该地煤炭资源丰富,在资源开发初期,因经济技术、观念等影响,通常是发展粗放型、高耗能的采掘工业。
故B正确。
第12题,图中循环生产的模式,达到废物资源化,减小了污染范围和污染物的来源,加强了对当地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了生产规模,延长了产业链,从而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赢。
故C正确。
【答案】11.B12.C
(2018杭州学军中学)读下图,回答13~14题。
13.田纳西河流域早期开发活动造成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气温升高,全球气候变暖B.降水减少,土地荒漠化
C.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D.水体污染,水资源枯竭
14.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的核心是()
A.水资源综合开发B.美化环境,发展旅游
C.发展高耗能工业D.疏通河道发展航运
【解析】第13题,从田纳西河流域早期开发方式示意图中看出,各种早期开发活动会严重破坏地表植被,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第14题,从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示意图中看出,水资源综合开发既能发展航运、旅游、养殖等,还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同时也利于防洪和农田灌溉,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
也得到了水电,继而利用水能,因此,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的核心是水资源综合开发,故选A。
【答案】13.C14.A
(2018广东湛江一中)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有多条河流从东、南、西三面注入,北部有水道通往长江,湖泊水面呈现“冬季一条线,夏季一大片”的景象变化。
鄱阳湖是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栖息地。
据此完成15~16题。
15.鄱阳湖在冬季成为迁徙鸟群重要栖息地的原因是()
A.湖底沙砾石广布,水质好B.湖泊受人类活动影响小
C.湖区少有大雾,能见度高D.湖滩面积大,水浅,食物较为丰富
16.近50年来,鄱阳湖湿地大面积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
A.水土流失,加速湖泊淤积B.围湖造田
C.气候变干,湖泊水位降低D.湖区地壳明显抬升
【解析】第15题,根据材料,鄱阳湖“冬季一条线”说明湖泊冬季水浅、湖滩面积大,材料说明“鄱阳湖有多条河流从东、南、西三面注入,北部有水道通往长江”,说明湖区有多条河流注入,且水系互通,水体交换多,饵料较为丰富,第16题,近50年来,鄱阳湖湿地大面积减少主要和人为因素有关,主要是中上游破坏植被导致泥沙淤积,同时湖区围湖造田直接导致了湖泊的面积减少,选B。
【答案】15.D16.B
(2018山东招远一中)下图中阴影部分为德国鲁尔区位置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7~18题。
17.对德国鲁尔区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
A.平坦的地形B.廉价的劳动力
C.温和多雨的气候D.丰富的矿产资源
18.鲁尔区在莱茵河沿岸港口周边地区布局钢铁工业的主要目的是()
A.靠近煤炭产地B.降低运输成本
C.产业结构调整D.减少工资支出
【解析】第17题,鲁尔区是德国的传统工业区,是在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丰富的矿产资源是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故答案选D项。
第18题,鲁尔区的铁矿石主要来自于海外,通过莱茵河输送到鲁尔区,因此将钢铁工业建在莱茵河沿岸港口周边,可以接近铁矿石,减少运输成本,故答案选B项。
【答案】17.D18.B
(2018重庆巴蜀中学)据报道,2015年我国大豆70%依赖进口。
中国油脂压榨企业对进口大豆的利用量越来越多,部分原因如下表所示,分析表中数据,完成19~20题。
19.我国大豆的生产成本和装运成本都较高,主要的原因是()
①我国的大豆种植业为小农经营,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
②我国各平原区都不是最适宜大豆生产的地区
③我国大豆产、供、销社会化程度低
④我国的交通运输较美国、巴西等国落后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20.对我国大豆产业发展的合理建议有()
①为谋求利益最大化,我国可以不种植大豆,而全部利用质优价廉的进口大豆
②延长大豆产业链条,增加大豆产品的附加值
③完善大豆科研、生产及推广体系,扩大高出油率大豆的种植面积
④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扩大大豆种植面积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①②③
【解析】考查我国大豆生产的区位因素。
第19题,中国大豆的生产成本和装运成本较高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大豆种植业为小农经营,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我国大豆产、供、销社会化程度低。
①③正确,故选B。
第20题,我国不种植大豆而全部利用进口大豆,这不切实际,①错误;
延长大豆产业链条,增加大豆产品的附加值,②正确;
完善大豆科研、生产及推广体系,扩大高出油率大豆的种植面积,③正确;
长江中下游地区不适宜大豆种植,④错误。
②③正确,故选C。
【答案】19.B20.C
(2018江苏盐城中学)读四川普光至上海的输气管线示意图,回答21~22题。
21.与新疆轮南至上海的“西气东输”管道干线相比,普光至上海的“川气东送”方案具有的优点有()
①途经我国水能丰富的三峡地区,供气方便②沿线经济发达,市场需求大
③经过的高原山地少,工程量小④供气来源地更多,供气更稳定⑤运输线路短
A.①②③B.①③⑤C.②③⑤D.③④⑤
22.关于“川气东送”方案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有助于东部地区改善能源结构,提高大气环境质量
B.有助于西南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西南经济的发展
C.配合“西气东输”工程,从根本上解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能源短缺问题
D.有助于改善东西部地区能源的供求矛盾,促进东西部的共同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结合两个工程进行对比分析就可以判断出各自的优缺点。
学生要熟悉资源跨区域调配对于调入区和调出区的影响。
第21题,途经我国水能丰富的三峡地区,与供气方便没有关系,①错;
沿线经济发达,市场需求大,②对;
经过的高原山地少,工程量小,③对;
供气来源地少,④错;
运输线路短,⑤对。
选择C。
第22题,有助于东部地区改善能源结构,提高大气环境质量,A对;
有助于西南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西南经济的发展,B对;
配合“西气东输”工程,只能缓解,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能源短缺问题,C错;
有助于改善东西部地区能源的供求矛盾,促进东西部的共同发展,D对。
【答案】21.C22.C
(2018浏阳一中)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出现新的特点:
一方面,制造业的“西进运动”渐成燎原之势;
另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机器代人的情况突出,有的工厂已实现关灯生产。
据此完成23~25题。
23.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逐渐失去的区位优势主要是()
A.劳动力成本B.能源资源C.环境承载力D.市场需求
24.东部沿海地区工厂使用机器人的影响是()
①加速工厂向中西部转移②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降低对工人的素质要求④减缓企业用工荒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25.关于制造业“西进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促进东部地区城市化发展B.增加东部地区的环境压力
C.带动人口大规模向西迁移D.促进东、西部产业分工与合作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产业转移有关知识,我国东部地区制造业的发展主要建立在廉价劳动力的基础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的价格不断上升,优势降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产业转移对转出区和转入区都有很大的影响。
第23题,东部地区劳动力的价格不断上升,劳动力成本增加,制造业逐渐失去原有的区位优势,A正确。
东部地区本来能源资源就没有优势,B错误;
东部地区的环境承载力和市场需求量仍然比较大,C、D错误。
第24题,东部沿海地区工厂使用机器人可以24小时工作,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劳动力的数量,减缓企业用工荒,B正确;
解决工厂用工问题,减少工厂向中西部转移,但是对工人的素质要求较高,ACD错误。
第25题,制造业“西进运动”促进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不利于东部城市化发展,A错误;
东部地区工厂减少,排放污染物少,环境压力减少,B错误;
不会带动人口大规模向西迁移,C错误;
因为工厂向西迁移,必然增加和东部地区的联系,促进东、西部产业分工与合作,D正确。
【答案】23.A 24.B25.D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4题,共50分。
(2018天津实验中学)26.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3分)
材料一 “红色荒漠”是指在我国南方红壤分布区的土地荒漠化问题,这些地区的地形以丘陵及山区为主,植被覆盖率在30%以下。
材料二 “红色荒漠”形成机制示意图。
(1)上图中字母表示水土流失、人口增加、滥伐森林、高温多雨等条件,请写出各个字母所代表的含义。
(4分)
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_
(2)南方地区“红色荒漠”造成哪些不利影响?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表比较:
南方地区的“红色荒漠”问题与其他地区生态问题的形成原因和治理措施。
(7分)
【解析】
(1)读图,根据箭头方向,人口增加,导致人均耕地面积减少。
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导致地表径流增加。
需要增加燃料,导致滥伐森林,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
(2)南方地区“红色荒漠”,表层土壤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粮食减产。
水土流失,地表变得崎岖不平。
泥沙淤积下游河道和湖泊,洪涝灾害增多。
(3)西北地区的荒漠化,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降水少。
南方地区的“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是降水量大。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自然原因是土质疏松。
共同的治理措施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发展农业技术。
植树种草,恢复植被。
【答案】
(1)人口增加高温多雨滥伐森林水土流失
(2)表层土壤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粮食减产;
地表变得崎岖不平;
淤积下游河道和湖泊。
(2分,任答两点即可)
(3)
(2018江西鹰潭一中)27.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2分)
下图示意我国新疆某地区地形状况及风向频率,甲地有大片的绿洲,每年大风日数约160天左右,年平均风速达到6.2米/秒,是我国最早进行风能开发的区域。
(1)简要分析甲地多大风的主要原因。
(2)评价甲地发展风力发电的条件。
(3)简述该地区大力发展风电对区域发展的有利影响。
(1)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靠近冬季发源地;
位于山口位置,风力较大;
多戈壁,植被稀少,故风速较快。
(2)有利:
风能资源丰富;
地价低;
人口稀少,移民费用低;
风电开发历史悠久;
离北部电力需求地(市场)较近。
不利:
资金缺乏;
技术落后;
生态环境较脆弱。
(3)把该地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提供就业机会;
清洁能源使用减轻了环境污染;
缓解了植被破坏,改善生态环境。
(2018吉林长春市实验中学)28.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
新区规划范围涉及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3县及周边部分区域,未来承担着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作用。
雄安新区被定位为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从意义来讲,雄安新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最大的国家区域工程,超过天津滨海新区,也超过通州北京城市副中心。
雄安新区的建设促进了河北省经济的发展。
下图为环渤海地区示意图。
(1)近年来,河北省工业化的步伐不断加快,试评价河北省工业发展的条件。
(2)试分析新区没有选择距离北京更近的廊坊、固安等地的主要原因。
(3)与深圳、浦东新区相比,河北雄安新区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为促进雄安新区的快速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应采取哪些措施?
(1)有利条件:
煤、铁、石油、海盐等矿产资源丰富;
临海、铁路网稠密,海陆交通便利;
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广阔;
靠近北京、天津,且工农业基础较好,技术力量强等。
不利条件:
水资源缺乏;
能源供给不足;
环境污染严重;
国有大中型企业活力不足,转型困难。
(2)廊坊、固安等地距离京津太近,设立新城会加剧城市环境问题;
在距离北京更远的雄县等地生态环境良好,现有开发程度低,发展空间充裕。
(3)利用毗邻京津优势,积聚高端人才,加大科技研发投入;
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利用交通优势发展现代服务业(第三产业)。
(2018云南昆明三中)29.读珠三角工业转移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主要转移到粤东、粤北、粤西等,偏远地区,以转移劳动、资源密集型工业为主。
(1)简述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为什么要发生转移。
(5分)
(2)简述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转移对转出区和转入区的意义。
(8分)
(1)珠江三角洲地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后,产生了人口稠密、交通拥挤、资本过剩、污染严重、工人工资增加、自然资源不足等问题,使生产成本上升,经济效益逐渐下降。
因此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将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企业迁出,重点发展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
(2)由上一题解析可知产业转移对转出区和转入区的意义表现为以下两点。
(1)对转出区:
①降低成本,开拓市场;
②有利于产业优化升级;
③利于环境保护;
④利于经济稳定发展。
(2)对转入区:
①加快本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
②加快工业化进程;
③缓解劳动力就业压力;
④发展地区经济。
(1)①原材料价格上涨;
②工人工资增加;
③地价上升;
④人口、交通拥挤、资源不足;
⑤产业升级。
(2)对转出区:
对转入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