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章末过关检测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752365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65.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章末过关检测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地理章末过关检测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地理章末过关检测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地理章末过关检测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地理章末过关检测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章末过关检测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中地理章末过关检测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章末过关检测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章末过关检测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

4.下列治理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措施,可行的是(  )

①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均实行退耕还林 ②温带草原牧区推行定居、轮牧 ③露天矿区采取表土填埋复植 ④西北地区大力发展灌溉农业

3.B 4.C 第3题,土地荒漠化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人为原因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迅速扩大的主要原因。

第4题,不同地区对荒漠化的治理措施是不同的。

南方低山丘陵区均实行退耕还林太绝对了;

西北地区降水稀少,发展灌溉农业易造成土地盐碱化,进而加剧荒漠化。

科尔沁草原,曾经水草丰美,但前些年却变成荒漠化严重的沙地。

从1997年开始,科尔沁人因地制宜,防沙用沙,目前已初步扭转了“沙进人退”的局面,开始走向“沙绿民富”的道路。

读科尔沁沙地位置示意图,完成5~6题。

5.科尔沁沙地曾经“沙进人退”、荒漠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有(  )

①过度樵采 ②过度放牧 ③过度农垦 ④不合理灌溉导致的盐碱化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6.科尔沁沙地“沙绿民富”的主要原因不可能是(  )

A.全球变暖,冰雪融水增加

B.沙地边缘构建乔、灌、草防护林带

C.配套排灌设施,合理引用水资源

D.推广沙地植被恢复配套技术

5.B 6.A 第5题,科尔沁沙地位于农牧过渡地带,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农垦和过度放牧。

第6题,全球变暖,短时间内冰雪融水会增加,但蒸发愈加旺盛,会愈加干旱,加重荒漠化,故全球变暖不会使“沙绿民富”。

7.下图为我国森林分布示意图。

A处森林遭到破坏给长江中下游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这主要体现了森林的功能是(  )

A.净化空气、美化环境B.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C.吸烟滞尘、净化空气D.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选B A区域位于长江上游地带,森林遭到破坏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流中下游地区河道淤积,洪涝灾害频发,所以主要体现的是森林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

下图为我国历史时期森林遭破坏地区分布图。

读图,回答8~9题。

8.目前b、c地区森林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  )

A.乱砍滥伐B.兴修水利

C.建设宫殿和陵墓D.建设牧场

9.图中a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是(  )

A.植树造林B.建立保护区

C.退耕还湿D.禁止人类活动

8.A 9.B 第8题,b、c地区是我国主要的林区,目前森林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乱砍滥伐、采育失调。

第9题,图中a地位于三江源地区,为保护“中华水塔”,应恢复植被;

这里由于地势较高、水源相对不足,不适宜大面积的植树造林;

这里人类的耕作农业出现较少,没有必要退耕,主要措施应是建立保护区。

下图为吉林省湿地面积变化图。

读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显示吉林省湿地存在的问题是(  )

A.湿地总面积急剧减少

B.天然湿地萎缩,生态功能下降

C.湿地建设得不到重视

D.旅游开发导致湿地污染严重

11.有利于吉林省湿地保护的措施有(  )

①生态退耕 ②建立自然保护区 ③南水北调

④建立有效的管理协调机制 ⑤铺设防渗地膜

A.①②④B.②③⑤

C.①②⑤D.①③④

10.B 11.A 第10题,图中显示吉林省人工湿地面积增加,天然湿地面积减少,但湿地总面积增加,所以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天然湿地萎缩,生态功能下降。

第11题,南水北调工程主要为华北、西北供水,铺设防渗地膜影响水循环,降低湿地环境效益。

二、综合题(共56分)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4分)

材料一 科尔沁草原位于内蒙古东部,松辽平原西北部,目前大部分草地都已沙化。

材料二 1991~1996年,我国某研究机构在科尔沁沙地进行了放牧试验,试验分为3个放牧强度进行,即重牧(HG)(6只羊/公顷)、中牧(MG)(4只羊/公顷)、轻牧(LG)(2只羊/公顷),主要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原植被的影响;

图1、图2为根据实验结果绘制的有关示

意图。

(1)在放牧试验的最初2年,各放牧强度的物种丰富度均呈现__________趋势,不同放牧强度对物种丰富度的影响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但从第3年开始,____________区的物种丰富度明显下降。

(9分)

(2)三种放牧强度中,____________使草层高度明显下降;

____________使草层高度有所增加。

(4分)

(3)材料二表明人们采用的环境管理手段是________。

(3分)

(4)分析科尔沁草原沙化的主要原因。

(8分)

(1)题,根据图1可以看出,在放牧试验的最初2年,各放牧强度的物种丰富度均呈现增加或上升趋势;

不同放牧强度对物种丰富度的影响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中牧区>

重牧区>

轻牧区。

从第3年开始,重牧区的物种丰富度出现明显下降。

(2)题,阅读图2可知,重牧使草层高度明显下降;

轻牧使草层高度增加。

第(3)题,材料二表明人们采用的环境管理手段是技术手段。

第(4)题,注意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分析。

答案:

(1)增加(或上升) 中牧区>

轻牧区 重牧 

(2)重牧 轻牧 (3)技术手段 (4)自然原因:

气候较干旱,降水少。

人为原因:

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32分)

材料一 热带雨林就像若干块“翡翠”串成的“绿色腰带”环绕地球,对于维护全球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材料二 秘鲁从西向东分为三个区域:

西部沿海地区、中部山地高原区和东部亚马孙热带雨林区。

秘鲁农业人口比重较小,农业机械化水平低,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水稻等,粮食不能自给,需要进口。

(1)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全球最大的原始热带雨林,请你具体阐述热带雨林的全球生态环境效益。

(10分)

(2)近年来,亚马孙河流域的某些地区降水量减小了约20%。

虽然亚马孙河流域的降水量减小了,但流入江河的水量及洪水发生的频率反而增大了,简述其原因。

(3)为了解决秘鲁粮食不足问题,有人建议在东部亚马孙热带雨林区大规模种植水稻,你是否赞成?

说明理由。

(12分)

(1)题,热带雨林具有稳定大气成分、调节气候、促进全球水循环等多方面的生态效益。

(2)题,该地区的雨林被大量破坏导致亚马孙河流域某些地区降水减少、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降、水土流失加剧。

第(3)题,本问为开放性问题,回答合理即可。

(1)维持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稳定大气成分;

调节气候,保证全球气候的稳定;

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保护地球上物种的多样性。

(2)由于植被破坏,植被对径流的调节作用减弱,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降,水土流失加剧,所以流入江河的水量增大,洪涝灾害增加。

(3)赞成。

理由:

东部亚马孙热带雨林区地势平坦,终年高温多雨,复种指数高,水稻产量大。

(或不赞成。

大规模种植水稻会导致亚马孙热带雨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秘鲁劳动力不足,不适宜发展精耕细作的水稻生产。

 

2019-2020年高中地理章末过关检测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湘教版

读江苏三大名石图及相关材料,据此回答1~2题。

雨花石

昆石

太湖石

出自江苏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雨花台砾石层

产于江苏昆山,由地下深处的二氧化硅热熔液,侵入到断层破碎带内,冷却后形成网络状白色石英

因盛产于太湖地区而古今闻名,主要成分是石灰岩

A.都是外力作用的产物  

B.都是内力作用的产物

C.形态都和流水作用有关

D.雨花石的形成与流水作用有关

2.从地壳物质循环角度来看,下列转化可能实现的是(  )

A.太湖石→昆石B.雨花石→砾岩

C.雨花石→昆石D.砾岩→昆石

1.D 2.B 第1题,雨花石具有很好的磨圆度,说明经过了长途搬运,它的形成与流水作用有关;

昆石是内力作用的产物;

石灰岩是沉积岩,是外力作用形成的。

第2题,雨花石存在于砾石层,因此,从地壳物质循环角度来看,雨花石→砾岩的转化可能实现。

下图是美国宇航局网站公布的一张火星北极新月形沙丘的照片。

读图回答3~4题。

3.图示地区盛行的火星风风向为(  )

A.甲吹向丙B.乙吹向丁

C.丙吹向甲D.丁吹向乙

4.下列地区易形成图示地貌的是(  )

A.沙质海滩B.塔里木盆地

C.黄土高原D.云贵高原

3.C 4.B 第3题,新月形沙丘是由风力堆积形成的,背风坡较陡,迎风坡较缓,所以C项正确。

第4题,塔里木盆地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是世界流动沙漠面积最大的地区。

5.读某地质剖面图,其中③表示石灰岩,图中岩石按照由老到新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⑤B.⑤①②③④

C.③①②④⑤D.③⑤①②④

选C 图中岩石的形成顺序是先沉积,后侵入,再变质。

下图是某区域地质地貌剖面图。

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高速公路隧道穿过(  )

A.向斜谷B.背斜谷

C.向斜山D.背斜山

7.图中甲地多见石芽、溶洞等地形,推断该地岩层应为(  )

A.页岩B.板岩

C.石灰岩D.花岗岩

6.D 7.C 第6题,从图中高速公路隧道穿越地区的岩层弯曲状况可以看出,岩层向上隆起,为背斜成山,所以选D项。

第7题,石芽、溶洞等地形形成于喀斯特地貌区,岩石多为石灰岩。

下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5次观测到的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

当日天气晴朗,日出时间为5时。

读图回答8~9题。

8.由图中信息可分析出(  )

A.5时、20时大气较稳定

B.12时、15时出现逆温现象

C.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D.气温日较差自下而上增大

9.当地该日(  )

A.日落时间为17时B.与海口相比白昼较长

C.正午地物影子年内最长D.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向

8.A 9.B 第8题,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进行选择。

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显然选项C错误。

如图中曲线关系所示,越接近地面,日较差越大,越往高处,日较差越小,选项D错误。

对流层大气气温的变化规律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递减,而图中12时、15时的气温垂直变化规律是递减,显然此两个时间段内不会发生逆温现象,选项B错误。

第9题,由题干可知,当日该地是5时日出,该地的昼长为14小时,说明此时北半球是夏季,北半球纬度位置越高,昼越长,因此此时当地的昼长与20°

N左右的海口市相对要长一些,选项B正确。

读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回答10~11题。

10.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活用水量增加B.植被覆盖率增加

C.降水下渗量减少D.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

11.城市建设将会导致(  )

A.城市地下水位上升

B.城市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

C.城市蒸发量增加

D.城市洪水增加,内涝频率增多

10.C 11.D 城市建设后,地表径流由10%增加至43%,地下径流由50%减少至32%,说明地面结构的改变使下渗减少,由此可知,城市建设使得城市容易积水成涝。

12.读某地天气系统图,完成下列问题。

(26分)

(1)写出气压场名称:

G________,D________。

(2)该天气系统在________(南或北)半球,A点风向为________,B点风向为________。

(6分)

(3)C点风速较B点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锋面常存在于低气压系统中?

(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G和D处等压线都闭合,但G处越往中心处气压值越高,D处越往中心处气压值越低,因而G处为高气压中心,D处为低气压中心;

G为高气压区,D处为低气压区。

(2)题,从气流状况看应为气旋,从图中的锋面可以看出,气流为逆时针方向,故该图为北半球;

A处位于北半球反气旋的东部,风向为西北风,B处位于北半球气旋南部,风向为西南风。

第(3)题,风速大小主要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由于C处等压线比B处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因而C地风速较B地大。

第(4)题,由于低气压区是气流辐合区,冷暖气流在此相遇会形成锋面,而高气压区是气流辐散区,不会有锋面产生,因而锋面常存在于低气压系统中。

(1)高气压 低气压

(2)北 西北风 西南风

(3)大 C处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4)因为低气压是气流辐合区,冷暖气流可以在此相遇形成锋面;

而高气压是气流辐散区,不会产生锋面。

13.[加试题]南非位于非洲大陆的最南端,因其重要的海运交通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而闻名。

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30分)

(1)海雾由海面低层大气中水汽凝结所致,通常呈乳白色,产生时常使海面能见度降到1km以下,给海上交通和作业带来很大的麻烦,因此有人将其称为“无声的杀手”。

图中Q区域(阴影部分)是世界海雾的多发区之一,试分析该海区多雾的原因。

(2)南非不仅有“黄金宝石之国”的美誉,而且其渔业资源也比较丰富。

试分析图中M附近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以及M海域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

(18分)

(1)题,从海雾的形成条件入手联系该区域的寒流进行分析即可。

(2)题,从沿岸的上升流考虑其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

从渔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的角度思考该海域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

(1)本格拉寒流经过该海域,对海域有降温作用,气流经过冷海面时,受寒流影响温度降低,水汽凝结而形成海雾。

(2)沿岸有上升补偿流,大量营养盐类上泛,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给鱼类带来了丰富的饵料,因此渔业资源丰富。

石油运输过程中可能导致石油污染(海洋污染)、过度捕捞可能造成海洋生态破坏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