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人文素养测试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750733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7.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师人文素养测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小学教师人文素养测试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小学教师人文素养测试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小学教师人文素养测试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小学教师人文素养测试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教师人文素养测试题Word格式.docx

《小学教师人文素养测试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师人文素养测试题Word格式.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教师人文素养测试题Word格式.docx

《岳阳楼记》——(宋、范仲淹)《鲁滨逊漂流记》——(英、笛福)

《爱莲说》——(宋、周敦颐) 

《醉翁亭记》——(宋、欧阳修)

6、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西游记》,由明代吴承恩创作。

7、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被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教育家是  陶行知。

8、请写出下列字的书写笔顺:

鼎:

(12画)[先写目、再写左下(竖折折、横、撇)

        最后写下 

(短竖、短横、长竖、横折)]

凹:

(5画)(竖、横折折、短竖、横折、横)

9、新教育的一个核心理念: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10、新教育的六大行动分别是:

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训练卓越口才、建设数码社区、构建理想课堂

11、(民主、平等、合作)是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理念。

12、(理想信念)是道德之本,(教育观念)是师德之魂。

二、判断

1、第一个明确提出将教育学建成一门科学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

2、“教学相长”语出自《学记》。

3、对我国传统课堂影响至深的是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五段式”。

教学模式:

组织教学——复习旧知——讲授新课——复习巩固——布置作业。

4、倡导以问题为中心教学并对世界教育产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重大影响的教育家是夸美纽斯。

(×

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5、我国古代最早运用比较文学方法研究文学作品的论著是《红楼梦评论》,作者是王国维。

三、连线: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杜牧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期。

——李商隐 

《基督山伯爵》 

——法国大仲马 

英国夏洛蒂

《简·

爱》 

——英国夏洛蒂 

·

勃朗特 

《悲惨世界》 

——法国维克多·

雨果

《安娜·

卡列宁娜》 

俄国列夫·

托尔斯泰

《哈姆雷特》 

英国莎士比亚

四、名著知识选萃:

1、《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的主要人物是曹操和刘备。

2、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赤壁之战(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一切都都准备好了,只缺能把大火吹向曹营的东风。

”的故事演化而来的。

3、写出两个与三国故事有关的成语或俗语。

三顾茅庐、大意失荆州、周瑜打黄盖、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4、“醉打将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说的是《水浒传》中的一位传奇英雄的故事,这位英雄是武松《水浒传》中“倒拔垂杨柳”的人物是鲁智深。

5、“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是指《红楼梦》中的两个人物:

林黛玉、薛宝钗。

6、《红楼梦》原名石头记,该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为核心,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为轴线,浓缩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时代内容。

五、简答题:

1、怎样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⑴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

⑵以爱为基础,信任、理解学生;

⑶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⑷讲求民主,宽松和谐;

⑸塑造和提升现代教师人格。

2、小学语文教师最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养?

⑴丰厚的底蕴⑵精美的语言⑶敏捷的思维

 ⑷不懈地学习⑸专业的知识⑹永不磨灭的热情

人文素养考核题目

(一)一、填空。

(51分)每空3分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学校执行的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的课程。

定义:

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以学生自主选择的、直接体验的、研究探索的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的主题为课程基本内容,以学生个性养成为课程基本任务的非学科性课程。

它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领域。

在此指定领域之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团队活动。

校传统活动、学生心理健康活动等,这些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结合,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规定: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中小学(3-12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

...教师的指导任务贯穿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对学生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确定的指导、活动过程中的指导、..这是新课改的一个难点。

2、..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被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教育家是陶行知。

教育即生活”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

“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

陶行知认为,人们在社会上生活不同,因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

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

”他还指出:

“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

进棺材才算毕业”。

可见,陶行知所说的“教育”是指终生教育,它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

他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3、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通常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指《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

四书五经是中国儒家文化的主要经典,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经典,涵盖了道德、伦理、哲学、汉语、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

济南市大明湖路小学从本学期开始在一至六年级增添了“国学启蒙教育”新课程。

  该校自主编写的“国学启蒙教育”实验课本,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书五经》为主,选编了《诗经》、《论语》、《孟子》、《周易》、《左传》以及《岳阳楼记》等古文经典段落。

 此举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成为他们终生的精神财富,也为他们日后创业发展奠定精神基础。

4、“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语出自《学记》。

出自春秋末期的《学记》,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概括了孔子、孟子的教育思想。

[原文]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话乎!

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译文]单靠死记一些零碎的知识,不能作个好教师,一定[要有渊博的知识],随时准备根据学生的提问并给以圆满的回答才行。

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然后告诉他[从某些方面钻研]是可以的;

告诉了他以后,仍不能理解,就不要再讲下去了。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译文]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

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

5、新时期公民应具有的基本道德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二、辨析题。

(9分)

判断下面的观点是否正确,并说出理由。

美育等于艺术教育。

答:

美育不等于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此外还包括自然美和社会美的教育。

自然美包括山水花鸟等自然景观,社会美包括社会生活和社会事物的美。

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简答题。

(40分)

1、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要围绕哪些线索进行?

(20分)

答:

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要围绕四条线索进行:

⑴学习者与自然的关系;

⑵学习者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⑶学习者与文化的关系;

⑷学习者与自我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垦站与实施应以学习者为核心,实现上述四种关系的均衡与整合,最终指向于学习者个性健全发展。

2、怎样理解“治大国若烹小鲜”?

这句话出自《老子》。

“小鲜”就是小鱼小虾这样一类的东西,他的本意是说:

在烹小鲜的时候不能不停的乱翻,要用小火慢慢的烹,不能象烹大鱼那样翻个不停。

也就是说要尊重规律不要乱动。

“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说:

“治理一个大国,就像烹煎小鲜鱼一样”。

首先,老子明确指出烹煎的对象是“小鲜”,不是牛排。

厨师烹饪,必须根据不同对象采取因“菜”而异的烹调方法,不可能萝卜白菜鸡鸭鱼肉一刀切。

治理国家和治理经济,更不能不看对象,必须尊重历史,尊重现实,一切从实际出发。

其次,“烹小鲜”要特别讲究火候。

烧菜的关键是看怎么把握火候。

“小鲜”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成熟规律,必须顺应之,以文火烹煎。

经济运行有其周期,也必须顺应其规律,因势利导,不可揠苗助长。

无论是监管还是规范,在推进的时候都要火候适度,否则会适得其反。

第三,既然是“烹小鲜”,就不能翻来翻去。

翻动多了,“小鲜”烂在锅里必定无疑。

人文素养考核题目

(二)

一、名词解释。

1、校本教学研究:

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简称。

它是指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内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所开展的教学行动研究活动。

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研究的三个核心要素,他们构成了校本研究的三位一体关系,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和行为方式,三足鼎立,缺一不可。

2、IT:

IT是InformationTechnology(信息技术)的缩写,意为“信息技术”,包含现代计算机、网络、通讯等信息领域的技术。

IT的普遍应用,是进入信息社会的标志。

而小写的it是指动物、植物以及没有生命的物体。

二|、选择题。

(20分)每空5分

1、第一个明确提出将教育学建成一门科学的教育家是(A)。

A赫尔巴特德国B蔡元培中国C夸美纽斯捷克

赫尔巴特(1776-1841)是德国教育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主知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赫尔巴特的名言:

“没有无教育的教学”,强调学校的一切活动都要包含德育。

学校应该是人人育人、事事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

2、“教学相长”语出自(C)

A《孟子.尽心下》B《左传》C《《学记》

《学记》云: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这段话概括了教师自我提高的规律,它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及施教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

“教学相长”深刻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

这是《学记》对教育理论的一大贡献。

3、毛泽东主席曾用“弹指一挥间”形容时间的短暂,弹指一挥有(B)

A6.9秒B7.2秒C5.8秒

 一九六五年五月二十二日,毛泽东乘车重上井冈山,并在山上住了八天。

月二十九日,他在井冈山前的小坪场上接见了当地干部群众一千七百余人。

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  1965.05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根据印度《僧吕律》解释:

一天一夜为30须臾,一须臾等于20罗预,一罗预等于20弹指。

这样一推算,一须臾为48分钟,一罗预为2.4分钟,一弹指为7.2秒。

如此说来,“弹指”也算不上真正意义的短暂,因为一“弹指”的功夫,短跑运动员已经跑出70米的路程了。

原来比“弹指”更短的时间单位是“瞬”。

一弹指等于20瞬,一瞬等于20刹那。

我们常用的“一刹那”折算应该是0.018秒,由此可见,“一刹那”比“弹指一挥”要短暂得多。

4、多元智能理论是由(A)提出的。

A美国教育学者霍华德·

加德纳博士B中国教育家蔡元培

C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是世界著名发展心理学家,1983年提出的。

人的智力结构至少由七种智力要素组成:

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和自我认识的智能。

随着研究的深入,1996年,加德纳在七种智能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第八种智能,即自然观察者智能。

自然观察者智能指辨别生物以及对自然世界的其它特征敏感的能力,表现为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并能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的能力。

1999年,他又提出了第九种智能——存在智能I。

存在智能指陈述、思考有关生与死、身体与心理世界的最终命运等的倾向性。

它给教育评价带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理念。

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的,不存在智能水平高低的问题,只存在智能类型和学习类型差异的问题。

对学生的评价应由“学生的智商有多高”转为关注“学生的智能类型是什么。

加德纳教授提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的,每一个人都拥有包含七种智能:

语言文字智能——‘有效运用口头语言或书写文字的能力。

数学逻辑智能——‘有效运用数字和推理的能力。

视觉空间智能——‘准确感觉视觉空间,并把所知觉到的表现出来。

身体运动智能——‘善于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想法和感觉,以及运用双手灵巧地生产或改造事物。

音乐旋律智能——‘察觉、辨别、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

人际关系智能——‘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向、动机及感觉的能力。

自我认知智能——‘有自知之明,并据此做出适当行为的能力’.

自然观察者智能——指辨别生物以及对自然世界的其它特征敏感的能力,表现为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并能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的能力。

存在智能----陈述、思考有关生与死、身体与心理世界的最终命运等的倾向性。

5、简答题。

a)标点符号中,引号、括号、书名号在正式文面中应如何标写?

引号、括号、书名号都用在文字前后,并占一个字格。

这三种标号的前半边,可以出现在一行的开头,不能放在一行的末尾;

后半边,可以出现在一行的未尾,不能放在一行的开头。

这样既可以及时提示该不该停顿、停顿多久和表示什么语气等,又有一种向中间集中、靠拢的文面美,而不会产生“离心”的感觉。

b)请解释“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的具体含义。

老子历史上被渲染,变成一半是人一半是神,实际上他就是人,姓李名耳,叫老聃。

为什么是“聃”呢?

古书里的注解很多,聃者耳朵很长,很聪明,一个年老的长者,很有智慧的人,就是老子了。

反而把本人的姓名李耳忘记了。

老子的书就是《道德经》,又叫做《道德经五千言》,他提出四个字“物极必反”。

2500年前老子就提出了这一点,事物很兴盛,兴盛到顶点,然后就向相反的方向发展,衰落。

老子提出了一个问题,世界上最强的东西是什么?

最经久的东西是什么?

可以延缓物极必反规律的是什么?

有人提出是大树,最坚强。

老子说一阵大风来了之后,树连根拔起。

最坚强的东西在老子的观念里,就是“水”。

水不骄傲,水由西向东流,水向低处流,人往高走处,水并不认为自己往低处流身份而低下,所以圣人要治国,就不要害怕自己卑下,应该象水一样,自处于卑下的地位,不是站在老百姓的头上,而是和老百姓一起,以百姓之心为心,以老百姓的感情作为感情,这就是圣人,这就是不可战胜的,这就可以逃脱物极必反规律的惩罚。

  水还有一个特点,水是不断的向前运动的,由西向东流,任何力量都阻碍不了,旺盛的生命力,体现了人类向上向前的发展,所以水是最坚强的,那把它用在人处世上就是“无为”,无为就是自然而然。

圣人不要装出一副样子作秀,而是要自然而然,和老百姓心心相印,这样治国就可以吸引很多老百姓了。

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

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

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

人文素养考核题目(三)

一、填空。

1、、《西厢记》反映的是唐朝的故事,作者是元代的王实甫。

原名《莺莺传》,又名《会真记》。

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王实甫的杰作,也是元杂剧中最优美宏伟的大型喜剧。

西厢记》是一个纯粹的古代才子佳人的恋爱故事,讲述了张生与崔莺莺的恋爱故事。

令几代读者为之迷醉,“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是这出剧的中心主题,并成为千古名句,而小丫环红娘的名字,最后演化成促成姻缘,成人之美人士的代名词,广为传诵。

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中国戏曲史上都占有很重要地位,是我国古代戏曲发展高峰之一。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语出自《论语》。

读一遍《论语》,真有循循善诱、春风化雨的感觉。

以著名的“启发式教学法”为例,许多人都以为这是苏格拉底的首创。

事实上,孔子不仅一贯坚持启发式教学,而且“启发”式这个名称本身也是由孔子(而不是苏格拉底)所创造。

孔子比苏格拉底大82岁,孔子逝世后10年,苏才出生[1]。

所以孔子才是真正的当之无愧的“启发式教学”创始人。

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八个字是关于启发式教学的高度概括,也是最科学、最天才的概括。

即是说,不到他经过认真的思考而又想不通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不到他经过认真思考有了心得,但又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时候,不去开导他。

由学生自己去思考,等到学生处于“愤”的心理状态,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的第一种矛盾而又无法解决时,教师才去点拨一下。

然后又让学生自己继续去认真思考,等到学生进入“悱”的心理状态,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的第二种矛盾且无法解决时,教师又再点拨一下,从而使学生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3、、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提出的,它的主要内容是民族、民权、民生。

是孙中山提出的,主要内容是民族、民权、民生。

4、中国古代文字的演变顺序依次是(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汉字的演变过程分为:

甲骨文、金文、籀文与六国古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六个阶段。

了解:

甲骨文通行与殷商时代,是用青铜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

金文又叫钟鼎文,是刻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字体。

籀文又被称作大篆。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实行“书同文”政策时颂布的标准字体。

隶书是以点画结构取代篆书的线条结构而使之便于书写的一种字体。

秦代的隶书称之为秦隶又叫古隶,汉代使用的隶书,叫今隶。

用点、横、竖、撇、捺等笔画转写小篆所发生的变化叫“隶变”。

隶变把圆转不断的线条变成方折的断笔,使汉字的象形意味全部丧失了。

在汉字发展史上,隶变是一次质的飞跃,是古文字与今文字的分水岭。

5、中国古代的词都是讲究格律的,格律主要包括平仄、押韵、

对仗(对偶)和节奏。

一首诗就如一支歌曲,格律是节拍,而诗的章法就是主旋律。

一首好听的歌,总是有时平缓,有时高亢;

有时低沉,有时嘹亮;

有时舒展,有时紧凑。

这样不同的旋律变换交替才能组成一个完美的主旋律。

格律,是对律诗的要求,而不是对古诗的要求,写古诗,可以完全不必管什么格律,写律诗,则一定要严格按照格律。

那么,什么是格律诗?

格律诗也叫近体诗,唐代的格律诗,通常分为律诗和绝句。

四句称绝句,以上称律诗。

当然,也分五律、七律,五绝、七绝。

(每句的字数)

格律主要包括平仄、押韵、对仗和节奏。

(先说节奏,主要指七言的诗句,必须符合**/**/***或者***/**/**等几种断句。

例如: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其次是对仗:

格律诗,绝句无对仗要求,而律诗,则必须在颔联和颈联对仗。

对仗的方法,有正对、反对、流水对等。

最后是最难的,要求最高的平仄和押韵。

二者相辅相成。

下面给出常见的一种七言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注意,这里的平仄变化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

那么,什么是平仄平指平声,也就是汉语的一、二声发音。

仄声,指汉语三、四声发音和入声。

入声,就是重读的无调。

值得注意的是,白在现代汉语为第二声,是平,但是在古代,以吴侬软语为基础作为普通话,这个白字,读ba,是入声。

(江南的和上海的朋友可以用方言来读,体会一下,重读无调的入声。

所以,白字属于仄声。

例子,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白,ba,入声,仄

日,ri,第四声,仄

依,yi,第一声,平

山,shan,第一声,平

尽,jin,第四声,仄

连起来,仄仄平平仄

根据平仄定式,下句必须是平平仄仄平

请看,完全符合:

黄,第二声,平

河,第二声,平

入,第四声,仄

海,第三声,仄

流,第二声,平

连起来,平平仄仄平,符合。

所以,要准确把握平仄,必须懂得古语的发音。

和现代普通话不同。

最后,押韵,很容易理解。

要求是,在偶句押韵。

首句可押可不押。

圣诞节与圣诞老人、圣诞树是同时流传下来的。

不是同时流传下来的。

圣诞节原是基督徒为庆贺耶稣诞辰而定的一个节日,是公元354年由罗马天主教教会规定的。

但近几十年,圣诞节已不再只是宗教的节日了,而逐渐社会化,成为政府规定的公众假期。

圣诞树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

据说它最早出现在德国,到了1830年前后,装扮圣诞树的风俗才由德国移民们带到美国的东部沿岸地区。

从此,圣诞树也成为美国人过圣诞节所必不可少的装饰。

相传圣诞老人是当年小亚细亚米拉城的主教圣尼古拉斯的化身。

他为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