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落实.docx
《新课程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落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落实.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程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落实
TPMKstandardizationoffice【TPMK5AB-TPMK08-TPMK2C-TPMK18】
新课程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落实
一、课程的几个主要概念
(一)、新的课程理念是什么?
新的课程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即指:
全体学生的发展、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个性特长的发展、活泼主动的发展。
(二)、课程的涵义是什么?
课程是学生在学校或者在教师的组织下所获得的全部经验的总和。
(三)、教学的实质是什么?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其实质是“交往”。
(四)、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及特征是什么?
1.自主学习:
自定目标、自我指导、自我强化、自我监控。
2.合作学习:
团队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3.探究学习:
创设情境(独立选择、发现问题)
探究活动(经历过程、情感体验)
获得发展(掌握方法、建构知识)
(五)、教师应该有哪些行为转变?
接纳:
学会沉默与倾听。
关注:
注意学生的需求与问题。
交流:
友善的对话与沟通。
帮助:
进行澄清与引导。
二、新课程操作的十个焦点现象
1.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
2.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
3.责任分担与同伴合作。
4.课堂秩序与课堂活跃。
5.课时任务与情况分离。
6.言多人少与言少人多。
7.课前预习与课后阅读。
8.学习容量与学习质量。
9.日常教学与公开观摩。
10.表扬鼓励与严格要求。
三、新课程涉及的十个热点问题
1.注重以人为本。
2.教师角色行为。
3.学生学习方式。
4.把握三维目标。
5.多元智能理论。
6.建构主义观点。
7.范例教学思想。
8.课堂教学评价。
9.加强科学普及一。
10、人文精神塑造。
四、什么是三维目标
(一)正确理解三维内涵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总目标”的6-10条是对课程中知识与能力的具体规定,是“知识和能力”教学的基本依据。
我们要深入钻研新课标,了解新课标中的知识能力要求与旧大纲比较有什么变化,从而正确把握新课程“知识与能力”的要求。
如,阅读教学,旧大纲要求“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中心思想,有一定的速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新课标则要求“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此外,还有阅读量阅读速度方面的要求,以及强调积累与语感的培养,这是旧大纲所没有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这是新课标所特有的。
“总目标”第五条是有关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在实践过程中学习。
“过程”,重在“亲历”。
“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都要让学生亲历过程,在过程中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活世界的一部分。
“方法”,应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应伴随着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情感的体验,审美的陶冶,如影随形,而不能游离其外。
中外教学史说明,独立于具体的知识技能学习的“方法”是很难产生迁移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现的是语文的人文性,强调的是给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内涵比起旧大纲“思想性”目标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
“总目标”1-4条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要求,涵盖传统的思想教育的精华,以及生命意识、现代意识、多元文化、国际理解和语文学习兴趣、信心、习惯的培养。
(二)理清三维之间关系
在新课程中,三维目标是主要矛盾,知识与能力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这是无庸置疑的。
产生怀疑或动摇,将使语文教学无所适从,也将使语文教学质量严重滑坡。
假如把语文素养比做一座大厦,由三维目标构成,知识与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上层建筑,基座稳固了,语文教学的根基才不会产生动摇,“上层建筑”也才能发展得越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重要的一维,没有它,将使语文教学回到课改前的状态,仍然是人文性的缺失。
没有“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也将难以落实。
在兼顾其他二维的情况下,知识和能力的坚实牢固,是语文新课程追求的目标。
(三)整合三维目标
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
”教学中,我们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
新课标中的“课程目标”处处为我们整合三维目标提供了典范。
如,第一学段“口语交际”第6条规定:
“有表达的自信心。
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自信心”“积极”“感兴趣”是情感、态度的要求,“表达”“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是技能方面的要求,而“参加”“发表”就体现过程,如何讨论和怎样发表意见则体现学习方法地要求。
在拟订三维教学目标时,我们要借鉴新课标对三维目标的整合方法。
五、三维目标确立与教学目标虚化
新课程确立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
任何割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健全发展。
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受到了冷落和忽视,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技能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则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
突出表现在:
把过程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过程方法的地位;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和创新等形式来获得知识,使结论和过程有机融合起来,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这种对人的情感和道德的普遍关注,是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的课堂教学所难以想象的,也难以企及的。
参与实验的教师都有这样的意识和追求,用他们的话说:
“现在的课堂不能只有知识的授受,还要关心学生是怎么学会的,他们学的过程有什么样的体验。
”这实在是了不起的进步。
但是,由于对三维目标的设计和操作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在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教学目标的虚化现象。
突出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知识、技能目标,该实的不实。
知识、技能目标是三维目标中的基础性目标,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课堂教学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常规性任务,它是教师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
然而,由于认识上的片面和观念上的偏差,在不少课堂上,最应该明确的知识、技能目标,反而出现缺失或者变得含糊。
一些课听下来我们总觉得心虚,我们不能像传统课堂那样只抓“双基”,但也决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放弃“双基”。
“双基”毕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抓手,也是形成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
因此,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
第二,过程、方法目标,出现了“游离”的现象。
首先,由于“过程、方法”这一维度的目标,是以往课堂教学所忽略的新要求,一般教师设计这类目标的意识不强,有些教师是有明确的意识,却在设计和操作中明显地出现了“游离”现象:
游离于知识、技能目标之外,游离于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之外,游离于学生发展之外,从而使过程、方法的价值丧失殆尽。
学生们越记越复杂,越学越糊涂。
这种为过程而过程、为方法而方法的教学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第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出现了“贴标签”的现象。
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也是教学具有教育性规律在新课程中的体现。
但是,这不意味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是可以“独立”和“直接”进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力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就一门学科而言,是伴随着对该学科的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过程方法)所实现的学生个性倾向性的提升。
”当前课堂上,一些教师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为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的、无力的,因而也是低效甚或无效的。
从教书育人的机制来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
但是,现在却有教师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通过讲解这类教的办法,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直接“教”给学生,这种教育只是一种知识教育或技能教育,而不会成为有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因而对学生的发展不可能有积极的作用。
总之,目标的多维化以及对目标的不当定位,致使教师教学中常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六、怎样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一)、课堂教学怎样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
课堂教学要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首先要顺次展开三个层次:
1、情境创设:
情境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
在引发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其基本功能和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特定的情境,激活学习的问题意识,形成基于问题的学习任务,从而展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二是通过特定的情境,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激活现有的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活动中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体意义,导致认知结构的改组或重建。
2、新知探究:
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实现知识内化,即通过解决是什么(陈述性知识)和为什么(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的问题,把握知识规律;二是形成学科技能,即通过知识的应用,把握知识应用规律。
3、知识应用:
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既要完成巩固知识,进行技能性的转化,又要完成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任务,还要考虑适应学生不同智力水平。
所以要精心设计训练题,题型要多样化,注意精练性和典型性,要有一定的智力坡度。
为此应该设置智力台阶:
基础性应用即与教材上的例题同结构、同题型、同难度的模仿性练习题,用于巩固当堂所学的新知识;综合性应用有两个维度,一是本堂课内所学知识点的综合,二是本堂课内所学知识与已往已学的相关知识的综合;发展性应用:
有四个维度,一是一题多解,二是多题一思路,三是一题多变,四是学科综合。
其次要落实四项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贯穿训练,即观察能力的训练、操作能力的训练、表达能力的训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
以四项训练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课堂教学怎样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方式,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渔”。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通过师生的多向交流活动,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的过程,是学科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有机结合的过程,这是实现学生在教学中认识主体作用的一次质的转化,也是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学生积极思维的结果。
这里“教”是条件,“学”是关键。
从认知程序看,教师是从整体到局部,而学生是从局部到整体,教学过程正是在新知识这个认知连接点上实现认知的转化,即由教变学的转化。
在新知学习过程中,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
这是主动学习的实质性的环节。
不是教师直接讲授或讲解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而是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思路、途径和方法。
学生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
在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知识清单”;确定搜集知识信息的渠道、途径和方法;搜集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并进行分析和处理;利用知识和信息解决提出的问题,完成学习任务。
二要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
这是主动学习的拓展性的环节。
学生群体在教师的组织和参与下交流、讨论自主探索的学习成果,批判性地考察所提出的各种理论、观点、假说、思路、方法等,通过社会协商的方式使群体的智慧为每一个个体所共享,内化为个体的智慧,拓展个体知识视野,是形成学生表现、交往、评价、批判能力的重要环节。
要给学生留出发挥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