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5课时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新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5课时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5课时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指图)这是我国哪一条大河?
学生:
长江
谁能上来指出我们万州所在什么位置吗?
略
(评价学生所指出万州位置的正确性)
长江是我国第一条大河,穿过我们万州城,滚滚向东流。
我们大家都是同饮长江水长大的,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二节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新课教学:
板书:
第二节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活动一:
课堂师生互动
我们学习一个区域或地带,其一般模式中首先要知道什么?
副板书:
海陆位置
地理位置经纬位置
相对位置
一、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打开书P74,地图册P27──28)
看书P74长江地带地形图,然后用铅笔将长江沿江地带的起止点标出,并且将该段长江干流加粗。
(在书和地图册上加粗均可)并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和回答下列问题:
①长江沿江地带的范围与区域形状;
②如何概括长江沿江地带最重要的地理位置特点;
③简单评价长江沿江地带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1.地理位置和范围。
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我们知道了长江沿江地带相对位置,其本区有哪条重要的一条纬线经过?
并加粗。
北纬30度
请简单评价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长江两岸沿江地带中低纬度
本区不仅有优越地理位置,而且在自然条件方面的表现又如何呢?
我们一起来用分析区域主要自然条件表现的方法来具体分析本区的地形特征、气候条件、水运条件、资源条件等特征。
活动二:
学生课堂分组探究
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
第一组:
阅读《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形》图,完成教材P75《活动》第一题第一小问:
认识长江沿江地带东西部地形的差异。
第二组:
阅读《上海、武汉、重庆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图,分析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第三组:
阅读《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形》图,分析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并说明不同河段的利用状况,完成教材P75《活动》第一题第二小问。
第四组;
阅读《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的分布》图,完成教材P75《活动》第二题。
提示:
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界线
宜昌、湖口
讨论结果:
1、长江沿江地带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广大,有利于农业发达,农产品丰富。
2、气候适宜,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冬季温和,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
”
3、河湖众多,河网密布,是我国地表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水能资源丰富,被称为“水能宝库”。
长江横贯东西,水运便利,被称为“黄金水道”。
4、资源丰富,耕地面积广大,煤、铁、铜等矿产丰富,有利于工业发展。
填表格
2、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名称
特点
有利条件
主要地形区
气候类型
河、湖
自然资源
指图总结:
长江沿江地带西起四川攀枝花,东至上海,东西绵延3000多KM,南北宽度大致在长江二岸100—200KM的范围内,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带状”区域。
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对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哪么,究竟是什么样的作用呢?
请看这个字:
“一竖一横一竖”“H”能看出一横在中间起到了什么作用吗?
H(以便于构造“H”形的经济结构)
桥梁、纽带
正确。
中间这一横就是连接左右两竖的一根纽带,起到了连接的作用,我们如果把“长江沿江地带”“沿海经济地带”“西部经济地带”来组成“H”经济结构图,那么这个经济结构图请大家画出来。
然后试着解释这三个地区的相互作用。
活动三:
学生课堂讨论
二、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和辐射作用
①.长江沿江地带纽带的意义;
②.经济通道;
③.交通通道。
板书
1.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
(1)“H”形的经济格局
(2)意义:
①联系了长江上游与下游的省内经济区域
②沟通了东西两大经济区
③四条经济通道——产业、技术、信息、商贸通道
④交通通道——自西向东江海联运
教师:
(指H经济格局归纳小结)
以长江干流为横轴,东连沿海经济地带,西接广大内陆地区所构成的“H”形经济格局;
不仅联系了长江上游与下游的省内经济区域,更重要的是沟通了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区两大经济区,是承东启西的纽带。
第一,西部地区可以借助江海联运,进入国际市场。
第二,沿江地带从东到西将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商业中心连接起来,成为沟通东西部商贸的纽带。
第三,沿江地带是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推进的通道。
第四,沿江地带是东部沿海技术、信息向中西部传递、转移的通道,形成了自东向西的──产业、技术、信息、商贸通道。
承转:
长江沿江地带是不是只对东西两大经济区和沿江地带起到了纽带作用呢?
不是的。
而且还具有向我国南北及全国各地的辐射作用。
2.沿江地带的辐射作用
活动四:
学生课堂绘图
完成书P78活动第一题,然后归纳总结:
①长江沿江地带辐射的基础与条件?
②长江沿江地带辐射的动力?
③长江沿江地带辐射的方向?
④长江沿江地带辐射的意义?
学生归纳小结:
(1)辐射的基础和条件──农业和工业基础雄厚;
高新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开发水准在国内居领先地位;
水陆交通便利
(2)辐射的动力──最具活力的高新技术和相关产业
(3)辐射的方向──由本地带向南北辐射
(4)辐射的意义──利用本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使我国南北经济融为一体,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
教师小结:
(评价学生发言),的确,正是通过长江南北的众多的支流和连接南北地区的主要交通干线,本区将自身的经济技术优势向南北地区进行辐射,使南北经济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一条河流为生命线的沿江产业带。
其实这样的例子在世界其它地方也很普遍。
例如,欧洲著名的莱茵河、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周围就形成了世界著名的沿河产业带。
课后看书P78<
阅读材料>
,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对比长江沿江地带与其它沿江产业带的异同。
好!
今天的新课学习就到这里,请看
课堂练习
1.长江沿江地带东起_______,西至四川盆地的攀枝花,东西绵长____多千米,南北宽度大致在长江二岸100~200千米范围内,是一个典型的“____”区域。
2.长江沿江地带有丰富的煤、_____和_____资源。
3.长江沿江地带属于_____气候,夏季炎热,冬季______,降水_____。
二、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1.以长江为轴线的沿江地带与贯穿南北的______,以及西部广大地区,构成一个英文字母“______”的格局。
长江沿江地带沟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___地区,是承东启西的纽带。
2.长江沿江地带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而且工业基础雄厚,目前已发展为我国最具活力的______产业开发带之一。
通过众多南北支流和交通干道,这些经济技术优势可向_____辐射,使我国南北经济成为一体。
板书设计
一、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1、地理位置和范围
自然特点
主要
地形区
四川盆地、巫山、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三角洲
地势低平、以平原、低山丘陵为主,平原东西排列
农业发达,农产品丰富
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炎热,冬季温和,四季分明,降水丰沛
农业生产,…
嘉陵江、汉江、湘江、赣江,洞庭湖、鄱阳湖
河网密布,湖泊众多
水资源丰富,“水能宝库”、“黄金水道”
耕地,水能,铁、煤…
种类丰富,储量大
发展工业
三、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1、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
(1)“H”形的经济格局
②沟通了东西两大经济区
2、沿江地带的辐射作用
(1)基础和条件
(2)动力
(3)方向
(4)意义
第八章第二节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长江沿江地带的四大城市
(2)理解本区城市分布密度的地区差异及城市在区内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3)掌握本区的工业中心、工业部门,及其产业结构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地区差异
(4)理解本区内的相互协作、相互促进的方法和途径
2.能力目标:
(1)运用长江沿江地带城市分布图、长江沿江地带的工业图说出沿江地带城市和工业分布特点,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2)通过阅读城市工业分布图,认识城市的地理位置分布与河流、地形、陆上交通、自然资源的相互关系,分析长江上、中、下游的城市,工业分布的地区差异,培养学生的地理因果推理能力。
(3)通过分析上海对长三角地区和其它地区经济的辐射作用,认识区际和区内相互联系,共同发展的重要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使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和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事实,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长江沿江地带城市和工业分布的特点;
上海对长三角地区经济基础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本区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特点;
区内经济基础发展优势与不足,区内相互协作和相互促进的方法和途径。
难点:
沿江地带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特点;
上海对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辐射作用
教学方法:
讲述法、读图法、填图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万州——我们生活的这座美丽江城,因有长江,也因三峡工程的建设而不断的发展壮大。
市内每天奔驰着大大小小的各式各样的汽车、摩托车,来往穿梭在大街小巷,为我们服务。
现在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道抢答题,请听题。
第一题:
长安汽车是哪个城市生产的?
第二题:
市内出租车最多的“富康车”主要产地在哪里?
第三题:
上海大众汽车公司生产的汽车请举两款车。
第四题:
“依维柯”轿车主要来自哪里?
第五题:
嘉陵摩托车最大产地?
从同学们快速的答题看出,同学们对家乡所在的汽车工业了解较多,当然也看出同学们对车的喜爱和关注,好好学习,等你们长大后人人都会拥有自己的车。
沿江地带的汽车工业发达,城市密集,这与前面我们学习的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紧密相关。
今天我们来详细了解沿江地带的城市和工业。
三、沿江地带城市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与河流的关系密切,在《北京市》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北京城的城址变迁与河流的关系,河流主要给城市提供水源和交通便利,也正是如此,长江沿江城市大都是凭借江河发展起来的,可以说,长江是这些城市得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生命线。
活动一:
在《长江沿江地带城市的分布》图上用铅笔圈出长江沿江地带的四大城市。
勾画
这些城市人口都超过100万,分析讨论重庆、武汉、南京、上海四个城市在长江流域的分布情况,城市的形成、分布与长江干流、支流、交通干线的关系。
分组讨论。
一组负责讨论一个城市,注意参考P78活动第一题的第一小题
(略)
绘长江干流简图和支流,铁路线简图
教师指图总结:
重庆位于四川盆地,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有成渝铁路襄渝铁路在此相交。
是长江上游最大的城市。
武汉位于江汉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是汉水与长江的交汇处,是京广线与长江航道的交汇处。
是中游最大的港口城市。
也是中游最大的,我国重要的航空港。
南京位于长江下游平原,有京沪线和长江交汇,沿江能入海,距入海口约380KM。
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有长江最后一条支流——黄浦江汇入,京沪、沪杭铁路线在此交汇,又是大陆沿海航线的中点。
是我国三大国际航空港之一。
1、城市是本区经济、文化、交通运输中心
重庆武汉南京上海
上游中游下游长三角
这些城市依托便利的航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及相应的产业,长江沿江地带已经形成四大城市密集区。
比较四大城市群之间的差异
2、长江上、中、下游城市在分布密度、城市规模、城市数量的差异
中心城市
重庆
武汉
南京
上海
分布
上游城市群
中游城市群
下游城市群
长三角城市群
城市少,密度低
城镇密集密度大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城市,上海不仅对长三角地区,而且对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辐射和带动作用。
完成P80《活动》第一二两题,分析上海对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辐射和带动作用。
分组:
第一大组列举上海具有哪些方面的优势?
第二大组扮演不同角色来体会上海对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3.上海对本区及全国的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
(1)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城市
(2)上海的优势条件
(3)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
小结: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城市,不仅对长三角地区,而且对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辐射带动作用。
所以我们这样说长江是上海、重庆、南京、武汉等大城市得以建立和发展的生命线。
下面我们继续了解沿江地带的工业及其分布特点。
四、沿江地带工业
活动五:
阅读P77《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的分布》图和P73《长江沿江地带的工业》图,思考并回答问题
①四大工业基地分布与城市的关系如何?
②列举重庆的重要工业部门。
③在图上圈出四大钢铁、汽车基地
④四大工业基地的主要工业部门与哪些地理条件密切相关
钢铁、汽车、石油化工、轻纺等工业基地沿江分布,构成了我国东西绵延的“工业走廊”的雏形。
攀枝花、六盘水——钢铁、煤炭——上游
1.四大工业基地重庆、宜昌——电力、冶金——上游武汉——钢铁、轻纺——中游
沪宁杭工业基地——最大的综合工业基地——下游
钢铁走廓:
宝山、马鞍山、武汉、重庆、攀枝花
2.工业走廓
汽车走廓:
上海、南京、武汉、重庆
活动六:
四大工业基地从规模和发展水平等方面比较有哪些不同?
长江沿江地带应该如何相互协调发展?
请看P83《活动》,请把你提出的协作途径和相互促进的方法写在书上。
所以东西部的自然差异,经济发展也不平衡,在今后的发展中主要是更加注意因地制宜,发挥自身的优势,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真正实现东方巨龙的腾飞。
下面请同学来总结一下我们今天所学的重要知识内容。
课堂练习:
1.目前长江沿江地带拥很多的城市,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特大城市,是区域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2.长江沿江地带从上游至下游形成几大城市群,以_____为中心地长江上游城市群,以武汉为中心长江_____城市群,以南京为中心的_____游城市群以及_____为中心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3.长江是我国高度发达的____性工业基地,主要工业部门有钢铁、石油化工、____等工业基地沿江分布,构成了我国东西延伸______的雏形。
4.沿江地带有上海宝山、______、湖北、重庆、四川_____等钢铁工业基地,构成可“钢铁工业走廊”的雏形。
5.连线题:
长安汽车南京
富康车重庆
依维柯上海
桑塔纳武汉
板书设计:
三、沿江地带的城市
1、四大城市是本区的经济、文化、交通运输中心
3上海对本区及全国的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
四、沿江地带的工业分布
攀枝花、六盘水——钢铁、煤炭——上游
1、四大工业基地重庆、宜昌——电力、冶金——上游
武汉——钢铁、轻纺——中游
沪宁杭工业基地——最大综合工业基地——下游
钢铁工业走廓:
2.、工业走廓
汽车工业走廓:
3、沿江地带的相互作用
第三四课时
知识与能力
1.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沿江地带的城市和工业分布特点。
2.进一步了解有关区际联系、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
3.正确认识本区内部不同地区的差异和相互协作关系等等。
4.通过地图使学生认识本区主要城市的地理位置分布与河流、地形、陆上交通、自然资源等的相互关系,分析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城市分布密度的差异;
认识本区不同地区的差异。
5.通过分析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全国其他地区经济辐射的作用,认识区际和区域内相互联系、共同发展的重要意义。
6.通过对长江沿岸工业基地主要工业部门、资源特点和经济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分析它们之间进行协作,相互促进的方法和途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继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意识。
2.使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和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事实,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正确分析长江沿江地带城市和工业分布的特点。
2.通过地图,分析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3.从图中指出沿江地带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特点。
4.正确认识长江中上游地区与中下游地区的差异和协作方法、途径。
教学难点
1.分析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2.从图中指出沿江地带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特点。
教学准备
长江沿江地带城市分布挂图;
长江沿江地带工业分布图;
资料:
长江上的主要城市介绍(学生课下准备);
课件:
介绍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上海经济的发展;
长江沿江工业基地介绍等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
提示和建议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长江的纽带和发射作用的知识,认识到河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实际上,在长江河流沿江地区,许多城市的形成也要归功于河流,例如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就与长江的关系密切。
今天,我们就要讨论有关长江沿江地带的城市问题。
我们都知道在长江的沿江地带,从上游到下游的大城市依次有重庆、武汉、南京和上海,那么,这些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如何依托长江的?
其他沿江地带的城市分布情况与这四个城市的关系又怎样呢?
让我们首先来了解有关方面的知识。
下面请大家根据“长江沿江地带城市的分布”图,按小组分别研究重庆、武汉、南京和上海四个城市在长江中的分布情况,讨论这些城市的分布与长江干流、主要支流及周围地区的其他哪些条件有密切的关系?
分组讨论学习。
好,下面请大家来发表自己的看法,每组同学可以指派代表到讲台来介绍本组的讨论结果,也可以几个人上来,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
分小组展示成果。
刚才大家的汇报很好,充分展示了我们协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也体现了我们比较高的综合学习能力,在大家结论的基础上,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些结论:
1.重庆位于四川盆地、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
武汉位于江汉平原上,是长江和汉江、京广线与长江的交汇处;
南京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上,有京沪线和长江交汇,临江近海,距入海口380公里左右;
上海位于长江的入海口,有长江的最后一个支流──黄浦江和京沪线、沪杭线等交汇,又是沿海地区。
2.这四个特大城市是本区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对本区的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3.在四个特大城市的基础上,分别形成了以它们为中心的四个城市群,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城镇密集,密度大。
4.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城市,不仅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有推动作用,对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辐射和带动作用。
总之:
长江是这些城市得以建立和发展的生命线。
沿江地带的城市(板书)
不仅如此,长江还为这些地区的经济支柱──工业的发展和工业地带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下面,我们继续了解本区主要的工业地带及其分布、特点等知识。
另外要请大家进行讨论学习,我们提供讨论的主题:
1.本区主要的工业基地的分布与城市的关系如何?
2.本区工业基地的主要类型与哪些条件关系密切?
3.各工业基地从规模大小、发展水平等方面比较,有哪些区别等。
这次我们的资料是有关“长江沿江地带的工业”,如:
“长江沿江地带的工业分布图”“长江沿江矿产资源分布图”,主要的工业城市、钢铁工业走廊、汽车工业走廊等。
分组学习主要的工业基地、主要的工业城市、钢铁工业走廊、汽车工业走廊等等。
请学生就我们提出的问题进行阐述,发表自己的观点。
学生发言:
教师总结: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小结)(略)
其实,就长江沿江地带本身而言,在不同的地区也存在有不同的地区优势和差异,在本区内部,也有一个如何加强区内协作和联系的问题,课文中就这个问题设计了一个活动,我认为比较好,请大家来讨论一下,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
讨论课文P83的“活动”。
请大家来交流各自的想法。
(教师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方法和建议,供学生参考)
本课导学:
学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