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专题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必考20篇重点推荐 5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733495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0.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专题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必考20篇重点推荐 5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考专题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必考20篇重点推荐 5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考专题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必考20篇重点推荐 5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考专题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必考20篇重点推荐 5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考专题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必考20篇重点推荐 5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专题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必考20篇重点推荐 5Word格式.docx

《中考专题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必考20篇重点推荐 5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专题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必考20篇重点推荐 5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专题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必考20篇重点推荐 5Word格式.docx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押韵的。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写作特点

  ①托物言志的写法。

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②反向立意的构思。

③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④运用比喻、对偶、白描、用典、排比、类比等多种手法。

⑤骈散结合,使文章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

古今异义

  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

      

今义:

形状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有仙则名

本义:

名气 句中意思:

     

②苔痕上阶绿

方位词,与“下”相对 句中意思:

   

  

(2)使动用法

①无丝竹之乱耳

扰乱 句中意思:

②无案牍之劳形

劳累 句中意思:

重点实词

  ①斯是陋室    斯:

  

②惟吾德馨惟:

吾:

         

馨:

               

③谈笑有鸿儒鸿:

儒:

④往来无白丁白丁:

          

⑤可以调素琴调:

        

素:

⑥阅金经金经:

⑦无案牍之劳形案牍:

文言句式

  倒装句

(宾语前置句。

宾语“何陋”借助结构助词“之”置于“有”的前面,即“有何陋”。

句意:

问题探究

1.作者身居陋室,为什么借用孔子的话说“何陋之有”?

你觉得作者追求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情趣?

作者身居陋室,但是陋室因主人的“德”而“馨”,也就不简陋了。

作者用自然环境的优美、往来人物的不俗、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等来烘托陋室不陋。

这样的陋室就如“诸葛庐”“子云亭”一样,所以作者最后借用孔子的话说“何陋之有”。

作者追求的是一种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2.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从哪几个方面写陋室不陋?

请具体说明。

①品德雅:

惟吾德馨。

②环境雅: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③交往的人雅:

④情趣雅:

3.结合全文思考,文章写“诸葛庐”“子云亭”有什么作用?

作者采用类比的手法,以历史上两个知名人物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作比,说明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主人品德高尚。

4.《陋室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意?

试联系全文内容作具体分析。

《陋室铭》的全篇旨意是从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生发而来,作者以此结束全文,显得立意高远,无懈可击。

但引文中略去前半句,而只用后半句,是因为“君子居之”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全篇文章之中。

这样来引述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又显得含蓄隽永,发人深思。

跟踪训练

一、(2019洛阳二模)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10分)

  

(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选自《陋室铭》)

(二)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

或问:

“暂住何烦尔?

”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

“何可一日无此君?

(选自《世说新语》)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

灵验

B.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馨:

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C.谈笑有鸿儒鸿:

D.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调:

调节

2.把语段

(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译文:

3.语段

(一)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意?

试联系选文内容作具体分析。

答:

4.刘禹锡居陋室不觉其陋,王子猷寄居不可无竹,两人所处的环境有什么相同之处?

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他们的看法。

(4分)

二、(2018新乡一模)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问题。

(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选自刘禹锡《陋室铭》)

(二)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

孔子曰: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①之外。

人皆以予自上国②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

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

夷之人好言恶詈③,直情率遂。

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④也;

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

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

予因而翳之以桧⑤竹,莳⑥之以卉药,琴编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

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⑦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

因名之曰“何陋”,以信⑧孔子之言。

(节选自《何陋轩记》,有删改)

[注] ①蔡:

周代古国。

②上国:

国都。

③詈:

骂。

④郁:

阴暗潮湿。

⑤桧:

一种柏树。

⑥莳:

栽种。

⑦通都:

四通八达的都市。

⑧信(shēn):

同“伸”,伸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上:

苔痕上阶绿/影布石上

B.素:

可以调素琴/素湍绿潭

C.乱:

无丝竹之乱耳/人影散乱

D.劳:

无案牍之劳形/劳其筋骨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语段

(一)引用孔子的话起什么作用?

(3分)

4.从两则语段来看,王守仁与刘禹锡有哪些相同点?

三、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二)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③皆宗④之。

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屋⑥而高,曰:

“此岂古方山冠⑦之遗像乎?

”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

“呜呼!

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方山子亦矍然⑧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节选自苏轼《方山子传》,有删改)

[注] ①方山子:

陈慥(zà

o),字季常。

②光、黄:

光州、黄州,两州连界。

③侠:

侠义之士。

④宗:

尊奉。

⑤折节:

改变原来的志趣和行为。

⑥屋:

帽顶。

⑦方山冠:

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士常戴之。

⑧矍(jué

)然:

惊视貌。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

有名,出名

B.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

C.谈笑有鸿儒儒:

旧指读书人

D.无案牍之劳形劳:

劳累

3.语段

(一)中写到“诸葛庐”“子云亭”,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4.认真阅读两个语段,说说刘禹锡和方山子在为人处世方面有什么异同点。

四、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12分)

(二)林逋①隐居杭州孤山,常畜两鹤,纵②之则飞入云霄,盘旋久之,复入笼中。

逋常泛小艇游西湖诸寺,有客至逋所居,则一童子出,应门延③客坐,为开笼纵鹤。

良久,逋必棹④小船而归,盖常以鹤飞为验⑤也。

逋高逸倨傲,多所学,唯不能棋,常谓人曰:

“逋世间事皆能之,唯不能担粪与着棋。

(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有删改)

[注] ①林逋:

北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纵:

发,放。

③延:

引进,接待。

④棹:

船桨,引申为用桨划船。

⑤验:

凭证。

这里指记号,信号。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是

B.上

C.可以

D.劳

3.语段

(一)中,作者写了陋室不陋的哪几个方面?

4.两个语段都是写居住环境的,各自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怀?

形体、躯体

(1)①出名,有名 ②长到 

(2)①使……扰乱 ②使……(感到)劳累

①这 ②只 我,这里指陋室主人 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③大 旧指读书人 ④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⑤调弄 不加装饰的 ⑥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 ⑦官府文书

一、

1.D 调:

调弄。

2.

答案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解析 按照“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翻译。

注意重点实词“乱”“劳”的使动用法。

3.

答案 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进一步写出“陋室不陋”,总结全文,与前面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相对应,首尾呼应,强调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解析 其实这道题仍是在考查这个句子有什么作用,从全文看,这个反问句是对文章的总结,并照应了前面的“山不在高……有龙则灵”,强调了全文的主旨。

4.

答案 相同处:

所居的屋宇都很简陋,但所居之人志向高远、品性高洁,故而陋室不陋,空房不空,因所住之人而显得幽静雅致。

看法:

与广厦华服等外物相比,更重要的是对高尚的情操与高洁的志趣的追求。

解析 从语段中可以看出刘禹锡和王子猷所居一为“陋室”,一为“空宅”,都很简陋,但二人都表现出了对高洁品性的追求。

谈看法时注意结合生活实际。

  [参考译文]

(二)王子猷曾经暂时寄居在别人的空房里,随即命人种竹子。

有人问他:

“你只是暂时住在这里,何苦还要麻烦自己种竹子?

”王子猷啸咏很久,直指竹子说:

“哪能一日没有这位先生啊?

二、

1.D A.长到;

上面。

B.不加装饰的;

白色的。

C.扰乱;

散乱。

D.使……劳累。

答案 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注意“鸿儒”“白丁”等字词的翻译。

答案 引用孔子的话做结尾,巧妙地回应了前文“惟吾德馨”一句;

再次强调“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室主人的品德高尚,画龙点睛,深化中心。

解析 从结构上:

照应了前文“惟吾德馨”;

从内容上:

强调“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室主人的品德高尚,点明了中心。

答案 ①都身居陋室,并不觉得简陋。

②都具有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③都喜欢与饱学之士交游。

④都喜欢清幽的居住环境。

⑤都志趣高雅。

解析 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的能力。

根据题干要求可知,要找出王守仁和刘禹锡的共同点,需要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归纳概括,都身居陋室而不觉得简陋,故均具有安贫乐道的情怀;

都喜欢清幽的环境,喜欢与饱学之士交流,故志趣高雅;

等等。

[参考译文]

(二)当初,孔子想搬到九夷(边远之地)去住,别人都认为那里简陋落后。

“君子居住在那里,有什么简陋的呢?

”我因罪被贬龙场,龙场在上古蔡国属地以外的边远地区。

人们都以为我来自京城,一定会嫌弃这里简陋,不能居住;

然而我在此地住了十个月,却很安乐。

夷人好骂人,说粗话,但性情率真、淳朴。

我刚来的时候,没有房子居住,住在丛棘之中,则非常阴滞;

迁到东峰,就着石洞住下,却又阴暗潮湿。

我曾在丛棘的右边开园种菜,夷民纷纷砍伐木材,就着那块地搭建起一座轩房让我居住。

于是我种上桧柏竹子,又栽上芍药等花卉,(摆上)琴书和图册史书,来交往的文人学士,也慢慢聚焦增多了。

在此之后到我轩中的人,好像来到了四通八达的都市,而我也忘记了我是住在远夷之地。

于是给轩取名为“何陋轩”,来弘扬孔子的思想言论。

三、

1.D “劳”为使动用法,“使……劳累”。

答案 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注意“上”“入”的翻译。

答案 作者采用类比的手法,以历史上两个知名人物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作比,说明“陋室不陋”的原因是室主人品德高尚。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重点语句在文中所起的作用的能力。

首先应明确使用的手法,然后再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作用。

答案 相同点:

远离世俗,不贪恋荣华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安贫乐道。

不同点:

刘禹锡并没有完全与外界隔绝,常与知识渊博的人交往;

方山子隐居山中,很少与人来往。

(意思对即可)

解答本题,需在深入理解两个语段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对比来看,刘禹锡和方山子都是厌倦官场生活之人,两人都远离世俗,过着清贫闲适的生活。

其不同之处在于刘禹锡虽远离官场,但也常与名流雅士交往;

而方山子却过着真正的隐士生活,很少与外人来往。

据此分别概括作答即可。

(二)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乡里的侠义之士都尊奉他。

(等到他)年岁稍长(的时候),就改变原来的志趣和行为,发奋读书,想要以此在当代施展才学抱负,但是一直不被赏识。

到了晚年就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的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掉书生衣帽,徒步往来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帽顶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

“这难道不是古代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

”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被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

“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

”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

(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住所简陋,室内空无所有,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四、

1.D A.判断词,是;

指示代词,这样。

B.动词,长到;

方位名词,上面。

C.能够;

能够凭借(这)。

D.两个“劳”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答案 孔子说:

该句为倒装句,正常语序为“有何陋”。

答案 ①品德雅: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提炼能力。

首先语段

(一)总述品德雅(惟吾德馨),然后分别从环境之雅、交往对象之雅、情趣之雅等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答案 语段

(一)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或“高洁傲岸”)的情怀。

语段

(二)表达了林逋纵情山水、悠闲自在的意趣。

解析 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从语段

(一)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可以看出作者虽身居陋室,但是却不觉得简陋,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怀。

语段

(二)从“逋常泛小艇游西湖诸寺”等可以看出林逋于山水之中尽情畅玩的悠闲自在。

(二)林逋隐居在杭州孤山,常常养着两只鹤,放出来就飞入云霄,久久盘旋,再回到笼子里。

林逋常常撑着小船游览西湖各寺院,有客人到林逋的住所,就有一个童子出来,开门迎接客人坐下,打开笼子把鹤放出去。

过好一阵儿,林逋一定会划着小船回来,看来他常用放鹤高飞作为信号。

林逋清高闲逸,倨傲不群,多才多艺,唯独不会下棋,曾经对人说:

“世间的事我都能做,唯独不能担粪和下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