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防病防疫教育开展活动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726430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卫生防病防疫教育开展活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卫生防病防疫教育开展活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卫生防病防疫教育开展活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卫生防病防疫教育开展活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卫生防病防疫教育开展活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卫生防病防疫教育开展活动Word文档格式.docx

《卫生防病防疫教育开展活动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卫生防病防疫教育开展活动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卫生防病防疫教育开展活动Word文档格式.docx

属甲类传染病。

主要症状:

剧烈腹泻,水样便(黄水样、清水样、米泔样或血样伴有呕吐,严重者可有脱水,循环衰竭及肌肉痉挛。

2、病毒性肝炎:

属乙类传染病,主要为甲型肝炎,高发季节为冬春季节。

食欲减退,恶心,厌油,乏力,巩膜黄染,茶色尿,肝脏肿大,肝区痛。

3、菌痢:

属乙类传染病,好发于夏秋季,主要发病原因为吃不洁食物引起的。

4、伤寒、副伤寒:

属乙类传染病,好发于夏秋季,主要为吃不洁食物,不洁饮水及海、水产品引起。

持续高热,畏寒,精神萎靡,头疼,食欲不振,腹胀,相对缓脉,玫瑰疹,脾胀肿,白细胞减少。

5、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肠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保护水源,改善饮水条件,实行饮水消毒,供应开水,不喝生水。

搞好饮食卫生,加强食堂卫生管理,炊事人员要经过体检,持证上岗,不吃不洁食物。

因地制宜,加强粪便管理,粪便不准直接下河。

改善环境卫生,消除垃圾,减少苍蝇滋生地。

建筑工地多数为露天作业,在盛夏季节,因环境温度过高,劳动强度过大,劳动时间过长,受太阳光强烈照射和被加热地面及周围物体放出的辐射热影响,造成人体内体温调节功能和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引起中暑。

保健措施:

1、供给合理饮料和补充营养;

2、个人防护;

3、加强医疗预防工作。

油漆工人谨防苯中毒

施工现场房屋门、窗油漆中使用一定的含苯溶剂,在油漆作业中苯以蒸发形式可以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

如果工人在无任何防护情况下,长期接触一定浓度的苯蒸汽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引起苯中毒。

常见的为神经衰弱综合症,如表现为头疼、头晕、记忆力减退、失眠、乏力等。

其次主要的危害是造血系统的异常表现,血象异常以白细胞减少最为常见,同时血小板降低,皮下及粘膜有出血倾向。

在局部作用方面,经常接触苯,皮肤可因脱脂而变得干燥,脱屑以至皲裂。

有的发生过敏性湿疹。

苯中毒致白血病。

制定工人就业前及工作后定期体检制度。

患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心肝肾器质性疾病、严重皮肤病及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不宜从事苯作业。

其次配备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工人作业时应戴防毒口罩或使用送风式面罩,注意维修和定期更新,以防失效。

不用双手直接接触苯溶剂,以防皮肤吸入,作业后洗净双手用餐。

感染性腹泻

(一)传染源

受感染得人或动物(包括病人和病源携带者、患者和带菌动物)是感染性腹泻的传染源。

以病人和病源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腹泻病,有细菌性痢疾、霍乱、大肠杆菌性腹泻及轮状病毒性腹泻等。

动物(包括家禽、家畜及野生动物等)为主要传染源的腹泻病,有弯曲菌肠炎、沙门氏菌病、耶氏菌肠炎以及某些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等,人们由于接触患病或带菌动物,或通过污染的动物性食品(如牛奶、乳制品、家畜、水产和海产品等)而受感染。

(二)传播途径

感染性腹泻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而传播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水、食物、日常生活用品、苍蝇等,还有的可经接触动物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感染性腹泻病源易感。

一般来说,患腹泻病后可获得免疫,但病后免疫力持续时间较短,不稳固,如菌痢,甚至一年可发病数次。

(四)流行特征

1、地区分布:

腹泻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流行更为严重。

2、季节分布:

腹泻病全年都发生,但有明显的季节高峰,轮状病毒性腹泻主要发生在寒冷季节,以秋冬季发病为多;

而成人腹泻轮状病毒所致的流行性腹泻,则多发生在早春和晚冬。

细菌性腹泻的季节高峰多在夏秋季节。

3、年龄分布:

腹泻病以幼小儿童和青壮年发病率较高。

4、流行形式:

腹泻病可呈现为散发、暴发、流行或大流行。

经水或经食物传播的腹泻病以暴发为主要形式。

一般在非流行季节和地区多呈散发,如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所致腹泻在发达国家感染率很低。

有些腹泻以散发为主,如耶氏菌肠炎、轮状病毒胃肠炎和气单菌腹泻。

腹泻病中只有霍乱发生大流行。

(五)流行因素

我国腹泻病发病率高,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大部分农村尚缺乏清洁卫生的饮用水,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较差等。

国内部分地区腹泻病监测表明,其发病原因主要饮用水和食用未经加热的用餐饭菜;

饮用水被粪便污染、食品卫生是影响发病强度的主要因素。

其他因素包括:

家庭卫生家、文化程度、经济收入、母亲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儿童个人卫生、人工或混合喂养等。

(六)感染性腹泻的防制对策和措施

目前应切实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导的综合性措施。

“三管一灾”加强卫生宣传和WHO推荐的母乳喂养、合理添加辅食等措施对腹泻病都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1、开展群众性健康教育

2、认真开展以“三管一灾”(管水、管食品、管粪便和灭蚊蝇)为中心的群众性卫生运动,防治水源和食品污染

3、建立监测点,有计划地开展腹泻病监测

4、开设腹泻病专科门诊,早期发现病人和诊治病人,防止医院内交叉感染

5、鼓励母乳喂养

6、推广口服补液疗法

7、药物疗法

8、培训农村基层卫生人员,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和预防

9、加强疫点处理,防止疫情扩散

病毒性肝炎

根据病源学可将病毒性肝炎分为五型,即甲型(HA)乙型(HB)丙型(HC)丁型(HD)和戊型(HE)。

(一)甲型肝炎

1、传染源:

甲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是急性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2、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是主要传播途径。

3、易感性和免疫力:

未接种过甲型疫苗和未感染过甲肝病毒者均易感。

4、临床表现:

黄疸性肝炎-有发热、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腑疼、肝区疼、腹泻、尿呈浓茶色、巩膜及皮肤黄染,大便颜色变浅。

无黄疸性肝炎-占急性肝炎病例90%以上。

症状较轻,整个过程不出现黄疸,仅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肝区疼和腹胀等症状。

少数病例有发热、恶心、腹泻等症状,体症以肝脏肿大为主。

5、预后:

大多数患者在三个月内恢复健康,不转变为慢性。

淤胆型患者病程较长,重症患者预后较差,病死率高。

6、预防:

①管理传染源

措施:

隔离治疗。

②切断传播途径

搞好卫生,保护水源,饮水消毒,食品卫生,食具消毒,加强个人卫生及粪便管理。

③保护易感人群接种甲肝疫苗。

乙型病毒性肝炎

急慢性患者,隐性感染者与带病毒者。

其中以慢性患者与带毒者为最重要。

乙肝病毒(HBV)主要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派出体外,并通过注射或非注射途径进入易感者体内。

普遍易感。

随着年龄增长,通过隐性感染获得免疫的比例随之增加。

4、流行特征:

我国属乙型肝炎高发区,在许多地区感染率超过50%,表现为散发性发病,本病发病无明显季节性。

常有多个病例集中于一个家庭的现象。

发病年龄集中于儿童和青少年,HbsAg携带者男多女少。

5、临床表现:

潜伏期60-90天最长见,极限45-160天。

临床表现是多样化,包括急性、慢性、淤胆型和重症型肝炎,其中以慢性肝炎和重症型肝炎为突出。

①隔离患者治疗,表现抗原阳性者不得献血,不得从事饮食服务行业及托幼工作。

②医疗用具及食具都要用高压消毒或煮沸10分钟以上。

接触病人后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③接种乙肝疫苗。

病从口入是预防肠道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的重要环节,建立健全各种卫生制度,尤其健全食堂卫生制度又是预防病从口入的前提。

1)、建立四不制度:

采购员不买腐烂变质的各种食品原料;

保管员不收腐烂变质的食品原料;

炊事员不用腐烂变质的食品原料;

炊事员不买腐烂变质的食品。

2)、建立四隔离制度:

生的食品与熟的食品分开保管;

成品与半成品食品分开保管;

食品与杂物药物分开保管;

食品与天然冰等不洁物品分开保管。

3)、建立四过关卫生制度:

用过的各种食具要一涮、二洗、三冲、四消毒(蒸煮)制度。

4)、炊事人员要四勤:

勤洗手、剪指甲、勤换洗工作服和衣服;

勤理发、洗澡;

勤检查食具与食品保藏是否符合卫生防病要求。

流行性出血热

(一)流行病学

1、流行情况:

遍及全世界,主要为欧亚大陆,以我国发病率最高。

2、类型和特点:

国内根据疫区分布,宿主动物、流行特征和临床特点,将疫区分为3型。

①野鼠型(或农村型、姬鼠型、经典型)主要分布于林区,垦区和农作物区。

流行季节,人们进入上述环境,可感染发病。

流行以散发为主,局部地区可出现点状暴发。

发病季节主要为秋末冬初,5-6月间可有一次发病小高峰。

临床病例较重,较为典型,病死率3-10%。

②家鼠型(城市型,轻型,褐家鼠型)疫区主要分布于城镇,流行形式以暴发为主,流行季节主要为3-6月。

临床病例较轻,病程短,病死率0.5-3.5%。

③混合型:

同一地区两型出血热并存。

流行特征,临床特点和宿主,具备上述两者特点。

3、宿主动物及传染源:

在我国,黑线姬鼠是农村野鼠型出血热,大林姬鼠是林区野鼠型出血热,褐家鼠是家鼠型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

4、传播途径:

①虫媒传播主要为革螨,病毒可经卵传染。

②接触传播接触鼠类排泄物、分泌物,有损伤的皮肤和粘膜侵入人体。

③饮食传播因进食鼠排泄物污染的。

食物发生传染。

④空气传播鼠排泄物污染尘埃,可经呼吸道侵入人体。

5、易感性和免疫力:

本病隐性感染率低,仅为3.8-4.0%,故存在普遍易感性,发病以青、壮年为高,可能与接触机会较多有关,病后有较稳固的免疫力,少有二次发病者。

临床表现

典型病例有五期表现

1、发热期:

起病时寒战、高热、体温在39-40℃之间。

中毒症状表现为体力衰弱,全身疼痛、头痛和腰痛,少数患者有眼痛,头痛,腰痛一般称为三痛。

2、低血压休克期:

部分病人于发热期后,一般发生于4-6日病程。

病人可出现手足冷,脉搏细,冷汗、烦躁、口唇和指趾苍白紫绀,呼吸紧迫和小便减少等症状。

3、少尿期:

少尿期可随低血压休克期接踵而来,24小时尿量少于500ml为少尿,少于50ml为无尿。

4、多尿期:

继少尿期后,即进入多尿期,但部分患者亦可由发热期或的血压期直接进入多尿期。

每日尿量超过2000ml为多尿,尿量高峰一般每日为4000-8000ml,亦有超过10000ml。

5、恢复期:

经过多尿期,尿量每日恢复至2000ml以下,即为恢复期。

预防

1、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

2、灭鼠防鼠家鼠野鼠均为传染源应加以消灭。

可采用机械,药物和生态灭鼠方法。

死鼠须掩埋,防止鼠类侵入住宅。

3、防螨灭螨用1—2%敌敌畏,40%乐果或5%马拉硫磷乳剂配成1%液喷洒地面。

不坐卧野外草堆。

4、作好食品卫生和管理,食具消毒工作,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物和食具。

5、个人卫生和防护疫区劳动或生活者应注意不用手接触鼠类和其他排泄物。

保护皮肤,防止破损,破伤后要消毒包扎。

6、野外工作的预防措施在施工前应作好灭鼠工作,搭工棚应选高地、向阳、干燥处。

库房、厨房应与工棚分开,高铺不靠墙,铺下不放置食物。

铺草应灭螨,作好食品卫生消毒。

性传播疾病

国际上列入性病的病种只有梅毒、淋病、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和腹股沟肉芽肿。

我国目前主要防治的性传播疾病有:

淋病病原是奈瑟氏淋球菌;

尖锐湿疣病原是人乳头状瘤病毒;

非淋菌性尿道炎病原是沙眼衣原体和T株支原体;

梅毒病原是苍白螺旋体;

爱滋病病原是爱滋病病毒(HIV);

细菌性阴道炎是由加德纳菌和一些厌氧菌所引起;

生殖器疱疹感染病原是单纯疱疹病毒;

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病原是沙眼衣原体;

软下疳病原是杜克雷氏嗜血杆菌;

腹股沟肉芽肿病原是肉芽肿荚膜杆菌。

爱滋病的流行特征

1、潜伏期长,感染者明显多于病人,由于HIV感染和爱滋病之间的间隔期平均为10年(5年着占25%,8年者占50%),因此HIV感染者得人数明显高于爱滋病病人。

2、爱滋病的性别比例因地而异。

3、儿童爱滋病和HIV感染者增多:

儿童的HIV大多在3岁以内发病,最高死亡率发生在1岁以内。

儿童爱滋病患者已占爱滋病病人总数1∕3。

4、我国爱滋病的流行特征:

据有关报告,目前我国爱滋病年长速度达30%。

2000年底,我国已累计报告爱滋病病毒感染者22517名,其中爱滋病病人880名,死亡466人,病人和感染者多数分布再农村地区。

2000年一年,全国共报告爱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5201名,较上年增长了30%。

根据专家们测算,我国实际感染爱滋病病毒人数已经在60万人以上。

至2000年底共有26个省份在吸毒者中报告发现爱滋病病毒感染者,累计报告数字15991例,占全国感染者报告数的71%。

传染源

1、妓女

2、同性恋∕双性恋者

3、性生活混乱者

4、吸毒者

传播途径

1、性接触传播

2、血源传播①可通过输血传播病原体②静脉注射所用的针头、针管或器皿没有彻底消毒,带有HIV。

3、母婴传播①宫内传播:

母亲血液循环中的HIV通过羊水绒毛组织或脐血引起胎儿病毒血症;

病原体也可由外阴经孕妇产道、子宫颈口抵达绒毛膜或胎盘,引起胎儿感染。

宫内感可造成流产、死产或早产,即使胎儿存活也常有严重先天缺陷。

②围产期:

在分娩过程中,小儿通过感染的产道时吸入或直接接触了宫颈上带有病原体的分泌物而感染。

也有人认为乳汁喂养和唾液因素可能是围产期传播的一种方式。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其临床特征为呼吸道症较轻而发热乏力等中毒症状较重。

病程3-4天。

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三型,甲型病毒经常发生抗原变异而引起流感反复流行大流行。

1、传染原主要是患者隐性感染者。

2、传播途径主要经飞沫传播。

3、人群易感性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

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

4、流行特征①甲型流感:

常呈暴发或小流行可引起大流行甚至世界大流行。

新亚型的大流行,发病率高,形成明显高峰,流行期短。

但第一波之后还可有第二、三波,常沿交通线迅速传播先集体,后散居,先城市后农村,患者年龄多在20岁以下,新亚型流行则无年龄差别。

②乙型流型:

呈暴发或小流行。

③丙型流行:

常为散发。

(二)临床表现潜伏期为1—3日(数小时—4日)

1、典型流感:

急起畏寒高热,显著乏力,头痛、身痛,轻度咽干痛,胸骨下烧感,可有鼻衄,腹泻水样便。

急性热病容,结膜外眦充血,咽充血轻,肺部可闻干鸣音。

发热多于1—2日达高峰,3—4日内热退,但乏力可持续2周以上。

2、轻型流感:

急性起病,发热不高,全身与呼吸道症状都较轻,病程2—3日。

3、肺炎型流感:

主要发生于老年、幼儿或原有较重的基础疾病与采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者。

初起如典型流感,1—2日后病情迅速加重,出现高热、衰竭、剧咳、血性痰,继之呼吸迫促,发绀。

双肺布满湿鸣,而无肺实变征。

线检查双肺弥漫性结节性阴影,以近肺门处较多。

痰培养无常见的病原菌生长,易分离处流感病毒。

抗生素治疗无效,多于5—10日发生呼吸与循环衰竭而死亡。

(三)并发症

1、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或支气管炎。

2、细菌性肺炎:

流感2—4日后,高热、剧咳、脓性痰、呼吸困难、发绀、肺部湿罗音,或肺实变征,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显著增高。

痰培养可有病原菌生长。

1、隔离消毒:

疑似病人进行适当的隔离与治疗。

2、消毒:

在流感流行期间,公共场所加强通风。

喷洒漂白粉液。

3、疫苗预防:

①流感灭活疫苗有单价与多价疫苗。

采用皮下或肌肉注射,反应较轻,效果较好,血清抗体水平高,呼吸道局部抗体则较少。

接种对象:

主要是老年,婴幼儿,孕妇,患有较严重慢性基础疾患和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

基础免疫为皮下注射两次,间隔6-8周。

成人每次1ml。

在秋季进行,以后每年秋季再加强免疫一次,皮下1ml,如换用新型疫苗应重新作基础免疫。

灭活疫苗现已能成批大量生产并用于预防接种。

②流感减毒活疫苗:

此苗为单价疫苗,经鼻腔雾引起上呼吸道轻度感染而产生免疫力。

其血清抗体水平不高,但呼吸道局部抗体较多。

接种对象为健康成人与少年儿童。

禁用于前述灭活疫苗的接种对象。

用鼻腔喷雾法,即双侧鼻腔各0.25ml。

食物中毒

常见有毒食物的产生,有以下几种情况:

1、因为食品被某些病原微生物污染,常见为细菌、病毒、霉菌等污染。

2、微生物污染食物后,在适宜条件下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如葡萄球菌、肠毒素和某些霉菌毒素等,而被人们摄入后中毒。

3、有毒化学物质混入食品中,达到了中毒剂量。

如重金属和农药的污染。

此类食品起着机械携带毒物的作用。

4、某些食品本身就含有有毒物质,如含氰甙的果仁、河豚鱼的内脏等。

5、因食物发生生物性、物理性或化学性变化,产生或增加了有毒物质,如食品酸败,高温熬炼油脂,发芽土豆,陈腐蔬菜以及高组胺鱼类等。

6、由于某些形式与无毒食物相似,而实际有毒,误认为一般可食的食物,如毒蕈等。

常见食物中毒多为集体性暴发,也可为散发,其种类很多,概括起来有以下共同特点:

1、很多人在较短的时间内(多数在24小时内)同时发病,也就是发病急速,呈暴发型。

.2、胃肠道是病因物质首先接触作用的器官,所以胃肠道症状是食物中毒常见和早期的症状。

3、在调查过程中,可发现所有患者在患者相近的时间内共同吃过某种食物。

4、不传染,无余波。

停止食用可疑食物后,发病则很快停止蔓延。

食物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