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湖景区解说词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720748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鉴湖景区解说词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鉴湖景区解说词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鉴湖景区解说词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鉴湖景区解说词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鉴湖景区解说词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鉴湖景区解说词Word格式.docx

《鉴湖景区解说词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鉴湖景区解说词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鉴湖景区解说词Word格式.docx

“中郎”是古代的一种官职,相当于现代主管文化的部长级干部。

我们现在看到的正中壁上的蔡邕像,系用竹子精编而成。

大凡人们纪念历史名人,或以泥塑,或以铜铸,或以线条石刻,或以丹青描绘。

而以竹子精编,乃绍兴历史上首创,设计者可谓匠心独具。

蔡邕,我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大学问家,不仅是出色的文学家、书法家、天文学家,还是位精通音律、颇为杰出的音乐家。

相传,蔡邕任朝中议郎时,因得罪权贵,遭到诬陷,合家被流放北方。

仇人遣刺客追杀他。

幸亏刺客被他的义行感动而放弃追杀。

后来汉恒帝嘉其才华不一般,赦还了他,但又遭五原太守以怨相报,不得已亡命江湖,避难江、浙一带十二年。

其间,蔡邕来到会稽(今绍兴)。

一日夜宿柯亭,清风吹过,蔡邕听到亭子里响起一陈悠扬悦耳的声音。

这声音分明是一种乐音。

蔡邕便循声察看,发现声音来自亭东椽竹,数了数是第16根。

翌日,他将它取下制成一枝竹笛,一吹奏果然音韵绝妙。

于是蔡邕就将它取名为“柯亭笛”。

以后蔡邕到处飘泊,就随带此笛到处吹奏。

使得柯亭之名随笛而名扬天下。

柯亭也被称为笛亭了。

在祠两边壁上,一边就是笛中绝品--柯笛,一边是焦尾琴。

焦尾琴,亦有一段不平常的来历:

相传蔡邕浪迹吴越住在一户农人家中。

一日主妇生火做饭,将一段桐木送入炉膛。

蔡邕坐在客堂读书,忽闻火烈柴木之声,知其为良木,赶忙招呼主妇将柴木退出熄火。

待制成一琴后,一弹奏,该琴果有壮美之音。

因其琴尾犹留火痕,故时人名其为“焦尾琴”。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蔡中郎像两边的这一副对联:

“才有高庸,功隆乃大;

人无贵贱,道在则尊。

这副对联,极富人生哲理。

(3)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内廊壁上的6幅竹编连环画。

柯笛的故事和焦尾琴的故事,大家已经知道。

让我们来了解一段蔡邕与其女蔡文姬之间的故事吧。

蔡文姬名琰,东汉陈留人,初嫁河东人卫仲道。

夫亡无子。

时当兴平年间,天下大乱,为胡骑所获,归南匈奴左贤王为妾。

在胡中十二年,生有二子。

因曹操素与蔡邕友好,曹操念及蔡邕无子,乃遣使者以金璧将蔡文姬赎回。

蔡文姬流传于后世的最著名的诗作,便是以那段身世为题材所写的充满激昂悲壮之情的《葫茄十八拍》。

蔡文姬从小就具有非凡的音乐天才。

一日夜里,蔡邕在书房鼓琴。

女儿蔡文姬背对着他正在挥毫写诗。

蔡邕不慎拨断一根琴弦,文姬即脱口而出:

“第二弦!

”蔡邕以为其偶然猜得,故意又拨断一弦,问是哪一根?

文姬胸有成竹答曰:

“第四弦。

”果然不错。

这就是历史上有关蔡邕父女钟情音乐的传说故事。

现在,让我们来再观看大门边的4幅“吉祥竹雕”。

谁能来辩认这些写意式的动物形象呢?

它们均代表什么?

……

正确的名称应该是:

青龙、白虎、金鸡和龟蛇。

(4)

再看楼上,登高可望远。

琴楼上的匾额为:

“琴笛遗韵”。

在亭楼上,可以看一看亭区的建筑布局。

那四周围廊称之为水上建筑。

廊在水上,池在廊旁,园中有竹,竹掩古亭,颇具江南水乡特色。

往远眺望,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不过,身入其中的感觉会更妙接下来,我们可以乘画舫、坐乌篷,去体验一番“南洋秋泛”的妙趣吧!

二、南洋秋泛

这里是鉴湖百船码头。

鉴湖乌篷船有大有小:

小乌篷船犹如小轿车,一般乘坐3至4人,亦称“水上的士”,雅名叫“小画船”;

大乌篷船,相当于豪华大客车,可乘坐二、三十人,雅称“画舫”。

鉴湖景区现配置有百条乌篷小画船和6艘特色豪华画舫。

这6艘豪华画舫分别与孙中山、周恩来、鲁迅等历史名人及特色地名相关。

其一,叫“外婆家”。

其二,叫“百岁号”。

其三,叫“烟波画舫”。

其四,叫“柯岩画舫”。

其五,叫“鉴湖画舫”。

其六,叫“鲁镇画舫”。

我们无论坐哪一艘画舫,都可以听到关于这6艘画舫的来历和关于乌篷船的典故。

坐上乌篷画舫,我们将泛舟鉴湖南洋。

何谓南洋?

柯岩南面的鉴湖洋面。

南洋秋泛,是古柯岩八景之一。

明代张思聪有《南洋秋泛》诗一首,专道其妙:

“八百里湖光此地收,长桥水接鉴湖流。

半林枫叶深如画,夹岸山谷尽入秋。

清代张庸则写得比较通俗:

“船入南洋景自幽,满江红叶一天秋。

渔歌听罢归来晚,红袖何人依小楼。

南洋秋泛,早在唐代就负有盛名。

贺知章、李白、杜甫、白居易,无不青睐鉴湖,泛舟南洋。

自宋至明代、至清代,又有王十朋、陆游、徐渭、袁宏道、张岱等饮酒鉴湖,赋诗南洋,留下诸多佳话。

现代的旅游条件,大大胜于古代,不必局限于秋天,我们四季都有可能享受泛舟鉴湖的美妙。

现在,让我们来介绍一下鉴湖乌篷船的有关知识。

何为乌篷船?

船篷漆成黑色,在绍兴方言里叫“乌篷”。

乌篷之间透亮的叫“明瓦”,所谓明瓦,是以蚌壳薄片为材料制成的可透光线的小窗篷。

有三个这样的小窗篷,就叫“三明瓦船”,有四个就叫“四明瓦船”。

自古至近代,绍兴人“以舟为车,以楫为马”。

离家作客、迎亲送礼、踏青扫墓、出游名胜、观看社戏……等等皆动用乌篷船。

人少,用小画船;

人多,用明瓦画舫。

当年孙中山、周恩来、鲁迅泛舟鉴湖,乘坐的就是明瓦画舫。

今天我们乘坐的画舫,就是根据当年的样子复制。

它保持了原有的外形风貌,豪华典雅,古色古香;

同时,又根据现代游客的需求,使其具有了一定的现代化功能。

据记载:

“烟波画舫”是孙中山先生乘坐过的明瓦船。

1916年8月19日,孙中山先生一行6人渡钱塘江,沿浙东运河,来到绍兴。

翌日起,在绍兴游览考察3天。

“烟波画舫”成了接待孙中山先生的专用船。

登船后,孙中山先生坐于前舱平台的藤椅上,放眼鉴湖风光,倾听水声橹声,兴致甚佳。

望着湖上众多的渔舟、渔舍、竹箔、小石桥、圆拱桥,他赞口不绝说:

“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真是名不虚传。

“百岁号”画舫。

其名来自周恩来祖居“百岁堂”。

1939年3月28日,周恩来从新四军军部返回桂林八路军办事处,途中绕行绍兴。

此行目的,一是看望家乡父老,动员人民积极抗战;

二是向当地地下党了解情况。

公开名目为:

回故乡扫墓。

在绍期间,他既坐乌逢小画船,也坐“百岁号”明瓦画舫。

“外婆家”乃大文豪鲁迅少年时代去外婆家乘坐过的船。

“摇呀摇,摇到外婆家,外婆留我吃碗茶,茶水茶缸别人家……”哼着这首当时为绍兴少儿人人皆知的儿歌,那轻松愉快的心情可想而知。

而坐着那“鲁镇画舫”,沿浙东运河,过钱塘江,去杭州探望被清政府关押在大牢的祖父周福清,那心情是一言难尽的。

随着家道日益中落,鲁迅先生再也没有乘坐这样豪华的画舫了。

现在我们已经泛舟在鉴湖景区比较开阔的一片水域中。

大家可以看到船侧那座小岛上有一尊塑像。

他是谁呢?

他就是鉴湖的缔造者——鉴湖之父——东汉会稽太守马臻。

鉴湖在马臻的主持下筑成了,为绍兴最终成为富甲江南的鱼米之乡奠定了坚实基础,但马臻却蒙受冤屈被皇帝处以了极刑。

这就是历史。

即“功也鉴湖,泪也鉴湖”。

原始的鉴湖,水域面积相当于今天的三十个西湖。

它南依会稽山,北至人工堤塘,东抵东小江(今曹娥江),西近西小江(今浦阳江),全长56.5公里。

古鉴湖汇聚会稽山三十六源之水,方圆百里一片浩瀚,它既造就了绍兴发达的水产业、有利于平原农业的发展,又造就了绍兴地方的独特风光:

稽山鉴水。

然而,由于鉴湖的建成,使得一些官宦豪强的土地和坟墓淹没,引起了他们的联名告状,一大批死人的名字被他们作为联名告状人写上了状书。

东汉朝廷认为马臻的行为造成了社会的大不稳定,震怒之际铸成一桩千古奇冤。

当时,一群胆识超群的会稽百姓冒险将马臻的遗体从京城偷运回来,安葬在了鉴湖之畔。

历史总会作出公正的评判。

数十年后,马臻的冤案得到平反。

唐元和年间,人们便隆重祭祀马臻。

北宋嘉佑年间,宗仁宗取“利民济世”之意追封马臻为“利济王”。

历代文人墨客对马致对鉴湖的歌咏更是连篇累牍。

唐大诗人李白诗云:

“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

杜甫诗云:

“越女天下白,镜湖五月凉。

鉴湖现今的水域只剩下原来的六分之一。

其原因有二:

一是宋以后北方大批人口迁居绍兴,粮食问题突出,恰逢湖泥积涨,造成了向鉴水夺取土地的局面;

二是,绍兴沿海一带平原成为“内陆”,造成鉴湖原始功能弱化。

尽管这样,古鉴湖毕竟还有约30平方公里的水面留存至今。

宋陆游诗云:

“东西相望两湖桥,往来无时一画桡。

”;

“千金不须买画图,听我长歌歌鉴湖”。

现代的鉴湖,大致定型于南宋,至今也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今天我们泛舟鉴湖,看到了古鉴湖青春焕发,那白玉长堤,那五桥步月,那新开发的葫芦醉岛等等景点,都等待着我们去一一领略!

三、葫芦醉岛

葫芦醉岛是鉴湖景区内最大的一个岛屿,面积约45亩。

为什么叫葫芦醉岛呢?

一是这个岛的形状酷似一个大葫芦;

二是从古至今葫芦一直是装酒的工具,喝着葫芦酒,感觉特别妙,酒不醉人人自醉;

第三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这个岛上的主要景点都与“绍兴美酒”相关。

“葫芦”道出了它的外形,一个“醉”字则道出了这座岛屿的文化内涵。

先看耸立在我们面前的这组青铜雕像。

它叫“投醪劳师”。

“醪”就是美酒,将美酒投入河中,让士兵们畅饮,即“投醪劳师”。

“投醪劳师”的故事发生在距今1500多年前。

那是我国春秋时期,一些诸候国出于一方山水之利害关系,经常交战。

当时越国建都在今绍兴,吴国建都在今江苏苏州。

公元494年,越王勾践兵败,夫妻一起入吴为奴三年。

被释放后,勾践卧薪尝胆,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他想:

现在可以出兵去报辱国之仇了,但是用以鼓舞士气的美酒远远不够怎么办?

勾践想出了一个办法:

让将士们沿着小河散开,而在上游将一坛美酒倒入河中,酒随水流,全军将士不都可以在自己面前的小河中舀酒痛饮了吗!

这座铜雕重达20吨。

它所体现的就是当年越王勾践的雄姿。

侧面那座附雕体现了当时越国将士痛饮出征酒时的场景。

看,将士们或站或蹲,喝得多痛快。

这座附雕重达10吨。

再看看那石砌照壁,四个篆体大字:

“壶酒兴邦”。

一壶酒虽然小,但用得恰到好处,却能起到兴邦强国的大作用。

确实,勾践在这次出征中胜利了。

“投醪出征”的故事也就一代一代地被传了下来。

那附雕中的三只狗、两条蛇表示什么?

谁愿意猜一猜吗?

答案:

按那个时代的风俗,带上狗和蛇能壮军威和军势。

岛上的这座主建筑,叫壶觞楼。

是一座酒文化博物馆。

世界上有三大名酒:

黄酒、啤酒和果酒。

绍兴酒属黄酒类,是黄酒中的佼佼者。

欢迎大家的这位机器人,头戴乌毡帽,身穿短衣衫,是旧时绍兴农民和酒店伙计的典型打扮。

因为它的酒量特好,资格特别,现在我们称它为“酒博士”。

“酒博士”热情地在向大家敬酒,它在说些什么呢?

它在说:

“来的都是客,相逢有缘分。

鉴湖水,清粼粼,酿成美酒黄澄澄,绍兴美酒喝一杯,杯杯都是鉴湖情。

来来来,绍兴美酒,传世佳酿,干!

这座酒文化博物馆计划开设6个展厅。

分别为历史文化、器皿文化、工艺文化、产品文化和酒俗文化六个厅。

如今已开放有两个厅。

作为游客,无论爱好饮酒,还是只观不饮,毫无疑问,参观酒文化博物馆后,增长见识,丰富谈资,乃是起码的收获。

先让我们参观工艺文化厅。

这个厅,主要运用现代电脑立体成像手段和传统实物,展示绍兴黄酒酿制的六道工序。

这六道工序,先后为:

“浆水”、“双冬”、“开耙”、“发酵”、“榨酒”和“煎酒”。

在争奇斗妍的酒世界中,绍兴黄酒之所以别具一格,成为珍品,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选料精良。

绍兴人酿制黄酒,非用精良糯米不可。

二是拥有得天独厚的鉴湖水质条件。

第三就是绍兴酿酒师具有世代相传的独特精湛的制酒工艺。

(5)

这里是绍兴酒的历史文化厅。

进入门厅,先看左右两侧。

这一边是一个古色古香的图案。

中间一个“酒”字,周围四个篆字,乃“史”、“器”、“礼”、“俗”。

揭示和告诉我们中国的酒、绍兴的酒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其文化价值已远远超过它的经济价值。

这一边图文并茂,告诉我们关于酒的三种起源知识。

第一种:

猿猱采果,百花为酿,冬贮巢穴,秀美异常。

谓之“猿酒”说。

第二种:

有饭不尽,委之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

谓之“余饭”说。

第三种:

禹臣仪狄,始作酒醪,分辨五味,旨酒奇妙。

谓之“仪狄”说。

我们早就注意到当代两位伟人品味绍兴黄酒的纪实照片。

小平同志在世时,每天都要品尝一盅绍兴黄酒。

这不仅因为他们的厨师是绍兴人,显然,小平同志也相信绍兴黄酒具有营养和药用价值。

江总书记视察绍兴黄酒企业时,还指示绍兴酿酒界要注意做好工艺技术在一定范围里的保密工作。

现在,让我们再来看几则酒典佳话。

郑弘酿水:

说的是古代绍兴东浦人郑弘者,受朝廷重用升迁太尉,按乡风民俗,乡邻们要置酒欢送。

但几位村中长者跑到他家中表示抱歉,因为农田遭灾歉收,这几年村中无人酿酒。

郑弘说:

“遭受天灾,不必抱歉,不过乡风还是要顾及的。

”他让众人去取来几坛水,以水代酒与众人一起分享。

金龟换酒:

说的是唐代两位大诗人,贺知章和李白在京都长安相遇。

诗人相会不能不喝酒,二人以金龟换酒,乘兴高吟。

狂生醉酒:

狂生即明朝布衣奇才徐文长。

他是一位足智多谋的人物,其智慧故事历代在绍兴家喻户晓。

他在书法、绘画、诗歌、戏剧诸方面都造诣很高。

他的画作,北京故宫博物馆还有收藏。

年轻时他作过明代胡宗南的幕僚,尽管晚年生活陷入困境,但他认为酒还是要喝的。

卖掉一张字画,换来一壶美酒,何乐而不为呢!

诗酒生涯:

这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一生的写照。

陆游一生作诗近万首,与酒结下不解之缘。

痛饮喜庆酒,他写下欢乐的诗词;

痛饮壮行酒,他写下豪放的诗篇;

痛饮伤心酒,他写下凄美的诗句。

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悲剧故事,多为世人所知,他的著名的爱情诗篇《钗头凤》:

“红酥手,黄腾酒……”乃是喝了唐婉所送的对他表示深情难断的爱情酒所写。

酒与诗的关系之密切,还有中堂上的这幅由《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所撰的对联为证:

高山流水诗千首,明月清风酒一船。

关于酒的历史之悠久,这里还有一些记载和实物:

这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

这是竹简,自甲骨文之后,人们把文字刻在了竹简上;

这是宋·

金商酒务印;

这是东汉年间的“四神禽兽镜”。

在这些古物上面,都有关于酒的记述。

而这一只印纹陶坛,则是古代盛酒的器具。

这屏风上画的乃是一则著名的酒典。

接下来,让我们去看一看古今闻名与酒相关的一处活动场所--曲水流觞。

(6)

曲水流觞,是我国古代“修禊”活动的一种形式。

“修禊”有两层含意:

其一,禊,是古代人的一种短衣、短袄。

春天来了,换上新衣新袄,修饰一下自己的穿戴,以一种崭新有心情,投入新一年的生活。

修禊,乃是“迎春之礼”。

其二,禊,指的是禾苗稻谷。

春天播种,夏秋收获。

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亲朋好友相聚一起,举行一个仪式,祈祷“岁丰年盛”。

修禊,相当于一种“祝愿”活动。

列坐在弯弯曲曲的小溪之畔,让酒杯顺流而飘,飘到谁的面前停下,谁就作诗。

作不出诗就罚酒。

这就是“曲水流觞”,这就是“修禊”活动的一种延伸。

这100余只酒坛沿弯弯曲曲的小溪排列,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修禊”活动,发生在东汉永和九年,即公元353年农历三月初三。

时任会稽内史的书法家王羲之,邀请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和亲朋子侄共41人,相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行“修禊”之礼,举行“曲水流觞”。

这一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王羲之等散坐在弯弯曲曲的小溪两侧,饮酒作诗。

在这次雅集中,有26人作诗共37首。

王羲之挥毫为诗集写了一篇序,序文共324字,被后人评介为“天下第一行书”。

这篇序文就是书法珍品《兰亭集序》。

时至唐代,唐太宗喜获《兰亭集序》真迹,大加推崇,命书法高手冯承素、褚遂良等精心临摹。

从此《兰亭集序》名扬古今,与《兰亭集序》相关的“曲水流觞”活动也一直流传到今天。

我们面前的这个“曲水流觞”景点,其设计思想,乃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葫芦醉岛,有这“曲水流觞”,可谓是锦上添花了。

(7)

登上会龙桥,迎面是白玉长堤路。

白玉长堤,宛若一条龙。

桥下和周围的条条流水也宛若条条青龙。

群龙相会在此,故这座桥叫会龙桥。

其实,会(汇)龙桥还有一个美丽的历史传说。

古时,尊称皇帝为真龙天子。

相传,越王勾践与大夫范蠡在这座桥边遇到一老妇人。

勾践见老妇人手棒一个稻草蒲,问她里面是什么?

老妇人掀开草蒲。

勾践见里面是十几只小鸡,笑呵呵一问老妇人:

“为什么有这么多小鸡?

”老妇人问道:

“家里养了只母鸡,每天生蛋,全家都舍不得吃,我就把蛋积起来,才孵出这窝小鸡”。

勾践听光恍然大悟:

“啊,这就是生娶的道理。

”后来勾践从这一启发中提出“十年生聚”的决策。

后人将老妇人会见越王的这座桥取名会龙桥。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白玉长堤路,去游览“五桥步月”。

四、五桥步月

先要说说这白玉长堤。

白玉长堤,是诗人和作家们给它的雅称。

老百姓叫它为纤道。

古时水上运输主要靠航船,航船的动力除了船夫用橹浆摇,就是纤夫在岸上背着一条纤绳拉。

河面较宽且主航道在河心,就必须建造这样两边都是水的纤道。

像这样完整、精致的纤道,全国唯绍兴存在。

所以绍兴的古纤道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级文物保护单位。

绍兴的纤道,现有三处:

一处是在现今绍兴县城的柯桥街道;

一处是在绍兴县齐贤镇的央猩湖上;

一处就是在我们的脚下--鉴湖景区。

这纤道为什么不是笔直一条,而要将它蜿蜒而建呢?

这里有两个道理:

一是蜿蜒而建能够经受得起波浪的冲击,并易于船只在必要时靠近它躲避风浪;

二是从美学角度考虑,曲线富有美感。

《纤夫的爱》这首歌恐怕大家都熟悉!

爱好想像的游客,可以用想像来体验一番你拉着纤,或者你坐着船的感觉吧!

这座桥叫状元桥,又叫“系锦桥”。

用建桥术语讲,叫三孔拱桥。

相传,南宋绍兴十八年书生王佐金榜题名后,从京都临安坐乌篷船回绍兴,一群好友在此迎接他。

为他系上锦带、换上衣冠,然后同到对面的湖畔居休息聚餐。

绍兴人自古爱图吉利。

确实,吉利的气氛能刺激人的愉悦细胞,激励人的进取心。

所以自那以后,社会上三百六十行的有人士,都愿意到“状元桥”上来走一走,到这“系锦桥”边来对着鉴水整整衣冠。

过了状元桥,我们正式进入“五桥步月”区域了。

“五桥步月”是古柯岩八景之一。

今天的“五桥步月”景点,可谓是风貌不减当年,更加青春焕发。

顾名思义,古时“五桥步月”,看秋夜的景色为最好。

而如今,无论春、夏、秋、冬,只要我们自己有好心情,就都会有好感觉。

“五桥步月”区域由五座小岛和五座不同类型的桥梁组成。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里的桥梁与散布在鉴湖景区内的其它各类石桥一起,构成为一座绍兴石桥的露天博物馆。

绍兴世称万桥之乡。

中国当代著名桥梁专家唐寰澄教授说:

“中国古桥数浙江,而浙江古桥数绍兴。

因而,我们在感受“五桥步月”的美景时,同时也会得到一些关于桥梁的知识。

我们先来说说处于脚下的这座小岛。

这座小岛叫“太守岛”,享有“鉴父之父”美誉的东汉会稽太守马臻的纪念碑和雕像,就置在这里。

关于马臻造鉴湖的故事我们已经讲了,不再多说。

但马臻造了鉴湖,使原本相连的一些高地和山头成为了岛屿,相邻的岛屿需要架设桥梁沟通,这就为后人施展才华提供了一片新天地。

中国桥梁的历史是一部由木桥向石桥、由梁桥向拱桥、由结构简单向雕饰豪华发展的历史。

其桥孔,有三折边拱和五折边拱,有一孔拱、三孔拱、多孔拱和梁拱兼并等多种类型。

从太守岛往日月岛,我们要经过的是一座三孔梁桥。

这座三孔梁桥,名叫钓鱼桥,又叫画桥。

相传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归隐故乡时,经常划着小画船,到此钓鱼。

他在《鉴湖歌》中描绘过此情景,诗云:

“正当九月十日时,放翁艇子无时出。

船头一束书,船尾一壶酒。

新钓紫鳞鱼,旋洗白莲藕。

在同一首诗中,陆游对这一带地方的小桥流水的描绘是这样:

“柳姑庙前鱼作市,道士庄畔菱为租。

一湾画桥出林薄,两岸红蓼莲菰蒲。

这里是处于五座小岛中心区域之一的日岛。

与它紧依的就是月岛。

祖国的宝岛台湾,岛上有湖,叫“日月潭”,这里是湖中有岛,叫日月岛。

连接日岛和月岛有两座三折边石桥。

三折边石桥,曾在桥梁史上辉煌过,由于五折边石桥和拱桥的出现,它被冷落,久而久之,已很难为世人所见。

我们在这里能看到它,是十分难得事。

这两座三折边桥,亦有来历:

这一座叫杜甫桥。

以唐朝大诗人杜甫之名名桥。

后来有人提出,直呼其名不礼貌,应避讳,便改写成“杜浦桥”,在“甫”字边加了个“三点水”。

相传杜甫上桥时来了灵感,一下子吟出第一句诗,而还未下桥就作成一首七律。

到了那边的揽月亭,又挥毫把它写了下来。

据传,南宋陆游到此来寻觅过杜甫的踪迹,他写了两首《杜浦桥》诗。

其中一首云:

“桥北雨余春水生,桥南日落暮山横。

问君对酒何不乐,听取菱歌烟外场。

联接日岛和月岛的第二座桥,系三折边结构,称画马桥。

相传画马桥曾由书圣王羲之出资建造。

起因是这样:

一天夜里,王羲之做了一个奇怪的梦。

梦见自己在烛光下端详三月初三所写的那幅《兰亭序》,不料一颗烛火掉到了旁边一堆蚕桑纸上,刹那间火焰腾起,危及《兰亭序》。

正当王羲之欲保护《兰亭序》时,只听得“忽”地从墙上一幅画中奔下一匹骏马,叼走了《兰亭序》就往屋外跑。

王羲之突然从梦中惊醒,一看,《兰亭序》好好的在案桌上,自己所画的那幅《骏马图》也好好的挂在墙上。

他便思忖着梦中的情景往屋外走,不知不觉来到鉴水之滨,看见一群男女老小正在一座小桥边发愁叹气,原来三板桥因年久失修倒塌了,人们无法过河。

王羲之因梦所见,便卖掉了那幅《骏马图》,以“画中马”所得之钱,重造了三板桥。

东晋时的“画马桥”自然已不复存在,这是后人为纪念王羲之卖画造桥的故事而重建之桥。

(8)

在月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