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布施学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714334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7.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佛教的布施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佛教的布施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佛教的布施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佛教的布施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佛教的布施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佛教的布施学Word文件下载.docx

《佛教的布施学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佛教的布施学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佛教的布施学Word文件下载.docx

错了!

达到初禅境界,要看你的心理中贪、嗔、痴等坏毛病减除了多少,你的行为中功德增进了多少。

并不是只要打打坐,就能升天道的,没有这个事!

   欲界天里还有饮食男女之欲,但你不要轻视他啊,像我们这些人将来能不堕到畜生道里去,已经很好了,能够人中再来,已经很难,要想升天,那就更不容易了。

所以我常讲起当年我的老师袁焕仙先生说的一句话,他对路过的土地庙都要停下来,合个掌,行个礼。

为什么?

“你别小瞧他们,他们成仙,也是经过多少年的修行,做了多少功德。

我们将来死后,能不能做个土地公还成问题呢!

”这是讲修行之难,所以对一切修行者都很恭敬,并不是说要拜他们为师。

   《毗耶娑经》特别提出讨论了布施的原则和功德,也就是我们现代人常讲的要有爱心,要帮助人。

那么,通过研究布施这个问题,对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福利,就可以应用上了。

搞清楚这些观念,明白了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好人,才谈得上研究佛学。

 二、古代印度社会的宗教生活

 

(一)佛教僧团的修道场景  

 如是我闻。

一时,婆伽梵游阿瑜强伽河岸,与大比丘众俱。

   每部佛经的开头,都标明了这部经的形成、时间、地点和在场者。

所有的佛经都是佛的学生记录下来的,有人向佛提问题请教,佛回答了这些问题,学生把当时的对话记录下来,标上“如是我闻”,以示负责:

我当时听到佛就是这样说的。

   有人对佛经里的“一时”感到很好笑,讲印度人没有时间和历史的概念。

其实佛教用“一时”指涉时间有着很高明的道理,因为时间、空间都是相对的,宇宙的时间只有现在,没有过去,没有未来,现在也是转瞬即逝,暂时叫一个现在。

这是一个非常高深的哲学和科学问题。

   这部经是佛在中印度恒河边上讲的。

 彼比丘众,所作已办,尽一切漏,无有障碍,离有不退。

勤为禅诵, 跏趺而坐。

随何处坐?

有在地处,二人相随,如法语论,群行如鹅, 如鸳鸯者;

有在空舍,有依树根,皆悉行禅。

能取如来法之光明,正 住威仪。

复有无量菩萨众俱,彼诸菩萨无量功德,名称普闻。

 在场者有常随佛行的比丘弟子,据《金刚经》等其他经典,始终跟随着佛的大比丘弟子有一千二百五十人,像三千弟子跟随孔子周游列国一样。

这些弟子都是修行已经得道的大阿罗汉,除尽一切烦恼渗漏,跳出了欲有、色有、无色有三界,不再退转。

他们或在野地上、空舍里、树根旁打坐;

或二、三道友在一起切磋讨论学问。

经文描述了他们的“团队精神”,老师释迦牟尼站起来,学生们像鹅群一样跟着走;

同学间情谊很深,像鸳鸯一样联在一起。

而且“正住威仪”,举止表情都很严肃端正。

在场听法的还有一些大乘菩萨,与出家的比丘众不同,他们多为在家修行的居士,但地位、声望和学问都很高。

 彼处复有无量百千种种树林,多有淫欲俱耆罗鸟、孔雀、鹅鸟、群蜂 等声,婆罗枳树,枝叶垂布。

如是处者,欲心懈怠、喜睡频申,皆悉 远离,常有无量善香妙华。

尔时,佛告诸比丘言:

汝诸比丘,常当勤 行,作所应作,持戒正行。

尔时世尊与慧命阿难陀、长老大迦叶、长 老舍利弗、长老薄拘罗、长老利波多阿若居邻等大声闻俱,欢喜语说。

   那里有无量数的各种树木,浓荫遮日,鸟语花香,蜜蜂在花间飞舞,鸟儿在林中做爱。

那个场景是很容易使人心生懈怠、哈欠连天(“喜睡频申”)的,但佛弟子们精神抖擞,远离欲心和昏沉,在这大好的自然美景中精进修道。

这时佛对众弟子讲话,勉励大家要精勤修道、严守戒律,按照正法去做应当做的事。

 

(二)毗耶娑的来历

 尔时,西方有光明相,犹如日轮。

时阿难陀漏未尽故,见彼相已,即 白佛言:

云何世尊,西方分处,焰色光明,甚有威德?

   在佛弟子中,这时阿难陀仍有渗漏,还没有得道,他是在佛入灭后经大迦叶的启发才证得阿罗汉的。

佛正在与弟子们谈话间,西方出现一片光明,像另外升起了一个太阳。

阿难因“漏未尽故”,他好奇了,问佛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电影演到这里,开始带出毗耶娑的来历。

 佛言:

阿难,于此世界,有五通仙,名毗耶娑,犍陀迦离妇人之子。

 有五百仙,以为眷属,住在彼处,勤修苦行,不食而斋,其身瘦瘠, 有命而已。

读诵不住,以为庄严,其名曰阿斯仙童子、那罗提婆、裴 苫波耶那、那荼延那、迦摩延那、赉枳罗婆、轲那娑徒罗陀等,诸大 仙人,相随经行。

   佛告诉阿难,毗耶娑是西方的一位五通仙人,用现在大陆上的术语,就是具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和神足通的特异功能者。

在本经的另一处,佛对阿难说,毗耶娑制作了婆罗门法,并造出四吠陀,他还善知声论,通晓种种典章书籍。

   印度上古时代同中国一样,也是母系社会,子女的姓氏从母亲的氏族名。

他母亲的姓氏是犍陀迦离。

毗耶娑是个苦行者,跟随他的有五百个修道者。

“不食而斋”,认为连吃素都不够干净,还有杀生的可能,一个个都是饿得“瘦”而且“瘠”,每根肋骨都露了出来,只剩一丝呼吸维持着生命。

这些人生活这么艰苦,可昼夜苦行修道,用功不已。

这时正跟随毗耶娑作修道后的散步。

   佛教不提倡苦行,日中一食,不拘荤素,施主给什么就吃什么。

可世界上修外道的大多吃素,专修苦行,研究人类学的要注意这个差别。

 即于尔时,毗耶娑仙亦见世尊,与诸比丘,多千眷属之所围绕。

诸根 调柔、心意寂静,在于禅定,离欲安乐,在树林中。

毗耶娑仙既见佛 已,思惟念言:

此人应是一切智者,名称普闻,彼必应是不妄语人。

 如是如来胜色具足,诸相成就,甚为希有,世未曾有,如是色相胜妙 希有。

如是世尊,舍王欲乐,舍转轮王富乐自在,如舍毒食;

六万采 女第一端正,一切舍已而便出家,在林中住。

   这时,毗耶娑也看到佛和他千余人的僧团,心意清净,态度安详,跳出了世间的欲乐,在树林中打坐。

那个时候,全印度的人都知道释迦牟尼以太子身份出家的事迹。

毗耶娑看到佛庄严的色相和诸般成就,心想释迦牟尼的确名不虚传,他把王位、尊荣、美女、欲乐和转轮王的理想,都像毒食一样的抛弃了,出家修道,这真是世上难得的大丈夫所为。

他是世上大智慧者,真得道者;

他所说的,必定真实不虚。

 仙人众中,有一仙人名那罗陀,既见世尊,心生欢喜,以妙伽陀,赞 如来曰:

 青色树林中,谁汪洋金色?

 如净毗琉璃,如日出云山。

 彼时大仙及诸仙众,闻是说已,心喜开眼,皆悉合掌,欲向佛所。

   此时,有一名叫那罗陀的仙人,也见到佛陀的丰采,作一首诗偈赞美佛陀。

佛是尼泊尔南部的人,肤色黄中带红,全身金黄透亮。

这诗若翻成中文,实在马马虎虎,大意是说:

 在青郁的树林荫中, 谁发出辉煌的金光?

 通体像琉璃般透明, 犹如云开见到太阳。

   五百仙人听了这诗偈,都心生倾慕,起立合掌,要到佛前请益。

 (三)苦行外道的一幅风俗画

 尔时,佛语诸比丘言:

汝等比丘,见阎浮提如是诸仙,系缚手足,自 悬著树,不食而斋;

著树皮衣,卧在尘土,若在石上;

有以两手合取 食已,开手而食;

或有食风,有十五日不食而斋,或有一月不食而斋。

 头须发爪,悉皆长利。

寅旦中暮,三时读诵。

有种姓财,有福德财。

 先咒物已,置于火中而供养火。

在地而卧,有在露地,有在树下,有 悬自手著树而睡,或有蹲踞如是睡者,或有在水如是睡者,有以五热 而炙身者,有身逼火自炙卧者,有在火焰下风卧者,有卧棘剌,有日 炙身。

受苦求福,自诳其身。

得处便住,种姓胜上,心以为足,心以 为喜,离无上智。

诸比丘,此大仙人,而不能知生死出要,以欲痴故, 还生有中;

自谓正行,不知是邪。

 尔时,彼诸比丘,归命如来,白言:

世尊,我等梵行真正具足,和集 相应,得离生有。

  佛知道他们此时正要过来,就对弟子们讲了这些外道仙人种种的苦行状况:

有的自己捆住手脚,悬挂在树上炼功,连饭也不吃;

有的身穿树皮衣,睡在尘土里或石头上,用手捧东西吃;

也有不吃饭专食气,十五天或一个月“不食而斋”的。

这些人蓬头垢脸,不剃头,不刮胡子,也不剪指甲。

   他们吃东西前,要先念咒,投食物于火中,供养他们所崇拜的火。

所以印度人不喜欢吃我们的东西,认为未经念咒的食物不干净。

他们睡觉也是五花八门,有光着身子露地而睡的,有把手吊在树上而睡的,有蹲在地上睡的,有浸在水里睡的,有迎着火焰下风处睡的,有卧在荆棘上睡的,也有在太阳底下睡的,像现在美国人晒日光浴一样。

   他们每天早中晚三时读诵,苦行修道。

别看他们像叫化子一样,可他们有“种姓财”,出身于社会第一等级的婆罗门种姓;

有“福德财”,家中都很富有。

他们是为了修道才过这种苦行生活的,所以心高气傲,都自以为了不起。

   列举了以上种种苦行后,佛对众比丘说,这些苦行者以受苦而求福报,其实是自己骗自己。

他们过着最简单的生活,折磨自己的身体,以为就能消除罪业,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喜乐。

其实,越是这样,离最高的智慧境界就越远。

他们不懂出离生死的法要,还在“欲痴”之中,用痛苦的修行去追求未来的福报,可是死后还是处于生死轮回之中,没有用!

   以上比较了外道的邪行与佛教的清净梵行。

 (四)毗耶娑见佛问道

 彼毗耶娑大仙人等,以阿罗汉威德力故,而生畏惧,安详谛视,心意 敬重,一心正意。

与诸仙人眷属相随,绞摄长发并在一箱,以好线绳 角络其体。

形色不白,端摄身仪。

二眼皆黄,头发无腻,绞结相著, 块聚非一。

手执三岐杖、置瓶之物,世中最丑。

种种语言,悉皆善巧, 因成就语。

蹑空而行,到如来所。

白言:

世尊应知此义,我何因缘, 并诸眷属,今来到此?

佛言:

大仙,一切有生、一切诸法,我悉知之。

 尔时,慧命阿难陀白佛言:

世尊,如是大仙,仙众围绕,心有正知, 有种种知、细知尽知,知而不畏。

长发不理,为是何人?

阿难, 此是仙人,名毗耶娑。

婆罗门法,是其所作,造四毗陀,善知声论, 知种种书。

 时,彼一切阿罗汉人,见毗耶娑大仙人已,作是思惟:

彼人受苦,勤 劳持戒,为何所得?

此毗耶娑生死苦恼未得解脱。

彼阿罗汉如是思惟:

 此毗耶娑来至佛所,云何问难?

为问因缘,为问无我?

   毗耶娑等人虽然不修边幅,出于对佛及门下罗汉们的敬重,还是把头上、身上稍稍整理打扮了一下,手持苕帚净瓶、三岐杖等法器,运用神通,从空中飘行而来。

他们也是想在佛前显示一下本事,但一副苦行者的邋遢相,引起了阿难等罗汉们的惊异,不知他们能在佛前问出些什么问题。

佛对毗耶娑本事的介绍,上面已讲过了,这里略过。

 时,毗耶娑问世尊言:

佛出世难,今诸仙众和合来此,我少难问,惟 愿且住,为我解说。

大仙,恣汝所问,随汝所念,皆悉可问, 我为汝说。

 时,毗耶娑问言:

世尊,云何布施,何故布施,何义名施?

云何施主, 何义施主?

云何施人,而非施主;

云何不与,得名施主?

云何死已, 施福随行?

施福云何,为有形段、聚集可见,为不可见?

施主施福, 为在何处,为在受者,为在施者?

云何世尊入涅盘已,供养塔等,而 得福报?

佛入涅盘,谁为受者?

尔时,世尊语毗耶娑大仙人言:

汝问 此法,甚为微细,汝有辩才,不可思议,能如是问。

   毗耶娑见佛问道,首先发问的就是关于布施、施主和布施的果报等问题。

因为外道修行的目的就是死后升天,而多做好事、多行布施就能升天,所以布施功德与升天果报之间的关系,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由这些问题,引出了这么一部《毗耶娑问经》。

   尔时,长老舍利弗,发白面皱,眉垂覆面,偏举一眉,长引气息,谛 观思量。

见已而言:

此毗耶娑大仙人主有大名闻,一切人知、一切人 说,岂可不知,同如世间愚痴小儿、无智慧者?

舍说因缘、舍说无我 二种深法、种种善知智言语已,而问如是布施之法?

 尔时,慧命阿难陀顶礼佛足,白言:

世尊,此毗耶娑大仙所问布施果 报,我亦能说。

阿难,此则非时。

若问如来,声闻人说,此非 所仪,且止。

阿难,无此道理。

 尔时,慧命舍利弗白佛言:

世尊,随彼仙人何意而问,我亦能说,能 满其意。

舍利弗,汝语太卒,心不思量。

长老舍利弗,勿作是 语,此不相应。

若如是者,我声闻人,则不相应。

若来问我,声闻说 者,此不相应。

则有人言:

彼如来者,非一切智。

当有人言:

毗耶娑 仙往问如来,自不能说,遣声闻说。

或有人言:

彼如来者,有我慢见, 而不自说。

 尔时,彼诸比丘,于世尊所生信净心,白言:

世尊,彼大仙问,如来 能说,能断彼疑。

     佛门下的大弟子们认为毗耶娑兴师动众跑来,至少应问问“因缘”和“无我”这二种深法,没想到却来问布施的果报,这些问题他们认为太粗浅了。

舍利弗和阿难先后站出来,指出这些问题他们做弟子的就能胜任,不用佛陀亲自出来回答。

   佛喝止住舍利弗和阿难,不是说他们不能回答这些问题,其实他们的成就都很够。

这里涉及佛的待人礼貌和教育方法,有些事情自己不亲自出来,声望上就压不住,也给人以贡高我慢之嫌。

经里对毗耶娑发问的场景、佛弟子的心理状态,以及佛为什么亲自作答的道理,均有大段的描写,这里不详述。

我们主要看佛是怎样阐述布施原理的。

 三、布施的原理和方法

 

(一)何为布施

   任何宗教都教人布施,平时将财物施舍给别人,将来就能升天得福报。

毗耶娑他们之所以修苦行,就是为了求升天道,图神仙的享受。

一般人为什么修道,吃斋啊,念佛啊,无非是现在苦一点,将来可以超升生天上做神仙。

这实际上是一种很功利的做生意心理,投下少量的金钱,而图一本万利的结果。

我常笑有些人信教,花几毛钱买三支香,拎上一盒蛋糕,到庙里去拜拜,求发财、求长寿、股票要好、马票要中,求这求那,拜完了那个蛋糕拿回去还能给儿子吃。

如果菩萨凭这就保佑他,那还算菩萨吗?

下等的贪污,只要人家三根香。

 尔时,世尊语毗耶娑大仙人言:

汝听!

施报复有施分。

何义布施?

既 布施已,自食自净,施已报转,故名布施。

   毗耶娑问什么叫布施,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是施主。

佛对布施下了这样一个定义:

“既布施已,自食自净,施已报转,故名布施。

”布施必须是把自己的并且自己也需要的东西施于他人,才会有布施的果报。

拿衣服、钱财、医药送给人家,是外布施;

把自己的烦恼完全清净掉,是内布施;

给人以精神上的,乃至生命上的安慰和支持,是无畏布施。

布施的信心一生起,就必须马上实行。

比如今年大陆发水灾,我觉得应该布施灾民,就马上做了。

用不着等号召大家起来再做,那已经是来不及了。

   按我的观点,真肯布施者,在别人眼中就像疯子一样,把钱也不当东西,只要人家需要就送出去了。

台湾、香港有些叫化子,家中有百多万的财产,可他既然肯丢这个脸在大街上乞讨,说明他有需求,那你只管你的布施,不必考虑人家是否有钱、是否在行骗。

所以佛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布施是无条件的,以别人的痛苦和需要为自己的痛苦和需要,这才是布施。

 

(二)何为施主

 以何义故,名为施主?

如是问者,大仙当听:

若人有物,彼信心生, 信心生已,以财付人,遣向他国。

彼人将物,向他国施。

彼人布施, 财主得福,非施者福;

彼所遣者,虽持物施,而非舍主。

若人自物, 自手施者,则是舍主,亦是施主。

   这是回答毗耶娑的第二组问题,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是施主,为什么有的人并未直接送东西给人,却是施主;

而有的人明明送东西给人了,却算不上施主?

这就要看上面布施的定义了,必须是自己的东西,而且自己也需要,但看到别人更需要,就无条件地布施出去,这才是施主。

我只有一碗饭,现在有人需要这碗饭,“拿去,你吃!

”我还做不到这一点,所以我常说自己不够资格学佛。

一般人,自己有十块钱,给你二块,我还剩八块,那已经很了不起了。

只有你要十块,我全部给你,甚至再借上十块,给你二十块,那才是真布施!

如果自己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亲自去布施,可以委托别人去。

拿着人家的东西去布施,施主是物主,不是你。

   什么样的人不算施主,什么样的布施行为不是发心纯净的布施,下面对这些问题有详尽的发挥。

 (三)三十三种不净布施

 大仙当知:

有三十三不净布施。

何等名为三十三耶?

 一者,有人邪心倒见,无净信心而舍财物,如是舍者非净布施。

二者, 有人为报恩故而舍财物,则非布施。

三者,有人无悲愍心而舍财物, 亦非布施。

四者,有人因欲心故,而舍财物,亦非布施。

五者,有人 舍物与火,亦非布施。

六者,有人舍物与水,亦非布施。

七者,有人 生如是心,舍物与王,望王识念,如是舍物,非净布施。

八者,有人 以畏贼故,舍物与之,如是施者,亦非净施。

 又复更有五种舍物,皆非净施。

何等为五?

一者,施毒非净布施。

二 者,施刀非净布施。

三者,教人取肉而施,非净布施。

四者,有人所 摄众生,平等施与,和集养育,望得其力,非净布施。

五者,有人为 名闻故,而舍财物,非净布施。

 (原文此处缺)

 十四,有人为歌戏故,与伎儿物,非净布施。

十五,有人年终月尽, 破散财物,非净布施。

十六,有人屋舍因缘,而舍财物,则非净布施 。

十七,有人善友因缘,以他财物授与余人,非净布施。

十八,有人 或在田地、或在舍宅、或有谷聚、或有麦聚,鹿鸟所食,鼠等所食, 无清净心,非净布施。

十九,有人为学作故,与工匠物,如是施者, 非净布施。

二十,有人身有病患,恐命尽故,舍物与医,非净布施。

 二十一者,若人打他、若骂他已,心悔生愧,舍物与之,非净布施。

 二十二者,若人施已,心则生疑:

为有报不?

如是施者,非净布施。

 二十三者,若人施已,心中悔热,如是施者,非净布施。

二十四者, 若人舍物与他人已,如是思量:

若有其人,取我物者,皆悉属我,为 我所秉。

二十五者,若人施已,如是思量:

如 是施福,惟钟我身,不属他人。

二十六者,若 人年老,舍物而施,又非中年,后时病困,死时欲至,脉节欲断,苦 恼所逼,欲入死道,无清净心,无信净心,阎魔罗使见之生笑,兄弟 诸亲啼哭悲泣。

至如是时,舍物而与,非净布施。

二十七者,若人为 名,舍物布施,如是我名,他国遍闻:

某国某城,大施之主。

彼如是 施,非净布施。

二十八者,若与余人,递相憎嫉,见彼舍物,多行布 施,见已心慢,不能堪忍,以嫉彼故,舍物布施,非净布施。

二十九 者,贪他女故,为种姓故,舍珠舍金,若银金刚、若毗琉璃、缯绢衣 裳及兜罗绵造作敷具,如是舍物,非净布施。

三十者,有人如是思惟 :

舍物与人,我无儿息,大富饶财,应当舍物而行布施。

如是施者, 非净布施。

三十一者,若复有人,心生简择,如是念言:

若与此人, 则有福德;

若与彼人,则无福德。

三十二者, 若人布施,舍离贫穷衣裳破坏垢腻之者,与多丰乐大富之人,非净布 施。

三十三者,若复有人,望好华果,舍物而与,非净布施。

   佛告诉毗耶娑,有人虽做了好事,但挟带了功利性的不清净心理,不算真布施。

他列举了三十三种不清净、不纯净的布施:

   第一种,是以歪曲的心理、颠倒的见解、无纯净发心所施的财物,这不是真正的布施。

   第二种,有人昨天请我吃过一块蛋糕,今天我要还礼;

或者他十几年前帮助过我,现在他有困难我要接济他。

这都属于人情上的投桃报李,礼尚往来,不算布施。

   第三种,有人施舍财物,不是出于真正的慈悲、怜悯和同情心,而是为了耍阔气,或纯粹是打发人家了事,这不算布施。

   第四种,因为自己有所欲求,比如看到这束花特别喜欢,多付上一毛钱;

或上舞厅感到那位小姐很漂亮,多给两个小费,这都不算布施。

   第五和第六种,把财物丢到火中或投进水里,都不能算布施。

因为水火都是自然物,你把财物白白扔掉了,却不能使别人受益。

   第七种,有人送礼给大人物,指望以后可以有所提拔照顾;

或者看在某个大老板甚至总统的面子上,在慈善救济事上凑上一份,藉以拉个关系,这都不是纯净的布施。

   第八种,怕强有力的黑道中人来抢你,赶快送钱消灾,这不是布施。

   第九种,送人家鸦片、海洛因、麻醉剂等毒品,这不是布施。

但医生见病人太痛苦,打麻醉针以止痛,这是布施。

这里有很多道理,要研究。

   第十种,送人家武器,不是布施。

我儿子前天买了一把防身刀给我,他在刀下面放了一毛钱。

我打电话问他这是什么意思,他说美国人的规矩,送刀给人,不是让人自杀,放上一毛钱,表示吉利的意思。

这个我不懂,他还算是真布施哦!

   第十一种,送肉与人,那是杀生而施舍给人家,这不算布施。

   第十二种,你收养了许多孤儿,保护他们,把他们养育成人。

但你指望以后可以使唤他们,做你的帮手,这就带上先决条件了,就不能说是纯净的布施。

   第十三种,为了出名而施舍,不是纯净的布施。

   第十四种,为了捧歌星戏子而出钱,比如一个歌星开赈灾歌唱会,一天收到几千万捐款,这个歌星做了好事,可出钱者未必是净布施。

歌星不唱的时侯,你为什么不布施?

有些人是为捧歌星的场,这个里头有差别。

   第十五种,有些人破产了,财物转到别人手里,这并非出自自愿,所以不是布施。

   第十六种,比如说,这个屋子因闹鬼,不敢住下去了,送给你出家人做庙子;

或者因为打官司,自己的屋子有麻烦,干脆送给社会慈善机构,这都不算净布施。

   第十七种,有人因学佛或受了教育,知道帮助人家是好事,但自己没有钱,就拿人家的财物做人情,这也不算布施。

   第十八种,谷麦在田地仓屋中被鼠鸟等所食,并非有意送与它们吃,不能说是布施。

讲到这里,想起前两天报上揭露一批送往大陆灾区的大米,在码头搬运中发现是发霉的。

这就不是布施,相反,人吃了霉米会中毒,送的人反在造恶业了。

   第十九种,假使我电脑坏了,我请这方面的行家来修理,请他吃饭,送他钱。

这是你想学东西,是应该付的酬劳,而不是布施,布施是没有条件的。

   第二十种,比如病人怕自己要死,送医师一个大红包,以为医生就会对他尽心了。

这是有求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