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Ⅲ 第十二单元 第32讲docx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711469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4.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Ⅲ 第十二单元 第32讲docx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必修Ⅲ 第十二单元 第32讲docx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必修Ⅲ 第十二单元 第32讲docx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必修Ⅲ 第十二单元 第32讲docx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必修Ⅲ 第十二单元 第32讲docx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Ⅲ 第十二单元 第32讲docx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必修Ⅲ 第十二单元 第32讲docx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Ⅲ 第十二单元 第32讲docx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Ⅲ 第十二单元 第32讲docx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表现

学派

代表

思想主张

影响

儒家

孟子

(1)提出“仁政”学说

(2)主张人性本善说

(3)强调先义后利

《孟子》成为经典,他被尊为“亚圣”

荀子

(1)“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2)主张“性恶论”

(3)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墨家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

提倡“尚力”;

主张“节用”“节葬”

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当时为显学,战国后衰落

道家

庄子

提出“齐物”“逍遥”;

认为天与人“不相胜”

战国时期道家主要代表人物

法家

韩非

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主张变法革新

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西汉后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易错辨析 

1.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孟子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2.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

二者的范围不同,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仍然讲究阶级性;

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

前者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后者代表了平民百姓的利益。

3.特点:

各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4.意义

(1)诸子思想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3)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4)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图示解史 百家争鸣

教材补缺

1.阴阳五行学说

(1)阴阳五行说:

其创始人是战国中后期的思想家邹衍。

这是一个非常政治化的学说,用金、木、水、火、土“五德”相克相生原理(称为“天道”)去解释说明王朝的兴衰更替(称为“人道”)。

邹衍认为,王朝更替的次序是:

土德(黄帝)→木德(夏禹)→金德(商汤)→火德(周文王)→水德(秦)→土德……每个王朝代表一“德”,一个王朝衰落后,会被另一“德”的王朝所代替。

(2)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对后世影响很大。

秦朝尚黑色,汉朝尚黄色,都足以说明。

汉朝以后,阴阳五行说仍然有相当大的社会影响,有些朝代的开国之君都要请人推算自己当主何“德”、尚何“色”,作为自己“奉天承运”的根据。

2.纵横家:

张仪、苏秦、范雎等;

在列国纷争的时代以谋略游说天下。

3.农家:

许行;

主张君民并耕而食,是中国重农思想的典型。

4.名家:

惠施、公孙龙;

主张辨别名实同异的逻辑。

5.杂家:

兼取各家学说而成,以《吕氏春秋》为代表。

6.小说家:

喜欢引用历史典故和寓言故事劝人为善。

考点一 “国学初露”——先秦儒学的形成

1.仁和仁政

“仁”是一种道德概括,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具体的生活方式。

“仁政”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

“仁政”要求首先使百姓得到温饱,称之为“小康”。

2.礼和礼治

礼和礼治:

“礼”是指周礼,是实现仁而具体化的制度或者行为方式,是修身的手段。

“礼治”就是通过“正名”,使每个人都要按照“礼”的要求,规范言行,履行义务,从而规范社会秩序。

针对练1 (2018·

潍坊月考)据钱穆考证,周人语称雅,故雅言又称正言。

孔子为鲁人,日常操鲁语,唯于诵《诗》、读《书》、执礼,此三者必雅言。

这表明(  )

A.诸侯各国尊崇传统文化

B.儒家思想依靠雅言传播

C.礼制尚能维护天子权威

D.孔子对天下一家的认同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雅言是正言,即官方语言。

在日常生活中,孔子操鲁语,但在诵读《诗》《书》和执礼时,必使用周的官方语言,这表明孔子对周天下一家的认同,故选D项。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其他诸侯国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故A项错误;

儒家思想也可以通过其他地方语言传播,故B项错误;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故C项与史实不符。

1.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比较

项目

孔子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人性论

性相近

性本善

性本恶

目的

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

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统治

2.先秦儒学的基本特征

政治

特征

重视传统、注重继承;

政治和伦理相结合;

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德治”,以德为主,德刑相辅,强调为政以德;

重“人治”,注重对人进行引导的礼治而不是对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治;

和贵中庸;

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

伦理

强调“仁”和“礼”,仁是思想的内核。

仁是主观道德修养,礼是客观制度规范。

经济

认为人民的贫富与国家的治乱安危有很大的关系。

同时提倡对财富欲望加以节制,要重义轻利。

教育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他创办私学,开创了平民能够接受教育的新时代。

先秦儒家除了重视礼、义、信等,还注重培养为政治国的能力,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

考点二 “异彩纷呈”的先秦诸子思想

1.士

先秦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也是古代四民(士、农、工、商)之一。

春秋时,士大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有的以俸禄为生,有的有食田。

战国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是脱离生产劳动的读书人。

2.王道与霸道

“王道”一词,最早出自孟子的学说。

儒家认为:

圣人成了君王,其统治即是王道,故也可说成“圣王之道”。

王,顾名思义,就是高高在上的意思。

“王道”是说君主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政安抚臣民的统治方法。

代指儒家的治国思想。

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

代指法家的治国思想。

语出《荀子·

王制》:

“故明其不并之行,信其友敌之道,天下无王霸主,则常胜矣。

是知霸道者也。

”“王道”与“霸道”是一对相对的称呼。

3.“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1.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相似性主要表现在他们所追求的目标上,都是为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将社会从混乱中救出,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

诸子百家从治国理念、社会伦理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生态度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反映了社会变革下思想解放的特点。

其差异性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在治国理念上

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

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在社会伦理观上

孟子主张“人无有不善”,而荀子、韩非子主张“人之性恶”;

道家的告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也”,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影响人性的转变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

而老子和庄子则主张顺应自然

在人生态度上

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

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

墨家提倡“非命”,即不从命;

阴阳家主张“天命观”

在社会成员关系上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

儒家主张尊卑有序

针对练2 (2018·

湖南十三校一联)儒、墨、道、法四家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互争长短,各树一帜,但它们有许多共同之处。

如(  )

A.推动改革,重建社会秩序

B.追求治国之道和理想人生

C.追求平等,维护地主利益

D.强调和谐,建立理想社会

答案 B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四家学说虽然互争长短,各树一帜,但它们都追求治国之道和理想人生,故选B项。

道家主张无为,反对改革,故A项错误;

法家主张建立君主集权统治,并非追求平等、和谐,故C、D两项错误。

2.诸子百家思想主张各自体现的时代性

(1)儒家思想

①春秋时期,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其目的是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但在奴隶制瓦解的时代,其思想未被重视。

②战国时期,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以利于封建统治的需要。

在当时诸侯割据混战、封建制度确立时期,不能适应统治者的需要,只是诸子百家中的大宗而已。

(2)道家思想

①春秋时期,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说明老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②战国时期,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消极思想。

道家的消极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不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

(3)墨家思想:

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反映了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小生产者经济实力增强,要求平等,反对战争的愿望。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墨家的主张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法家思想:

战国时期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提出“中央集权”“法治”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迫切愿望,符合统治者富国强兵的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受到统治者的欢迎和推崇。

3.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

(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

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

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

唯物史观——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春秋战国时期是分封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

礼崩乐坏、空前的战乱动荡和社会变革为各个阶层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阐释自己的学说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舞台,“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剧烈的社会变革与阶级变动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材料一 “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

材料二 “孔夫子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

”——伏尔泰

材料三 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

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都欲做二千年偶像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

——毛泽东

要求:

从以上三则材料中分别找出三人对孔子的道德观与法治观的阐释。

信息:

 

答案 

(1)孔子的道德观: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统治者的道德是引导百姓道德的风向标;

伏尔泰认为孔子的道德是纯粹的道德,没有神秘色彩,符合理性、顺应自然;

毛泽东认为孔子倡导的道德具有虚伪性。

(2)孔子的法治观:

孔子认为执法要得当,刑罚不当百姓就会手足无措;

伏尔泰认为孔子对古代法律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毛泽东认为孔子不重视法律,忽视法律的作用。

材料 韩非子所崇尚的法治,即所谓“事最适者”,就是适合时代,符合事理,利于君主专制服务,其核心就是通过立法令、行法令,达到“尊公废私”,而所谓“公”,实际上就是帝王。

法律为君主所设,其基本原则当然要体现君主利益而废止臣民的私利,实现“利出一孔”的一元化的国家体制。

因此,法律对于官员来说就具有绝对的指导意义,这实际上也就是要求臣民的一举一动必须绝对符合法律的要求。

当然,韩非还认识到,真正的法律不只是最大可能地限制人民,让他们不敢说,不敢做,而且应该“禁其心”,从内心惧怕法律,不敢违法。

——马娟《浅析韩非子的“法”》

分析材料,论证法家思想最适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

论证:

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盛行;

诸侯国要想能够存立,就必须加强集权,改革图强。

韩非子主张法律为君主服务、限制臣民的私利,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得到当时统治者的追捧。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都在提出自己的思想,他们各自代表的利益不同;

儒家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墨家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道家代表没落贵族的利益。

他们的主要观点也不相同:

儒家主张“礼治”和“德治”,法家主张法治,道家主张无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

但由于他们面临的社会条件是相同的,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自然会提出相同的观点,而且有些社会规律大家都是认同的。

如当时诸子各家都意识到了犯罪与经济的内在联系;

面对当时百姓困苦、战乱频仍的状态,各家都提出了一统天下、关注民生的主张,一个时代的思想不可避免地要带上那个时代的烙印。

——续晓梅《儒墨道法思想的相通性》

发现问题:

过去的历史科研教学在探讨百家争鸣时过多关注的是诸子百家思想的相异之处,对诸子思想的相通性没有足够重视。

思考:

诸子百家的思想为什么具有相同之处?

这种相同之处对以后思想的发展具有怎样的影响?

试答:

答案 原因:

诸子百家的思想产生于相同的历史背景和条件下,对于解决相同的社会问题,诸子百家必然会提出一些相同观点。

影响:

早期儒、墨、道、法的具体观点中有很多相通之处,这样就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儒法合流、各家综合为治打下了基础。

1.(2018·

课标全国Ⅰ,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答案 C

解析 C对:

《墨子》中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的记载或论述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2.(2015·

课标全国Ⅱ,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解析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要求统治者对待百姓要实行仁政,不可过度威逼百姓,以达到巩固统治秩序的目的,材料反映了儒家的政治理想,C项符合题意;

儒家思想在汉代经过改造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所以A项错误;

儒家主张逐步改良政治,B项错误;

儒学以维护等级秩序为目标,D项错误。

3.(2016·

海南单科,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答案 A

解析 “浩然之气”是一种个人的品质,并由此成为民族品德,故A项正确。

绵阳一模,25)《孟子·

滕文公下》记载: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

这反映了孔子(  )

A.经世致用的修史观念

B.会通古今的历史视野

C.秉笔直书的勇敢精神

D.高尚的学术道德修养

解析 针对春秋战国分封制逐渐走向瓦解,为维护等级秩序,孔子作《春秋》,体现了经世致用的观念,故A项正确。

2.(2018·

重庆名校联盟联考,24)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子提出“仁”和“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

孟子认为道德修养是圣人才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荀子提出君子“至德”的实现是遵循道德的结果。

据此可知,他们都强调(  )

A.道德自律理应是个体的自觉追求

B.独立平等是个体道德自律的前提

C.只有道德自律才能建立和谐社会

D.诸侯国君是社会道德自律的楷模

解析 根据材料“孔子提出‘仁’和‘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

荀子提出君子‘至德’的实现是遵循道德的结果”可知,孔子、孟子以及荀子三位思想家都注重道德修养在个体价值中的重要作用,故A项正确。

3.(2018·

武汉4月调研测试,27)古代一位思想家主张尚贤、尚同,认为天下之乱是起于人们思想不同,“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百人百义”。

他倡导:

百姓“闻善而不善,皆以先告上。

上之所是,必皆是之;

所非,皆非之。

”他是(  )

A.墨子B.董仲舒

C.朱熹D.李贽

解析 材料这位“思想家主张尚贤、尚同”,符合墨家思想主张,故A项正确;

董仲舒思想与“主张尚贤、尚同”无关,故B项错误;

朱熹思想与“主张尚贤、尚同”无关,故C项错误;

李贽思想与“主张尚贤、尚同”无关,故D项错误。

4.(2018·

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一模,24)有学者认为:

“昔日维系社会之纲纪逐渐失效,且诸侯强大之事实,与攻伐兼并,互为因果。

……侵略与自卫皆有待于富强。

于是君权之扩张遂同时成为政治上之需要与目的,而政治思想亦趋于尊君国任法术之途径矣。

”这一观点可以说明(  )

A.法家思想兴起的客观背景

B.董仲舒改造儒学的动机

C.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必然

D.大一统局面形成的原因

解析 由材料“君权之扩张遂同时成为政治上之需要与目的,而政治思想亦趋于尊君国任法术之途径矣”可知加强君权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是法家思想兴起的客观背景,故A项正确。

5.(2018·

皖江最后一卷,24)有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科学发展所需的一些因素在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中已经萌芽,比如,儒家的社会伦理化、墨家的实践经验化(实验技艺方法)、禅宗的概念澄清化(理论思维顿悟)和道家的系统逻辑模式(全息结构模型),以及一些技术发明的原型等。

这一观点(  )

A.背离了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内容

B.准确评价了诸子百家的历史价值

C.有益于拓展认知传统文化的视野

D.夸大了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作用

解析 “有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科学发展所需的一些因素在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中已经萌芽,比如,儒家的社会伦理化、墨家的实践经验化(实验技艺方法)、禅宗的概念澄清化”有助于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故C项正确。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9·

湖北华师大一附中押题,24)周公将从远古到殷商的礼仪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范化,孔子也一再强调自己“梦见周公”“吾从周”。

但后世普遍认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是孔子而非周公,这主要是基于孔子(  )

A.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

B.更加注重等级规范和尊卑秩序

C.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秩序

D.高扬道德自觉并关注人伦亲情

解析 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是指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出现于西周而不是孔子所为,故A项错误;

更加注重等级规范和尊卑秩序也是指分封制与礼乐制度下等级秩序森严,是孔子从周的表现而不是儒家思想核心,故B项错误;

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秩序的是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故C项错误;

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的思想,就是要求人要有高度的道德自觉,并且关注人伦亲情,故D项正确。

2.(2019·

商丘模拟)孔子说:

“鸟兽不可与之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这说明孔子(  )

A.主张实行礼治,反对法治

B.对自身修养有极高的要求

C.主张变法革新,积极入世

D.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相处

解析 题目中并未出现法治,故A项错误;

题目中并未牵涉对自身修养的要求高低,故B项错误;

C项表述与题目中“鸟兽不可与之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相符,故C项正确;

题目中“鸟兽不可与之同群”属于比喻,故D项错误。

河南中原名校联盟考评,24)战国时期齐宣王多次向孟子问政,甚至像齐伐燕这样的重大决策,也向孟子征求意见。

后因彼此政见不合,孟子要离开齐国,齐宣王还尽量挽留他。

这反映出(  )

A.齐国学术氛围日渐宽松

B.孟子的思想在齐国受排斥

C.儒学无法迎合社会需要

D.士阶层的社会地位凸显

解析 材料反映出战国时期齐国的政治氛围的宽松,故A项错误;

材料“彼此政见不合”是孟子离开齐国的原因,与受排斥无关,故B项错误;

材料“齐宣王多次向孟子问政”反映出儒家思想仍然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故C项错误;

材料“向孟子问政”“尽量挽留”,反映出当时士阶层在政治上的活跃,社会地位凸显,故D项正确。

江西八所重点中学4月联考,24)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认为:

“然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

曰:

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敖贱,此天下之害也。

又与为人君者之不惠也,臣者之不忠也,父者之不慈也,子者之不孝也,此又天下之害也。

又与今人之贱人,执其兵刃毒药水火,以交相亏贼,此又天下之害也。

”下列属于这一学派主张的是(  )

A.法不阿贵B.兼爱尚贤

C.以民为本D.道法自然

解析 材料列出天下大害的表现“大国之攻小国”“人君者之不惠也,臣者之不忠”和(贱人)“以交相亏贼”,说明该学派认为应该实现无等级、无差别的大爱,即实现兼爱,是墨家学派的观点,故B项正确。

5.会意法是我国古代一种造字法,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按意义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

与材料观点相符的学派是(  )

A.墨家B.道家C.儒家D.法家

解析 道家把“道”作为最高的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与材料中反对人为,追求无为相符,故B项正确。

6.(2019·

合肥模拟)“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实现社会和谐等是我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