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当阳市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湖北省当阳市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当阳市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儒家是中国伦理精神中的入世结构,以入世的态度建构和维护伦理实体,因而个体皈依于实体。
B.敬畏天道,敬畏命运,着重实体,就是入世文化道德自我意识中对待伦理实体的情感和态度。
C.儒家入世是改变自己的欲望,而不改变社会秩序;
道家隐世则是否定欲望的价值,用来维护实体。
D.儒家以入世的态度建构和维护伦理实体,即通过以“伦理上的造诣”为本质的道德世界或道德自我意识的建立,使个体皈依于实体。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道家在理论层面始终与儒家哲学、儒家伦理相互动和“反动”,构成了中国道德哲学体系的辩证结构。
B.道家坚持各种伦理义务履行的绝对性,儒家则追求兼顾达到伦理世界的稳定和个体精神世界的平衡。
C.儒家、道家都追求“伦理上的造诣”,内涵不相同,却都是在思考个人之于社会、伦理的意义和价值。
D.道家通过退隐的“伦理上的造诣”解决个体与实体的矛盾,维护伦理实体。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家伦理试图培育个体对实体皈依的悲怆情愫,因而需要在儒家文化中悬置一个作为最高范畴的“天”。
B.基于儒家伦理存在着其理论体系中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于是就需要一种缓解和消除紧张的退出机制。
C.庄子哲理寓言“曳尾于涂”的核心价值理念就是强调个体在社会实体和伦理世界中的超脱和解脱。
D.“家国一体”的中国社会结构导致的结果是个体必然淹没于叠加束缚,纷繁复杂的各种人伦义务之中。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曼卿,讳延年,姓石氏,其上世为幽州人。
幽州入于契丹,其祖自成始以其族闲走南归。
天子嘉其来,将禄之,不可,乃家于宋州之宋城。
父讳补之,官至太常博士。
幽燕俗劲武,而曼卿少亦以气自豪。
读书不治章句,独慕古人奇节伟行非常之功,视世俗屑屑无足动其意者。
自顾不合于时,乃一混以酒。
然好剧饮大醉,颓然自放。
由是益与时不合。
而人之从其游者,皆知爱曼卿落落可奇,而不知其才之有以用也。
年四十八,康定二年二月四日,以太子中允秘阁校理卒于京师。
曼卿少举进士,不中,真宗推恩,三举进士皆补奉职。
曼卿初不肯就,张文节公素奇之,谓曰:
“母老乃择禄邪?
”曼卿矍然起就之,迁殿直。
久之,改太常寺太祝,知济州金乡县。
叹曰:
“此亦可以为政也。
”县有治声,通判乾宁军。
丁母永安县君李氏忧,服除,通判永静军,皆有能名。
充馆阁校勘,累迁大理寺丞,通判海州,还为校理。
庄献明肃太后临朝,曼卿上书,请还政天子。
其后太后崩,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自契丹通中国,德明尽有河南而臣属,遂务休兵养息,天下晏然,内外弛武三十余年。
曼卿上书言十事,不报。
已而元昊反,西方用兵,始思其言,召见。
稍用其说,籍河北、河东、陕西之民,得乡兵数十万。
曼卿奉使籍兵河东,还称旨,赐绯衣银鱼。
天子方思尽其才,而且病矣。
既而闻边将有欲以乡兵扦贼者,笑曰:
“此得吾粗也。
夫不教之兵,勇怯相杂,若怯者见敌而动,则勇者亦牵而溃矣。
今或不暇教,不若募其教行者,则人人皆胜兵也。
”其视世事,蔑若不足为。
及听其施设之方,虽精思深虑,不能过也。
状貌伟然,喜酒自豪,若不可绳以法度,退而质其平生趣舍大节,无一悖于理者。
遇人无贤愚,皆尽欣欢。
及闲而可否天下是非善恶,当其意者无几人。
其为文章,劲健称其意气。
(节选自欧阳修《石曼卿墓表》)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丁母永安县君李氏忧
忧:
指父母丧事
B.稍用其说
稍:
稍微
C.若不可绳以法度
绳:
约束
D.及闲而可否天下是非善恶
否:
贬斥、议论
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石曼卿“有远见”的一组是(
①而曼卿少亦以气自豪
②曼卿矍然起就之,迁殿直
③请还政天子
④曼卿上书言十事
⑤今或不暇教,不若募其教行者
⑥其视世事,蔑若不足为
A.①②④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曼卿年少时放荡不拘,读书不研究章节句读,只仰慕古代那些有奇伟节操品行并建立非同寻常功劳的人,自认为不合于时,常大饮而醉。
B.石曼卿不顾个人安危,两次上书进谏,一为太后干预朝政,一为朝廷的边防担忧,他主张太平时期练兵,防患未然。
C.作者刻画石曼卿,先交代其性格特征和结局,再回头叙写他一生的几件重要事情,这有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引起共鸣的作用。
D.石曼卿仪表英俊,性格豪爽,文武双全,他的文章就像他的为人,遒劲刚健,他生逢其时,深得皇帝重用,可惜已病重,只活了48岁。
7.翻译文中画线句子(10分)
(1)而人之从其游者,皆知爱曼卿落落可奇,而不知其才之有以用也。
(5分)
(2)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8-9题。
野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仗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8.两首诗分别刻画了怎样的野步者形象?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9.这两首诗末尾两句都用了同一种手法表现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王维在《使至塞上》中描绘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在唐代的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的从师心理是_____,。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秦国统治者将剽掠而来的美玉金银珠宝等当作石头沙土,从而表现其奢靡之风。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一(4)题(25分)
沼泽地
(日)芥川龙之介
一个雨天的午后,我在某画展的一个房间里发现了一幅小油画。
说“发现”未免有些夸大,然而,惟独这幅画就像被遗忘了似的挂在光线最幽暗的角落里,框子也简陋不堪,所以这么说也未尝不可。
记得标题是《沼泽地》,画家不是什么知名的人。
画面上也只画着浊水、湿土以及地上丛生的草木。
恐怕对一般的参观者来说,是名副其实的不屑一顾吧。
而且奇怪的是,这位画家尽管画的是郁郁葱葱的草木,却丝毫也没有使用绿色。
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到处涂着混浊的黄色,就像潮湿的墙上一般晦暗的黄色。
莫非这位画家真的把草木看成这种颜色吗?
也许是出于其他偏好,故意加以夸张吧?
——我站在这幅画前面,一边对它玩味,一边不由得心里冒出这样的疑问。
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
尤其是前景中的泥土,画得那么精细,甚至使人联想到踏上去时脚底下的感觉。
这是一片滑溜溜的淤泥,踩上去噗哧一声,会没脚脖子。
我在这幅小油画上找到了试图敏锐地捕捉大自然的那个凄惨的艺术家的形象。
正如从所有优秀的艺术品感受到的一样,那片黄色的沼泽地上的草木也使我产生了恍惚的悲壮的激情。
说实在的,挂在同一会场上的大大小小、各种风格的绘画当中,没有一幅给人的印象强烈得足以和这幅相抗衡。
“很欣赏它呢。
”有人边说边拍了一下我的肩膀。
我觉得恰似心里的什么东西给甩掉了,就猛地回过头来。
“怎么样,这幅画?
”对方一边悠然自得地说着,一边朝着《沼泽地》这幅画努了努他那刚刮过的下巴。
他是一家报纸的美术记者,向来以消息灵通人士自居,身材魁梧,穿着时新的淡褐色西装。
这个记者以前曾经给过我一两次不愉快的印象,所以我勉强回答了他一句:
“是杰作。
”
“杰作——吗?
这可有意思啦。
”记者捧腹大笑。
大概是被他这声音惊动了吧,左边看画的两三个人不约而同地朝这边望了望。
我越发不痛快了。
“真有意思。
这幅画本来不是会员画的。
可是因为作者本人曾反复念叨非要拿到这儿来展出不可,经他的遗族央求审查员,好容易才得以挂在这个角落里。
“遗族?
那么画这幅画的人已经故去了?
“死了。
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是死了。
不知不觉间,好奇心战胜了我对这个记者的反感。
我问道:
“为什么呢?
“这个画家老早就疯了。
“画这幅画的时候也是疯着的吗?
“当然喽。
要不是疯子,谁会画出这种颜色的画呢?
可你还在赞赏,说它是杰作哩。
这可太有趣儿啦!
记者又得意洋洋地放声大笑起来。
他大概料想我会对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
要不就是更进一步,想使我对他鉴赏上的优越留下印象吧。
然而他这两个指望都落空了。
因为他的话音未落,一种近乎肃然起敬的感情,像难以描述的波澜震撼了我的整个身心。
我十分郑重地重新凝视这幅沼泽地的画。
我在这张小小画布上再一次看到了为可怕的焦躁与不安所折磨的艺术家痛苦的形象。
“不过,听说他好像是因为不能随心所欲地作画才发疯的呢。
要说可取嘛,这一点倒是可取的。
”记者露出爽快的样子,几乎是高兴般地微笑着。
这就是无名的艺术家——我们当中的一个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从人世间换到的惟一报偿!
“死了,是的,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死了……”我默念道。
我浑身奇怪地打着寒战,第三次观察这幅忧郁的画。
画面上,在阴沉沉的天与水之间,潮湿的黄土色的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长得那么生气蓬勃,宛如看到了大自然本身一般……
”我盯着记者的脸,斩钉截铁地重复了一遍。
【注】芥川龙之介(1892年3月1日-1927年7月24日),日本小说家。
芥川龙之介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写了超过150篇小说。
他的短篇小说取材新颖,情节新奇甚至诡异。
作品关注社会丑恶现象,但很少直接评论,而仅以冷峻的文字和简洁有力的语言来陈述,这使得他的小说即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又成为当时社会的缩影,35岁在寓所服用致死量的安眠药自杀,枕边搁置有圣经、遗书与遗稿。
(1)下面对作品的赏析,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我”看来,位置的不显、框子的简陋、作者的无名,足以使参观者对其不屑一顾。
B、“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其中蕴蓄着的“一股可怕的力量”指的是画中的泥土精细而真实,草木郁郁葱葱,给人一种悲壮的激情和强烈的印象。
C、《沼泽地》流露出的阴暗、低沉甚至颓废的情调,固然给“我”以厌恶的情绪,但包含着画家为常人所不能认同的执着激情和对人生的独特理解。
D、“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死了……”这句话指的是“画家老早就疯了”和画家生前为焦躁和不安所折磨,沉浸在痛苦和危机之中无法自拔这两层意思。
E、本文的“我”是故事的叙述者,而真正的主人公则是已去世而未出场的画家。
作者通过记者的口讲述了这个画家的孤独、潦倒、疯癫,同时也在表达自己的艺术观与人生观,作家对人生深重的怀疑以及最后自杀的悲剧,在这篇作品中已露端倪。
(2).“记者”这一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
在文中起哪些作用?
请分点简要概括。
(6分)
(3).小说以“沼泽地”为题,有哪些用意?
请概括说明。
(4)“我”两次评价《沼泽地》是杰作,两次“是杰作”的含意分别是什么?
谈谈你认为能称得上“杰作”的艺术作品应具备哪些特点,试联系其他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加以印证。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魂魄犹在江山图
范曾
当一个时代的艺术整体奔向浑浑噩噩的时候,需要圣洁的艺术;
而艺术风貌整体堕入轻佻时,需要凝重的艺术,这正是李可染适时而生的缘由。
当可染先生沉浸于自己宁寂而庄严的心灵王国的时候,他趋近的美便与教养合而为一。
他的作品陶冶了整个一代人,还将千秋万代地陶冶下去。
艺术的助人伦、成教化,在潜移默化之中使人们心悦诚服地趋向社会的崇高,可染先生的艺术正是如此内在地激励着人们的心灵。
可染是一位深具艺术理念的大师,然而当这种理念进入可染的审美时,大地山河与精神是那样地天然合拍,那样地不假说教,使人觉得他的理念和审美在山川林壑、飞瀑流泉中不期而遇,那是最融洽最自然的流露。
可染先生生活于一个风云动荡的时代,他当然有关心国家民族命运和服务于时代的直接的一面,如抗日烽烟中他的作品体现了一位卓越艺术家的爱国良知。
然而可染先生也同样有着纯洁心灵、表达一己情怀的一面,这时的可染先生的画,是心灵与广宇的邂逅,当审美与自然融而为一的时候,他的精神升腾到一个清明而纯净的、不染凡尘的境界,这对于一个山水画家来说是何等难得。
可染先生当然是不世的天才,他的“生而知之”透露出他异乎常人的语言方式。
这是一种只可有一不可有二的语言方式,一种极具个性化的符号,它的存在表现了先生俯仰天地、浩然长叹的襟怀。
当然可染先生知道自己有“生而知之”的本能,但凭着他更深邃的智慧,认识到它的不可靠,或者他甚至看到一些恃一曲之才而毁掉自己艺术的聪明人,当昙花一现的时节过去之后,留下的是残枝败叶。
可染先生告诉我,他年轻时作画极快,有一次到一位朋友家,朋友留可染作画,可染不允。
忽然一阵敲门声,远客来归,主人越过天井开门,寒暄,回到画室时,可染却已画毕,主人大为赞叹,以为神来之笔,先生亦颇自喜。
先生说完这段故事后,告诉我,多年之后,他才警然有悟,必须力矫这样的用笔。
先生还告诉我,他少年时有一位极富才华的朋友,写给他的信,毛笔字的稚拙天真、浑厚朴雅使他有一种不可言喻的内心的感动。
这感动是如此地刻骨铭心,谈到此事时,先生的表情竟显得那样地庄肃和神往。
可染先生好学而敏求,这是他“苦学派”的唯一解释,苦学者不意味着枯涩无味地下笨功夫。
我曾有幸上可染先生的书法课,他不强求碑帖的选择。
我选了一本礼器碑,他说要平心静气地读碑,知其间架,重其用笔,悟其风神,能于此三者有所悟,则去书道不远矣。
书法课上,可染先生不喜欢一挥而就式的所谓笔动心不动、麻木不仁的写字习气。
可染先生于书法所下功夫可谓焚膏继晷,30多岁时的风华婉转至50岁后一扫而空,无丝毫泥古、媚俗、求奇、娇饰、市井、乡愿……一切的书画艺术可恶的痕迹与可染先生的书法格格不入,近之则畏,远之则敬。
有一次说到线,可染先生联想起京剧,他说一个卓越的京剧演员会将每一个字送到听众的耳中,其原因很多,但其中一点是他会把中国字的声母和韵母前后慢慢吐出,名角能控制声调的每一丝变化,这和用笔是一个道理,我恍然大悟,又想起每逢新年联欢,李可染可能会拉一下二胡,那真是铿锵老辣、苍凉哀婉的高度统一,这其中固然有先生青年时代国家山河破碎的难伸孤愤,也有先生倔强不拔的满怀壮志。
先生称自己是“困而知之”,人们不要以为可染先生当真为自己才情不逮而困。
可染先生的“困”是他推动中国画史这座沉重的列车所需的移山心力,他要弘扬的是中华文化所素有的伟岸与高华,他极端鄙弃浮光掠影的、油腔滑调的、市侩的艺术。
这神圣的自尊支撑着他博大的灵魂。
可染先生通过自己不朽的笔墨所倾诉的爱恋,感动了全世界。
这是可染先生的山水画不可取代的历史地位和时代精神。
走向现代,可染先生已为我们作出了杰出的榜样,和那些食西方剩菜残羹的光怪陆离的艺术不同,可染先生所开启的是宏门正学,而不是旁门左道。
(选自范曾《魂魄犹在江山图》,有删改)
【注】李可染(1907.3—1989.12),中国现代著名国画大师,可染先生自幼习画,深受潘天寿、林风眠影响,并师从齐白石、黄宾虹学画,曾在多所艺术院校任教。
擅山水、重写生,以“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为座右铭,将西画中的明暗处理方法引入中国画,将西画技法和谐地融化在深厚的传统笔墨和造型意象之中,使古老的山水画艺术获得了新的生命,在中国画艺术的革新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可染先生的山水深厚凝重,博大沉雄,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个性,促进了民族传统绘画的嬗变与升华。
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补充材料1】李可染先生多才多艺,除了绘画,还会拉胡琴,精通京剧。
京剧对他来说,既是爱好又可消遣。
某一天,他曾一连失踪三天。
回家后,妻子才知道,他听京剧连听了三天三夜。
妻子责问:
“李可染,你要是这样只迷戏,你的画还能成吗?
”从此,在他的时间里,他删去了拉二胡和听京剧的时间,一心一意,心无旁骛。
不再拉二胡和听京剧,将这两个爱好戒除,李可染要下很大的决心,但他毅然决然地做到了,他的克制力,令人敬佩。
艺术成就的大小,除了天分之外,恐怕还在于如何利用时间。
说到李可染的勤奋,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大师说过的一句话:
“我不一定是好人,但确实没有时间去做坏事。
”有一年,李可染去江南写生,他在一家杂志社预支了一百元稿费。
边走边画,衣服破了,鞋子破了。
李可染的脚有些畸形,穿的鞋子需要妻子特殊加工。
行走,对他来说,是件痛苦的事。
可是,他硬是穿着这样的鞋走了几个月,鞋子磨破了几双。
几个月之后回家,人已形同乞丐。
而三个人几个月一百元钱竟然没有花完。
原因是把所有时间都用在行走和画画上,没有时间花钱。
李可染在艺术创作中强调“师造化”,将近半个世纪的中国画的革新探索中,他先后10次到祖国各地写生,实践着他"
到生活中去、到祖国壮丽山河中去"
的创作信条。
所到之处,他必观察探索自然景物风雨阴晴朝夕变幻之奇,完成了数百幅山水写生画稿。
以此为标志,他的山水画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笔墨意境独树一帜,在国内外发生了重大影响。
【补充材料2】李可染的山水画重视意象的凝聚。
他强调创作山水画要从无到有,从有到无,从单纯到丰富,再由丰富归之于单纯。
他在40年代的山水作品还留有朱耷、董其昌的影子,清疏简淡,是一种线性笔墨结构。
50年代以后的作品,借助于写生塑造新的山水意象,由线性笔墨结构变为团块性笔墨结构,以墨为主,整体单纯而内中丰富,浓重浑厚,深邃茂密。
他从范宽、李唐、龚贤、黄宾虹等古今大师那里汲取了创造朴茂深雄风格的营养,又迥然不同于他们。
他多取材于江南与巴蜀名山大川,因而融铸了他风格中的幽与秀。
他的纯朴、醇厚的北方素质又使他的风格溶入了朴茂深沉。
并将光引入画面,尤其善于表现山林晨夕间的逆光效果,使作品具有一种朦胧迷茫、流光徘徊的特色。
从总体看,李可染的山水画比明清山水画更靠近了对象的感性真实,从某种意义上看减弱了意与形式趣味的独立性。
这是对于明清以来山水画愈益形式化、程式化倾向的一种补正和突破,且与五·
四运动以来注重写实的文艺思潮相一致。
李可染长期担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培养了许多山水画家。
他认为学习传统绘画,第一步须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第二步要以最大的力量打出来。
这是他几十年艺术实践的总结,也体现着他对传统和创造的普遍看法。
(1)下列对《魂魄犹在江山图》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由京剧名角的唱腔和李可染演奏的二胡,作者领悟到,从事书画艺术也应以从容、平和的心态关注每一个细节的表现效果,并做到自如控制细节。
B.李可染先生生活的时代,整体的绘画艺术陷入了躁动、迷惘、混乱、轻浮和功利的泥沼,这更凸显了可染先生及其艺术追求的意义。
C.“食西方剩菜残羹”批评的是当代中国绘画艺术发展严重滞后的所学到的仅仅是西方绘画中那些已经过时的技巧和手法而并非时下流行的“新潮流”。
D.可染先生的“生而知之”,不仅表现在艺术风格上,也表现在他的语言表达上,而且这二者有其内在的一致性。
E.可染先生凭着深邃的智慧,敏锐地看到先天禀赋的不可靠,因为那些仅凭天赋红极一时的人物,其作品都不免趋时媚世、浮躁功利,难登大雅之堂。
(2)作者写李可染先生在朋友家作画和感动于老友信上的字迹这两件事,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3)作者说“可染是一位深具艺术理念的大师”。
请简要说明其“艺术理念”的具体内容。
(4)《中庸》讲人有“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之分。
李可染先生属于其中的哪一类?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并联系其他各领域知名人物的成功经历谈谈你的理解。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高生前,贫困潦倒,特别渴望自己的作品能被社会认可,但他唯一卖出去的油画《红色的葡萄园》,还是他弟弟提奥托人买下的。
②对两岸同胞的交流,“台独”政客都怕得要死、恨得要命,然而他们也太低估了台湾民众的判断力,其煽动性言论经不起推敲,甚至。
③在央视举办的研讨会上,面对众人褒奖,电视剧导演曹慧生,只顾埋头记录大家的意见。
A.不名一文不值一哂不赞一词
B.不值一哂不名一文不赞一词
C.不名一文不赞一词不值一哂
D.不值一哂不赞一词不名一文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的重要因素,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