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知识培训.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69702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7.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知识培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安全知识培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安全知识培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安全知识培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安全知识培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全知识培训.docx

《安全知识培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知识培训.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全知识培训.docx

安全知识培训

山东奥宝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二〇一四年四月员工安全教育培训知识提纲

安全生产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包括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两个方面。

安全生产是确保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促进生产发展的唯一保证。

如果一个化工企业经常发生事故,特别是发生重大恶性事故,就无法提高经济效益,更谈不上生产的发展。

一、化工生产的不安全因素:

1、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有腐蚀性的物质多;2、高温、高压、设备多;3、工艺复杂、操作要求严格;4、三废多,污染严重。

二、安全培训内容:

新入厂人员必须经过厂、车间、班组三级教育。

厂级教育内容为:

本单位安全生产情况及安全生产基本知识;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权利和义务;有关事故案例等。

车间级教育主要内容有:

工作环境及危险因素;所从事工种的安全职责、操作技能及强制性标准;自救互救、急救方法、疏散和现场紧急情况的处理;安全设备设施、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和维护;本车间安全生产状况及规章制度;预防事故和职业危害的措施及应注意的安全事项;有关事故案例;其他需要培训的内容。

班组教育内容为:

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岗位之间工作衔接配合的安全与职业卫生事项;有关事故案例;其他需要培训的内容。

三、员工安全职责:

1、参加安全活动、学习安全技术知识、严格遵守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2、认真执行交接班制度,接班前必须认真检查本岗位的设备和安全设施是否齐全完好。

3、精心操作,严格执行工艺规程、遵守纪律、记录清晰、真实、整洁。

4、按时巡回检查,准确分析、判断和处理生产过程中的异常情况。

5、认真维护保养设备、发现缺陷及时消除并做好记录,保持作业场所清洁。

6、正确使用、妥善保管各种劳动防护用品、器具和防护器材、消防器材。

7、不违章作业,并劝阻或制止他人违章作业,对违章指挥有权拒绝执行,同时及时向领导报告。

四、防火防爆安全知识:

1、着火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即:

可燃物、助燃物、着火源。

可燃物凡是能在空气,氧气或其他氧化剂中发生燃烧反应的物质都称为可燃物。

氧化剂凡是能和可燃物发生反应并引起燃烧的物质,都称为氧化剂。

常见的是空气中的氧点火源是指具有一定能量,能够引起可燃物质燃烧的能源,称为点火源或火源。

爆炸分为:

物理性爆炸和化学性爆炸两种。

物理性爆炸是由物理变化引起的,物质因状态或压力发生突变,超过容器所承受的压力而造成的爆炸。

化学性爆炸是由物质发生极迅速的化学反应,产生高温、高压而瞬间形成的爆炸现象。

2、燃烧的基本概念

闪燃与闪点

易燃、可燃液体(包括具有升华性的可燃固体)表面挥发的蒸汽与空气形成的混合气接触火源时发出的瞬间燃烧,称为闪燃。

液体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闪点。

特征:

一闪即灭液体在其闪点或闪点以下,蒸发量少,液体表面积累的蒸汽遇到火源闪火后即烧尽,新的蒸气来不及补充,所以不能持续燃烧,因此闪点是液体引起火灾的最低温度,液体处于闪点以上温度时,才有着火的危险。

易燃液体分类:

低闪点液体:

闪点<-18℃中闪点液体:

-18℃≤闪点<23℃高闪点液体:

23℃≤闪点<61℃

自燃与自燃点

可燃物质在没有外界火源的直接作用下,在空气或氧气中因受热或自身发热,热量积蓄使温度逐渐上升可发生的自行燃烧现象,称为自燃。

可燃物质不需火源直接作用就能发生自行燃烧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燃点。

自燃又分为2种:

受热自燃和本身自燃

受热自燃:

点火源与可燃物不直接接触,而是间接地整体加热可燃物,从而引起可燃物的燃烧。

特点:

整体、瞬间例:

火灾现场的蔓延、链条炉排锅炉的燃烧

本身自燃:

不需外界提供能量,而是靠可燃物内部的某种过程(物理、化学、生物的变化)提供能量,使其温度升高而着火。

着火与燃点

可燃物质在外界火源作用下发生持续燃烧现象,称为着火。

在空气充足的条件下,可燃物质的蒸汽与空气的混合物与火焰接触而能使燃烧持续5秒钟以上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或着火点。

对于闪点较低的液体,燃点只比闪点高1-5℃,且闪点越低,差别越小,苯、CS2、丙酮、汽油、燃点与闪点只差1℃,闪点较高的液体,燃点比闪点约高5-30℃,闪点在100℃以上的可燃液体燃点要高出闪点30℃以上。

器壁效应

可燃物质的消焰距离:

火焰在管中蔓延的速度随着管径的减小而减小,最后可以达到一个火焰不能蔓延的临界直径既是可燃物质的消焰距离。

即:

按照链式反应理论的解释,管子直径减小,器壁对游离基的吸附作用增加;用热损失的观点分析当管径小到,某个极限值时,管壁的热损失大于反应热,从而使火焰熄灭。

燃烧的形式:

扩散燃烧、混合燃烧、蒸发燃烧、分解燃烧、炸药燃烧、固体燃烧

扩散燃烧:

可燃气体(H2、CH4、C2H2、苯、乙醇、汽油的蒸气等),从管道、容器的裂缝流向空气时,可燃气体(蒸汽)分子与空气分子互相扩散混合,遇到火源即可着火,形成稳定火焰的燃烧称为扩散燃烧。

扩散燃烧是边混合边燃烧,扩散的速度比燃烧的速度慢的多,因此整个燃烧速度的快慢由扩散速度来决定,即扩散多少就烧掉多少。

一般来讲,扩散燃烧是比较平衡的。

当气流速度小于燃烧波传播速度时,就会发生回火现象。

混合燃烧:

可燃气体和助燃气体在空间扩散混合,混合气体浓度已在爆炸范围之内,遇到火源即发生的燃烧。

前提:

可燃气体与助燃气体已经混合均匀,并且完全是气相,也称为动力燃烧。

混合燃烧的速度主要决定于化学反应速度,因此一般来讲,混合燃烧速度都很快,大多导致爆炸。

蒸发燃烧:

可燃液体在火源或热源作用下,蒸发出的蒸气发生氧化分解而进行的燃烧,称为蒸发燃烧。

刚开始,蒸发速度慢,蒸气量少,火焰温度也不高;随着时间的延长,火焰对液体表面热辐射使液体表面温度上升,蒸发速度加快,火焰温度随之上升,直到导致液体沸腾,最后烧干。

分解燃烧:

可燃物质在燃烧过程中首先遇热分解出可燃性气体,分解出的可燃气体再与氧进行反应,称为分解燃烧。

炸药燃烧:

由于炸药本身含有氧化剂和可燃物,故不需要空气中的氧气就能进行燃烧,燃烧过程是一种猛烈的物理化学变化,反应往往只在反应区内进行。

反应区内外的温度、压力明显的不同。

固相燃烧:

在蒸发,分解过程中会留下一些不分解,不挥发的固体,这些固体的燃烧可在气固相的界面上进行,称为固相燃烧。

这种燃烧的特点是没有火焰,只产生光和热。

可燃气体蒸汽与空气的混合物爆炸与燃烧的区别:

传播速度不同。

这是最本质的区别,爆炸速度取决于化学反应的速度,是在瞬间完成的,速度非常快。

而燃烧决定于分子的扩散速度,比较缓慢平稳。

压力不同。

燃烧波内没有压力的变化,而爆轰波内压力发生的突跃变化,可达十万大气压。

传播方式不同。

燃烧能量的传播靠的是热传导,热幅射。

爆炸能量的传播主要借助于冲击波的压缩冲击作用进行的。

防火措施:

1、控制可燃物

①加强通风,在散发可燃气体和蒸汽的厂房加强通风换气,防止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通风口按气体或蒸气比重而没在上部或下部。

这是防火防爆最积极的措施。

②在建筑方面选用难燃或不燃的材料代替可燃材料。

③加强监测,在易发生可燃气体或蒸气泄漏的地方安装可燃气体检测报警装置。

④对有可燃物质的管道设备检修时事先要进行清洗置换,合格后方可施工。

2、隔绝助燃物

密闭设备系统;用惰性气体保护;隔绝空气,冲淡氧量,缩小以改消除可燃物与助燃物形成爆炸浓度。

对易燃物品隔绝空气储存;黄磷存于水中,钠存于煤油中。

3、消除(控制)点火源

严格控制明火控制点火源;防止静电火花;抑制静电产生、限制物料流速、导体接地、等电位连接、添加抗静电剂、增加空气湿度、采用导电性地面等。

防止雷击。

⑴隔离灭火:

把着火的物质与周围的可燃物隔离开或把可燃物从燃烧区移走,燃烧因缺乏可燃物而停止。

⑵窒息灭火:

设法阻止空气流入燃烧区或用灭火剂冲淡空气中的氧量,使燃烧得不到充足的氧气而熄灭。

①用石棉毯,湿麻袋捂盖燃烧物;②用砂土埋灭燃烧物;③用水蒸汽,CO2、N2等惰性气体灌注着火灾器或封闭着火空间;④用大量水淹没燃烧物等。

⑶冷却灭火:

根据燃烧必须有一定能量(温度)的点火源这个条件,将灭火剂喷射到燃烧物上,通过吸热,使其温度降到燃点以下,从而使火熄灭。

主要是:

水、CO2、泡沫灭火剂

⑷抑制灭火:

根据燃烧的连锁反应理论,将灭火剂喷向燃烧物,使燃烧过程产生的游离基消失,从而导致燃烧停止。

主要有卤代烷(1211、1301)、干粉等灭火剂。

4火灾的分类及灭火剂

4.1火灾的分类:

《火灾分类》(GB/T4968-2008)按物质的燃烧特性将火灾分为6类:

  根据GB50140-2005《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中的定义,增加了E类火灾(带电火灾)。

  根据ISO3941:

2007中的定义,增加了F类火灾(烹饪器具内的烹饪物火灾)。

  GB/T4968-2008《火灾分类》国家标准新规定的六类火灾如下:

  A类火灾:

指固体物质火灾,这种物质通常具有有机物性质,一般在燃烧时能产生灼热的余烬。

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火灾等;

   B类火灾:

指液体火灾或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如汽油、煤油、柴油、原油、甲醇、乙醇、沥青、石蜡火灾等。

  

  C类火灾:

指气体火灾,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烷、丙烷、氢气火灾等;

  D类火灾:

指金属火灾,如钾、钠、镁、钛、锆、锂、铝镁合金火灾等;

  E类火灾:

指带电火灾,是物体带电燃烧的火灾,如发电机、电缆、家用电器等;

  F类火灾:

指烹饪器具内的烹饪物火灾,如动植物油脂等。

4.2水及水添加剂

水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天然且廉价的灭火剂,通过水的添加剂,可以改善水在灭火中的作用,如:

抗冻剂,增粘剂,润滑剂,减阻剂等。

灭火作用:

①冷却作用;②窒息作用;③对水溶性可燃液体的稀释作用;④对未燃物体的润湿作用。

其中水的冷却作用在灭火中是最重要的。

水和水添加剂主要运用于扑救A类火灾。

直流水和开花水(滴状水)可用于扑救一般固体物质的火灾(如煤炭、木制品、粮草、棉麻、纸张等),还可扑救120℃以上,常温下呈半凝固状态的重油火灾。

用水扑救闪点低于37.8℃以下液体的火灾无效。

雾状水降温快,灭火效率高,水损失少,又因为微小的雾滴互不接触,所以雾状水还可以扑救带电设备的火灾。

4.3泡沫灭火剂:

是一些化学物质的浓缩液,使用时通过专门的设备与水按比例混合稀释后再与空气混合产生泡沫,以泡沫的形式灭火。

有普通泡沫灭火剂,抗溶泡沫灭火剂。

灭火原理:

①覆盖作用;②冷却作用;③稀释作用。

普通泡沫灭火剂:

包括化学泡沫灭火剂、蛋白泡沫灭火剂、氟蛋白泡沫灭火剂,适用于扑救油类等非水溶性可燃、易燃液体的火灾和木材、纤维等固体火灾。

对水溶性可燃、易燃液体,如醇、酯、醚、酮、有机酸等,带电设备,轻金属、碱金属及遇水发生燃烧爆炸的物质不能使用。

抗溶泡沫灭火剂:

适用于扑救水溶性可燃液体火灾,也可扑救极性可燃液体火灾,如:

乙醇、甲醇、丙酮、醋酸乙酯等。

4.4干粉灭火剂

是一种微细而干燥,易于流动的固体粉末,一般借助灭火器或灭火设备中的气体压力,将干粉从容器中喷出,以粉雾的形式灭火。

一般有普通干粉灭火剂:

主要成份:

NaHCO3、KHCO3、KCl、K2SO4

多用干粉灭火剂:

NH4H2PO4、(NH4)2HPO4

普通干粉灭火剂适用于扑救B、C类火灾和带电设备火灾。

多用干粉灭火剂适用于扑救A、B、C类火灾和带电设备火灾。

干粉灭火原理:

主要是对有焰燃烧的抑制作用,当大量的粉粒以雾状形式喷向火焰时,可以大量吸收火焰的自由基使其数量急剧减少,中断燃烧的链锁反应,从而使火焰熄灭。

其次当浓云般粉雾包围火焰,可以减少火焰对燃烧物的热辐射,同时粉粒在高温下分解,放出结晶水也可以吸收热量,分解出的惰性气体可以稀释燃烧区氧气浓度,这些也起到辅助灭火的作用。

4.5卤代烷灭火剂

以液态充装在容器中,以氮气或二氧化碳加压作为喷射动力,它能在高温分解产生活性游离基Br、C1等参与燃烧反应,清除维持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