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九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686921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三明九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福建省三明九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福建省三明九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福建省三明九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福建省三明九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三明九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Word下载.docx

《福建省三明九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三明九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三明九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Word下载.docx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2.对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怒:

愤怒

B.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名:

命名

C.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是:

表判断

D.则芥为之舟 

为:

动词,作

3.比较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知其几千里也 

②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③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④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A.①②句相同,③④句相同 

B.①②句不同,③④句相同

C.①②句相同,③④句不同 

D.①②句不同,③④句不同

4.把文中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3分)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段,完成5—8题

武昌九曲亭记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

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

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

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

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

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

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

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

“兹欲以成吾亭邪?

”遂相与营之。

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

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

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③裳先之。

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

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

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

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

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子瞻:

苏轼。

齐安,黄州。

当时苏轼贬谪黄州,苏辙贬谪筠。

②陁(tuó

)山冈。

③褰(qiān)裳:

提起衣服。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适:

B.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席:

C.扫叶席草,浊酒相劳劳:

劳动

D.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胜:

美景

6.下面全都表现苏轼“适意而乐”的一项是()(2分)

①穷山之深,力极而息。

②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③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④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

⑤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⑥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C.①②④⑤D.②④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章开始叙述苏轼谪居齐安,好游武昌诸山,看似与九曲亭无关,实则介绍九曲亭周边的独特环境,同时写苏轼黄州三年“不知其久”的原因,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

B.第二段叙写扩建九曲亭的过程,突出苏轼之“最乐”;

第三段宕开一层,以往事印证苏轼“适意忘反”的性情,以点缀之笔走出“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的主旨。

C.本文语言明净,条理清晰,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情景相融,浑然一体。

全文围绕着“乐”字展开,旷达超然,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流露出相知相慰的手足深情。

D.文章表面写自己与兄长游乐山水的洒脱快乐,实际是记录他们共同的坎坷人生,以乐景写哀情,抒发谪贬后愤怒感伤的情绪。

8.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小题3分,共6分)

(1)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译文:

(2)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四)古代诗歌鉴赏(7分)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按要求答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

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本诗颈联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3分)

(2)诗人“寂寞”的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4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10.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张飞向刘备献计劫曹寨,不料被曹操识破,中埋伏败逃芒砀山。

刘备势单力孤,全面溃败,只身突围,投奔青州城。

关羽保护刘备妻小,死守下邳城。

B.孙坚获得传国玉玺,托辞离开洛阳,袁绍大怒,派刘表在路上截住夺取。

孙坚为此发下毒誓说,如果自己拿了传国玉玺,将死于刀箭之下。

C.刘、关、张桃园结义后投靠刘焉,打败进犯涿郡的黄巾军,又出奇兵解围青州,之后引兵转战各方,救出被黄巾军打败的曹操,显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

D.孙权继承大业,周瑜辅佐孙权,推荐了鲁肃,鲁肃又向孙权推荐了诸葛瑾。

诸葛瑾还向孙权献计:

勿通袁绍,且顺曹操,然后乘便图之。

E、太医吉平发誓要害死曹操,不料被董承家奴告发。

这时曹操刚好头风病发作,就将计就计让吉平来治病。

吉平欲乘机下毒害死曹操,结果失败,壮烈赴死。

11.简答题(任选一题,5分)

(1)陶谦几次向刘备让徐州?

具体情况如何?

结局如何?

(2)请简述曹阿瞒许田打围的相关情节。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12.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

孟子见梁襄王,出。

语人曰:

“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

‘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

‘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

‘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

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其如是,孰能御之?

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 

(《孟子梁惠王上》)

(1)对上面语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孟子善于察言观色。

他对梁襄王的印象并不好,因而讲话直截了当,毫不婉转曲折。

梁襄王问怎样才能使天下安定,孟子认为天下统一才能安定。

B.孟子将人民盼望不嗜杀的君王,比作七八月间的旱苗盼雨。

以苗之“槁”与“兴”的对比,说明雨对禾生死荣枯的关系,显示人民对明君与暴君的不同态度。

C.孟子形容天下之民归附不嗜杀人者,“犹水之就下”,无法抗拒。

雨润禾苗,水向低处,生活中习见之事,易明之理,既为人熟知又能揭示出事物的本质。

D.孟子认为没有一个君王不好杀人,概括了战国时广阔的社会现实,也揭示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

当然,他没有把梁襄王列入嗜杀者之列,因此循循善诱告诫他要礼贤下士,“民归之”,才会“由水之就下”。

(2)孟子认为“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一百年后,秦统一中国。

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三、现代文阅读(共19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6分,每小题2分)

圆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精神原型,它与中国人的宇宙意识、生命情调等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也是我们揭示中国艺术生命秘密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圆有时是相对于缺而言的。

我们通常所说的“圆满”一语,原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其中也可看出中国人重视艺术生命的一份用心。

司空图《诗品·

雄浑》“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云:

“超以象外,至大不可限制;

得其环中,理之圆足混成无缺,如太极然。

”在这里,圆即充满、周备、具足,体现在诗性艺心就是浑全充融。

森罗万象,一尘沤,一片叶,一缕云,及至浩浩苍天、绵绵大地,都可以大道涵括。

中国哲学中有一个著名比喻:

“月印万川”,最能体现充满圆融的特点。

这个比喻有两层重要的含义:

一是万川之月,只是一月。

江流宛转绕芳甸,何处春江无月明,湛然寰宇,月光朗照,天下万千江湖,无处不映出它的圆影。

然万千个圆共有一圆,万种之月,只有一月相照,一圆贯穿了万川之圆,散在江湖各处的异在之圆联成一个整体,只有一个生命。

二是自此一月,可观全月。

由于散在江湖的万千之月均由一月相照,故自任何一月均可窥见万千之月的内在生命,任何江湖的月都是一个自我完足的生命世界。

“万川之月”所透析出的哲学内蕴就是: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它强调了万物都是一个自在圆足的生命这一重要特性。

  中国哲学的圆满具足说散发着浓厚的艺术情调,它实际上是以审美的眼光看待世界。

儒道佛中的充满圆融的生命哲学刺激了中国艺术家的创造精神。

由于受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影响,中国艺术家总有一种自觉的超越意识,要尽广大,极精微,自有限而观无限,由当下而观永恒。

然而宇宙洪阔,天道苍苍,艺术要受到时空的限制,它总不能摆脱具体的实在,总在关注一人一事一时一物,这便制约了艺术家的绵绵长思。

万川之月自在圆融的生命哲学却给了解脱这一难题的钥匙。

艺术家既关心“一”,认为“山川即道”、“山水即天理”,万事万物均是道的化身,但更关心的是“一切”,因为“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切都是自在圆足的生命整体。

《文心雕龙》云:

“乘一总万”;

《二十四诗品》云:

“万取一收”,其意大致相同。

  故中国艺术家更重视当下直接的观照,更关心微观,在艺术倾向上,两汉时铺排山川云物的现象到了唐宋时越来越少,人们所创造的艺术世界更加精微、细致。

中唐以后,追求精微细致的审美风尚渐渐弥散开来。

如在中国园林中,人们普遍追求“壶纳天地”的妙处。

一湾清泉,几条幽径,几处亭台,便俨然构成一自在圆足的世界。

请看中国园林的命名:

勺园,如一勺之大;

蠡园,如一瓢之微;

壶公楼,小得如茶壶一般;

芥子园,微小得尤如一粒种子;

一沤居,细微得如同大海中的一朵涟漪。

但是,在中国人看来,一沤就是茫茫大海,一假山就是连绵峰峦,一亭就是浩浩天庭。

故人们常常将园林景区叫做“小沧浪”、“小蓬莱”、“小瀛洲”。

“小”是园林特点,“沧浪”“瀛洲”等则是人们远的心意,壶公有天地,芥子纳须弥,这成了中国艺术家不言的秘诀。

在中国山水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以“溪山无尽”为名的画,它反映了中国山水画家对山川无尽之妙的追求。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和倪云林的《疏林秀石图》风格迥异,一是江山无限,一是片石只林,但所追求的却是一致的,人们在他们的画中无所憾,因为它们自身就是一个自我完足的宇宙。

郭河阳“有人悟得丹青理,专向茅茨画山水”正谓此。

若要能演成一个完整生命,“茅茨”也能成为灵区。

(节选自朱良志《论中国艺术论中的“圆”》,有修改)

1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圆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揭示中国艺术生命秘密的重要因素。

B.圆即圆满、周备、具足、万物之理、混成无缺,体现在诗性艺心上即浑全充融。

C.“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自然界中森罗万象,一尘沤、一片叶、一缕云……虽形态各异,但都一统于“道”的世界中。

D.“江流宛转绕芳甸,何处春江无月明”,到处春江的月明均由一月相照,故自任何一月都可窥见万千之月的内在生命。

1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2分)

A.中国艺术家的自有限而观无限,由当下观永恒的观念,是受儒道佛中圆通生命哲学和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影响。

B.自在圆通的生命哲学是解脱艺术家受时空和具体事物限制的钥匙。

C.“乘一总万”“万取一收”与中国艺术家更重视当下的直接观照、关心微观等都体现了“山川即道”的哲理,都符合宇宙中的自在圆足的生命整体的哲学观点。

D.中国山水画中有许多以“溪山无尽”为名的画,它反映了中国山水画家追求在一山一水中去创造一个圆满自足的世界。

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2分)

A.“万川之月”所透析出的哲学内蕴是: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它反映了物物均有其内在之理,而内在之理又是共通的道理。

B.“壶公有天地,芥子纳须弥”中,“天地”和“须弥”是人们远的心意。

C.两汉铺排山水云物的现象到唐宋越来越少,因为用精微、细致表现“涵盖乾坤”较铺排渲染更能体现所要追求的生命的博大精深。

D.画道之理体现哲学上圆通之说,故一草一木,一丘一壑都如同有灵光耀现,形成自我圆足的世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共13分)

乱世出奇才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别号五柳先生。

生于晋裒帝兴宁三年(公元365年)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他既是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崇高的大诗人和大散丈家,又是歧见最多的作家之一。

他的引人注目之处一在于他的五度出仕而后坚隐不出,二在于他的诗文冲淡清雅、天然纯真而又偶现豪壮之气,三在于他的长期被埋没而后又被奉为一代宗师。

多年来,陶渊明作为人们心目中才华超卓,情志雅远,旷群脱俗,率真任情的文学奇才和士林怪杰,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只有从陶渊明所处时代环境入手,审视他的心路历程和诗文道路,才能够予以更全面、恰切的评判与显扬。

奇才怪杰的诞生,常常是有条件的。

正常的时代,人的思想融入生活之中,不会有多余的意识来反观生命本身。

只有在不平凡的时代,人们在得失、成败、荣辱、幸运与乘蹇之中惊喜、向往、痛苦、迷惑,在心理的不平衡中追求和谐,又从和谐中产生新的裂变,这才有了美到极致的陶渊明。

情感和意绪,有了深到极致的哲理认识,这才产生了诗人、作家、哲学家。

所谓愤怒出诗人,痛营出哲学家,就是这个道理。

人之所以超越于凡人,并不是因为天赋灵气,而是不平凡的人生,所谓“天才”只是一种美誉,一种羡叹,归根结底是由于后天的不平凡的经历,不同于一般人的主观追求与客观历练。

而时代,则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人的心态和生命历程,将其不平凡加诸于个人,并常常以文学或哲学的形式体现出来。

这就是乱世出奇才的必然性。

陶渊明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东晋王朝中度过的,晚年经历了晋宋易代。

他生活在我国封建社会史上一个大分裂、大混乱的时期,整个中国社会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战争频仍、祸乱不已,陶渊明降世之时,西晋灭亡已48年,东晋偏处一隅,时时受到北方的进犯,统治集团内部却并不励精图治,团结御侮,更不思收复失地,而是沉湎于江南鱼米之乡的安乐而不能自拔。

大批兵权在握的将领,多以扩展个人实力、相互勾心斗角为能事,致使少数爱国志士如祖逖等发起的几次北伐复土运动,都半途而废。

所以青少年时的陶渊明,虽然也曾经“猛志逸四海”,也曾经“抚剑独行游”,却终因报国无门,建功无望,终于选择了田园。

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以东晋大败前秦告捷,但外患稍缓,内乱继起,这就是公元399年爆发的历时十二年、波及南方大部分地区的孙恩、卢循大起义。

义军与官军的长期战争,给劳动群众带来更大灾难。

陶渊明的故乡江洲浔阳是京都金陵的屏障,为兵家必争之地,遭受战火的毁坏更为惨重。

陶渊明的诗文中对这次战乱虽无直接描写,但触目惊心,他的悲观、避世的情绪,他的桃花源理想,都固此油然而生。

外患内乱使人们连生存都成问题,更不用说展其才志了。

东晋统治集团内部的相互倾轧,更是令一切有识之士失望、厌倦。

陶渊明一度在桓玄手下为吏,后又入刘裕幕府中任镇军参军,亲睹了一帮野心家们争权夺利、犯上作乱的一幕幕,其心中那种不齿而无奈,渴盼远离尘嚣的情绪可想而知。

陶渊明是在数番入仕过程中认识到他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无从在这个动荡不堪的时代实现的。

所以他才最后下决心归田。

这既是一种消极退避,也确实是无可奈何,是无力回天的情形下做出的明智抉择。

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但孔子那时还是能够有所为的,而陶渊明非退避不得免祸消灾,非隐居不能独善其身,以其才,以其情,以其时,他实在是除了吟诗作赋,再也不能别有所为了,转为歇斯底里,坠井而死,年仅57岁。

(摘编自龚斌《中华名人传记》

16.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陶渊明旷群脱俗,率真任情的做法不合封建正统思想也是他成为“又是歧见最多的作家之一”的一方面原因。

B.陶渊明一生大部分时间是生活在一个大分裂、大混乱的时期,也曾几度出仕,最后下决心归田,虽消极退避,但也是保全性命的明智抉择。

C.“外忠内乱使人们连生存都成问题,更不用说展其才志了”。

但外忠内乱则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人的心态和生命历程,对文学家或哲学家或许是大幸。

D.陶渊明报国无门,建功无望,终于选择了田园,由此,他曾经“猛志逸四海”,“抚剑独行游”的理想壮志也就不复存在了。

E.文章的后半部分却着重写晋宋时代大分裂、大混乱的外患内乱,照应了本文的题目“乱世出奇才”,从而突出了陶渊明的“奇才”。

17.“奇才怪杰的诞生,常常是有条件的”,请简要分析其“条件”。

18.在动荡不堪的时代,是像陶渊明一样“归隐”呢,还是像孔子所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呢?

对此你赞成哪种看法呢?

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四、语言文字运用(共6分)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高校自主招生有一种趋势,就是逐渐成为民意杠杆,承载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职能和公众期待渗透其中,自然也就承担了越来越多的压力。

B.在中国科协举行的以“中医养生”为主题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上,中医专家坦言,不仅如何辨别养生真伪困惑着老百姓,也困惑着业内人士。

C.梦在前方,路在脚下,青年要坚定信念,珍惜韶华,在追求中国梦的道路上放飞青春,以青春之我建设青春国家。

D.8月13日,新疆国道217线约900公里,铁力卖提隧道北面出口处,漫天雪花从天空飘落,满山一片雪白。

八月飞雪给途中的游客带来惊喜,纷纷停下车,感受这夏日的冰雪世界。

20.下面文字在语言表达方面有多处错误请找出其中三处加以改正。

最高人民法院有关负责人介绍,①行政诉讼法施行以来,②人民法院依法审理、受理了大量行政案件,有效地化解了行政争议,维护了人民的合法权益,促进了行政机关依法行政,③行政审判的特殊职能作用日益彰显。

但是,④最高人民法院开通的民意沟通信箱征集的意见来看,行政诉讼“告状难”现象依然存在。

最高人民法院为此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出台了《关于保护行政诉讼当事人诉权的意见》,

其目的是为了督促各级人民法院进一步重视和加强行政案件受理,依法保护当事人诉讼权利,

切实解决行政诉讼“告状难”。

序号()修改:

序号()修改:

五、作文(70分)

2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半年前,一位日本盲人戴着手套亲密触摸我国国宝秦始皇兵马俑。

此事一经暴光,立即引发公众的强烈质疑,因为触摸兵马俑会对文物造成一定的损害。

有关单位曾出面澄清说只是特例。

然而,11月25日,法国总统萨科齐走进兵马俑坑,他用一只并未戴上手套的左手,触摸了一匹马俑的头部却无人阻止。

其实,对于残疾人等“特殊游客”可触摸文物之举无须苛责,在国外也早有先例。

世界知名博物馆卢浮宫就建有一个触摸式展厅,专门给视力有问题的参观者一个零距离接触文物的机会,以便他们尽可能地对这些世界瑰宝有更深的了解。

要求:

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三明九中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第一阶段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答题卷

考试时间:

120分钟考试总分:

150分

题目

总分

得分

一、古诗文阅读(39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7分)

2.()(2分)

3.()(2分)

4.翻译:

5.()6.()7.()(每题2分)

8.

(1)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四)诗歌鉴赏(共7分)

9.

(1)本诗颈联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共16分)

10.()()(5分)

11.选()(5分)

12.

(1)()(2分)

(2)答:

(4分)

13.()14.()15.()(每题2分)

16.()()(5分)

17.答:

(4分)

18.答:

四、语言运用(共6分)

19.()(3分)

20.修改病句(3分)

五、作文(70分)

标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