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34章学习整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19944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8.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概34章学习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毛概34章学习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毛概34章学习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毛概34章学习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毛概34章学习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概34章学习整理.docx

《毛概34章学习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34章学习整理.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毛概34章学习整理.docx

毛概34章学习整理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关于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和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自从社会主义这个名称诞生以来,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的阐述就没有停止过。

1、空想社会主义者(代表人物: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描述:

太阳城、乌托邦和共产主义移民区。

2、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1847-1880年期间,按时间顺序):

《在共产主义原理》(恩格斯1847.10-11)中的论述:

第一个问题:

什么是共产主义?

答:

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

第十四个问题:

这种新的社会制度应当是怎样的?

答:

一切生产部门将由整个社会来管理,在社会全体成员的参加下来经营。

因此私有制也必须废除,代替它的是共同使用全部生产资料和按共同协议来分配产品,即所谓财产共有。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设想:

第一,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私有制。

第二,根据社会需要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调节,消灭商品货币。

第三,在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在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

第四,过渡时期的国家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之后,阶级和国家逐渐消亡。

3、1列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社会作出的论断:

社会主义社会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

社会主义社会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社会主义社会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

3、2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构想: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

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个人消费品原则;

社会主义社会实行计划经济;

社会主义社会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人的艰辛探索

“对于社会主义,我们现在有些了解,但有些不甚了了。

”“还有许多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

毛泽东1956年

毛泽东同志指出: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

1956年苏共20大以后,毛泽东认为它对我们最重要的教益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要“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道路。

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理论问题。

比如:

农轻重;沿海与内地;经济与国防;国家集体与个人;中内与地方;汉族与少数民族;中国与外国等。

1956年9月,党的八大明确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

1957年2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建设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

比如:

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农业合作化问题、工商业者问题、知识分子问题、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中国工业化等。

1958年毛泽东同志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1、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发生了偏差

对迅速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

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缺乏深刻的认识。

第一,在经济建设方面,急于求成,出现了大跃进这样的错误。

第二,在政治生活领域,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样的错误。

2、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初步探索

第一,及时总结“大跃进”的经验教训:

不能剥夺农民、不能超越发展阶段(两个阶段论)、反对平均主义、重视价值规律、适当发展资本主义等

第二,进行指导思想的反思:

实践中认识规律、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农轻重为序、防止“和平演变”等。

第三,社会主义建设相关问题的探索:

刘少奇提出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生产单位不能太大。

周恩来指出,知识分子是劳动者,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关键作用。

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邓小平提出要加强工业企业管理。

毛泽东提出区别对待党际关系和国家关系,“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构想。

第二节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1、什么是社会主义。

核心是要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

1978年以后的认识:

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消灭剥削制度;最终达到全民共同富裕。

这既包括了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

2、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核心是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

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集中体现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基本路线上。

它统一于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反映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指明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二、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对社会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

(1)突出强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揭示了社会主义与生产力的内在联系。

邓小平指出: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

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江泽民指出: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将发展生产力规定为社会主义本质,是邓小平同志的首创。

确切地讲是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

马克思早就说过:

生产力是最具有革命性的因素,最活跃的因素……,它能打破旧制度的束缚,开创自己发展的道路。

说明在怎样更好地发展生产力这个问题上,邓小平同志更有危机感,一定要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社会主义才有说服力,才能战胜资本主义。

(2)、明确社会主义必须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揭示了社会主义在经济关系上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

(3)、强调“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揭示了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把握了社会主义本质与特征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着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体现。

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是统一的,二者都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揭示。

1、在理论上把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第一,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特征中,抽象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一范畴。

重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的区别,说明社会主义应当是什么,并进一步说明更为基本的社会目标。

  第二,突出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首要地位。

坚持了社会发展的共性,又突出个性。

强调了阶段性的中心任务。

说明了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的必要性。

第三,强调生产关系在社会关系中的重要地位。

说明了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

重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2、在实践上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的指导原则

实践中的指导意义:

第一,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

第二,坚持和完善公有制。

第三,明确现实和未来的关系。

第四,反映人民利益和时代要求。

3、体现了实现和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多样性

4、现实的指导意义

第一,从实际出发选择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充分认识自己的国情和时代变化,用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

  第二,从实际出发选择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大胆借鉴外国经验,但不能照抄照搬外国模式

  第三,从实际出发选择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还必须勇于探索和开拓。

第三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1、生产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

2、实践证明必须发展生产力

3、解决现实问题只有依靠发展生产力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执政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体现

2、全面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3、一心一意谋发展

三、发展的目的是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1、人民利益是党和国家利益的集中体现,是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2、在发展中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各方面的利益。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贯彻科教兴国战略

1、马克思主义一贯的观点

2、毛泽东同志已有初步认识

3、邓小平强调经济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4、江泽民提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

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正确地分析国情,作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十五大报告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1956年1月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只是“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

1959年-1961年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1981年邓小平主持制定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由比较不完善到比较完善,必须要经历一个长久的过程”,第一次明确作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的论断。

1、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的性质及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是认识我国国情的本质和关键所在。

国情构成?

要素:

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阶级状况国际环境历史特点人口因素自然资源地理状况民族文化及传统。

 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党对基本国情认识的曲折经历。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论断的形成和发展。

  邓小平指出:

“‘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国吃了苦头。

中国吃苦头不止这十年,这以前,从一九五七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就犯了‘左’的错误。

总的来说,就是对外封闭,对内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幼年时期,  它还不成熟、不完善,  在我国实现现代化,必然有一个由初级到高级的过程。

“尽管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但是毫无疑问,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任何否认这个基本事实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物质文明还不发达。

  邓小平指出:

“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就是不发达的阶段。

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

十三大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界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阐明了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及其解决的途径,并完整地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主要特征

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是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的。

   是由我国的现实状况决定的。

生产力落后的主要表现

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于世界后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