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科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国历史科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历史科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所以襄陽可以叫做聯衛地區。
參考:
劉子健:
〈背海立國與半壁山河的長期穩定〉,《中國學人》第四期(1972),頁3。
「高宗最初在濟州起兵,繼而在歸德即位,任用的大臣是汪伯彥和黃潛善。
有好些官僚,都批評這任用的錯誤。
但高宗決不改變,主要是因為汪黃二人,熟悉淮河一帶的漕運。
等到退到江南,他又罷斥汪黃,把戰敗的責任推在他們身上。
這固然是因為反對他們的人愈來愈多,證明他們不能收攬士大夫的擁護。
但同時也因為汪黃對江南財政,並不熟悉,可以另用更合適的人。
「安撫陝川的張浚也是如此。
張浚最要緊的措施,就是整理四川的財政。
試問沒有四川的財力,又怎能維持陝南的前線?
〈背海立國與半壁山河的長期穩定〉,《中國學人》第四期(1972),頁7。
「經濟重心南移,南方賦稅的負擔亦重。
唐代宗時『天下租賦所入不過千二百萬,而江南之利實居其半。
』北宋時仍然如此。
自王安石改革後,徵稅項目增加,南宋除沿用其制外,並復經制錢(一種附加稅,原為徽宗時為討方臘而創),創總制錢(將若干雜稅合併徵收),添酒錢,折帛錢,月椿錢,和糴錢等。
孝宗淳熙末年,歲入緡錢達六千五百三十萬緡,已和神宗熙寧元豐年間行新法後的歲入六千餘萬緡相等。
至於鹽酒雜課,南宋時期亦增加。
資料來源:
陶晉生:
《宋遼金元史新論》(香港:
中國史學社,缺日期),頁156。
《宋會要輯稿.職官》載紹興7年(1137)宋高宗的說話:
「市舶之利最厚,若措施合宜,所得動以百萬計。
引文大意:
「市舶」的利潤最為豐厚,若果經營得宜,朝廷可以每年賺取過百萬貫的銅錢。
《宋會要輯稿.職官》:
「〔紹興〕六年十二月十三日,〔宋高宗〕詔蕃舶綱首蔡景芳特與補承信郎。
以福建路提舉市舶司言,景芳招誘販到物貨,自建炎元年至紹興四年,收淨利錢九十八萬餘貫,乞推恩故也。
宋高宗賜給從事外國貨船的船長(綱首)蔡景芳補承信郎的官銜。
這個決定是來自福建路提舉市舶司的建議,因蔡景芳從外國進口貨物,令朝廷於建炎元年至紹興四年間,獲得純利超過九十八萬貫銅錢,故有這項的恩賞。
(《宋會要輯稿‧職官》「紹興十四年(1144),一時措置,抽解四份註,以市舶司言蕃商陳訴抽解太重。
紹興十六年(1146)九月二十五日廣南市舶司報告:
「近年商販乳香頗有虧損。
上曰:
市舶之利,頗助國用,宜循舊法,以招徠遠人,阜通貨賄。
「十七年(1147)十一月四日,(高宗)詔三路市舶司,今後蕃商販到龍腦、沈香、丁香、白豆蔻四色,並依舊抽解一份,餘數依舊法施行。
註﹕「抽解」亦稱「抽份」,是從全部貨物中抽取若干份(總數為10份),作為市舶稅。
四份是40%,一份則是10%。
「舶稅:
由市舶司徵收,舶貨入境,先行抽解,一般十分抽一,有時高達十分之二、三、四,但如鐵等粗貨有二十五分抽一者。
抽解之後,禁榷物貨全部博買入官,其餘則按一定比例博買,抽解和博買之後,方許與商民交易。
《中國歷史大詞典‧宋史》(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1984年),頁263。
《宋史‧食貨志》:
「宋之經費,茶、鹽、礬之外,惟香之為利博,故以官為市焉。
建議討論問題:
閱讀資料一,回答以下兩問:
1.選臨安為國都在軍事上有什麼優點?
2.試在以下的地圖上,將臨安外圍的兩個輔助地區,以圖形標示出來。
南宋地圖
3.據資料二,高宗起用汪、黃及張浚,顯示他在南宋建國時有什麼經濟/財政上的考慮?
這種考慮基於當時什麼形勢?
4.一些史學家認為南宋政府存在一種「重稅政策」,你同意嗎?
資料三所顯示的南宋政府理財態度,與當時金朝在華北盤踞有何關係?
(金朝在華北盤踞帶來兩個影響:
(i)失去半壁河山,南宋政府的稅收比北宋減少;
(ii)因與金朝敵對,南宋必須在邊境維持大量軍隊,軍費支出增加。
)
5.參考資料四、五,什麼是「市舶」?
「市舶司」的設置有什麼作用?
你認為宋高宗的「推恩」政策,對促進海外貿易有幫助嗎?
6.據資料六,南宋的對外貿易政策有什麼彈性?
閱讀資料七,回答以下兩問:
7.何謂「博買」?
(博買就是在抽分之餘,由官府統購某些舶來貨的全部或部份。
博買後,才准舶商私販。
8.為什麼南宋政府可以在產品入口的過程中,獲取利潤?
9.參考資料八,在南宋初年,蕃貨之中,哪一項最為朝廷的主要經費來源?
所謂「官為市」是什麼意思?
(所謂「官為市」,即由官府完全壟斷市場上的〔香〕買賣。
10.總結以上各項資料,劉子健認為南宋不單「背海建都」,更是「背海立國」。
試總結本部分的資料,從軍事及經濟兩方面評析他的說法。
探討問題建議
(2):
宋室南渡之後,臨安如何成為文化的中心?
「留在開封、河南山東一帶的士大夫,事過境遷,已經看出高宗沒有力量收復京師,不免接受金人佔領的現實。
因此對他們參加劉豫號稱大齊的政權,誘惑性相當大。
只有兼收並蓄的方針,才能勸誘北方的士大夫南來效忠,阻擋他們不要跟劉豫走。
「光是用忠君等等的政治口號是不夠的。
幾百年來,以至今日的史評都說,南宋有個大缺點——官多、士多。
事實上確實如此。
南宋官僚,不做現任官職,多半還給宮觀祠祿。
等於現代的掛名差使,拿一份退休的待遇。
太學的學生,州學的學生,都有供養。
這是不是浪費呢?
從行政的觀點說,當然是等於無功受祿,吃飯不做事。
可是就統治的觀點來說,這是施小惠以防大亂,把這些統治階級的份子,全部維繫住。
〈背海立國與半壁山河的長期穩定〉,《中國學人》第四期(1972),頁7-8。
「由於政治重心的南移,北方人口大量南遷。
……為了接待西北流民,南宋政府在城內外設立了十多個接待處,其中城北夾城巷的妙行寺,從北宋末到南宋初,陸續接待外地流民近三百萬眾,故後來改名接待寺。
南宋政府還在崇新門外建鹿苑寺,專門接待北方遷來的大批僧侶。
由於外地居民的源源遷入,到了南宋末年,杭州的外地居民超過土著。
林正秋:
〈南宋時期杭州的經濟和文化〉,《歷史研究》(1979年),第12期,頁44。
根據《全宋詞》輯錄的一千多個作家,可以找到的籍貫中,有以下的地理分佈:
今地名
北宋詞人
南宋詞人
河南(北方)
18
28
河北(北方)
13
41
山東(北方)
9
12
山西(北方)
4
5
陝西(北方)
11
3
甘肅(北方)
1
安徽(南方)
35
江蘇(南方)
21
43
江西(南方)
25
78
浙江(南方)
138
湖北(南方)
湖南(南方)
17
福建(南方)
14
63
廣東(南方)
6
雲南(南方)
---
四川(南方)
22
張家駒:
《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武漢:
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頁142-143。
「南宋臨安府的坊刻、私家刻書之盛居全國首位。
杭城內外,刻書鋪林立。
……杭州刻書不僅數量多,而且講究質量,字體工整,刀法圓潤,紙堅色白,墨色香淡。
北京圖書館所存的宋版書,至今還保存一股清香氣味。
再加上校勘精細,錯誤較少,很受人們的重視。
〈南宋時期杭州的經濟和文化〉,《歷史研究》(1979年),第12期,頁45。
有關宋代書院的數字統計,不同學者所做的統計雖有差異,但北宋、南宋分別所佔比例卻相當接近:
(1)「宋代書院203所,其中北宋建47所,約佔總數的23%;
南宋建達156所,約佔總數的77%。
」(曹松葉〈宋元明清書院概況〉)
(2)「〔宋代書院〕最高為397所,其中北宋約佔22%,南宋約佔78%。
」(喻本伐、熊賢君《中國教育發展史》)
張全明:
〈試析宋代中國傳統文化重心的南移〉,《江漢論壇》(2002年),第2期,頁68。
「北宋時代,官學經費,上至太學、國子學、下至州縣學,概由政府負擔。
崇寧興學時,不但太學、國子學,連州縣學甚至小學都由官府給食,所以陸游的《老學庵筆記》中有『州郡建學,聚學糧,日不暇給』之語。
南宋初由於戰爭造成嚴重的財政困難,使政府無力維持這一龐大費用。
官學經費既短缺,學校自然辦不下去。
……在這種情況下,私人辦學之風又逐漸興起,書院再次應運而生。
關履權:
《兩宋史論》(河南:
中州書畫社,1983年),頁121-122。
(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卷五:
「〔賈〕似道令人販鹽百艘,至臨安賣之,太學生有詩云:
『昨夜江頭長碧波,滿船都載相公鹺,雖然要作調羹用,未必調羹用許多。
』」
背景:
賈似道(1213-1275):
理宗嘉熙2年(1238年)登進士第,時姐已為貴妃。
開慶元年(1259),理宗拜似道為右丞相。
景定5年(1264),理宗死,度宗立。
咸淳3年(1267),進似道太師,平章軍國重事。
〔賈〕似道令人利用過百艘船,走私食鹽到臨安售賣,被當時太學生以詩譏諷,內容說即使宰相要鹽作調味,也不需要買那麼多。
(南宋)陸游《老學庵筆記》:
「今僧寺輒作庫,質錢取利,謂之長生庫,至為鄙惡。
陸游認為當時的佛寺設立長生錢庫,使客人可以存錢而得到利息,那是非常鄙惡的事情。
長生庫在唐代稱「無盡藏,是指佛教寺院儲存信眾所施的財帛珍寶的倉庫而言,後來因為寺院利用這些物貸放民間生息,故稱為長生庫,取其生生不息之意。
參考黃敏枝:
〈宋元佛教寺院的長生庫與金融業〉,收入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主編:
《轉變與定型:
宋代社會文化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2000年),頁278。
「孝宗乾道七年(公元1175年),日本名僧覺阿和其法弟金慶不遠萬里來到杭州,投拜靈隱寺的慧遠禪師為師。
這位慧遠禪師就是家喻戶曉的濟公和尚的師父。
「日僧不可棄俊芿於慶元五年(公元1199年)和嘉定三年(公元1210年)先後兩次來到杭州臨安徑山寺及杭州下竺寺,與佛教中德禪、律等教名僧論道。
……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他回國時,帶去大量的圖籍,其中有天台教觀文字716卷、律宗大小部327卷、華嚴章疏175卷、儒書256卷、雜書463卷以及法帖、堂帖、御筆碑文等計76卷,共計2013卷。
「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日僧圓爾辨圓先後在杭州歷訪淨慈、靈隱、徑山諸寺的名僧。
「宋理宗時,神子榮尊、性才法心、隨乘湛慧、聞陽湛海、妙見道祐、音(禪人)、悟空敬念、生(藏主)、一翁院豪、印(上人)覺琳、心地覺心、源心、無關普門、無象靜照、寒岩義伊、俊(侍者)、南海宏海、正見、南浦紹明、禪忍、舜(上人)、廣聞、合(上人)、無外爾然、約翁德儉、桂覺瓊琳等許多日本僧人均在杭州的淨慈、靈隱、下天竺、徑山諸寺住過。
……日本僧還注意學習杭州的印刷技術。
聞陽湛海等日僧來到宋朝,長期住在『天下印書,以杭州為上」的杭州。
吳振華:
《杭州古港史》(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頁140-141。
1.參閱資料一,劉子健認為南宋初年朝廷對文人「兼收並蓄」,那是什麼政策?
這個方針與南宋初年的政局有何關係?
閱讀資料一、二,回答以下兩問:
2.南宋初年,政府積極吸引北方移民,這在政治上基於什麼考慮?
3.大量北方移民來到杭州,對杭州的經濟會帶來什麼影響?
(對經濟帶來正面的影響:
一方面提供大量的勞動力,另方面則增加對農產品的需求,二者均加速了江南的開發,以及市場的蓬勃發展。
4.有謂南宋時期,當中國經濟重心南移的同時,文化重心也南移到南方。
這個說法能否成立?
試根據資料三加以評述。
5.據資料四,南宋臨安的出版事業,怎樣反映民間的經濟富裕和文化程度?
閱讀資料五、六,回答以下兩問:
6.與北宋時期比較,南宋時書院發展有什麼特色?
(南宋書院較北宋增加,但主要是私立的。
7.南宋書院缺乏政府財政的支持,那麼它們的營運經費從何而來?
這與南宋的經濟發展有何關係?
(依賴學費,南宋社會普遍富裕才可以支持這麼多的私營書院。
8.據資料七賈似道的例子,富裕的臨安對於飽讀聖賢書的士人,充滿什麼引誘?
(經營商業)
9.參閱資料八、九,你認為在陸游的心目中,佛寺應該怎樣運作?
陸游覺得南宋的佛寺經營「鄙惡」的事業,你認為這與南宋的商業發展有何關係?
(在商業高度發展下,南宋社會資金充裕,投資的渠道應運而生,連佛寺也出現集資的功能。
10.據資料十,為什麼杭州能吸引大量日本僧人遠渡求法?
((i)臨安是當代東亞的佛教文化中心;
(ii)日本僧人希望學習杭州的先進印刷術,以幫助他們在日本傳播佛教。
總括所有資料,回答以下兩問:
11.中國南方在南宋時代成為文化重心,對臨安作為國都有什麼影響?
12.臨安成為國都對中國南方文化帶來什麼影響?
參考書目
《泉州港與古代海外交通》(北京:
文物出版社,1982年)
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
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
黃敏枝: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2000年)
〈試析宋代中國傳統文化重心的南移〉,《江漢論壇》,2002年,第2期。
〈南宋時期杭州的經濟和文化〉,《歷史研究》,1979年,第12期。
中國史學社,缺日期)
賈大泉:
《宋代四川經濟述論》(成都: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5年)
〈背海立國與半壁山河的長期穩定〉,《中國學人》,第四期(1972),頁1-14。
斯波義信:
〈南宋米市場分析〉,收入劉俊文主編,索介然譯:
《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五卷(五代宋元)(北京:
中華書局,1993年)
中州書畫社,198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