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同步学案第2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1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675286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54.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标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同步学案第2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1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课标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同步学案第2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1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课标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同步学案第2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1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课标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同步学案第2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1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课标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同步学案第2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1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标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同步学案第2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1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课标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同步学案第2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1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标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同步学案第2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1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标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同步学案第2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1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①A地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D处空气聚集,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②B、F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C、E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③水平运动:

在同一水平面上,空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

[特别提醒] 

(1)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值总是近地面大于高空,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值是高压大于低压。

(2)气流的垂直运动是由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而水平运动是由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引起的。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1.风的形成过程

2.风形成的原因

(1)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面受热不均。

3.高空中的风和近地面的风比较

类型

受力

风向

图示(北半球)

高空中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

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特别提醒] 

(1)影响风力大小的最直接因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2)风力大小还要考虑摩擦力的大小,地面障碍越多,阻挡作用越强,摩擦力越大,风力越小。

(3)地转偏向力不影响风力大小,只影响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自主诊断]

1.太阳辐射是大气能量的根本来源。

(  )

2.大气的绝大部分成分都可以直接吸收太阳辐射。

3.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差异是会随大气运动而变化的。

4.大气运动的方向总是由高压指向低压。

5.地转偏向力既影响风速也影响风向。

6.植树造林可有效减弱风速。

【提示】 1.√ 大气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能。

太阳辐射将热量传给地面,地面再将热量传给大气,因此大气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能。

2.×

 太阳辐射透过厚厚的大气层时,大气中只有臭氧等少数成分可以直接吸收太阳辐射。

3.×

 垂直方向上,总是近地面的气压高于高空的气压。

4.×

 气流的垂直运动是由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而水平运动是由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引起的。

5.×

 地面受热不均,产生水平气压差异,形成了水平气压梯度力,促使风由高压吹向低压。

6.√ 植树造林可增大地面摩擦力,使风力减弱。

[合作探究·

攻重难]

大气的受热过程

2018年年底,我国将发射“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实现区域软着陆及采样返回,全面实现月球探测工程“三步走”战略目标。

但民间热议的“月球移民”难度依然较大。

这是因为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很大,白天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

夜晚,温度可降到-183℃。

【思考交流】

1.请在下图中合适的位置标注太阳辐射、吸收(大气对太阳)、反射(大气对太阳)、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提示】

2.月球上的气温变化为什么会如此剧烈?

【提示】 月球上没有大气层,不能对昼夜温度进行调节。

3.地球、月球与太阳的距离相当,为什么地球上的气温比较稳定呢?

【提示】 地球上有大气层,白天,大气层削弱太阳辐射,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温度上升缓慢;

夜晚,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使地面温度下降缓慢。

4.运用“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塔里木盆地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提示】 塔里木盆地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

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气温低,故昼夜温差大。

[归纳总结] 

1.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

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

具体图解如下:

2.大气受热过程在生活中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2)在农业中的应用:

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利用烟雾防霜冻;

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区太阳能的多寡,如高海拔区,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内陆地区,晴天多、阴雨天气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1.下图为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关系示意图。

读图,完成

(1)~

(2)题。

(1)对流层大气热量主要直接来源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2)深秋时节,用烟熏防御霜冻,主要是因为烟雾可增强(  )

A.①B.②C.③D.④

(1)C 

(2)B [第

(1)题,由示意图可以直接看出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源于③地面辐射。

(2)题,深秋时节,用烟熏防御霜冻,主要是因为烟雾可增强②大气逆辐射,从而起到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

2.温室大棚是目前进行蔬菜反季节种植的主要技术手段。

菜农们有时会设法增加棚内CO2浓度。

回答

(1)~

(2)题。

(1)若温室大棚中CO2增加,可提高蔬菜生长速度,原因是(  )

A.CO2能防止病虫害发生

B.CO2的保温作用可提高夜间温度

C.CO2可提高土壤的肥力

D.CO2是蔬菜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

(2)在夏季,菜农有时会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其目的是(  )

A.增加大气逆辐射,降低棚内温度

B.阻止地面辐射,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C.削弱太阳辐射,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

D.增加地面辐射,提高农作物存活率

(1)B 

(2)C [第

(1)题,CO2属于温室气体,能够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将地面损失的热量返还地面,起到保温的作用。

(2)题,夏季太阳辐射强烈,给蔬菜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可削弱太阳辐射,避免大棚内温度过高,减少作物水分蒸腾。

热力环流

孔明灯又叫天灯,相传是由三国时期的诸葛孔明发明的。

当年,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

孔明制成会漂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信息,其后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

1.诸葛孔明发明的如此简陋的设施是怎么升空的呢?

【提示】 孔明灯里的空气受热后膨胀上升。

2.孔明灯里面蕴涵着什么样的大气原理呢?

【提示】 热力环流。

[归纳总结]热力环流的形成

1.热力环流的形成——“一个关键、四个步骤”

(1)“一个关键”是确定近地面两点的冷热。

热容量大的地球表面,白天气温较低,夜晚气温较高;

热容量小的地球表面,白天气温较高,夜晚气温较低。

(2)“四个步骤”

①热上升、冷下沉——近地面热空气上升,近地面冷空气下沉。

②热低压、冷高压——近地面冷的地方形成高压,近地面热的地方形成低压。

③近地面和高空气压性质相反——近地面为高压,其高空为低压;

近地面为低压,其高空为高压。

④水平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

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关键抓住以下三点关系

(1)温压关系(如上图中甲、乙、丙三地所示):

(2)风压关系:

水平方向上,风总从高压吹向低压(如上图中①②③④处风向所示)。

(3)等压面凸凹关系:

近地面与高空的等压面凸起方向相反。

3.常见热力环流形式的图示分析及应用

(1)海陆风

①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

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

①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山谷(小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盆地),使谷底(小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

所以,山谷(小盆地)地区不宜布局污染工业。

(3)城市热岛效应

①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

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于下沉距离之外。

[方法技巧] 等压面图的判读方法

等压面是空间气压值相等的点组成的面,等压线是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值相等的点组成的线。

等压面图表示气压的垂直分布状况,等压线图表示气压的水平分布状况。

(1)在同一地点不同海拔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如图PA>

PE。

(2)在近地面,气温越高,气压越低;

气温越低,气压越高。

如图PA<

PB,PA<

PC。

(3)同一水平面上,高压区等压面都向高空凸起,低压区等压面都向低空凹陷,即“凸高凹低”。

(4)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区类型相反,即近地面为高压,其高空则为低压。

3.读下图,回答

(1)~

(2)题。

(1)如果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引起热力环流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

B.温度:

A>

B>

C>

D

C.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形式

D.气压:

D>

C

(2)如果此图表示的是山谷风示意图,那么上升气流③表示的可能是(  )

①白天的谷地 ②白天的山坡 ③夜晚的谷地 ④夜晚的山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D.①④

(1)A 

(2)B [第

(1)题,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A处空气冷却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

B处空气受热上升形成低压。

因此,就气压来看,应是A>

D;

就温度而言,应为B>

D。

(2)题,在山区,白天山坡上的空气增温强烈,暖空气沿坡上升,形成谷风;

夜晚山坡上的空气因为热量散失多,温度降低幅度大,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沉流入谷地,形成山风。

4.读下图,回答

(1)~

(2)题。

(1)四点中气压最高的是(  )

A.A点B.B点C.C点D.D点

(2)有关图中各点大气运动和天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点为下沉气流

B.高空大气由D点流向B点

C.近地面大气由A点流向C点

D.C点在高压控制下,是晴朗天气

(1)C 

(2)D [第

(1)题,根据高空等压面的弯曲情况可判断出近地面A和C两地的气压和气温状况。

A处高空等压面向高处凸出,说明A处的气流为上升运动,气温较C处高,气压则较C处低。

(2)题,从上题解析可知,A处气温高于C处,气流上升,气压较低;

C处气温低,气流下沉,气压较高;

水平方向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即近地面气流由C处流向A处,高空气流由B处流向D处。

气流上升的地区往往形成阴雨天气,气流下沉的地区,天气是晴朗的,C处气流下沉形成高压,为晴朗的天气。

大气的水平运动

比较不同力作用下的风向示意图,共同探讨问题。

1.高空的风和近地面的风在受力上有什么不同?

最终风向有何差异?

【提示】 高空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两个力作用,最终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三个力共同作用,最终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2.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各有什么特征?

【提示】 

(1)水平气压梯度力:

始终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当单位距离上水平气压差相等时,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不变。

(2)地转偏向力:

始终与风向垂直,随着风速的增大而逐渐增大。

(3)摩擦力:

方向始终与风向相反。

3.利用所学知识和下面的三个风向图,判断有关问题并说明判断依据。

判断近地面还是高空

判断所在半球

判断高压区位置

【提示】 根据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可判断近地面的风和高空的风;

根据风向向左偏还是向右偏可判断南、北半球;

风一定由高压吹向低压。

近地面

高空

南半球

北半球

B

A

1.三种不同受力情况对风向的影响比较

受力状况

风压规律

图示

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时

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且与等压线垂直

风的来向为高压

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时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在北半球背风而立,右边为高压,左边为低压;

南半球反之

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影响时

风向与等压线成一个夹角

在北半球背风而立,左前方为低压,右后方为高压;

2.风向的应用

(1)判断气压的大小:

顺着风向,气压值越来越小。

(2)判断南、北半球:

向右偏→北半球;

向左偏→南半球。

(3)判断近地面和高空(高空忽略摩擦力):

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

成一夹角(或斜交)→近地面;

平行→高空。

(4)判断高压和低压:

观测者背风而立,北半球高压中心位于其右后方,南半球高压中心位于其左后方。

[方法技巧] 在等压线图上确定某一地点风向的方法

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不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30°

~45°

角,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

如下图(以北半球为例,单位hPa)所示。

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向时,可用“左右手法则”,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

具体方法:

“伸出右(左)手,手心向上,让四指指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拇指指向就是气流偏转方向”。

高空的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垂直;

近地面的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成一锐角。

如下图:

5.读形成某半球近地面的气压及各种力的示意图,回答

(1)~

(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示气压场位于北半球

B.图中F2是使风力增强的地面摩擦力

C.图中等压线数值L1>

L2

D.图中F3是使风向向左偏的地转偏向力

(2)图中促使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  )

A.F1   B.F2C.F3D.F2、F3的合力

(1)D 

(2)A [本题组主要考查风和气压的关系。

在近地面,大气运动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由图可知,Fl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它与等压线垂直,且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因此等压线数值L2>

L1;

F2是使风力减弱的摩擦力,其方向与风向相反;

F3是使风向向左偏的地转偏向力,因此应位于南半球。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促使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即图中Fl。

6.读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力的名称:

a_______,c_______,d_______。

(2)a力的指向与等压线之间呈现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其方向由_______指向________。

(3)若无d,只受a、c影响,b最终将与____平行。

(4)在实际大气中,b与等压线之间_________。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箭头a是垂直于等压线,并且从高压指向低压,所以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箭头b是大气实际水平运动的方向(风向)。

由图可见,风向与等压线或水平气压梯度力(a)之间有一个交角,与地转偏向力(c)呈90°

夹角,与摩擦力(d)的方向相反,在实际大气中,b同时受到三种力的作用,它与等压线斜交(北半球向右偏),假设b只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两种力的作用,b的方向将最终与等压线平行。

【答案】 

(1)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2)垂直于等压线 高压 低压

(3)等压线

(4)并不完全平行,而是有个交角

[课堂小结]

[当堂达标·

固双基]

读下面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1~2题。

1.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①—④—②

C.②—③—④D.③—④—②

2.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其影响因素是箭头(  )

A.① B.②C.③   D.④

1.B 2.B [第1题,近地面大气增温的过程是大部分①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地面增温后又以②地面辐射的形式将热量传递给大气,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增温。

第2题,近地面大气的直接、主要热源是②地面辐射。

读图,回答3~4题。

3.若图示为热力环流形式,则a地与b地的气压(P)和气温(T)状况是(  )

A.Pa>

Pb;

Ta>

TbB.Pa<

Ta<Tb

C.Pa<

TbD.Pa>

Ta<

Tb

4.若图示地区在北半球,理论上c、d之间的稳定水平气流方向(风向)为(  )

A.东风B.东北风

C.南风D.西南风

3.D 4.A [第3题,由图中垂直气流方向可知,a地气流下沉,b地气流上升,故气压Pa>

Pb,气温Ta<

Tb。

第4题,高空c地气压高于d地气压,风从c吹向d,受地转偏向力及气压梯度力影响,最终偏转成稳定的东风。

读北半球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回答5~6题。

5.图中四个箭头中正确表示风向的是(  )

A.① B.②C.③   D.④

6.图中四处风力最大的是(  )

5.C 6.C [第5题,该图是北半球等压线分布图,风是由高压吹向低压,且与等压线斜交,根据图中风向情况,由高压吹向低压的只有箭头③。

第6题,从图看出,③点附近的等压线最密集,单位距离内气压差最大,水平气压梯度最大,故其风力最大。

[教材活动点拨]

教材P29活动

(1)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几乎全部吸收,同时又以大气逆辐射的方式向地面输出能量,对地面起了极为重要的保温作用。

地球表面及大气层里保存着的这部分热量,是地理环境中发生的众多自然现象及其过程的能量源泉。

(2)有大气的地球,白天一部分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层时被大气反射、散射和吸收,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不能全部到达地面,使地面温度不致上升太高。

夜间大部分地面辐射被近地面大气吸收,然后以辐射和对流的方式层层上传,使大气温度不至于降得太低。

更重要的是大气在吸收热量的同时,又以大气逆辐射的方式,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热量的损失,使地表夜间的降温速度减慢。

正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使得地表温度变化比较缓和。

没有大气的月球,白天太阳辐射全部到达月面,使月面温度迅速升高。

夜晚,月球表面辐射强烈,没有大气对月面的保温作用,温度下降速度很快。

所以月面温度昼夜变化比地球剧烈得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