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家彦语文导读法是怎样一种教学法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672714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82.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靳家彦语文导读法是怎样一种教学法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靳家彦语文导读法是怎样一种教学法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靳家彦语文导读法是怎样一种教学法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靳家彦语文导读法是怎样一种教学法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靳家彦语文导读法是怎样一种教学法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靳家彦语文导读法是怎样一种教学法Word格式.docx

《靳家彦语文导读法是怎样一种教学法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靳家彦语文导读法是怎样一种教学法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靳家彦语文导读法是怎样一种教学法Word格式.docx

)学生主体观。

小学语文教育应在教师引导下,使儿童在学习语言的实践中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要达到这一目的,一方面教师应具有正确的儿童观,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注意满足不同层次儿童的求知需要,适应儿童的个性差异,体察儿童心理;

另一方面,要使儿童不仅有主动学习的动机和愿望,同时还要有良好的学习方法、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

(3)综合实践观。

小学语文教育是有目的、有对象、有过程、有反馈的动态活动系统,是诸多方面联系的整体,所以应当突出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做到手、耳、口、脑、眼并用,知行统一,注意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结合,语文教学与语文活动的结合,语文教育与生活的结合。

  叶圣陶先生指出:

“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

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第718~719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一版)他还指出:

“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

”(同上,第725页)叶老的这些话,清楚地告诉我们:

教师应致力于导,学生应当在教师引导点拨之下自奋其力,自致其知,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能引导学生俾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

(同上,第717页)这些精辟的论述,为我们研创“导读”模式,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营养。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

它是识字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

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

能够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

”这段话明确地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础性、多功能性和重要地位。

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

《大纲》的这些话,精辟地道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特征,是我们探索“导读”模式的重要依据。

  从小学阅读教学的现状看,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老师在努力探索如何启迪诱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在训练上下功夫。

也就是多方设法致力于导,而一味在那里“讲”“说”的现象正在加以纠正。

各种教学模式、方法、手段都在为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起着导向、导情、导知、导法、导练的作用,并取得了实效。

这种可喜的局面使我们对“导读”的研究与实验充满信心。

  二、导读模式是遵循哪些原则设计的呢?

  这些原则主要有如下四点。

  其一,语思统一的原则。

所谓语思统一,是指把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起来,把语言文字训练与思维训练统一起来,在发展儿童语言的同时,发展儿童的认识能力、思维品质。

语思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我们知道,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没有语言,思维无所依托,无法进行。

导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等语言活动中发展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反过来,思维的发展又促进了听、说、读、写质量的提高。

  其二,口书并重的原则。

所谓口书并重,是指学生的口头语言能力(听与说)和书面语言能力(读与写)协调发展,相应提高。

就口头语言能力而言,要求说出的话准确无误、流畅明晰、有条有理、生动感人,并不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情。

现代社会对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同时,口头语言又是书面语言的基础。

学生的口头语言是其书面语言发展的先导。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其中书面语言的发展必须以口语能力的发展为基础。

就书面语言能力而言,它是比口头语言能力要求更高、更严的一种语言能力。

读的能力和写的能力与听的能力和说的能力一脉相承,相互依存。

听、读是吸收储备,说、写是综合运用,听读与说写不能也不应割裂开来进行教学,必须有机结合,交融一体。

这就要求导读模式的设计要着眼于学生听、说、读、写诸能力的和谐发展,不能孤立、片面、顾此失彼。

  其三,内外相通的原则。

所谓内外相通,是说小学语文教育包括三个渠道:

一是课堂教学,包括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这是主渠道;

二是课外活动,包括课外阅读、兴趣小组和其他活动;

三是语文生活,包括学生在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一切语文环境。

导读让这三个渠道相互沟通,可以加速培养并有效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有利于阅读方法的掌握和良好习惯的培养;

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特长,发展个性;

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可以把课堂教学加以扩展和延伸,使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相互配合,共同发展。

  其四,以读为本的原则。

以读为本是继承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的精华,坚持阅读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是学生读书的原则。

即在课堂上,学生通过朗读、默读、背诵、复述等方式,做到眼看、口诵、心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书读通顺,读连贯,琅琅上口,披文入情,入境悟神。

鼓励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大胆质疑,主动钻研,相互探讨。

识字、释词、析句、分段、概括主要内容和归纳中心思想,都放在读书的过程中去完成。

学生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掌握内容,体察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读书的过程中积累读书方法,培养阅读习惯,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怎样阅读。

而这一切,都是在教师精心引导、指导和辅导下进行的,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上述四条原则体现在学法、教法、考法改革的全过程中。

在备课、上课、辅导、考核时,针对低、中、高不同的年级,好、中、差不同的班级及学生分别不同情况加以贯彻。

  根据这四条原则,我们设计了导读课堂教学结构的基本框架。

按照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生阅读的心理过程,教师施导的程序与方法,把教学环节优化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三、导读模式的结构框架是怎样的呢?

  请看下图所示。

  导读模式结构框架

   (常式)

  

(一)

  如图所示,这种导读模式结构框架,是把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过程体系划分成一个一个紧密联系的小的部分,使学生一步一步地循导学读,是一种合乎科学的、可操作的训练程序。

这种框架创造了一种及时反馈的条件,使教师能及时调整控制教学的方向和进程。

由于它是以学生阅读实践为主要活动方式的,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己掌握阅读程序,并逐步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

  张志公先生曾经指出:

“好的模式同科学方法有联系,它体现着一定的规律性。

我们要善于运用模式,这就是既掌握模式的基本精神,又不拘泥于模式。

”(《张志公语文教学论集》第342页,福建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上面讲的导读模式结构框架是“常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僵死的程式。

导读的生命力就在于“活”与“实”。

导读式教学也根据需要常常出现“变式”,如下列三式:

  这种“变”,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着眼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形成过程,从以“导”为主向以“读”为主过渡。

  四、导读的一般步骤是怎样的呢?

  .引导预习

  预习,或称预读、初读,属于感知性阅读阶段,可以在课前进行,也可以在课上进行。

预习前教师应做必要的发动,用以激发学习动机,引起阅读兴趣。

如提出预习要求,介绍课文背景或作者,设置相应情境,印发预习提纲,动手进行某些操作等等。

预习时一般要求学生三读课文(不是读三遍):

一读找出不懂的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结合上下文或请教别人达到初步了解意思,能顺利地把课文读下来,对课文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

二读要理清思路,弄懂课文的主要意思,大体能划分课文的段落,对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有所领会;

三读要结合教师的要求和课后的练习题思考重点内容,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记下这些问题,上课时提出来。

预习中提倡三问:

问自己,问字典,问他人(包括教师、家长、同学和其他人)。

三读时,提倡在书上圈、点、画、批、注,边读书边思考边动笔。

读后要提出问题,大胆质疑,激其有疑,导其设疑,促其释疑。

总之,要下一番“自悟”的功夫。

关于预习阶段的意义,叶圣陶先生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他说:

“学生在预习的阶段,固然不能弄得完全头头是道;

可是教他们预习的初意本来不要求弄得完全头头是道,最要紧的还是在让他们自己动天君。

他们动了天君,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

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不甚相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

并且预习的时候决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

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对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都有很高的价值。

现在不教学生预习,他们翻开课本或选文之后又只须坐在那里听讲,不用做别的工作;

从形式上看,他们太舒服了,一切预习事项都由教师代劳;

但是从实际上说,他们太吃亏了,几种有价值的心理过程都没有经历到。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第67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1版)预习阶段实际上是教师把学生领入读书殿堂,进入课文境界,开始阅读实践的第一步。

因此,我们称之为“引导预习”,它与独自预习还是有区别的。

为了更好地引导,我们常以印发“预习提纲”的方式,使学生在预习中得到提示,有所遵循。

  2.指导细读

  细读,也称精读,就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一部分一部分地精细阅读,属于理解性阅读阶段,目的是通过对重点词、句、段的咀嚼品味,理清作者的思路,分清段落层次,掌握内容,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

在这个阶段,学生一定要充分地读书,包括朗读、默读、听读,在“理解”上下功夫,力求“自得”。

教师的“导”体现在设疑、启发、订正、点拨、范读和必要的讲解上,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思维能力,渗透思想教育。

这是导读过程中重要的一步。

其一般程序是:

  

(1)通读全文,把握思路。

  现在有些阅读教学,学生很少能在课堂上把课文认认真真从头到尾地读上几遍,甚至有的连一遍完整的课文也不读,理由是没有时间。

那么几十分钟、上百分钟的时间做什么去了呢?

据说是在”讲解分析”。

其实,阅读课主要任务应该是让学生读书,在教师的指导下读书。

在通读全文的过程中“要明白作者的思路。

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

这条路,好的作者决不会乱走的。

看一篇,要看它怎样开头的,怎样写下去的,跟着它走,并且理解它为什么这样走”。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第144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1版)注意思路的把握,是阅读的基本功之一,也是指导细读的重要任务。

  

(2)逐段品味,披文入情。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提出: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就是说作者胸中有个境界,进入了这个境界,才能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相通,才算“披文入情”了。

不“披文”无以“入情”,不“入情”难以“达境”。

学生在逐段阅读品味之前或之中,教师要提出要求,提示有利于学生理解的导读思考题,从全文入手,训练学生分析、概括、理解和表达的能力。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理解不全面、不深刻的地方,教师以灵活、自然、巧妙、恰当的方式进行诱导、点拨、启发、示范,从而引导学生再读书。

实在难于理解的深奥句段,教师可以“畅讲”。

这里的“畅讲”实际上是在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使学生印象更深。

  (3)相机进行语言训练。

  在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的过程之中,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相机进行语言基本功的训练,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教师选择重点词语、句子、句群或段落,教给学生规律性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并逐步转化为能力。

我们把这些字、词、句、段、章的训练内容称之为“训练点”。

训练点的选择和训练方式的设计,是备课时着力最多的地方。

教学时,一定要选准时机,在学生感到困惑、迫切希望解决时,主动施导,展开训练,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

  (4)认真指导学生朗读。

  在学生理解词句与内容的基础上,教师选择重点片断指导朗读。

《大纲》指出:

“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

”在指导朗读时,有些句子或段落,教师可以先范读,再让学生练习读,体会语感,加深理解,读出感情;

有的句子或段落,可以先让学生读,读后由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读,教师再予以评价和指导,这是在“理解地读”的基础上再导读。

对某些字面意思并不难懂、而感情真挚、语言优美的句段,教师可以采用“以读诱导”的方式,通过绘声绘色、情真意切的范读再现情境,体察并表达出的思想感情,引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起到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作用。

学科德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即在以读吸纳、思索、动情、明理。

  以上是导读的第二步──引导细读。

不难看出,细读阶段要经历“导读──自读──再导读──再自读”的往返过程。

教师致力于导,授之以法;

学生循导学读,读中悟法,真正达到训练阅读能力的目的。

  3.指导议读

  所谓议读,是指在读书过程中给学生创造一个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做到有读、有议、有问、有答、有反驳、有争辩。

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

教师不只是评判是与非的“裁判员”,更应该是“教练员”,引导学生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特点和学习中的疑点,集中在一些关键问题上进行议论。

议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1)课文的中心思想,即作者的写作目的、意图是什么。

作者写一篇,总有一个主旨,或歌颂、赞扬什么,或批评、鞭挞什么,或表现、说明什么,或抒发某种情感。

学生在掌握全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概括出的中心思想。

在概括过程中,可能发生意见分歧,或遇到某些困难,这就需要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讨论,达到深入理解课文的目的。

  

(2)课文的结构方式,即内部构造和组织安排材料的方式。

结构是作者思想认识的反映,也是作者思路的体现。

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层次、段落、过渡、照应、开头、结尾等项内容进行讨论。

“要注意各个部分的内在联系,每个部分和整篇课文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整篇课文有比较完整、深刻的理解。

”引导学生议论课文结构的过程,也是认识逐渐深化的过程。

  (3)读写训练的重点项目。

中高年级的读写训练项目,通常由“读写例话”或“阅读指导”“写作指导”体现出来。

教材是一组一组编排的,每组教材一般都围绕一个重点项目进行训练。

教学中由导读到自读,由再导读到再自读,随着学生阅读实践的增多,自学比重的加大,学生对训练的重点知道得越来越真切,对重点项目之间的内在联系也越来越理解。

这样,认识就逐渐会由量变到质变,获得的读写知识就会逐步转化为读写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讨论重点项目,是凭借一篇课文作例子,学会阅读这一类课文的方法,然后举一反三,掌握阅读规律。

  (4)阅读的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随着对“教”与“学”关系认识的不断加深,许多教师重视了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这无疑是正确的。

但是,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长期目标来看,仅仅停留在“教师教给”的阶段是不够的,还应进一步研究如何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选择、运用,创造适合个人情况的阅读方法。

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能力,学生才能运用自如,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

在指导议读阶段,要使学生有意识地总结自己是如何把过去学会的读书方法在这一课中加以综合运用,并有所创新。

  以上是导读的第三步,这一阶段,主要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讨论,“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

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一味讲解”。

(叶圣陶语)

  4.辅导练习

  这个阶段主要是在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练习,进行阅读基本能力的训练,在读中指导写作,并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基础知识的练习包括字、词、句、段、篇有关知识的掌握;

基本能力的训练包括朗读、默读、复述、背诵的指导和练习,读中学写主要是学习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和表达思想的;

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主要包括预习的习惯,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看书报和听广播的习惯,勤动笔的习惯,等等。

  辅导练习是导读的第四步,它是在分析、评价性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阅读与运用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练读、学写、吸收、贮存。

练习的内容不宜过多,要注意抓住一两个重点练会、落实。

要求不宜过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和能力水平。

形式不宜过死,提倡生动活泼,方式灵活。

在练读中把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融为一体,增加写作指导的因素,加深、巩固阅读效果。

  以上关于导读的四个步骤,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经过众多的老师实验、摸索、总结出来的。

这四个步骤实质是“导读──自读──再导读──再自读”的教学结构在导读式教学中的具体化,目的是要适应素质教育对小学生语文素质要求,增强阅读教学的实践性与实效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能力,彻底改变阅读教学以“应试”为目标的陈旧面貌。

  五、导读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具有哪些鲜明的特点呢?

  概括地说,就是“以情励学,以趣激学,调动参与,启迪创造,注重内化,求精求活”。

  “以情励学”的“情”字,包括饱满的情绪、真挚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三个层次。

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对人格的不断完善,构成“情”字的丰富内涵;

“以趣激学”的“趣”字,包括浓厚的兴趣、成功的乐趣和高洁的志趣三个梯度,对知识、对科学的探索,对自身价值与能力的自信,对个性发展的高标准、严要求,构成“趣”字的广泛内容;

“调动参与”关键是一个“动”字,学生要动起来,主动、自动、动脑、动眼、动口、动手、动身,达到生动活泼地学习语文,突出学生主体的能动作用,研究学的规律,教为学服务;

“启迪创造”重点是“创”字,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力、想像力和创造力,拓宽思路和知识领域,把学生中蕴藏的巨大潜力开发出来;

“注重内化”要在“内化”上下功夫,为什么要强调内化呢?

因为人的遗传、教育、环境、自身的意志、情感、品质、学识等,内化就是素质,外化就是能力。

在某种意义上说,素质教育就是一种内化的教育。

“求精求活”的“精”字包括课前精心备课,课上精讲精练,课后精心辅导。

内容要精,形式要新,数量适当,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活”字包括教得活、学得活、用得活、气氛活,总而言之,要生动活泼。

  这六个特点也是导读式教学课堂六要素。

在课堂教学中,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教材、不同的课堂类型,采用的导读方法也不一样。

  六、我们经常采用的导读方法有哪些呢?

  .设问导读

  通过设置思考性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以问促读,称之为设问导读。

设问应掌握问点、问时、问法。

  问点是指设计问题时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特点和学生的疑点来设计训练点。

  问时是指课上发问的时机:

或问而后读,或读而后问,或边问边读。

  问法是设问的方式与办法,包括正与反、顺与逆、聚与散、放与收等。

  2.程序导读

  遵循阅读教学“整体──部分──整体”和“语言形式──思想内容──语言形式”这样两个回合的程序,把学生的阅读过程划分为一个个的步骤,使学生一步一步对全篇课文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它的特点是对每部分的学习都提出一定的目标,引导学生总结读书方法,创造及时反馈的条件,教师随时调控课堂的进程、方向与速度。

  程序导读有时也采用变序式、跳跃式、逆推式等多种形式。

  3.图示导读

  所谓图示导读,是指在引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教师运用图画、图表、板画、地图等图形媒体指示思考方向、揭示思路、认识内在联系,使学生借助直观的、形象的、艺术的图示读书学习、认识事物的一种导读方法。

  下面的两幅板书、板画体现了图示导读的作用:

  

(1)《跳水》

  

(2)《富饶的西沙群岛》

  4.对比导读

  对比导读就是把一篇课文中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部分互相参照、对比,引导学生分析、辨别,从而加深理解的一种导读方法。

这种对比可以是并重的,也可以是主从的,还可以是相辅相成,甚至是相反相成的。

例如《一定要争气》一课中,童第周17岁上中学和28岁到比利时留学时刻苦学习、为民族为国家争气的对照;

《桂林山水》一课中,水的静、清、绿与山的奇、秀、险的对比;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现实的悲惨生活与幻象中的美好事物的对比等等。

对比导读的优点在于给学生的印象深刻而鲜明,学生得到的结论是在对照与比较中自己总结出来的,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5.赏析导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感情丰富、语言优美的诗歌、散文、记叙文。

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用课文所表达的美的思想、美的意境和美的情感来陶冶自己的情操,吸收语言营养,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培养自己高尚的情趣。

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们把欣赏、品味、体验、吸纳为目标的导读方法称之为赏析导读。

  赏析导读包括体验意境型如《草原》、陶冶情感型如《小抄写员》、品味语言型如《瀑布》等。

我在《松坊溪的冬天》一课的教学中,通过朗读理解“雪中”和“雪后”松坊溪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在读中吸收语言营养,收到很好的效果。

  6.逻辑导读

  逻辑导读是以逻辑思维训练为核心,引导学生用推理的方法,探寻作者布局谋篇的思路,组句构段的规律以及事物内在联系的一种导读方法。

  运用逻辑导读方法指导学生阅读时,要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进行一次又一次严格的逻辑思维训练。

学生可以依托形象把逻辑思维具体化,又可依据逻辑思维把形象深刻化,这对学生从形象思维为主导向抽象思维为主导的“过渡”有重要意义。

  我在《惊弓之鸟》一课的教学中运用逻辑导读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更羸不用箭就能“射”下大雁来,使学生的分析能力得到充分的训练与提高。

  除了上述六种导读方法之外,我们还经常采用辩议导读、提纲导读、快速导读、想象导读等多种手段,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对导读的概念、原则、结构、框架、步骤、特点和方法进行了简略的介绍与论述,导读的最终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与语文能力的基本素质,为培养21世纪的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