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终结版文档格式.docx
《新版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终结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终结版文档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③点燃:
用火柴点燃,严禁用另一个已经燃着的酒精灯点火。
④火焰的结构:
外焰、内焰和焰心三部分,加热时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
⑤熄灭:
用灯帽盖灭,切不可用嘴吹。
第三节:
科学观察
1、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的观察还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地判断
2、经常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3、常见的记录方法:
文字描述、表格记录、图形记录
第四节:
科学测量
1、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2、长度的测量:
国际单位:
米;
常用:
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1米=106微米=109纳米
3、刻度尺是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正确使用该工具的方法是:
一选二贴三垂直,估读单位莫忘记。
(1)了解刻度尺的构造。
观察:
零刻度线
最小刻度值:
读出每一大格数值和单位,分析每一小格所表示的长度和单位,即为最小刻度值。
量程:
一次所能测量的最大范围。
(2)使用刻度尺时要做到:
*放正确:
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尺有刻度一端紧靠被测体。
*看正确:
眼睛的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读正确:
先读被测物体长度的准确值,即读到最小刻度值,再估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即估计值。
数值后面注明所用的单位。
*记正确:
记录的数值=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决定的。
(3)长度的特殊测量法。
*积累取平均值法:
利用测多求少的方法间接地测量。
如:
测一张纸的厚度、一枚邮票的质量、细铁丝的直径等。
*滚轮法:
当轮子沿着曲线从一端滚到另一端时,记下轮子滚动的圈数。
长度=周长×
圈数。
测量操场的周长。
*化曲为直法:
测量一段较短曲线的长,可用一根没有弹性柔软棉线一端放在曲线的一端处,逐步沿着曲线放置,让它与曲线完全重合,在棉线上做出终点记号。
用刻度尺量出两点间的距离,即为曲线的长度。
测量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
*组合法:
用直尺和三角尺测量物体长度。
(测硬币直径)
4、体积的测量:
体积是指物体占有的空间大小。
固体体积国际的单位是立方米(m3)。
液体体积常用的单位有升(L)和毫升(ml)。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米3=1000分米3=106厘米3=109毫米3
1升=l分米3=1000毫升=1000厘米3
(1)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是建立在长度测量的基础上,可以直接测量,利用公式求得。
(2)如果是测量液体体积,可用量筒或量杯直接测量。
(3)不规则物体用排水法测体积。
在使用量筒(刻度均匀)和量杯(刻度不均匀)时应注意:
(1)放平稳:
把量筒和量杯放在水平桌面上。
(2)观察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3)读正确:
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筒壁并与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处相平。
俯视时,读数偏大;
仰视时,读数偏小。
5、温度的测量
1、温度指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计测量
2、实验室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利用水银、酒精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3、常用温度计的种类:
体温计、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家用气温计。
温度的常用单位是:
℃,它的规定:
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在0~100之间等分成100份,每一等份表示:
1℃。
温度的国际制单位是:
开尔文(K)。
4、温度计的使用:
(1)使用前应观察温度计的量程,不能用来测量超温度计量程温度。
(2)测量时,手握温度计上端,要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
若测液体的温度,应使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但不接触容器壁。
(3)读数时,应等到温度计中的液柱稳定后开始,一般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眼睛应平视,视线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
注意零下和零上温度的区别。
(4)记录时,数字和单位要写完整,零下的温度要标上负号。
400C,读做四十摄氏度;
-3℃,读作零下三摄氏度。
5、体温计
(1)用途:
测量人体的体温
(2)构造特点:
水银柱很细、玻璃泡与玻璃管之间有一段(很细)的弯部
(3)优点:
反应灵敏、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4)使用时应注意:
一次用后,再次使用应先将水银甩回玻璃泡
(5)测量范围(量程):
35℃~42℃。
6、其他温度计:
电子温度计、金属温度计,不同的温度计原理不同,构造和量程不同。
第五节:
科学探究
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获取事实和证据→检测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第二章第一节
1.蜗牛的结构:
眼、口、触角、足、壳。
壳具有保护的作用;
足是运动器官,能分泌粘液;
粘液的作用:
减少与地面的摩擦,传递信息等。
蜗牛到处爬行的目的:
寻找事物,交配繁殖后代等;
2.蜗牛的感觉器官:
蜗牛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没有听觉。
3.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生物
非生物
1.有应激性
没有应激性
2.能生长
不能生长
3.能进行新陈代谢(需要营养,需要排泄废物)
不能进行新陈代谢
4.有严整的结构(由细胞组成)
没有严整的结构
5.能生殖和发育
不能生殖和发育
6.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没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不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生物与非生物最重要的区别:
是否有生命
4.植物与动物的最主要的两个区别是:
(1)、能否进行光合作用。
植物可以,而动物不能。
(2)、能否自由或快速地运动。
动物可以,而植物不行。
植物与动物的最重要的区别:
能否进行光合作用。
第二节
1.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
有无脊椎骨
2.脊椎动物的分类: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其中哺乳类最高等。
3.鱼类的特征:
(1)终身生活在水中;
(2)体表被鳞片;
(3)用鳃呼吸;
(4)用鳍游泳;
(5)卵生,体外受精;
(6)变温动物;
4.两栖类的特征:
(1)幼体水生,成体陆生或水生;
(2)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兼用皮肤呼吸;
(3)幼体用尾游泳;
(4)成体有两心房一心室,皮肤裸露,有丰富的腺体(能分泌粘液);
(6)变温动物
两栖类的代表动物:
青蛙、蟾蜍、蝾螈、大鲵等
5.爬行类的特征:
(1)体表有角质鳞片或甲;
(2)用肺呼吸;
(3)贴地爬行;
(4)卵生,体内受精;
(5)变温动物
爬行类的代表动物:
蛇、鳄鱼、龟、变色龙、鳖、蜥蜴等
爬行动物的幼体首先摆脱了水的限制,成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6.鸟类的特征:
(1)身体呈纺锤型;
(2)体表被羽毛;
(3)前肢特化成翼;
(4)胸肌发达;
(5)体温恒定;
(6)卵生,体内受精;
(7)飞翔生活
鸟类的代表动物:
鸡、鸭、鹰、鸵鸟、猫头鹰等
7.鸟类的哪些结构和飞翔相适应?
(1)全身被羽毛(飞翔和保温),前肢变成翼,身体呈纺锤形(可减小飞行时空气的阻力);
(2)胸肌发达;
(牵动两翼飞翔)。
(3)口内牙齿退化长骨中空,有的骨薄,愈合,既坚固又轻巧(减轻飞翔时的体重);
(4)有气囊和肺相通,能进行双重呼吸。
(为飞翔提供足够的氧气);
(5)脑比较发达
8.哺乳类的特征:
(1)体表被毛;
(2)胎生,体内受精;
(3)有乳腺;
(4)哺乳;
(5)体温恒定
胎生和哺乳是哺乳动物最重要的两个特征,也是哺乳动物成活率大大提高的原因。
哺乳类的代表动物:
白鳍豚、蝙蝠、老虎、鲸鱼、袋鼠等等
哺乳动物是动物界中分布最广、最高等的动物。
9.脊椎动物的进化过程: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从水生到陆生;
从低等到高等;
从简单到复杂;
从卵生到胎生;
从变温到恒温。
10.易错的物种:
海马、鲨鱼是鱼类;
鲸鱼、美人鱼、蝙蝠是哺乳类;
鳄鱼、甲鱼是爬行类;
娃娃鱼是两栖类;
鲍鱼是软体动物;
企鹅、鸡、鸭、鸵鸟是鸟类。
11.无脊椎动物的分类:
(1)原生动物:
身体单细胞,如草履虫、变形虫;
(2)扁形动物:
身体背腹扁平。
如血吸虫、涡虫(3)腔肠动物:
身体辐射对称,如水母、水螅、海葵、珊瑚(4)棘皮动物:
体具棘皮,如海星、海胆、海参(5)节肢动物特征:
身体、足分节,有外骨骼,如昆虫、虾、蟹等。
昆虫体表有外骨骼,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一般有3对足,2对翅(6)软体动物:
身体柔软,大多数有贝壳,如河蚌、蛤、章鱼、乌贼、鲍鱼、田螺(7)环节动物:
身体有许多环节,如蚯蚓、水蛭(8)线性动物:
身体线形,不分节,如蛔虫、钩虫、丝虫。
其中节肢动物是种类和数量最多的动物,原生动物是最低等的动物。
第三节
1.种子植物:
能产生种子的植物称之为种子植物。
(注:
种子植物是自然界中最高等的植物);
没有种子的植物(孢子植物):
不能产生种子的植物称之为孢子植物。
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的区别是有没有种子。
2.植物的六大器官:
营养器官:
根、茎、叶,生殖器官:
花、果实、种子
果实一般由果皮和种子组成;
种子由胚和种皮组成;
3.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区别:
种子外是否有果皮包被。
被子植物是植物界进化最高级、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类群
4.被子植物的特征:
(1)种子都包被在果皮里;
(2)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5.裸子植物的特征:
(1)植株高大,根系发达;
(2)抗寒、抗旱能力特别强;
(3)没有真正的花,果实
裸子植物:
松、杉、柏(除卷柏是蕨类)、银杏、苏铁。
6.裸子植物的叶子大多呈条形、针状等,这对它们有什么好处:
可以减少水分的散失
7.孢子植物:
(1)蕨类植物;
(2)苔藓植物;
(3)藻类植物
8.蕨类植物的特征:
(1)有根、茎、叶的分化;
(2)靠孢子繁殖;
(3)生活在阴湿的地方,在水中受精
蕨类的代表植物:
蕨、胎生狗脊、满江红、芒萁、卷柏
9.苔藓植物的特征:
(1)有茎、叶分化,但无根分化;
(3)在水中受精,即生活在阴湿的地方
苔藓类的代表植物:
葫芦藓、地钱
10.藻类植物的特征:
(1)无根、茎、叶的分化(最低等的植物);
(3)能进行光合作用;
(4)多数生活在水中,少数在潮湿的地面上
藻类植物的代表植物:
衣藻、小球藻、水绵、海带、裙带菜、鹿角菜、紫菜、石花菜
11.植物之间的区别
植物/器官
种
子
果实
花
根
茎
叶
类别
生活环境
繁殖方式
桃
有
种子
植物
被子植物
陆地种子生殖
松
无
裸子植物
蕨
孢子
蕨类植物
阴湿孢子生殖
葫芦藓
苔藓植物
海带
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藻类植物
12.植物的分类等级:
从高到低:
界、门、纲、目、科、属、种
分类等级越高,生物间的共同点越少,生物数量越多
分类等级越低,生物间的共同点越多,生物数量越少
第四节
1.1665年,英国的科学家胡克发现了细胞,实际上他看到的是死细胞的细胞壁。
2.物镜和目镜的区别:
物镜有螺纹,物镜的放大倍数越高,镜头越长
目镜没有螺纹,目镜的放大倍数越高,镜头越短。
3.显微镜的放大率(总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
4.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
粗准焦螺旋向后转,镜筒上升,且变化明显
粗准焦螺旋向前转,镜筒下降,且变化明显
细准焦螺旋变化的幅度很小,其他与粗准焦螺旋一致。
5.如何改变视野的明暗:
(1)调节光圈的大小:
光圈大,视野亮;
光圈小,视野暗;
(2)调节反光镜:
凹面镜,视野亮;
平面镜,视野暗;
(3)转换物镜:
低倍镜,视野亮;
高倍镜,视野暗,注:
高倍镜看见的细胞数目少,低倍镜看见的细胞数目多。
6.装片的移动方向和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这说明显微镜中看见的像是原像的倒像
7.显微镜使用的步骤:
安放—对光—装片—调焦—观察—记录—收镜—整理
8.准焦螺旋向前转动时,物镜会怎样?
这时应注视显微镜的什么结构?
为什么?
物镜下降,应注意物镜,以免物镜压碎装片
9.细胞的大小:
一到几十微米
10.细胞的基本结构:
(1)细胞核:
内含传宗接代的遗传物质
(2)细胞膜:
保护细胞控制物质进出细胞(3)细胞质:
各项生命活动进行的场所
11动植物细胞的异同点:
相同点:
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不同点:
(1)植物细胞的细胞膜外有细胞壁;
(2)植物的细胞质中有叶绿体和液泡。
12.细胞壁的作用:
保护和支持细胞,使植物细胞具有一定的形状
叶绿体:
光合作用场所
液泡:
内含细胞液
13.常见的问题:
(1)高大的树木之所以能“顶天立地”,与植物细胞中的什么结构有关?
细胞中的细胞壁由纤维素组成,具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使植物细胞有一定的形状。
(2)植物的叶为什么通常是绿色的?
植物的叶片细胞中具有叶绿体,内含叶绿素。
(3)细胞壁有何作用?
细胞壁由纤维素组成,有保护细胞和支持细胞的作用。
(4)什么叫细胞液?
细胞液和细胞质一样吗?
细胞液是液泡里的液体。
我们平时吃的水果里的液体一般都是细胞液。
它和细胞质完全不同。
(5)叶绿体和叶绿素有何不同?
叶绿体是植物细胞质中的椭圆形小体,里面含有叶绿素,是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叶绿素可以吸收太阳能,是叶绿体里的物质。
15.细胞学说:
19世纪40年代:
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
细胞学说的内容:
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构成的。
即:
细胞是组成生物的基本单位;
细胞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6.细胞的分裂、分化和生长:
人体复杂的结构是受精卵不断分裂、生长和分化的结果。
17.细胞分裂:
一个母细胞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后,分裂成两个子细胞的过程,叫做细胞分裂。
问题:
(1)一个受精卵经过了n次这样的分裂,产生了多少个细胞呢?
2n
(2)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发生什么变化:
在动植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最引人注意的是细胞核中出现了染色体,并经过一系列的变化,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3)什么叫染色体:
存在于细胞核内,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叫染色体,染色体含有遗传物质
(4)细胞分裂的意义:
(1)使单细胞生物增加个体数量。
(2)多细胞生物增加细胞数量。
14.细胞生长:
分裂生成的子细胞从周围吸收营养,合成自身的组成物质,不断地长大的过程,叫做细胞的生长。
15.细胞的分化:
子细胞在生长的过程中发生变化,形成了具有不同功能的细胞,这个过程叫做细胞的分化。
16.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分别导致了什么后果?
(1)细胞分裂的结果——生物细胞数量的增加;
(2)细胞生长的结果——生物细胞体积的增大;
(3)细胞分化的结果——产生不同的生物细胞。
17.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
擦滴取展盖染吸
(1)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盖玻片和擦拭干净。
(2)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室台上,用吸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3)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内侧的表皮上,撕一小块透明薄膜.
(4)把撕下的薄膜浸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镊子把薄膜展平.
(5)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轻轻地盖在薄膜上,避免盖玻片下出现气泡。
(6)在盖玻片一侧,加1-2滴红墨水,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水。
第五节显微镜下的各种生物
单细胞生物是一个独立的生物体。
一般个体微小,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内完成,生活在水中。
代表:
动物:
草履虫。
植物:
衣藻。
细胞结构
动物细胞
植物细胞
真菌细胞
细菌细胞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核
无(有遗传物质)
细胞质
液泡
叶绿体
真(原)核生物
真核生物
原核生物
细菌:
使肉发臭的是一种单细胞生物——细菌。
一个细菌很小,用放大镜看不到单个细菌,但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菌落。
它没有叶绿体,也没有像草履虫那样的摄食结构,它要依赖现存的有机物生活。
细胞内看不到细胞核,因此称为原核生物。
细菌分为螺旋菌、球菌和杆菌三类。
真菌:
它们和细菌一样,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
但在细胞结构上,它与植物细胞相似,有细胞核,属于真菌。
有细胞核的生物,属于真核生物。
酵母菌,霉菌。
食物变质是因为滋生了微生物的原因。
微生物生长的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水分。
说出组织的概念
受精卵经过多次分裂后,大部分细胞则分化成各种不同形态和不同功能的细胞群,这些细胞群就是组织。
植物五大基本组织:
保护组织:
细胞排列紧密,起着保护作用。
输导组织:
它们能输送由根吸收来的水分、无机盐等营养物质。
营养组织:
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叶肉细胞组成。
机械组织:
起支撑和保护作用。
分生组织:
能分裂产生新细胞。
说出动物四大组织的结构特点、分布和主要功能
上皮组织:
许多密集的上皮细胞组成,主要具有保护功能。
有些还具有分泌和吸收物质的功能。
结缔组织:
血液、软骨、肌健等细胞间隙较大,间质较多的细胞构成。
具有运输、支持等
肌肉组织:
能进行收缩和舒张的功能。
人体的肌肉分为心肌、骨骼肌和平滑肌。
神经组织:
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和传导兴奋的作用。
主要分布在脑、脊髓和神经中。
第六节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器官:
由多种组织构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
系统:
一些器官协同作用,共同完成某种行为的器官总和。
多个器官构成系统
组织就是许多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的细胞群
根、茎、叶生殖器官:
说出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名称和功能
牙齿:
把食物磨碎。
舌头:
品尝不同的味道
唾液腺:
分泌唾液到食物里,帮助吞咽
食道:
把吞咽下来的食物向下推进入胃。
胃:
把食物变成糊状,并与胃腺分泌的消化液混合。
肝脏:
分泌胆汁,帮助消化。
胰腺:
分泌消化液
小肠:
肠腺分泌消化液,参与对食物的消化,并吸收食物中的营养
大肠:
从未被消化的食物残渣中吸收水分
肛门:
把废物——粪便排出体外。
消化道:
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消化腺:
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肝脏
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第七节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适应性
适应性是指生物体与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
适应性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需要很长时间形成的。
应激性的结果是使生物适应环境,可见它是生物适应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几种典型适应的事例
1.保护色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水母、海鞘等水生生物的躯体近乎透明,能巧妙地隐身于水域中;
北极熊白色的皮毛和冰天雪地的背景十分协调;
许多鱼类背部颜色深,腹部色浅,从上向下看,与水底颜色一致,从下向上看,却又像天空。
分割色是保护色的又一种形式,如虎、豹、斑马、长颈鹿身上都有鲜艳的花纹,在光暗斑驳的环境配合下,能使其轮廓模糊不清。
某些种类的比目鱼和蜥蜴能随背景变化而改变体色,以保护与环境的协调,这又是保护色的一种形式。
2.警戒色:
如毒蛾的幼虫多具有鲜艳的色彩和斑纹,误食这种幼虫的小鸟常被毒毛损伤口腔粘膜,以后这种易于识别的色彩和斑纹就成为小鸟的警戒色。
3.拟态:
如猪笼草形似鲜花,能诱捕采蜜的小虫。
杜鹃的拟态属于宿主拟态,它把卵产在其他鸟的巢中,其卵的大小、色泽等与原巢内的卵极其相似,因此杜鹃的卵可让其他的鸟来为其孵卵育雏。
向光性、保护色、拟态、冬眠等,都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后而逐渐形成的适应性特征。
有些物种濒危主要是对环境的适应性不强。
大多数生物的灭绝都是因为丧失了栖息地而造成的。
乱砍滥伐森林、随意开荒、无节制的排放污染物,都会使得某些生物的生存空间大大的缩小,生存的条件急剧恶化。
为了保护自然资源,特别是为了保护珍稀生物资源和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环境,国家划出了一定的保护区域,这样的地区叫做自然保护区。
我国广东省的鼎湖山、吉林省的长白山、四川省的卧龙山,贵州省的梵净山等10多个自然保护区参加了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
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1.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赤道半径为千米;
两极半径为6357千米(两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千米);
赤道周长约为万千米。
4.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事例:
(1)远去的帆船总是先消失;
(2)站的高看得远;
(3)地球在月球表面的影子的轮廓是弧线(月食);
(4)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5)麦哲伦航海;
5.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
地壳:
0-17千米岩石圈:
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
上地幔-----→软流层:
岩浆的发源地。
地幔:
17-2900千米
下地幔
内地核
地核:
2900-6371千米
外地核
第二节地球仪和地图
一.地球仪:
1.经线和经度
(1)经线:
也叫。
经线是,所有经线长度。
经线指示方向。
(2)
经度:
零度经线也叫。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分作,以东的180°
属于,用“”作代号;
以西的180°
属于,用“”作代号。
(3)东西180°
经线合为一条经线。
2.纬线和纬度:
(1)纬线:
纬线都是,也称为纬线圈,长度。
最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纬线指示方向。
纬度:
是零度纬线。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做,用“”作代号;
赤道以南的纬度叫,用“”作代号。
低纬度
中纬度
高纬度
(3)北纬、南纬各有。
3.东西半球的划分
(1)习惯上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