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修订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658832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修订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修订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修订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修订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修订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修订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修订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修订Word文档格式.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修订Word文档格式.docx

评价与修订过程应该有行业或企业专家参与。

1.3毕业要求

专业必须通过评价证明所培养的毕业生达到如下要求:

1.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

2.具有运用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以及经济和管理知识的能力;

3.具有运用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系统的工程实践学习经历;

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4.具备设计和实施工程实验的能力,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5.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

具有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和过程的能力,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7.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8.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9.对终身学习有正确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10.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1.4持续改进

1.专业应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

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通过课程教学和评价方法促进达成培养目标;

定期进行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质量的评价。

2.专业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有高等教育系统以外有关各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是否达成进行定期评价。

3.专业应能证明评价的结果被用于专业的持续改进。

1.5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应能支持培养目标的达成,课程体系设计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

课程体系必须包括:

1.与本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

2.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30%),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应能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在本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专业类课程应能体现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的培养;

3.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至少占总学分的20%)。

应设置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应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要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和考核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

4.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使学生在从事工程设计时能够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

1.6师资队伍

1.教师数量能满足教学需要,结构合理,并有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

2.教师应具有足够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工程经验、沟通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并且能够开展工程实践问题研究,参与学术交流。

教师的工程背景应能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

3.教师应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本科教学和学生指导中,并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与改革。

4.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指导、咨询、服务,并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从业教育有足够的指导。

5.教师必须明确他们在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的责任,不断改进工作,满足培养目标要求。

1.7支持条件

1.教室、实验室及设备在数量和功能上满足教学需要。

有良好的管理、维护和更新机制,使得学生能够方便地使用。

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和实训基地,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参与工程实践的平台。

2.计算机、网络以及图书资料资源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科研所需。

资源管理规范、共享程度高。

3.教学经费有保证,总量能满足教学需要。

4.学校能够有效地支持教师队伍建设,吸引与稳定合格的教师,并支持教师本身的专业发展,包括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培养。

5.学校能够提供达成培养目标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包括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新活动提供有效支持。

6.学校的教学管理与服务规范,能有效地支持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

2.专业补充标准

专业必须满足相应的专业补充标准。

专业补充标准规定了相应专业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方面的特殊要求。

机械类专业

本补充标准适用于机械类专业,主要包括机械工程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车辆工程专业、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等。

1.课程体系

由各学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自主设置课程体系。

本专业补充标准只对数学与自然科学类、工程基础类、专业基础类、专业类、实践环节、毕业设计(论文)六类课程提出基本要求。

1.1 

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

数学类包括线性代数、微积分、微分方程、概率和数理统计、计算方法等知识领域,自然科学类科目包括物理、化学等知识领域。

1.2 

工程基础类课程

工程基础类的科目以数学与自然科学为基础,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或数值方法,发现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热流体、电工电子学、材料科学基础等知识领域。

1.3 

专业基础类课程

机械工程专业应包含:

机械设计原理与方法,机械制造工程原理与技术,控制理论与技术,工程测试及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管理科学基础等知识领域。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应包含:

机械设计原理与方法,机械制造工程原理与技术,机械系统中的传动与控制,计算机应用技术等知识领域。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应包含:

机械设计及制造基础,材料加工冶金传输原理,材料成型原理,材料成型工艺与设备,检测技术及控制工程基础等知识领域。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应包含:

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电路原理,工程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与技术,传感与检测技术,机电系统设计等知识领域。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应包含:

机械设计及制造基础,过程(化工)原理,过程设备设计,过程流体机械,过程装备控制技术与应用等知识领域。

车辆工程专业应包含:

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控制工程基础等知识领域。

此外,汽车方向还应包含汽车构造、理论、设计、电子与实验学等知识领域;

轨道车辆方向还应包含轨道车辆构造、理论、设计、牵引、制动、网络等知识领域。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应包含:

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汽车理论、构造、电子,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服务、营销、保险等知识领域。

1.4 

专业类课程

各校可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设置课程,办出特色。

1.5 

实践环节

1.5.1 

工程训练

学生通过系统的工程技术学习和工艺技术训练,提高工程意识、质量、安全、环保意识和动手能力。

包括机械制造过程认知实习、基本制造技术训练、先进制造技术训练、机电综合技术训练等。

1.5.2 

实验课程 

实验类型包括认知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等,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实施和测试分析的能力。

1.5.3 

课程设计

主干课程应设置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5.4 

生产实习

观察和学习各种加工方法;

学习各种加工设备、工艺装备和物流系统的工作原理、功能、特点和适用范围;

了解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路线;

了解产品设计、制造过程;

了解先进的生产理念和组织管理方式。

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5.5科技创新活动 

组织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开发或设计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精神。

1.6毕业设计(论文)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专业素质,培养创新能力。

1.6.1选题

选题应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以工程设计为主,源于实际工程问题的占一定比例,一人一题。

1.6.2指导

应由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或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指导,支持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论文)。

2. 

师资队伍

2.1专业背景

从事专业骨干课教学工作的教师,专业背景满足教学要求。

2.2工程背景

具有企业或相关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占20%以上;

具有从事过工程设计和研究背景的教师占30%以上;

获得中、高级工程技术职称或相关专业技术资格的教师占一定比例。

3. 

支持条件

3.1专业资料

拥有各类图书、手册、标准、期刊及电子与网络信息资源,能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和教师专业教学与科研所需。

3.2实践基地

(1)实验室向学生开放,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

与业界有密切的联系,具有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基地为本专业学生提供良好的校外实践场所和条件。

(2)建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地,吸引学生广泛参与科技活动,提高创造性设计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计算机类专业

本认证标准适用于计算机类专业,包括(但不限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

其它名称中包含计算机相关关键词的工程专业也可按照此标准进行认证。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如果培养内容侧重系统支撑可以按照此标准进行认证;

如培养内容侧重数字内容设计,则本标准不适用。

1.课程体系

1.1课程设置

1.1.1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

数学包括高等工程数学、概率与数理统计、离散结构的基本内容。

物理包括力学、电磁学、光学与现代物理基本内容。

1.1.2工程基础和专业基础类课程

教学内容必须覆盖以下知识领域的核心内容:

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信息管理,包括核心概念、基本原理,以及相关的基本技术和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1.3专业类课程

不同专业的课程须覆盖相应知识领域核心内容,并应培养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复杂系统的能力,能够设计、实现或者部署基于计算原理、由软硬件与计算机网络支撑的应用系统。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课程应包含培养学生从事计算科学研究以及计算机系统设计所需基本能力的内容。

软件工程专业

课程应包含培养学生具有对复杂软件系统进行分析、设计、验证、确认、实现、应用和维护等能力的内容。

还应包含培养学生具有软件系统开发管理能力的内容。

课程内容应至少包含一个应用领域的相关知识。

网络工程专业

课程应包含培养学生将数字通信、网络系统开发与设计、网络安全、网络管理等基本原理与技术运用于计算机网络系统规划、设计、开发、部署、运行、维护等工作的能力的内容。

信息安全专业

课程应包含将信息科学、信息安全、系统安全、密码学等基本原理与技术运用于信息安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服务等工作的能力的内容。

物联网工程专业

课程应包含将标识与传感、数据通信、分布控制与信息安全等基本原理与技术应用于物联网应用系统的规划、设计、开发、部署、运行维护等工作能力的内容。

1.2实践环节

具有满足教学需要的完备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实验课程、课程设计、现场实习。

开展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实践活动,到各类工程单位实习或工作,取得工程经验,基本了解本行业状况。

实验课程:

包括一定数量的软硬件及系统实验。

课程设计:

至少完成两个有一定规模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现场实习:

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使学生认识和参与生产实践。

1.3毕业设计(论文)(至少8%)

学校需制定与毕业设计要求相适应的标准和检查保障机制,对选题、内容、学生指导、答辩等提出明确要求,保证课题的工作量和难度,并给学生有效指导。

选题需有明确的应用背景。

一般要求有系统实现。

2.师资队伍

大部分授课教师在其学习经历中至少有一个阶段是计算机类专业学历,部分教师具有相关专业学习的经历。

软件工程专业应有一定比例的教师拥有软件工程专业的学位。

授课教师具备与所讲授课程相匹配的能力(包括操作能力、程序设计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承担的课程数和授课学时数限定在合理范围内,保证在教学以外有精力参加学术活动、工程和研究实践,不断提升个人专业能力。

讲授工程与应用类课程的教师具有工程背景;

承担过工程性项目的教师需占有相当比例,有教师具有与企业共同工作经历。

3.专业条件

配备各种高水平的、充足的教材、参考书和工具书,以及各种专业和研究机构出版的各种图书资料,师生能够方便地利用,阅读环境良好,且能方便地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料。

3.2实验条件

(1)实验设备完备、充足、性能优良,满足各类课程教学实验的需求。

(2)保证学生以课内外学习为目的的上机、上网需求。

(3)实验技术人员数量充足,能够熟练地管理、配置、维护实验设备,保证实验环境的有效利用,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3.3实践基地

以校外企事业单位为主,为全体学生提供满足培养方案要求的稳定实践环境;

参与教学活动的人员应理解实践教学目标与要求,配备的校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应具有项目开发或管理经验。

软件工程专业的校外实践指导教师应具有大型软件系统开发或项目管理经验。

化工与制药类专业

本补充标准适用于化工与制药类专业。

补充标准只对数学与自然科学、工程基础、专业基础、专业四类课程的内容提出基本要求,各校可在该基本要求之上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自主设置相关课程和教学内容。

(1)数学主要包括微积分、微分方程、线性代数、概率和统计等基本知识。

(2)物理主要包括力学、光学、分子物理学、热力学、电磁学等。

(3)化学主要包括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等。

1.1.2工程基础类课程

工程基础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类、工程制图类、电工电子类等,以及设计概论、过程安全、环境与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1.1.3专业基础类课程

化学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

对化工类专业,专业基础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过程控制、化工设计等。

对制药类专业,专业基础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化工原理、药物分析、药物化学、药物合成和工业药剂学等。

1.1.4专业类课程

各校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自身优势和特点,设置专业类课程教学内容。

对化工类专业,专业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分离工程、化工系统工程等,以及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工等相关知识领域。

对制药类专业,专业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制药工艺学、制药分离工程、制药设备和制药车间工艺设计等。

主要包括实验、工程设计、实习、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

(1)实验:

包括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其中后两类实验中的综合型、设计型实验的比例应大于50%。

(2)工程设计:

包括单元设备设计和产品或过程设计。

(3)实习:

主要包括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等。

(4)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

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事的科学研究、开发或设计工作,以及参加的各类科技竞赛或社会实践等。

1.3毕业设计(论文)(占总学分至少9%)

(1)选题选题要求按照通用标准执行。

(2)内容

毕业设计包括:

运用资料(文献、手册、规范、标准等)搜集所需的信息;

技术路线的选择及操作参数控制方案的确定;

分析方案的制定;

编程或利用现有软件进行装置的工艺计算及典型设备的选型和计算;

带控制点工艺流程图、设备布置图等图纸的绘制;

生产安全及“三废”治理方案的制定;

工程的技术经济评价;

撰写设计计算书和设计说明书;

结题答辩等。

毕业论文包括:

运用资料(文献、专利、手册、规范、标准等)搜集所需的信息;

国内外同类技术的对比分析;

实验技术路线的探讨及实验方案的制定;

实验用仪器设备的选购或设计加工以及安装调试;

实验分析方法的确定;

实验数据的采集、记录和整理;

实验数据的处理;

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撰写论文;

从事专业主干课教学工作的教师其本科、硕士和博士学历中,必须至少有一个学历毕业于化工类、制药类或药学类专业。

从事本专业教学(含实验教学)工作的80%以上的教师应有3个月以上的工程实践经历。

讲授安全、环保和设计等课程的教师应该具有较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3.支持条件

3.1实验条件

(1)实验室面积和实验教学设备满足教学需要,实验室安全符合国家规范,安全警示标识清晰,装备安全措施有效。

实验涉及的危险化学药品均备有安全说明,每个实验项目必须有安全操作规程。

(2)基础实验每组学生数不超过2人;

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每组学生数原则上不超过4人。

(3)每个教师不得同时指导2个及以上不同内容的实验。

(1)要有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

校内实习基地有科研或生产技术活动,有开展因材施教、开发学生潜能的实际项目。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年限在3年以上,实习基地的生产工艺过程覆盖面广,应包含3个以上类型的单元操作过程,有稳定的实习指导教师。

制药类专业应有通过GMP认证的实习基地。

(2)学校建有大学生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基地。

水利类专业

本专业补充标准适用于水利类专业,包括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亦适用于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以下分别简称为水文专业、水工专业、港航专业以及农水专业)。

1.课程体系

课程由学校根据培养目标与办学特色自主设置。

本专业补充标准只对数学与自然科学类、工程基础类、专业基础类、专业类课程的知识领域提出基本要求。

各类课程占总学分的最低比例应达到认证通用标准的要求。

1.1.1 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

数学类包括线性代数、微积分、微分方程、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知识领域。

自然科学类包括物理学、生态学(或环境学)等知识领城,还可包括化学知识领域。

1.1.2工程基础类课程

水文专业包括自然地理学(或地质学)、水力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知识领域,还可包括地理信息系统、水利工程概论、水利经济、运筹学和测量学等知识领域。

水工、港航、农水专业包括力学、制图、测量、材料、地质、经济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知识领域。

1.1.3 专业基础类课程

水文专业包括气象学、水文学原理、水文统计学和地下水水文学(或水文地质学)等知识领域,还可包括水环境化学、河流动力学、水文测验和地下水动力学等知识领域。

水工、港航、农水专业包括水利概论(或水利工程概论)、水力学、土力学、工程水文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学等知识领域。

根据专业特色,还可包括弹性力学与有限元法、河流动力学、海岸动力学、电工学及电气设备、水利计算、土壤学与农作学等知识领域。

1.1.4 专业类课程

水文专业包括水资源利用、水灾害防治、水环境保护等知识领域,还可包括河口水文学、海洋水文学以及工程管理、水库调度与管理等知识领域。

水工、港航、农水专业包括各自工程领域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知识领域。

包括课程实验与实习、专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及其他实践环节等,其学分数至少占总学分的20%。

课程实验与实习包括自然科学类、工程基础类与专业基础类部分知识领域的课程实验与实习,还包括专业类课程的实验。

专业实习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

课程设计,水文专业包括不少于4门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课程设计。

水工、港航、农水专业包括钢筋混凝土结构以及不少于3门专业课的课程设计。

其他实践环节包括工程技能训练、科技方法训练、科技创新活动、公益劳动、社会实践等。

1.3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要结合工程实际进行综合训练,也可对专门技术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其时间不少于12周。

课件制作、调研报告、技术总结等不能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

内容包括选题论证、文献检索、技术调查、设计或实验、结果分析、写作、绘图、答辩等,使学生在各方面得到锻炼。

有足够多的教师从事指导。

毕业设计(论文)的相关材料齐全。

结合生产项目进行的毕业设计(论文)应由教师与企业或行业的专家共同指导、考核。

2.师资队伍

从事本专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工作的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应达到50%;

应有能够进行双语教学的教师,并有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承担规定的教学任务;

还应有能满足实验教学要求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

从事本专业必修专业课教学工作的教师,其本科、硕士和博士学历中至少有一个学历属于相应专业类的学科专业,并有较好的学缘结构。

从事本专业专业课和专业实践环节教学工作的教师中,80%以上有参与工程实践的经历,10%以上有在相关企事业单位连续工作半年以上的经历。

从事专业课教学工作的主讲教师要有明确的科研方向,应有本专业领域的科研经历。

3.支持条件

有满足教学要求的图书、期刊、手册、年鉴、工程图纸、电子资源、应用软件等各类资源。

各类资源的利用率高,有完整的学生借阅、使用档案。

实验仪器设备种类满足各课程实验的要求,并有足够多的台套数,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动手操作。

有相对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所能提供的实习内容覆盖面广,能满足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的教学要求。

建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地,参与科技活动的学生覆盖面广。

环境工程专业

本补充标准适用于环境工程专业。

1.课程体系

1.1课程设置

(1)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

主要包括数学、物理和化学类课程,其中化学类课程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的基本知识及实验。

(2)工程基础类课程

包括工程制图、工程力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工程管理、土建基础等领域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工程设计、施工的共性知识和共性技术等。

(3)专业基础类课程

应包括环境工程原理、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微生物等知识领域的基本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