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涉外产品责任法律适用制度的缺陷及其健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656536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5.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涉外产品责任法律适用制度的缺陷及其健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涉外产品责任法律适用制度的缺陷及其健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国涉外产品责任法律适用制度的缺陷及其健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国涉外产品责任法律适用制度的缺陷及其健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国涉外产品责任法律适用制度的缺陷及其健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涉外产品责任法律适用制度的缺陷及其健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国涉外产品责任法律适用制度的缺陷及其健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涉外产品责任法律适用制度的缺陷及其健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涉外产品责任法律适用制度的缺陷及其健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依行为地?

 

ê

椭泄ň钩汕秩ㄊ保κ视媚囊还业姆衫慈范ǖ笔氯说呐獬ピ鹑危浚?

)如受害一方为中国人(即原告),是否可以根据行为地法(外国法)得到较高赔偿?

(3)如双方均是外国人适用中国法是否有充分理由?

[1] 

既然问题已经提出,笔者就有可能也有义务结合这些问题分析我国现行涉外产品责任法律适用制度的缺陷,对相关立法的健全提供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现行涉外产品责任法律适用制度的缺陷

产品责任历来被认为是各国的强行法,是事关当地公共秩序的“直接适用的法律”和“专用实体法”,如有专家认为“产品责任法的各项规定和原则大多属强制性规定,双方当事人在订立合同中不得任意加以排除或更改。

”[2] 

如果我们把视野仅仅局限在本国范围以内或把前提条件设为不存在或不允许法律冲突及法律选择时,这一论断无疑是正确的。

然而,国际产品责任作为跨越国境的客观存在从20世纪60年代末成为当代国际私法中所关注的问题,不再纯粹是一个国内法问题。

从我国的角度看,国际产品责任即我国的涉外产品责任,它的主要形式有以下三类:

(1)中国产品在国外发生产品责任问题;

(2)外国产品在我国发生产品责任问题;

(3)外国人在中国境内遭受产品责任侵权问题。

而中国人在外国境内遭受产品责任侵权问题一般不由我国法院受理[3],故不在我国涉外产品责任案件范围之内。

涉外产品责任同一般侵权责任相比具有其特殊性及复杂性,其特殊性表现在它的涉外因素:

或涉及外国产品或涉及外国消费者、使用者,这就决定了不同国家对产品责任的认定、损害赔偿的范围金额、责任主体的范围等均差别较大,最终影响对受害人权益的保护程度,所以,往往只允许适用法院地法会对当事人造成不公正的待遇,貌似“平等”的、“无一例外”的适用法院地法恰恰与实现“个别正义”背道而驰;

其复杂性表现在它是产品责任: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产品的流通,一件产品可能由若干国家共同加工制造、一件产品可能在多个国家流转、产品的消费者使用者可能跨境移动、一个产品责任可能有多个责任主体,因此与判定产品责任所依据的连接因素必然是复杂多元的。

涉外产品责任所具有的特殊性、复杂性也就成为我们考察评判我国现行涉外产品责任法律适用制度是否合理完善的出发点和依据。

我国尚无调整涉外产品责任法律适用的专门制度。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涉外产品责任的法律适用依据是《民法通则》第146条,该条规定:

“侵权行为的损害赔偿,适用侵权行为地法律。

当事人双方国籍相同或者在同一国家有住所的,也可以适用当事人本国法或者住所地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不认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发生的行为是侵权行为的,不作为侵权行为处理。

”可见,我国涉外产品责任法律适用笼统地采用侵权行为法律适用规则,完全忽视和掩盖了其同一般民事侵权责任相比应具有的特殊性与复杂性。

尽管“场所支配行为”这一冲突法的古老法谚仍被一些国家(如英国、加拿大、比利时、希腊、德国、意大利等国)遵循为国际产品责任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但是各国经贸往来的现实与司法实践表明:

单纯按照侵权行为法律适用规则解决涉外产品责任问题存在以下缺陷和弊端。

首先,“侵权行为的损害赔偿,适用侵权行为地法律。

”而什么是“侵权行为地”呢?

这一词语本身就包含了不确定因素,这是因为各个国家对于侵权行为地的认定并不相同。

如比利时法认为发生地与伤害地不一致时,应将行为发生地视为侵权行为地。

而英国法为了确定侵权行为地,法院必须弄清导致行为发生的实质性原因发生在哪里,而这一问题的答案却因不同类型的侵权行为而有所不同。

[4] 

德国法则规定,如果被告做出行为的地方与原告遭受损害的地方不在同一国家,法官有义务将对原告有利的地方作为侵权行为地,并且只能适用该地的法律。

[5] 

而美国1972年第二次《冲突法重述》采用较具弹性的规则,按照最密切联系的需要由法官自由裁量把损害发生地、引起损害的行为发生地或其他当事人关系集中地作为考虑的联系因素。

[6] 

根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87条规定,“侵权行为地的法律包括侵权行为实施地法律和侵权结果发生地法律。

如果两者不一致时,人民法院可以选择适用。

”该规定针对事实不一致情况下,法院有权做出选择作了灵活规定,但并未规定应依什么标准来做出选择判断。

至此,“侵权行为地”在法律上仍是一个模糊不易确定的概念。

其次,就涉外产品责任而言,什么是“侵权行为地”在司法实践中也是一个不易认定的事实问题。

一方面在一些复杂的国际产品责任案件中,缺陷产品造成的损害既可能与产品设计有关,也可能跟产品生产、销售有关,还可能与产品零部件的提供有关。

若一件产品在甲国生产、在乙国设计、在丙国销售、在丁国消费,而其零部件又由不同的国家提供,那么,究竟何为侵权行为地,是极难判断的;

另一方面,现代社会中交通条件极大提高,交通设施意外事故时有发生,行为地常常带有偶然性,而此偶然行为地一般为被告(产品责任人)不可预见到地点,如原告(受害人)在某国遭受损害,而被告却并未将其产品投放该国市场,此种情形若适用伤害地法,显然对被告而言有欠公正。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情形,就是持续性伤害(cumulative 

injury),举例说明:

消费者服用了有缺陷的药丸在不同国家进行旅游,此时是很难确定哪里是损害发生地的。

再次,适用侵权行为地法律有时不能很好地保护产品责任受害人的利益。

涉外产品责任的特殊复杂性决定了侵权行为不仅与行为地有关,它还与行为的性质、案件的重心、当事人利益集中地、当事人国籍、住所(居所)以及营业地等连接因素有着更密切都联系,如果仅以侵权行为地法为准据,难免会造成对当事人利益保护不当的情形出现。

[7] 

本文开篇提出的三个问题即是明证:

其一,我国产品在外国对受害方(外国人)造成损害,若原告诉至我国法院,法院是否应该考虑适用其本国法(同时是侵权结果发生地法)还是以产品在中国制造为由适用侵权行为实施地法律——我国法律,后者显然对外国受害人保护的范围、程度比起其本国法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知道,外国法对产品责任的认定一般采取严格责任使得责任人承担责任的范围较广,且外国法所确认得损害赔偿一般既包括精神赔偿和惩罚性赔偿,甚至部分间接损失。

其二,外国产品在我国对我国消费者造成损害,若我国法院以侵权结果发生地在中国为由适用我国法律而不顾原告(我国消费者)根据被请求承担责任人(外国产品制造商)主营业地国国内法(同时是侵权行为实施地法)获得较高赔偿的请求,其结果同样显失公正。

其三,如果原、被告双方均是外国人在我国法院提起产品责任侵权之诉,这里又分为两种情形。

一种是双方具有同一国籍或者在同一国家有住所,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可以适用当事人的共同本国法或住所地法”。

此条款从某种角度看,是最密切联系原则在我国侵权行为法律适用中的具体立法体现。

不仅比适用侵权行为地法更显公正合理,并且有利于判决定承认和执行。

还有一种是双方具有不同国籍也不在同一国家有住所的情形,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往往适用侵权结果发生地——中国法律,造成对外国受害人保护力度不够,甚至按照中国实体法的要求外国被告不承担或减免产品责任。

而同样是适用原告或被告国籍或住所地法,受害人的利益可能得到充分保护。

我们知道,产品责任侵权虽然关系到侵权行为地的司法主权与公共利益,但产品责任侵权归根结蒂是侵权行为的特殊形式,摆脱不了同一般侵权行为的共性,即受害人提起侵权之诉旨在获得他所满意的损害赔偿,其本质是一种私权之诉。

法院实现公正的途径恰恰是在合理依据的范围之内,保证受害人获得令其满意的、充分的赔偿。

加之涉外产品责任的特殊性,当涉及到外国当事人的情况下,给予外国当事人按其本国赔偿范围及标准的判决并不意味对侵权结果发生地公共秩序的破坏;

相反仅仅以侵权结果发生地这一偶然因素为由拒绝以其他更密切的联系因素所指引的准据法为判定实体权利义务的根据,其理由是不充分的,也是不合理的,最终会影响案件的公正解决,进而影响到外国当事人对我国法院的信赖与尊重。

我们并不能推断出依照当事人本国(尤其是受害人本国)的法律使受害人获得较高额度的赔偿会扰乱损害发生地(多数情况下是法院地)的公共利益与安全:

一方面损害赔偿之诉根本上不同于公诉机关对犯罪行为的追究,对侵权人责以高额赔偿不会导致侵权行为地当事人间的平衡再度被打破,它既能满足受害人的赔偿诉求,又能惩戒侵权行为人,使其在经济上更是在心理上对类似行为望而却步;

另一方面,平等公正地实现审判正义,要求法院在应当适用外国法时毫不犹豫地适用外国法,尽可能地充分保护受害人利益,同时兼顾产品责任人的合理抗辩,最终有利于而不是与侵权行为地的公共利益背道而驰。

最后,涉外产品责任采用侵权行为法律适用规则的现实后果往往是不自觉地扩大了法院地法的适用途径和机率,阻碍了国际私法机制发挥正常的作用。

从我国法律规范本身来看,我国对“侵权行为地法”的司法解释是“包括侵权行为实施地法律和侵权结果发生地法律。

”若遇到外国产品在中国发生侵权损害,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大多考虑何者同时又是法院地法做出选择。

例如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中国技术进出口公司诉瑞士工业资源公司侵权赔偿纠纷上诉案中,既选择了侵权结果发生地,同时又是法院地法即我国法律,作为该案的法律适用依据。

[8] 

若我国产品在外国发生侵权损害,法院会以产品制造地同时又是法院地为由,以侵权行为实施地法我国法律作为准据法。

其法律选择的任意性可窥见一斑,但都为达到适用法院地本国法解决纠纷的效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其理论上的依据不外乎:

适用法院地法是司法主权的需要,是法院地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的需要;

产品责任法具有强行性和公法的性质,而外国的公法一直被认为不具有域外效力。

这样即使在应当适用外国法的场合也以公共秩序保留或公法不具有适用性为由排除其适用,转而适用法院地法。

关于损害赔偿之诉是?

饺ǎ收咴谇耙延新凼觥N夜睹穹ㄍㄔ颉返?

46条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不认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发生的行为是侵权行为,不作为侵权行为处理”的规定,实际上是过分强调了我国的司法主权,对在我国境外发生的但我国产品责任法不认为是侵权的行为关闭了法律选择的大门,其立法本意在保护我国产品制造者不受外国产品责任法的追究,但这把双刃剑在伤害了外国消费者利益的同时也伤害了自身。

试想,若我国消费者在境外遭受产品侵害将得不到我国法律保护,即使他在外国法院起诉得到了判决支持,若需要我国法院承认和执行,当如何处理?

是认定为侵权还是否定之是一个两难问题。

“其实,并不用做什么理论上的深究,最明白不过的事实就是内国的法官无疑最熟悉自己国家的法律。

他们适用自己的法律轻车熟路,简便易行,而且大多可以做到不出解释上的错误。

更何况许多国家的法官,经训练培养后,就会认为适用自己的法律是实现审判公正的保障。

”[9] 

据此,在涉外产品责任案件中,面对复杂的连接因素,只要可以找到适用本国法的借口或只要双方当事人都不坚持适用外国法,又有几个法官不愿避重就轻呢?

毕竟从识别到连接点的确认到反致到外国法的查明到公共秩序保留直至最后做出一个涉外判决不仅是一项繁重的工作,而且对法官的专业素质要求极高,恐怕这不是我国法官队伍与法律资源现状所能胜任的。

尽管如此,当代国际私法——进入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私法要求我们既不能简单认为遇事只有适用外国法才能发挥国际私法的机制作用,也不能简单认为凡适用法院地法就能保证判决的公正,而必须平等地对待内外国法律,从案件本身而不是从习惯、方便、与思维定势出发查找应适用的法律依据,衡量我国未来涉外产品责任法律适用制度是否先进是否健全,很大程度就看它有没有充分、合理、科学地贯彻“平等对待内外国法律”这一原则。

此外,现行法律条文本身失之片面,不够严密。

《民法通则》第146条之“侵权行为的损害赔偿,适用侵权行为地法律”只规定了“损害赔偿”适用侵权行为地法,没有明确侵权行为的认定、责任主体的确定、责任之减免等侵权行为其他方面的法律适用问题。

但考察立法者的意图,从有关上下文及逻辑结构看,立法并未旨在分割侵权行为法律适用的各个方面,而是统一由侵权行为地法律调整。

据此,在今后的条文表述上,修改为“侵权行为之债,适用侵权行为地法律”似更全面。

二、从各国产品责任诉讼的法律适用看有关国际通行规则

(一)美国

美国在本世纪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爆发了一场冲突法的革命,该革命对侵权行为领域法律适用问题形成很大冲击,对产品责任冲突法的适用也有同样的影响。

60年代前,美国对涉外因素的侵权行为案件大多适用侵权行为地法,所谓“侵权行为地”,依第一次《冲突法重述》(1934年)解释为:

“构成行为人负侵权行为责任的最后事实发生地。

”[10] 

因此,在产品责任诉讼中,侵权行为地即指损害发生地而不是指缺陷产品制造地。

其理论基础是既得权说(vested 

right),即原告不管在何处起诉,都携带该法所授予的权利,诉讼法院只不过是被请求支持或协助取得这一权利。

[11] 

上述法律适用规则虽有不可否认的易于操作、简便高效的优点,但由于损害发生地常属偶然,与当事人之间并无实质上重大牵连,因此,以侵权行为地法为准据法时,不仅不能促进该州立法目的,而且损及有更重要牵连地的正当政策。

因此,美国开始在不违背第一次冲突法重述的原则下,努力避免不合理结果的发生,而试图以种种借口以法院地法代替行为地法的适用。

如法院主张外国法是有关程序方面的, 

此外法院还可以基于公共政策的理由来拒绝适用行为地法。

例如在“Kilberg 

v. 

Northeast 

Airlines, 

Inc.”一案[ 

12]中, 

纽约州上诉法院即认为基于该航空公司主营业所的事实,“法院自亦可主张允许飞机制造商逃避本州无过失责任,仅是因为该有缺陷的飞机并未于纽约州坠毁而是在一采过失责任州的领域上空失事,则显不公平。

”从60年代后,绝大多数州都相继放弃了这个原则,转而采用最密切联系原则,该原则来源于美国法学会1972年编订的《第二次冲突法重述》,该重述第145节规定:

1、当事人对侵权行为中的权利义务,应由同该事件及当事人有最密切联系州的法律决定。

2、在确定问题应适用何种法律时,应考虑到联系是:

1)损害发生地;

2)引起损害的行为的发生地;

3)当事人的住所、居所、国籍、公司的地点和各当事人的营业地点;

4)各当事人之间关系集中的地点。

该重述指出应考虑争执的问题、侵权行为的性质以及利害关系国侵权行为法的目的等。

其中利害关系国法律内容之分析及立法目的之探究,最有助于确定哪一国成为最具利害关系国。

上述方法即柯里“政府利益分析说”[13] 

的实际应用:

即在分析各关系国法律后,常能发现关系国法律并无冲突,也就是说,只有一国因为适用其法律使其政策得以促进,而其他国也没因此丧失其利益,那么此时即可适用该国法为案件的准据法。

[14] 

如果在分析各关系国法律后,?

⑾只嵊辛礁鲆陨瞎业姆梢蚴视闷浞桑淞⒎ㄕ呋岬靡源俳蚴鞘粲谡媸道娉逋坏陌讣耸庇υ诶叵捣治霭旆ǎɑ虺乒δ芊治霭旆ǎ┫拢≡衿渲幸还墒视茫霉山现硪还蛴欣诎讣纳罄恚哺侠砉?

BR>

一般来讲,在有关产品责任的诉讼中,美国法院倾向于以损害发生地作为最密切联系因素。

然而损害发生地有时很难确定或依损害发生地并不利于保护消费者利益。

此时,也可将产品制造地、产品购买地、产品使用地和原告住所地等有联系的因素作为选择准据法的因素。

在此种情形下,法院往往需要综合各种有联系的因素作全面考虑。

例如,1971年“麦坎诉阿特拉斯供应公司案”(Maccann 

Atlas 

Supply 

Co.)[15] 

 

原告在宾夕法尼亚州购买汽车轮胎,当他在俄亥俄州旅行时,因该轮胎缺陷使原告发生车祸受伤。

诉讼地宾夕法尼亚州法院认为伤害发生地不足以说明有最密切联系。

因此法院适用了原告住所地、购买地和法院地法即宾州法律。

从许多判例来看,美国法院对最密切联系原则的适用是灵活的,多数场合从保护消费者和使用者的利益出发考虑。

如在“特考特诉福特汽车公司”案[16] 

中,原告是罗德岛居民,在罗德岛为其子因驾驶在麻省购得的汽车在当地与人相撞丧生对被告福特公司起诉,联邦高等法院在上诉中适用了罗德岛法律而非麻省法律时,重点置于“州利益”上。

因为罗州与麻省法律有两点不同:

一是罗州法律没有规定关于非正常死亡可追偿的最高限额,能确保对其居民相当充分的赔偿;

二是麻省未采取严格责任制,而罗州则采用了严格责任的规定,所以罗州对该案利益是主要的,且对保护其受缺陷产品损害的居民更为有利。

但有时,法院也从保护制造商的利益考虑。

如1975年加利福尼亚联邦地区法院审理的1974年3月3日巴黎空难事件案即属此。

[17] 

当日一架土耳其航空公司的DC-10客机在巴黎附近失事,造成346人死亡。

近1000名继承人和被抚养人在加州对飞机制造商麦克唐纳. 

道格拉斯和飞机机门制造商通用动力公司提起诉讼。

由于法国和日本法律规定赔偿费较高,多数原告人主张适用飞机失事地法国法律,有些日本籍原告则要求按照日本法律赔偿。

这些要求均遭到加利福尼亚州联邦地区法院的拒绝。

法院在判决中指出:

“加利福利尼州法?

航;

ぞ幼≡谄渚衬诘闹圃煺撸辉市碛捎谑碌氐慊蚱鹚呷俗∷呐既灰蛩囟黾佣栽嫒说呐獬シ选保坝ΡVな故澜缟先魏稳耸苌撕螅馨凑辗苫杓坪椭圃旃姆傻玫脚獬ァ!

?

(二)英国、加拿大

在具有涉外因素的侵权行为诉讼中(包括涉外产品责任诉讼),英国、加拿大的法院过去也适用损害地法,但这种法律不得违反法院地的公共秩序。

现在这两个国家的法院也认为在涉外侵权案件中一律适用损害发生地法并不合适。

1971年英国上院的多数法官在审理一起上诉案件时,也赞同适用美国《第二次冲突法重述》中提出的最密切联系原则。

在加拿大,1970年安大略省法院在审理一起有缺陷的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制造的汽车案时,也没有适用损害地法,而适用了汽车出售地法。

[18]

(三)欧洲大陆

联邦德国、法国和荷兰等国法院在审理国际产品责任案件时,一般都适用法院地的本国法。

德国有关法律选择的案例很少,然而在一些实体法案件中也存在潜在的法律冲突因素。

1974年德国一初级法院审理一涉外案件,该案原告从西柏林购买了一辆法国制造的标志汽车,当他驾车在瑞士旅行时,由于汽车结构上有缺陷而致伤害。

该案的问题是被告,即西柏林的法国汽车结构上有缺陷制造商的子公司,是否应按照德国制作商的有关制造结构缺陷的责任标准承担责任。

法院对此持否定观点,认为任何产品责任诉讼都应直接针对法国的母公司。

法院在作上述决定时,并没有进行法律选择,而实际上所采用的仍是德国的法律。

法国在适用法律方面也没有代表性的判例。

1975年,一名法国试飞员驾驶的直升飞机与一架法国滑翔机相撞,致使飞行员死亡,其妻起诉被告美国加利福尼亚的飞机制造商,指控其飞机控制系统存在缺陷并要求对其经济及精神损失予以赔偿。

法院审理该案时,首先以法国法律为根据,认为原告应证实失误的存在。

在认定不法责任方面,法院认为必须适用缺陷发生地法律,即加利福尼亚法律,然而由于没有证明飞机存在设计上的缺陷,所以也未适用加利福尼亚的法律。

[19]

荷兰一地方法院在1976年审理过一起涉外产品责任案件时,就适用了荷兰法律。

尽管负有过失责任的制造者主要营业地在原联邦德国,但荷兰法院认为侵权行为发生地及受害人住所地均在荷兰,故应该适用法院地法即荷兰法。

[20] 

虽然荷兰在1979年9月1日,批准了1973年订立于海牙的《产品责任法律适用公约》,但该公约只是对荷兰的有关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荷兰国际私法的实践却影响甚微。

由上述事实可知,之所以德、法、荷三国往往适用法院地法,究其原因是与借口侵权行为适用侵权行为地法扩****院地法(大多数场合侵权行为地就是法院地)的适用分不开的。

对传统的撼动和突破自然也必须从产品责任法律适用所依据的原理——一般侵权行为法律适用规则入手。

今天,虽然侵权行为地法仍在欧洲各国司法实践中居主导地位,但“什么构成侵权行为地法的补充和例外”则是与传统原则迥异其趣的。

欧陆各国摒弃了传统原则中把侵权行为地法作为单一、僵硬的做法,转而适用以侵权行为地为主,同时根据“政策导向”、“被害人导向”等政策因素考虑采用法院地法、当事人共同本国法、当事人意思自治、最密切联系地法等法律选择规范。

其中,最能得到一致承认的例外是当事人共同本国法或称当事人共同属人法。

如1979年《匈牙利国际私法》第32条规定:

“侵权行为适用侵权行为地法,如果侵权行为人与受害人的住所位于同一国家的,适用该共同住所地发法。

”现在除了法国、捷克在立法和实践中不愿采此一例外外,其他国家均予以承认。

适用当事人共同本国法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有时单纯依靠住所或国籍不一定能反映事实上的联系,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瑞士1988年公布的《瑞士联邦国际私法》第133条规定:

“如果加害人与?

芎θ嗽谕还矣泄餐叱W∷保秩ㄔ鹑问芨霉ㄖ洌薄叭绻雍θ擞胧芎θ嗽谕还颐挥泄餐叱W∷保庵炙咚嫌κ芮秩ㄐ形胤ㄖС帧5牵绻鸷峁⑸诹硪还⑶壹雍θ丝梢栽ぜ剿鸷诟霉⑸保κ视酶霉ā!

闭庋鹊ゴ恳揽抗途铀侠怼F渌恍├馇榭鲆惨训玫脚分薅嗍业某腥希⒁猿晌姆ǖ男问郊右钥隙ā@纾?

979年生效的《奥地利联邦国际私法法规》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了最密切联系原则作为立法的理论依据。

该法规第48条第一款规定:

“非契约损害求偿权,依造成此种损害的行为发生地国家的法律。

但如所涉的人均与另外同一国家的法律有更强联系时,适用该另一国家的法律。

”1982年公布的《土耳其国际私法和国际诉讼程序法》对侵权行为法律适用的规定,和上述奥地利法有相似之处。

该法第25条规定:

“非合同性的侵权行为之债,适用侵权行为实施地法律,当侵权行为的实施与损害结果位于不同国家时,适用损害结果发生地法律。

因侵权行为而产生的法律关系与他国有更密切联系时,则适用该国的法律。

”1988年公布的《瑞士联邦国际私法》,把侵权行为区分为一般的和特殊的,而分别规定其法律适用。

在特殊侵权行为中又细分为公路交通事故、产品责任、不当竞争、妨碍竞争以及因不动产产生的有害影响和基于传播媒介对个人人格的损害等6种,并分别规定了其法律适用。

同时,该法规还把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首先引入侵权行为法律适用领域。

其第132条规定:

“当事人可以在侵权行为出现后的任何时候,协议选择适用法院地法”。

尽管该规定只赋予当事人有限的意思自治,当事人协议选择适用的法律也只能是法院地法,但毕竟突破了意思自治原则仅仅是合同准据法的原则的传统观念,第一次在侵权行为法律适用领域采用了当事人意思自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