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36章复习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655251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36章复习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马克思36章复习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马克思36章复习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马克思36章复习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马克思36章复习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36章复习Word下载.docx

《马克思36章复习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36章复习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36章复习Word下载.docx

②历史唯物主义:

(又叫“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或“唯物史观”)认为归根到底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有其不依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③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错误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错误:

只看到了人的活动及由之造成的社会历史的主观意识动因,而没有进一步探究思想动因背后的客观物质动因。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于1845年。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所具有的重大历史意义:

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正确地、唯物辩证地回答了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从此有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

★3、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关系问题的唯物辩证的科学回答(参见教材P97-P99)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产生的前提;

(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反映必须以被反映者为前提;

社会意识是人的精神活动;

人类自身的存在、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和物质生活资料等等社会存在条件,更是社会意识产生和存在所不可缺少的物质前提)

●社会存在规定了社会意识在内容范围和程度上的可能性;

●社会存在的变化最终决定了社会意识的变化。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有重要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完全同步(平衡),可能一定程度地超前或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发展;

●社会意识的发展会还会受其历史继承性及各种社会意识间的相互作用的影响;

(本章后面第3道思考题就涉及这一点)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控制或调节社会活动;

通过创造性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而建构新的社会存在;

维护或批判现实社会存在;

等等),先进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落后社会意识则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

本节复习思考题

一、结合实际,说明应当如何理解社会生产方式在是社会存在中的重要地位。

二、应当如何理解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包括什么是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

怎样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三、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必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又叫作“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规律”,P99-P104)

1、生产力

①、“(社会)生产力”定义:

即一定社会的人们所具有的改造自然以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

★②、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实体性(硬件)要素:

生产资料(其中,生产工具是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最重要的生产资料)、生产对象、生产者(其中,生产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主导因素)。

●非实体性要素:

科学、技术、管理等等。

2、生产关系

①“生产关系”:

即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地位关系和产品的分配方式,其实质是一种经济关系。

★②生产资料所有制(即生产资料所有权制度,亦即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是生产关系中的决定性因素,是划分生产关系基本类型的依据。

③生产关系的性质(基本类型)分类

●分类依据: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分类结果: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生产关系能动地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的时候,就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反之则阻碍甚至有害于生产力的发展。

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基本过程

生产关系基本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发展了的生产力使生产关系变得基本不适合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建立基本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关系→……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见教材P104第2段的概括论述)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又叫“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参见教材PP104最后一段-P108第3段)

1、经济基础

①“经济基础”:

社会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②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经济生活的组织体系和管理形式)是经济基础(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对生产力发展有直接影响和作用。

2、上层建筑

①“上层建筑”: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②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

●“国家”(state):

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通过行使社会政治、法律、军事和全社会性的公共事务管理权,来体现一定阶级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的政治权力组织。

(注意区分两种不同意义上的“国家”概念)

★●国家的实质:

国家实质上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因而是一种历史的而非永恒的现象。

●国家的职能:

对内实施阶级统治和社会公共管理两种职能;

对外进行国际交往并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

★●“国体”和“政体”及其相互关系

◇国体:

国家政权的性质,表明哪个阶级占统治地位;

◇政体:

国家政权的具体实行形式。

◇国体和政体的相互关系: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作用于国体。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见教材P107第2段)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重要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于经济基础的存在和发展要求时,就对经济基础的存在和发展起保护和促进作用,反之则起破坏和阻碍作用;

●上层建筑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反之就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力量。

③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基本过程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

基本适合→基本不适合→基本适合→基本不适合→……

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见教材P108倒数第2段)

一、结合实际,说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基本观点。

第三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教材P112-P126)

1、“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即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决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对社会状况及其变化发展起根本制约作用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就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生产关系(尤其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和发展

社会上层建筑的变化和发展→整个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整个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可见,社会基本矛盾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其中,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教材P115-P118)

1、“阶级”、“阶级斗争”、“阶级社会”

①“阶级”及其实质:

阶级是个经济范畴,其实质在于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②“阶级斗争”:

根本利益相互冲突对抗的阶级之间的斗争。

③阶级社会(补充):

存在着根本利益互相对立的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这两大对抗阶级、并且社会基本矛盾的矛盾运动只能主要地通过这两大对抗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来得到直接体现的社会。

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P116-P117)

三、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安排同学们自学P119-P122。

重点搞懂:

社会革命是社会根本制度的变革;

其实质是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进步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制度代替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制度,其最深刻的根源是社会基本矛盾尤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的尖锐化。

★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教材P122-P126)

1、“科学技术”概念含义(参见教材P122-P123的一段论述)

2、科学技术能够成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巨大力量

第一,科技的发展可以通过推动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而推动社会历史发展。

第二,科技的发展能够推动人类社会生活方式极大发展。

第三,科技的不断发展还会推动人类思维方式的不断发展。

3、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①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科学技术能够推动社会发展,给人类带来福祉;

也能够破坏社会发展甚至导致人类社会灭亡,对人类造成祸害。

②必须重视对科学技术的正确运用

◇判断“正确”与否,最根本的标准应该在于看是否有利于是否有利于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

(补充)

◇为使科技及其社会应用造福于人类所应有的基本对策:

(见教材P126第一段中的四点对策性论述)

第四节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

★一、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力量

1、两种历史观在历史的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①历史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创造历史的决定性力量是帝王将相等历史人物。

②:

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

归根到底,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力量。

“人民群众”:

占社会人口的大多数、对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起促进作用且未在历史上打下个人印记的人们。

2、为什么说“归根到底,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力量”?

(参见教材P130—P131第1段)

因为,归根到底:

①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决定性力量;

②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精神财富的决定性力量;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制度变革过程中的决定性力量。

3、人民群众创造社会历史的作用必然受一定条件制约

①受社会经济条件制约;

②受社会政治条件制约;

③受社会文化条件制约;

④受自身素质条件制约。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1、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因而必须重视个人的社会历史作用。

2、“历史人物”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①“历史人物”:

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有过特殊重要的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而在史书中留下了个人姓名和个人事迹的人物。

★②“历史人物”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可以加速或延缓历史发展的进程。

(参见教材P133倒数第二段的论述)

3、“杰出人物”对社会历史发展有特殊重要的推动作用(补充内容)

①“杰出人物”和“历史人物”:

两个有根本区别的概念

杰出人物:

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进步起过特殊重大的积极推动作用,因而在史书上留下了个人印记(姓名和事迹)的少数人物。

②杰出人物对社会历史有特殊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并非根本的决定性作用(参见P133最后一段)

③杰出人物在根本上是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即所谓“时势造英雄”,见P134)

三、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见教材P132第2段)

1、“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也是每个人必须坚持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工作路线

1.应当如何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为什么应当如此理解?

请结合你对这些问题的理解,谈谈你对“正确对待领袖人物”的看法。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本章和随后的第五章,是运用前面几章所讲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尤其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来观察和分析资本主义这一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而形成的对于资本主义的科学认识。

两章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第二大部分内容,即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论。

本章从分析资本主义的形成及资本主义赖以立足的私有制商品经济开始,进而逐步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即意识形态)三大社会生活领域的本质,从而构成了对资本主义的一般本质的全面认识。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本节合并了教材上的第一、第二两节,作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及其基本矛盾的分析和揭示)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P139-P142)

资本主义(补充,供参考):

以资本及其增殖作为最高价值追求的社会制度学说。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P142-P150)

1、商品、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①商品和商品的二因素(参见教材P144)

●商品:

用于交换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

劳动产品。

★●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

商品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

它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又叫“社会必要劳动”,亦即后文讲的抽象劳动)。

它体现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决定商品的交换价值的基础。

●商品的二因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相互对立:

商品生产者在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

值这二者中只能拥有其一。

◇又相互统一:

☆任何商品都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②商品的二因素根源(受决定)于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P145第2段)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

(具体性)

◇也是生产价值的抽象劳动。

(抽象性)

★2、商品的价值量和价值规律(P145-P148)

①商品的价值量: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社会一般(必要)劳动时间。

因此,不同商品的价值只有量的不同,并无质的区别。

②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是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③价值规律的实现(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值通过价格得到表现,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上下波动(而既不只是由商品的价值决定的,也不只是由商品的供求关系状况决定的)。

★3、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两重性和私有制商品

经济的基本矛盾(P143-P144、P149-P150)

①私有制商品生产的劳动的两重性(P149)

●私人性(私人劳动);

●社会性(社会劳动)。

②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因为:

这一矛盾贯穿私有制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所以说它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具体论述见P149-P150之“首先、其次、最后”三点。

三、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

绝对规律

(P153-P169

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以资本家私人占有作为生产资料的资本并因而能够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占有雇佣劳动及其生产的剩余价值”为生产关系根本特点、以追逐资本增殖的最大化即追逐剩余价值最大化为根本生产目的的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占有雇佣劳动力的劳动及其生产的剩余价值。

(参见P156)

2、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劳动力的使用(消费)能够创造比自身价值大的新价值。

3、剩余价值及其来源(P156-P168)

●剩余价值:

由劳动力商品即雇佣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大于劳动力商品本身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P157最后一段)

★●剩余价值的来源:

雇佣劳动力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因此,不能说剩余价值是资本家所有垫付资本的产物和增加值。

(参见P157-P168的论述)

★4、剩余价值来源的具体分析:

●资本及其本质:

◇资本:

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P158)

◇资本的本质:

☆资本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资本运动是一种以价值为主体的运动(即始终以追求价值增值为目的来展开);

☆资本具有贪婪的本性;

☆资本体现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阶级”这么一种阶级关系。

●资本的实际构成:

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

在生产过程中其自身的价值量不发生变

化的那部分资本,具体表现为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

资本(又称为“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的资本”);

◇可变资本:

在生产过程中其自身的价值量会发生变化的那部分资本,具体表现为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因为劳动力的在生产过程中不仅生产出自身的价值,而且生产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工人的具体劳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

◇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

◇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

◇生产出新的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劳动的构成:

◇必要劳动:

用于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亦即生产出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的原有价值的劳动。

◇剩余劳动:

用于生产大于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即剩余价值)的劳动。

●结论:

雇佣劳动力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由此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5、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以专业化、机械化或自动化为生产力基础,以工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为生产过程特点,以资本家私人占有作为生产资料的资本并因而占有雇佣劳动力及其创造的剩余价值为生产关系特点,以追逐资本利润的最大化为根本生产目的的生产方式。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参见P156-P169的论述)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出剩余价值。

(见教材P159倒数第二段)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出剩余价值(见教材P160第二段)

★四、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1、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P169)

①、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补充):

生产资料被资本家私人占有,并在“自由人之间的等价交换”的掩盖下被用于占有和剥削雇佣劳动、追求资本增殖的最大化。

②生产的社会化(补充):

生产的过程、结果和意义都具有重大的社会联系和社会意义,而不只限于个别生产者本身或个别生产部门内部。

③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与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

矛盾之所在(参见教材P169-P170的一段中的4点论述)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及其根源(教材P170-P171)

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社会中发生和存在的因商品生产相对过剩而导致的经济停滞、衰退和混乱现象。

(参见教材P170第2段)

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直接原因:

生产无限扩大,作为社会消费群体的主力军的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本节复习思考题(同作业题)

第二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本节主要安排同学们自学)

一、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P171-P179)

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主要内容

①民主:

在不危及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安全和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给予民众以一定的选举、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迁徙等权利。

②法治:

以私有制、主权在民、分权制衡和人权原则为基础,宪法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③选举:

通过公民投票选举,制定法律、规章和程序,确定各级议会和政府领导人。

④两党制或多党制政党制度

2、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历史进步作用及其本质

①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的历史进步作用(参见P175第二段之“第一、第二、第三”的概括)

②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及其历史局限性(教材P175-P176的一段)

●本质:

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

●历史局限性(参考P175-P176的一段中的“其一、其二、其三”三点分析和论述)

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其形成(P177-P179)

①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反映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各种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观念的总和。

(P177第2段)

②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和我们对之应有的态度

●本质:

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观念上层建筑,为资本主义经济基础服务。

(P177-P178的一段)

●我们对之应有的态度(P178-P179的一段):

肯定和承认其在历史上曾经起过的重要进步作用;

积极参考和借鉴其中包含的属于人类文明进步成果的内容;

明辨和批判其资产阶级本质和历史局限性。

本节复习思考题(同作业题)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

第一节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一、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发展和实质

1、资本主义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