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初 中 物 理 复 习 提 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654786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87.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初 中 物 理 复 习 提 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初 中 物 理 复 习 提 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初 中 物 理 复 习 提 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初 中 物 理 复 习 提 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初 中 物 理 复 习 提 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初 中 物 理 复 习 提 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初 中 物 理 复 习 提 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初 中 物 理 复 习 提 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初 中 物 理 复 习 提 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m=10dm1dm=10cm1cm=10mm

3)单位换算过程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在换算过程中,必须有单位,有一个单位,而且要变单位。

如2km换算为mm的写法有以下几种,其中正确的是()

A、2km=2km×

106mm=2×

106mmB、2km=2×

106=2×

106mm

C、2km=2km×

106mmD、2km=2×

注意:

光年是长度的单位(1光年就是光在一年内通过的距离)

2.时间的单位及换算

1)时间的国际单位:

秒(s)基本单位有时(h)、分(min)、秒(s)、毫秒(ms)、微秒(μs)

2)换算关系:

1h=60min1min=60s1s=103ms1ms=103μs

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

1)测量工具:

刻度尺(常用)、游标卡尺等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a、刻度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长度)(不能歪斜,刻度尺有零刻度线的测量要从零刻度线量起)

b、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c、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并记下单位(所得的测量结果,一般是最后一位可能不同,其它几位都相同,否则就是错误的)

d、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取平均值时不能改变小数点的位数及分度值,如某同学用一把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本书的的宽度时,得到的几次测量结果分别是12.85cm、12.84cm、12.83cm、12.38cm,则这本书的宽度为多少?

3)根据测量值判断刻度尺的分度值:

测量值有效数字的倒数第二位的单位前加1即是分度值。

如对测量值1.4253m所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4)一个正确的测量结果包括数字和单位(即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如一测量值为1.456m,则它的准确值为1.45m,估计值为0.006m。

);

测量的结果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只可以减小,不可避免;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2.时间的测量:

测量工具为停表或手表

第三节快与慢

一、基本概念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通过比较用相同的时间,通过的距离的远近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2)通过比较通过相同的距离,看物体所用时间的长短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2.速度的概念

1)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或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来表示)

2)定义:

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的计算公式:

v=s/t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4.速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

速度的国际单位:

m/s常用单位:

km/h

换算关系:

1m/s=3.6km/h

换算方法:

54km/h=54×

=15m/s25m/s=25×

km/h=108km/h

5.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

a、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何时间的速度大小相同;

b、物体的运动方向不变

2)变速直线运动是指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用平均速度来描述运动的快慢;

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总时间包括任何时段的时间);

如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2m/s,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3m/s,那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

=2.4m/s;

前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4m/s,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5m/s,那整个时间的平均速度为v=

=3.5m/s。

二、基本计算

例题一、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m/s的速度行驶500s,紧接着在模拟公路上以20m/s的速度行驶100s。

求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和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例题二、一长为500m的列车以20m/s的速度匀速经过一长为2500m的山洞用时为多少min?

例题三、一位乘客坐在速度是10m/s的火车上,看到迎面开来一列速度是54km/h的火车经过身旁用时12s,求他看到的火车的长度。

第四节科学探究:

速度的变化(略)

第三章声的世界

第一节科学探究: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观察实验得出结论)

2)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敲击大钟时,发出的声音较大,停止敲击后,大钟仍“余音不止”,其原因是虽然停止敲击,但钟的振动并没有马上停止)。

3)有声音就一定有振动,但有振动却不一定有声音。

人们说话时,由声带的振动发声,弦乐器是由弦的振动发声,管乐器是由管内的空气振动发声。

2.声音的传播

1)人们通常听到的声音是由空气传播的,即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2)真空不能传声。

3)固体和液体也可以传播声音。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4)不同的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一般情况说来,液体的传声速度比固体的传声速度慢,比气体的传声速度快。

5)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还与压强和温度有关。

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15º

C,一标准大气压下),通常所说的超音速飞机是指飞行速度大于1224km/h的飞机,即1h飞行的距离大于1224km。

3.回声:

1)定义;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叫回声;

2)区分原声和回声的最短时间为0.1s;

要区分原声和回声,发声体离障碍物的最短距离为17m

思考题

1.一个人站在相距1200m的二山之间,发出声音后听到最近二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5s,问此人距二山的距离分别是多少m?

(声音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2.一汽车以16m/s的速度匀速向前驶去,在一山前某处鸣笛后,继续前进5s钟听到回声,问听到回声时,该汽车距离山多远?

3.一个人在空钢管的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可以听到次声音,先后分别是由和传来的;

如果是在盛满水的钢管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可听到次声音,第一次是由传来的,第二次是由传来的,第三次是由传来的。

第二节乐音与噪声

1.乐音与噪声

1)乐音:

有规律的、好听悦耳的声音叫乐音

2)噪声:

无规律的、难听刺耳或污染环境的声音叫噪声

所谓污染环境的声音是指凡是干扰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休息的声音和对人们要听的话起干扰作用的声音,因此乐音是相对的,它有时也会变成噪声。

2.乐音特征(也称乐音的特性、要素)

1)响度

a.定义:

声音的大小或强弱叫响度(如如雷贯耳,说悄悄话,高声大气,低声细语,引吭高歌均指声音的响度)

b.影响因素:

发声体振动的幅度(即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近

c.声音的强弱用dB(分贝)来表示。

2)音调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如男高音、女高音、男低音、女低音歌唱家中的“高、低”均指音调)

b.决定因素:

频率(即指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或1s内振动的次数,单位是Hz)

c.弦乐器的音调高低通常取决于弦的长短、粗细、松紧程度;

管乐器的音调高低通常取决于管内空气柱的长短。

3)音色:

又称音品或音质

通常根据声音就能判断是由什么人或什么乐器发出的,判断的依据就是音色;

在日常生活中买碗等时常用敲击听声音的方法来判断碗等的好坏,判断的依据仍然是音色。

3.噪声

1)当今社会的四大公害是:

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

2)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

从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三个方面进行。

(要能从一些实例的分析出是从什么途径来减弱噪声)

第三节超声与次声

1.声波的频率范围:

10-4Hz-1012,正常人的耳朵只能听到20Hz-20000Hz的声音。

2.超声和次声

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超声和次声人的耳朵都听不到。

3.超声具有的特性:

超声具有强的穿透能力(如用来检测金属是否有缺陷,用B超来检测人的身体等);

具有强的破碎能力(如用超声杀菌,是利用超声可以改变细菌的结构);

超声处理过的种子可以缩短发芽时间,提高发芽率(蝙蝠、海豚会发出超声,也会吸收超声)。

利用超声可以导航,如雷达;

可以探测海底的深度等。

4.次声具有的特性:

能量高的次具有极大的破坏力;

强次声环境会严重生成人的内脏出血破裂,危及生命。

即次声的破坏性强,危害性极大。

(次声主要产生于火山、地震、核爆炸、导弹发射)

第四章多彩的光

第一节光的传播

1.光源

1)定义:

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月亮、星星不是光源)

2)分类:

a.自然光源:

太阳、萤火虫、草履虫等

b.人造光源

2.光的传播

1)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2)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

3)光在玻璃中沿直线传播;

结论:

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4)光线:

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我们把这条带箭头的直线称为光线(光线是为了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而画的,不是真实存在的,因而它是抽象的、不存在的)。

5)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可以解释的一些现象

a.影子的形成(人从路灯下经过,其影子是:

先由长变短,后由短变长;

人从早到晚的影子变化也是先变短后变长)

b.排队列(某同学只能看到他前面第一个同学,队列就排直了)

c.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当地球、太阳、月亮运行到同一直线上的时候就可能形成日食或月食)

d.“小孔”成像:

像的性质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如睛天在树荫下看到的圆形光斑就是太阳的像);

像的形状由物体的形状决定,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3.光的传播速度

1)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为3×

108m/s或3×

105km/s(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比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稍小但认为就是真空中的速度)

2)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快,在其它介质中的速度比真空中的速度都小。

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真空中速度的3/4,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是真空中速度的2/3。

思考题:

1.闪电和雷声是同时产生的,为什么我们先看见闪电,后听见雷声?

2.为什么百米跑的终点计时裁判总是看到发令枪冒烟开始计时,而不是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

(以上二题的原因都是:

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远远大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第二节光的反射

我们能看见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有物体的反射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

一、光的反射定律

1.几个相关的概念

1)法线:

过入射点,与镜面垂直的直线叫法线

2)入射角:

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

3)反射角:

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反射角

2.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

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图(在这儿很重要的内容是:

法线的二个基本特点即法线与镜面垂直;

法线是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平分线)

1)已知入射(或反射)光线,作反射(或入射)光线,都是先画法线,然后作入射角与反射角相等

2)已知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作镜面。

方法是先画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夹角平分线(即法线),然后过入射点作法线的垂线即是镜面。

4.两种反射

1)镜面反射

a.定义:

光滑镜面发生的反射叫镜面反射(如黑板出现的“反光”现象)

b.镜面反射的特点:

如果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一定平行(即反射光线总是射向某一个方向,也就是只有在某一个方向才能看见物体)

2)漫反射

粗糙表面进行的反射叫漫反射

b.特点:

即使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也不平行(即反射光线是射各个方向的)

3)不管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是光的反射,它们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把一面镜子挂在墙上,用电筒光垂直照到镜子上,你会发现墙壁被照亮了,而镜子却是暗的,为什么?

(原因是镜子发生的是镜面反射,它的反射光没有进入人的眼睛,墙壁发生的是漫反射,它的反射光进入人的眼睛。

二、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的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

2.平面镜成像特点

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实像可以成在光屏上)

2)像与物的大小相等(物像等大)

注:

像的大小由物的大小决定,而与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无关。

3)物与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4)物与像左右倒置(相反)(以闹钟为例,实际时间与镜中像的时间之和为12:

00或24:

00)

把上述几个特点归纳就是:

物体与像相对孔径平面镜对称。

现在城市由于用下班幕墙作为装饰,造成了一种新型的污染——“光污染”

补充:

面镜(不透光的镜子)不仅有表面是平的(平面镜),还有表面不平的(凹面镜和凸面镜),但成像情况却大不相同。

平面镜成等大正立的虚像,凹面镜成倒立的虚像(如汽车头灯的反光镜、太阳灶等),凸面镜成正立缩小的虚像(如汽车的观后镜、安装在公路转弯处的反光镜等)。

练习题:

1.一个离平面镜1m的物体,在镜中的像离平面镜的距离为m,如果物体以1m/s的速度向平面镜靠近过程中,物体在镜中的像的大小将(填“变大”、“变小”、“不变”),像以m/s的速度向镜面靠近,像以m/s的速度向物体靠近,过了1s,物体离像的距离为m。

2.检查视力时,眼与视力表应相距5m。

由于诊室太小,只能把视力表挂在一边的墙上,对面墙挂一面平面镜,视力表到镜子的距离为3m,人能通过平面镜看到视力表,那么人离平面镜的距离应是()

A、1mB、2mC、3mD、4m

3.光源S发出的一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过A点,如图所示,请在图上作出这条光线的光路图。

4.如图所示,有一障碍物放在地面上,有一较大的平面镜放在某高度,人眼位于A点,用作图法作出人眼从平面镜中能看到障碍物后方的地面范围。

5.有一人从平面镜中看到了当时的时间是11:

01,那么当时的实际时间是。

6.某同学在做“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起架在一直尺上面,并使玻璃板与尺垂直,再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放在直尺上。

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用眼进行观察。

在此实验中:

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与像关系;

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和像的关系;

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不屏上(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像(选填“虚”或“实”)。

第三节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

光由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就叫光的折射(当光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不会发生改变,即不发生折射)。

2)下面二种情况会发生折射:

10、光由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

20、光在同一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时(如彩虹、海市蜃楼、太阳还没跃出地平线就能看到等)

光的折射和光的反射往往是同时发生,即只要存在光的折射,就一定存在光的反射;

但存在光的反射进,却不一定存在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规律

1)概念:

折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叫折射角。

2)折射规律:

10、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20、折射角随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入射角增大,折射角增大;

入射角减小折射角减小)

30、光由空气斜射入其它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光由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眼睛受骗

所有的折射成像都比实际位置要高。

练习题

1.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这是因为从池底射出的光线,在水面处发生,且折射角入射角,所以眼睛逆着折射光线看去,池底的(选填“虚”“实”)像比实际位置。

2.一位渔民在叉鱼的时候就该叉看到的鱼的方(填“上”“下”)。

3.如图为光线在空气和玻璃交界面上同时发生的反射和折射,由图可知其中入射光线是,折射光线是,法线是,界面是,反射角是,折射角是,光是由射向,其中在法线的是空气。

4.潜水员在水下观察岸边一棵树的树梢,他看到的是()

A、变高了的树梢的实像B、变高了的树梢的虚像

C、变低了的树梢的虚像D、变低了的树梢的实像

第四节光的色散

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会在光屏上出现七色光,从上到下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即红光的偏折程度最小,紫光的偏折程度最大)

2.光的三基色(也称三原色):

红、绿、蓝(红光和绿光综合成黄色光,绿光和蓝光变成紫色光)

3.颜料三原色:

红、黄、蓝。

4.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即透过什么颜色的光,就是什么颜色);

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即它是什么颜色就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其它色光被它吸收)。

如:

透过蓝色的玻璃看红色的光是黑色,红光照射到绿色的衣服上,显示的颜色是黑色。

第五节科学探究:

凸透镜成像

一、几个概念

1.凸透镜:

边缘薄,中间厚的透镜叫凸透镜;

由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所以又把它称为会聚透镜。

2.凹透镜:

边缘厚,中间薄的透镜叫凹透镜;

由于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所以又把它称为发散透镜。

3.主光轴:

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叫主光轴。

4.光心:

透镜的中心叫光心。

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5.焦点: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个点就叫凸透镜的焦点。

(凸透镜的焦点是实焦点)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主光轴上一点,这个点就是凹透镜的焦点。

(凹透镜的焦点是虚焦点)

6.焦距:

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7.物距:

物体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叫物距(用u表示)。

8.像距:

像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叫像距(用v表示)。

在实际中,也是光屏到透镜的距离。

二、三条特殊光线

1.对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具体画法见右图)

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其折射光线过焦点。

2)过焦点的光线,其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3)过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变。

2.对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具体画法见右图)

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

2)延长线过焦点的光线,其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三、凸透镜成像

1.实验注意事项:

1)把蜡烛、透镜、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

2)调整蜡烛、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物距u

像距v

像的性质

倒立/正立

放大/缩小

虚像/实像

u>

2f

f<

v<

倒立

缩小

实像

u=2f

v=2f

等大

u<

v>

放大

u=f

-----

f

正立

虚像

说明:

1)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也增大;

反之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也减小。

2)凸透镜成像有“二个点,三个范围”的说法。

“二点”是指焦点和二倍焦距点。

这二个点很特殊,焦点是成虚像和实像的分界点,焦点处不能成像,在焦点以内成虚像,焦点以外,成实像;

二倍焦距点是成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的分界点,物体在这个点上成等大的实像,在二倍焦距以下成缩小的实像,在二倍焦距以内成放大的实像。

“三个范围”是指u>

2f、f<

2f、u<

f这三个范围。

3)把物体和凸透镜固定后,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得到像,其原因可能是:

a、物体被放在焦点以内或焦点上;

b、物体、凸透镜、光屏可能不在同一高度。

4)凸透镜所成的倒立的像是指物和像的上下、左右都相反。

用一个完整的透镜可以成像,一个不完整的透镜(或把透镜的一部分用黑色的东西遮住)也可以成像,只是像变暗而已。

第六节眼睛与视力矫正

一、眼睛

1.眼睛实际上就是一个可以调节焦距的凸透镜。

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2.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3.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前,这样的眼睛就是近视眼;

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后,这样的眼睛就是远视眼(也称老花眼)。

二、视力的矫正

1.要能认识近视眼、远视眼和正常眼的模型。

2.近视眼的视力用凹透镜来矫正;

远视眼用凸透镜来矫正(老花镜就是凸透镜)。

3.眼镜的度数=

×

100(即焦距倒数的100倍)

近视眼的眼镜度数是负的,远视眼的眼镜度数是正的。

第七节神奇的“眼睛”

一、放大镜

1.放大镜就是凸透镜。

(它的焦距较大)

2.放大镜就是利用物体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虚像的原理来工作的。

二、显微镜

1.显微镜是由目镜和物镜组成,且物镜和目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的焦距较小,目镜的焦距较大。

2.显微镜的物镜成放大的实像,目镜成放大的虚像。

三、望远镜

1.望远镜由凸透镜、凹透镜和三棱镜组成(一般情况下,物镜是凸透镜,目镜是凹透镜)。

2.望远镜的作用是相当于把远处的物体“拉近”了。

两个不同的望远镜,一个目镜是凹透镜,另一个目镜是凸透镜,用它们观察远处的物体,有什么相似和不同之处?

(相似之处:

景物都是放大的。

不同之处:

目镜是凹透镜时景物的像是正立的,目镜是凸透镜时景物的像是倒立的。

四、照相机和投影仪

1.照相机

1)镜头是凸透镜,胶卷(也称胶片)相当于光屏。

2)工作原理:

利用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工作的。

2.投影仪是利用物体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能成倒立、放大实像的原理来工作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