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甘肃省天水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652268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甘肃省天水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甘肃省天水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甘肃省天水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甘肃省天水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甘肃省天水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甘肃省天水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下载.docx

《高二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甘肃省天水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甘肃省天水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甘肃省天水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下载.docx

”商君“正度量、调轻重”的措施客观上有利于

A.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B.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繁荣

C.秦国富国强兵,实现统一D.促进商品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11.《史记·

商君列传》载: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这与商鞅变法中的哪一内容有关()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D.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

12.世人对战国时期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采取了()

A.奖励军功B.奖励耕织C.焚烧诗书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13.《战国策》记载,赵国谋得秦人围攻的上党之地后,秦赵处于临战状态。

平阳君赵豹劝诫赵王:

“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

王自图之!

”在平阳君赵豹看来,秦国强大的原因,不包括()

A.秦国采用了先进的牛耕技术B.秦国军粮水上运输极为便捷

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秦国法令严厉,行政效率高

14.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15.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说:

“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16.孝文帝曰:

“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在此反映北魏孝文帝()

A.入主中原的愿望B.实行汉化政策

C.改革的坚强决心D.废除宗法制的决心

17.南朝谢灵运曾说:

“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倍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

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汉族对鲜卑族的沉重剥削,导致民族矛盾激

B.鲜卑族对汉族的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C.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

D.迫使北魏统治者实行宗主督护制来缓和矛盾

18.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

A.促进鲜卑族封建化进程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19.北魏前期,吏治混乱,各级官吏贪污现象相当严重,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

为此,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迁都洛阳B.推行三长制C.实行均田制D.制定俸禄制度

20.“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

”材料描述的改革是()

A.商鞅变法B.1861年改革C.王安石变法D.孝文帝改革

21.从今天的历史角度来看,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值得肯定,主要是由于()

A.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B.顺应了时代潮流

C.加快了民族融合D.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

22.钱穆认为北魏均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

”如此评价是因为该制度()

A.把部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B.起到过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

C.完全取消了土地买卖D.没有具体的授田规定

23.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24.北宋初年,朝廷收支相抵还剩大半;

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造成收支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

A.地主兼并土地,朝廷财政收入减少B.农民负担过重,影响生产积极性

C.过度强化中央集权,机构庞大臃肿D.统治者对外扩张,军费开支巨大

25.“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均以失败告终,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触动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而遭到强烈的反对B.用人不当,危害百姓

C.支持变法的皇帝过世,他们失去了支持D.保守派当政,坚决反对新法

26.11世纪中期进行的“庆历新政”的核心措施是()

A.整顿吏治B.限制特权C.发展生产D.加强军队

27.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意在“通有无、权贵贱,以平物价”的措施是()

A.青苗法B.市易法C.保甲法D.农田水利法

28.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以政府借贷方式收取一定的利息的有()

A.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B.青苗法、市易法

C.方田均税法、青苗法D.市易法、募役法

29.司马光:

“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争民,其害乃胜于加赋。

”司马光的本质意图是()

A.反对与普通百姓争利B.反对王安石的理财措施

C.反对任何变法改革D.反对向百姓增加赋税

30.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改革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

”由此,可以断定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A.宋神宗急功近利B.宋神宗动摇不定

C.宋神宗反对变法D.宋神宗软弱无能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共40分)

31.(20分)[选修——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梭伦把他个人一度掌握的很大权力和权威用在了制订和落实法律制度上。

他更注意的不是他在权位上会怎样,而是他不在会怎样。

有人嘲笑他编订的法律好像蜘蛛网,只能缠住那些落在网里的弱者,遇到富人和权贵就会被扯得粉碎。

但梭伦说:

“我制订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直道而行,人人各得其所。

”梭伦指向法治的改革获得成功不仅与其个人政治素质和魅力有关,也还依靠了雅典人当时已经比较尊重法律的民情。

——摘编自何怀宏《梭伦改革的两点启示》

材料二在王安石建议之下设立了一个叫做“明法”的新科,考试科目是律令、《刑统》大义和断案。

……凡应“明法”考试而被录取的,即由吏部列入备用的司法人员的名单当中,其名次且列在及第进士之上。

到十六年后,保守派的首脑人物司马光做了宰相,在科举方面首先废除了明法新科。

——邓广拓《王安石》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梭伦施行法治的特点。

你是否同意“他编订的法律好像蜘蛛网,只能缠住那些落在网里的弱者,遇到富人和权贵就会被扯得粉碎。

”这一看法?

并说明理由。

(10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设立明法科的直接意图。

依据材料概要分析梭伦改革和王安石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32.(20分)改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

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

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

食货志》

材料二(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魏书·

高祖纪》

请完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相似措施及其作用。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试题分析:

AB两项都不全面,阶级社会中的阶级对立,矛盾激化应该是政治经济两个方面的内容所造成的,所以排除AB两项而选择D项。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

走向民主化进程·

雅典的民主化改革的原因

2.A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

”体现了梭伦改革“折中”“中庸”的原则,兼顾贵族和平民的利益,因此A项正确;

BCD三项都与题干不符。

故选A项。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梭伦改革·

梭伦改革的特点

3.C

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是为了稳定统治秩序,维护统治。

梭伦改革把雅典引向了民主政治的轨道,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都起到了推动社会转型的作用。

所以答案为C项。

从题干商鞅重农抑商的政策“举以为收孥”可知②错误。

梭伦改革废除债务奴隶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故③错误。

梭伦改革、商鞅变法·

“解负令”、重农抑商。

4.C

雅典的公民大会是国家最高的权利机构,审议并有利决定一切国家大事,但C项中的司法权归民众法庭,所以这一项不正确,符合题干要求,故答案选择C项。

公民大会的职能

5.C

依据所学分析选项,A项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全面且与题意不符。

B项说法明显错误。

C项符合题意,雅典的民主政治是雅典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海洋文明的产物;

中国的专制统治也与中国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是大河文明的产物;

D民主与专政本身无好坏之分,关键是与社会发展是否相适应,故说法欠妥。

中外重大改革回眸·

比较认识

【原创理由】本题较注重考查学生结合现实史实分析历史的能力,试题以梭伦改革、商鞅变法为史料,旨在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历史概念,解答时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分析理解梭伦改革、商鞅变法。

6.D

梭伦改革的历史局限性是由他的阶级属性与时代的局限性决定的,他的改革带有中庸的特点,即是既保护了贵族的根本利益,也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所以改革带有不彻底性,故答案选择D项。

雅典的民主化改革

7.A

梭伦改革改革的内容之一是根据财产的多寡划分等级,不同的等级享有不同的权利,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是对梭伦改革的内容的叙述,故选A项。

历史上重大改革•梭伦改革•梭伦改革的内容

8.A

材料中强调的是依据劳和功给予赏,在战国时期对于那些靠着世袭获得权力和地位的贵族是一种打击,所以选A。

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政治措施

9.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准确理解与分析。

解题关键理解战国时期改革的本质特点是确立封建制度,新兴地主夺取统治权,其在政治上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君臣位置的更替,据此分析可知B符合题意,故选B。

商鞅等变法改革·

影响

10.D

商君“正度量,调轻重”是指统一度量衡,这主观上是维护秦国封建统治的需要,但在客观上有利于各地之间的经济交流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所以答案选D。

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商品经济

11.D

本题是材料选择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完整解读信息的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材料主要反映了宗室贵戚怨恨商鞅.这是由于商鞅采取了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所以选D.

历史上的改革回眸·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的内容

12.D

“薄恩礼,好生分”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陌生,而“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就使人与人之间相互防范、相互监视,从而造成关系紧张。

故答案选D。

A项是以军功的大小选官的制度;

B项是鼓励农耕的措施;

C项是加强思想领域里的控制。

ABC三项均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关。

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内容

【名师点睛】此题实际上是考查的商鞅变法的内容,主要是考查的什伍制度。

商鞅变法在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奖励耕织,封建重农抑商的政策此时确立。

在政治上实行县制,废除分封制;

在军事上实行军功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

商鞅变法是地主阶级为实现富强强兵而进行的一次比较彻底的封建化改革。

13.C

根据材料中“秦以牛田,水通粮,令严政行”可知,秦国采用了先进的牛耕技术,军粮水上运输极为便捷,法令严厉,行政效率高。

C项商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中并没有体现。

本题选C。

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14.B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相关知识的把握。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很明显不是根本目的。

C,D也不属于根本目的,且从C,D能够推断出B,秦国变法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因此B符合题意。

综上,本题选B。

目的

15.D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一般而言“迁都”的目的是很多的,但根本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加强统治、稳定政局之类的,材料中的“制御华夏”更能证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只能是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

16.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欲违父背尊”、“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等,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关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ABD三项的表述均与题干材料内容核心意思无关,排除。

进一步可知,C项表述客观,符合题意。

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古代中国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坚决性

17.B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材料中的“北境自染逆虏”不难看出是鲜卑族入主中原;

“征调赋敛,糜有止已”可见鲜卑族对汉族实行了残酷的剥削,由此看汉族与鲜卑族矛盾十分尖锐。

因此选B。

北魏孝文帝改革。

18.D

该题属于史料阅读型试题,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

本题材料有助于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说明当时孝文帝迁都的目的是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根据选项内容,故D项正确。

A是改革的客观效果;

BC不是根本目的,排除。

北魏孝文帝改革·

迁都洛阳

【名师点睛】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角度1:

平城角度:

气候恶劣;

生产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

地处偏僻,难以有效控制中原地区;

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

保守势力十分强大;

角度2:

洛阳角度:

交通便利;

农业生产发达;

长期处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

可以南下伐齐,实现南北统一;

角度3:

目的角度:

政治上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便于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和深化改革;

从平城方面看

从洛阳方面看

政治

洛阳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改革

有利吸收汉制,推进改革

经济

生产不能满足需要

地处黄河之南,农业生产发达,

军事

易受强敌“柔然”威胁,不利于控制中原

利于控制中原,并举兵南下征服较弱的“南齐”

地理

偏居塞上,气候恶劣,交通不便,难以经略中原。

交通便利,便于控制交通便利,乃历史故都

19.D

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依据所学可知,北魏官吏原无俸禄,中央官吏按等级得到战争中获得的财物和劳动人口。

地方官吏只要上交一定数量的租税和绢帛等实物,就可以任意搜刮百姓。

这造成官吏贪污腐败现象严重,社会矛盾尖锐。

为解决这一问题,484年,孝文帝下诏实行俸禄制,由中央按官吏级别统一发给俸禄,不得自筹。

所以应选D。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

20.D

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

依据所学及材料“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可知,D.孝文帝改革符合题意。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特点

21.D

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

最主要的是要站在今天中华民族的高度上来思考这一问题。

找准从今天的历史角度来看的依据是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

故选D。

改革的作用

【答案】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归纳、概括,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等,本题实际上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关内容——对均田制的认识。

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AC两项的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

D项的表述与题干意思不相关,而且不太符合史实,排除。

进一步可知,B项表述客观,符合题意,正确。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对均田制的认识

23.D

材料中的“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是解题的关键。

这句的意思是洛阳在中国的中原地区,孝文帝可以因此统治整个华夏,所以其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故答案选择D项。

中国古代的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24.C

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分化事权的办法,大量增设官员和机构,造成官员数量急剧膨胀和机构臃肿,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所以应选C。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背景

25.A

封建社会中期的变法运动能否成功,取决于变革势力的策略及与保守势力力量的大小对比,在北宋时期两次变法都是遭到了大地主的强烈反对,这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所以答案选择A项。

其他三项都不是主要的原因。

宋代的变法维新

26.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庆历新政”、“核心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A项,即属于核心措施,正确。

其余BCD三项都不是核心措施,不正确。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古代中国改革·

北宋庆历新政·

“整顿吏治”

27.B

联系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可知,“通有无、权贵贱,以平物价”的措施是市易法,所以应选B。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内容

28.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根据题干信息,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北宋王安石变法相关内容。

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B项的“青苗法、市易法”符合题干“以政府借贷方式收取一定的利息”要求。

而其余ACD三项不能够从总体上体现题干要求,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的相关内容

29.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司马光”、“彼设法争民,其害乃胜于加”、“本质意图”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AD两项不能成为“本质意图”;

C项表述本身错误。

进一步可知,B项表述正确。

北宋王安石变法·

司马光的态度

30.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材料信息“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可以看出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是热一把冷一把,即摇摆不定。

作为最高统治者,宋神宗态度的动摇不定,使变法的过程更加艰难和曲折。

这一过程,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

支持王安石,变法顺利进行──态度动摇,1074年王安石辞职──1075年,恢复王安石职务,继续变法──和王安石意见不一,1076年王安石再次辞职,法令陆续废止,王安石退居江宁至死。

故选B项。

A、C、D不符合题意。

统治者态度

31.

(1)特点:

注重法律制度建设;

强调中庸、平等的原则;

注重法律的延续性。

(4分。

答对其中2点得满分)

观点一:

同意。

理由:

法律保护贵族特权,贵族才能担任高级官职,平民权利受到较大限制。

观点二:

不同意。

改革打破贵族对法律的垄断,平民获得参与政权的权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逐步确立。

(6分)

(2)意图:

选拔变法人才。

(4分)

原因:

前者能顺应雅典民情而成功,后者因强大的守旧势力反对而失败。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一中“梭伦把他个人一度掌握的很大权力和权威用在了制订和落实法律制度上,他更注意的不是他在权位上会怎样,而是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