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政治史理科班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651040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71.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一政治史理科班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必修一政治史理科班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必修一政治史理科班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必修一政治史理科班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必修一政治史理科班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一政治史理科班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

《必修一政治史理科班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一政治史理科班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一政治史理科班复习提纲Word格式.docx

按照血缘,是兄弟关系(大小宗关系是相对的)

⑤意义:

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⑥与分封制的关系:

互为表里。

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表现。

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示意图

(大宗)嫡长子继任为天子

天子(大宗)嫡长子继任为诸侯

(小宗)余子分封为诸侯(大宗)嫡长子继任为卿大夫

(小宗)余子分封为卿大夫

(小宗)余子分封为士

(大小宗关系是相对的)

3.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王位和爵位的继承上实行世袭制,以嫡长子继承为特点,血缘维系的宗法制)、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王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了解秦的统一;

了解“始皇帝”的来历和秦朝的中央官制;

理解郡县制的建立和作用;

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一、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的背景:

秦的统一

1.根本原因:

秦经过商鞅变化,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综合国力超过六国;

2.时间:

公元前221年

3.六国灭亡顺序:

韩、赵、魏、楚、燕、齐

4.结果:

结束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二、秦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

内容:

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1.首创皇帝制

本质:

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中心

2.建立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

丞相:

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三公御史大夫:

副丞相,上传下达,监察百官

(1)内容太尉:

管理全国军务

九卿:

丞相之下有九卿。

九是虚指,相当于多个分管具体职责的部门

(2)中央官员之间的关系:

互相牵制,彼此配合

(3)隐藏的矛盾:

君权和相权的矛盾

3.在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改变西周的分封制,沿袭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

(1)内容:

把全国分为若干郡,郡下设县。

郡县的长官由皇帝亲自任命

(注:

郡县并不是秦朝开始设制的,而是春秋时期的晋、楚国。

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而

不是如先秦时期诸侯、卿大夫、士等地方上的长官一样世袭,说明此时我国开始由贵族政治

向官僚政治转变。

(2)作用:

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三、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进步性:

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对广大人民的统治;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2.局限性:

容易激化阶级矛盾,引起政局的不稳定,甚至瓦解;

明清以后,专制主义加强,阻

碍中国的近代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了解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理解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了解宋朝分割宰相权力的举措;

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

理解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讲述的是中央采取何种措施有效地管理好地方)

1.内容:

(1)汉:

初期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但封国有时会与朝廷对抗,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

国之乱”的基础上推行“推恩令”;

(2)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注:

今河北、山西、山东三省直属中央的中书省管辖,其他地区设行省。

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

在西藏设宣政院辖地,是我国对西藏直接管理的开始。

2.趋势:

中央权力不断地得到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地遭到削弱。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讲述的是君主一方面要发挥臣子、主要是宰相的辅助作用,另一方面又得采取措施防止臣子专权,威胁皇权。

措施中主要的思路是“分权”。

中书省:

决策或起草

措施门下省:

审议

(1)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尚书省:

执行,下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作用:

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三省制最上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2)宋初中央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相权扩大,后增设参加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

别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

君权不断地得到加强,相权不断地遭到削弱。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察举制:

汉代实行,依据品行(孝、廉);

2.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实行,依据出身、门第、血缘;

3.科兴制:

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隋炀帝开始设立进士科

意义:

①把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做官的垄断、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了解清朝设置军机处;

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1.废宰相,权归六部:

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裁中书省和丞相,权归六部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但大学士很少参决政事

过程明成祖时殿阁大学士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出现

2.设内阁明宣宗以后,大学士有票拟权,权力逐渐扩大

特点:

非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内侍机构

二、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1.原因:

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了皇权

康熙时,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

2.过程特点:

跪受笔录、传达诏令

雍正时,设军机处

意义: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三、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

1.积极: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的巩固。

2.消极:

从长远看,不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最终使中华文明走向衰落。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新增)了解梭伦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

了解伯里克利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繁荣的表现;

认识雅典民主政治对近代西方的影响。

一、古希腊的地理环境及民主政治的产生:

优越的地理环境,便于海外贸易→有利于形成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和平等互利的意识

海洋文明民主政治

小国寡民的奴隶城邦制→便于城邦内更多的人直接地参与政治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名称

时间

内容

作用

公民大会

五(四)百人议事会

公民陪

审庭

其它

梭仑

改革

前6世

纪初

财产多寡

最高

权机关

建立四百

人议事会

建立

废除债

奴制

奠定基础

克利

斯提尼

纪末

以地域划分为十个部落

继续扩大权利

建立五百

十将军委员会;

陶片放逐法

确立起来

伯利

克里

前5

世纪

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

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参加

最高司法和监察机关

发放工资

和“观剧

津贴”

达到顶峰“黄金

时代”

2.基本特征:

主权在民;

轮番而治;

法律至上;

直接民主

3.本质:

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的少数人的民主。

三、关于雅典民主制度的评价:

1.意义:

巩固了雅典的统治,在精神文化领域上取得了辉煌;

为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奠定

了最初的基础。

(议会制、选举制、比例代表制、任期制)

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的少数人的民主;

是小国寡民的产物。

广大的奴隶、妇女、外邦人享受不了到民主)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了解《十二铜表法》、公民法和万民法;

认识罗马法的作用

一、罗马法:

公元前6至公元7世纪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时期制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罗马法的发展概况

1.诞生阶段:

时间:

前5世纪中期罗马共和国时期

原因:

贵族法官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损害平民利益

习惯法→《十二铜表法》特点:

内容相当广泛,条文比较明晰

评价:

进步性:

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局限性:

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

(本质上仍保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2.发展阶段:

罗马共和国(公民法)---3世纪罗马帝国(万民法)

公民法→万民法公民法:

调整罗马共和国境内公民之间关系的法律

万民法:

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万民法代替公民法的原因:

随着罗马版图的扩大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万民法与公民法最大的区别:

适用范围的不同

万民法是罗马帝国境内的国际法)

三、评价

1.地位:

是欧洲历史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2.积极:

维系统治,影响后世。

维系统治:

①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②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这有利于调整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缓解社会矛盾。

影响后世:

①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重要影响(立法:

拿破仑《民法典》等;

司法:

陪审制度、律师制度、裁决有文字记录、没有证据不能定罪);

②近代资产阶级利用和发展了罗马法中的思想和制度,作为反封、推进资本主义的武器。

3.局限性:

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剥削和压迫。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和“光荣革命”;

了解《权利法案》和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了解1832年英国议会的选举改革;

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一、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背景: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并取得了胜利

革命爆发的原因政治:

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640年,革命爆发

经过

1688年,“光荣革命”:

资产阶级同旧贵族妥协的结果。

英国保留了代表封建残余势力的君主的原因,是此时资产阶级的力量还不够彻底地消灭封建势力,只得与其妥协,于是,有了“光荣革命”,并放弃了没有君主的共和制,确立君主立宪制。

1689年

二、确立的标志:

《权利法案》主要内容:

限制王权,保证议会权力(立法权、财政权等)

主要作用:

议会权力日益超过国王;

国王开始“统而不治”;

国的君主立制政体确立起来。

三、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

1.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形成:

1721年,沃尔波尔成为第一位首相

(2)成员间的关系:

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与首相共进退

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其实对议会负责

(3)内阁与议会的关系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得垮台,但首相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4)首相的权力:

掌握了立法权、行政权,实际上掌握了国家大权

2.1832年议会改革:

背景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兴起,

加强了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作用,促进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是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混合物

四、特点国王的产生、地位、权力君主统而不治

议会权力至上,首相实际上掌握了国家大权

实行责任制内阁

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了解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

理解美国联邦制及其国家权力结构

一、美国联邦制共和制确立的背景

必要性:

松散的邦联制严重束缚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二、1787年宪法的颁布:

(1)确立美国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的联邦制国家

(2)规定美国国家权力“三权分立”的共和制

①立法权属于国会,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②行政权归总统,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每届任期四年;

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

总统对宪法负责,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但国会复议时若以三分之二多数再次通过,即为有效;

总统有权提名任命政府高级官员;

总统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但须得到国会的批准方可生效。

③司法权由最高法院掌握,对法律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

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提名,参议院批准,除非犯罪,终身任职。

2.原则:

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联邦制原则

三、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价

1.地位:

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民主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巩固国家政权

2.进步性

维护了独立战争的成果,给美国带来长久的稳定和繁荣。

允许奴隶制度的存在;

3.局限性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享受与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

没有真正地解决人权问题。

美国国家权力中心在总统。

四、美国民主共和制的特点权力运行体现“分权制衡”原则、联邦制原则和民主原则。

美国实行共和制而不是君主制是与其历史背景相关的。

附:

1.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同:

性质相同,即国体相同,都是资本主义国家

异:

英国君主立宪制

美国总统制共和制

国家元首称谓

国王

总统

国家元首产生方式

世袭

选举

国家元首地位

虚君,无实权

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

国家权力中心

议会

政府产生方式

议会多数党

总统任命

国家元首、议会、政府的关系

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当议会通过对内阁的不信任案时,内阁就得倒台,但首相也有权提请国王同意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总统对宪法负责而不对国会负责,总统和议会分权又制衡

3.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的区别:

国家元首是一个国家统一的象征,对外代表国家,我国国家元首指国家主席,英国是国王而非首相;

政府首脑,则指行政权归属于谁,我国指国务院总理,而英国是首相。

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了解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了解德国统一;

了解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理解西方代议制民主政治及其表现形式(新增)

一、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民主共和制

1.背景:

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2.确立标志:

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立法权属于议会,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内容行政权由总统掌握。

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对议会负责。

总统是国

家元首、行政首脑和军队最高统帅。

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

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二、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19世纪时,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德国的统一统一方式:

普鲁士宰相俾斯麦通过三次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完成统一

完成:

1871年初,德意志帝国建立。

2.确立的标志: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1)内容:

①规定德意志帝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

普鲁士在帝国中占有统治地位。

②确立德国君主立宪政体:

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

宰相主持内阁,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

议会是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

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方能生效。

(2)特点:

君主为实,立宪为虚。

对德意志帝国宪法的评价:

1.积极性:

促使德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很快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2.局限性:

因为是普鲁士通过三次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完成德国的统一,使统一后的德国保

留了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三、西方代议制民主政治及其表现形式:

(1)基本特点:

①具有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的议会。

议会由议员组成,议员由普选产生。

国家重大立法

和重大决策都须经议会讨论并经多数通过,议会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

②代议制是一种间接的民主形式。

由于各国的政体不同,议会在国家政权组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所不同。

由于议员职责重大,这就要求议员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参政、议政的素质和经验。

③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权力之间制约平衡,防止了专制独裁和官僚腐败,提高了行政效率,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④实行资产阶级的政党政治,即必须由在议会选举或大选中获胜的政党领袖来出任总统或总理、首相,并以本党人员为主组成内阁,政府在执政期间坚决执行本党的意志与政策。

政党政治的主要内容是议会斗争,各党通过对议席的争夺,来实现本党代表的利益集团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2)历史作用:

它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意志,从法律上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成果。

它是对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否定,表明国家权力归于由公民选举产生的议会掌握。

它对于人类世界民主化进程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作用。

(3)表现形式:

主要有君主立宪制与民主共和制两种形式。

君主立宪制:

典型代表:

英国国王统而不治,议会权力至上,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

德国皇帝权重,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

民主共和制:

议会制共和制(典型代表: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总统制共和制(典型代表:

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鸦片战争

了解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主要史实;

了解《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并认识其影响。

一、鸦片战争:

英→中

英:

工业革命基本结束,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1.背景中:

处于封建社会的危机,危机四伏

2.原因

根本原因:

英国为了开中国市场,把中国变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

第一阶级:

1840.6--1841初,广东海面→天津白河口

3.经过

第二阶级:

1841.初→1842.8强占香港岛→东南沿海→镇江(海龄)→南京下关

中国战败,根本原因:

落后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割地:

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4.结果赔款:

2100万银元,严重加重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负担

签订《南京条约》开埠: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东南沿海港口城市,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市场,沦为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协定关税:

破坏了关税主权。

消极:

①主要矛盾的变化:

由地主与农民的矛盾转变为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但更主要的是外国侵略者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②革命任务的变化:

由反对封建地

5.影响主转变为反封反帝的双重任务,中国进入了旧民主革命时代。

③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积极:

①促使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准备了一些条件;

②促使部分爱国知识分子如林则徐、魏源开始觉醒,寻求救国道路。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中

1.根本原因: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广州→天津(1856--1858):

签订《天津条约》

英法火烧圆明园

2.过程及结果天津→北京(1858-1860)

《北京条约》

美俄趁火打劫,俄国乘机强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3.影响:

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所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加深了。

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关系:

根本原因:

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

的延续和扩大影响:

都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定都天京;

理解《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一、起义爆发的背景(原因):

天灾人祸

1.(根本):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导致民族和阶级矛盾激化

2.(主观):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宣传“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二、起义的过程:

1.兴起:

1851.1,金田起义

2.正式建立政权:

1853,定都天京(南京)

3.开始衰落:

天京变乱,1856年

4.失败:

天京保卫战。

1864年,天京陷落

三、历史作用

1.提出标志着古代中国农民起义最高峰的《天朝田亩制度》:

(1)时间:

1853年,定都天京以后;

具体内容:

土地分配、产品分配

(2)内容核心内容:

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封建农民土地所有制;

核心思想:

平均主义;

(3)目的:

建立“四有二无”(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

处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4)评价:

①进步性:

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

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标志着古代

中国农民起义的最高峰;

平均分配土地,有利于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体现了男女平等的思想。

②局限性:

产品平均分配严重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绝对的平均主义严重脱离实际,根

本无法实现。

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指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所有;

所谓最高峰,并不指太平天国的规模,而是指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完整地表达了农民斗争的要求;

体现男女平等的思想,指不论男女平均分配土地,事实上如考试、入仕均体现这一点;

绝对的平均主义主要体现在产品平均分配这一方面。

2.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

(1)时间、主持人:

1859年,洪仁玕

政治:

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

(2)内容经济:

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

文化:

开设新式学堂

进步性:

是中国人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是后期的政治纲领

(3)评价

局限性:

迫于当时形势,也得不到农民阶段的支持,未能实行。

3.反对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加速了其灭亡的步伐;

4.反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打击了西方列强吞并中国的野心;

5.对后来反帝反封有深远的影响。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1.(主观)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思想上,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