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学》学习重点电子教案.docx
《《学校体育学》学习重点电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体育学》学习重点电子教案.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校体育学》学习重点电子教案
《学校体育学》复习重点
绪言
前身为从苏联引进的《体育理论》。
1988年11月,教育部明确规定把《体育理论》课程分为体育概论和学校体育学等课程,并将《学校体育学》列为体育教育专业主要课程之一。
学校体育学是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是培养各级体育师资,组织和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
学校体育学教材的基本内容含4篇16章。
篇名:
学校体育概论、学校体育教学、学校课外体育、学校体育管理。
第一章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我国学校体育的沿革
一、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简况
奴隶社会文武合一。
夏代:
校、序、庠;商代:
大学和庠;西周:
国学和乡学。
时称“学在官府”,教育内容是“六艺”。
西周以后,变为“学在四夷”。
封建社会教育内容为儒家“四书”、“五经”为主,教育思想重文而轻武。
唐代实行文举、武举分开的科举制度,宋代开始兴办武学,文武教育分途。
二、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形成与发展概述
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前为我国近代体育时期。
洋务运动兴办的西式学堂推动西方近代体育在我国传播。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为代表的维新派提倡西学,首次提出了在学校中必须德智体三育并重的思想。
清政府1903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各级各类学堂设立体操科并规定学时,结束了学校教育中基本没有体育的历史。
辛亥革命后学校体育“双轨现象”。
五四时期教育思想空前活跃。
毛泽东1917年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对我国体育及学校体育现状作了深刻的分析和尖锐的批评,对体育的意义、锻炼的原则等诸多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德智体三育并重。
恽代英作《学校体育之研究》。
1922年《壬戊学制》标志军国民主义的没落。
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分布,正式将“体操科”改为“体育课”,内容和方法有了更新。
师资培养有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和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
1927年中国出现两种政权:
南京政府1940年3月公布了《各级学校体育实施方案》,是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全面的学校体育实施方案。
苏区学校体育受到重视,1941年创建延安大学体育系。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可分四个阶段:
(一)初创阶段(1949-1957)
1950年和1951年毛泽东两次作出健康第一的指示。
1951年8月,政务院发出“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
1953年毛泽东将“身体好”作为三好学生的第一条。
1952年教育部设立体育处,国家体委设立群体司学校体育处。
同年,教育部和国家体委联合颁布《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
教育部于1952年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计划》中正式规定,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二年级均开设体育必修课,每周2学时。
1953年教育部组织翻译苏联十年体育教学大纲向全国体育教师介绍,1957年出版了中、小学体育教学参考书。
国家体委于1954年参照苏联模式制定并公布《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劳卫制),1952年创办上海体育学院,此后先后办6所体育学院,11所体育学校和中等体专,在38所高等师范院校设立体育系科。
(二)曲折发展阶段(1958-1965)
“大跃进”和三年经济困难削弱了学校体育。
1962年党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使学校体育重新步入正轨。
1961年编辑出版了中小学体育教材,明确提出学校体育应从增强学生体质出发的指导思想,把教材分为基本教材和选用教材。
1964年开始试行《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
(三)严重破坏阶段(1966-1976)
(四)改革开放,新的发展阶段(1977年至今)
1.管理机构:
1977年教育部设立体育司,国家体委恢复学校体育处。
2.法规制度:
1979年在扬州召开“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
同年10月教育部和国家体委联合下发《高等学校体育暂行规定》(试行草案)和《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
1990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颁布《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国家教委还分别制定大、中、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1992年起在全国9省市试行初中升学考试体育,1998年在全国试行。
3.科学研究:
相继成立中国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和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研究会等学校体育科研机构,创办《中国学校体育》和《体育学刊》等杂志。
1983年在苏州召开“首届全国学校体育论文报告会”并召开多次。
4.体质调研:
1979年对16个省市20多万学生进行体质调查研究,1985年再次对28个省、市、区的50多万7-22岁学生进行了体质和健康的调查研究。
初步掌握了我国青少年儿童的体质状况、特点和规律。
此后,1990年、1995年和2000年进行了大规模体质测试。
5.大纲教材:
1978年重新制定并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
1987年进行修定。
1993年颁发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
现行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是在2000年颁布的。
近年来还在进行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改革尝试,《体育》课现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程。
6.课外体育:
目前全国已有26000多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并在270多所中学进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
50多所高等学校试行高水平运动队训练。
1990年修定并颁布《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7.体育师资:
发展较快。
1980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评选千名优秀体育教师活动,1990年举办全国农村千名优秀体育教师的评选活动。
8.场地器材:
有所加强。
1990年国家教委印发《中、小学体育器材设备配备目录》。
第二节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
一、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主要特征(3个方面)
(一)社会主义方向性特征:
学校体育必须紧扣学校教育总目标,担负起一部分教育职能。
(二)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征:
学校体育在管理决策和具体措施上,要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
(三)学校体育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特征。
二、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6个方面)
(一)学校体育目标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已经突破单一的生物体育观,向着生物、心理、社会三维体育观转变,从而引起学校体育认识上的巨大变化。
促使人们对学校体育目标的追求也越来越广泛。
其目标概括说,有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目标;教养的目标;教育的目标;竞技的目标;娱乐的目标;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目标等。
(二)学校体育向着追求阶段效益和长远效益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随着终身体育思想的确立,学校体育也向着阶段效益和长远效益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与爱好以及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身体娱乐的能力、体育欣赏的能力以及体育意识的培养。
(三)学校体育向着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健康教育是以传授健康知识、建立健康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
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已成为我国学校体育整体改革的发展方向。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确立。
(四)学校体育逐渐向整体化方向发展:
学校体育包括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两部分,过去对体育课研究较多,对课外体育不够重视。
近年来重视从全面育人和终身体育的目标出发,强调学校体育的整体性。
(五)学校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向多样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教学方法向发展个性,培养兴趣,“学法”的方向发展,初步建立了综合的体育教学方法体系。
近年来引进了许多新的体育教学方法,如发现法、程序法等。
(六)学校体育管理逐渐向科学化方向发展:
目前基本建立健全了学校体育的组织领导机构。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学校体育的法规,如《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大、中、小学《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
第二章学校体育的功能与目标
第一节学校体育的功能
一、概念:
学校体育功能是指学校体育所发挥的有利作用或效能。
二、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
强身健体是学校体育最主要的本质功能。
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
(一)提高大脑的工作能力:
(二)促进有机体的生长发育:
对青少年的骨骼和肌肉均有良好影响。
(三)提高人体功能:
能使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等的功能得到改善。
(四)调节人的心理:
(五)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
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提高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
三、学校体育的一般功能,5个方面
(一)教养功能:
教养是指使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科学概念和规律,并有相应的实践能力、包括知识、技能和技巧。
体育过程中的教养功能就是使学生懂得有关体育的知识,掌握体育运动的技能和技术,传授经过选择的体育文化。
(二)教育功能:
教育指使受教育者按一定的目的形成特定的个性品质,包括世界观、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情操、美感等。
其表现为通过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意志品质与道德作风的培养。
(三)促进个体社会化功能:
个体社会化即人的社会化,社会化是一个人学习他所属的社会中的人们必须掌握的生活技能、行为规范和价值体系,以取得社会生活适应性的过程,亦即由生物的人变成社会的人的过程。
体育能教导基本生活技能;教导社会规范,发展人际关系;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对促进个体社会化有利。
(四)美育的功能:
(五)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功能:
人的个性即个体独特的社会性。
学校体育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具有其他文化课无法比拟的优点。
健康的身体是良好个性形成的基础。
四、学校体育本质功能与一般功能的关系
第二节学校体育的地位
一、学校体育与全面发展教育
全面发展教育是指为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而实施的德育、智育、体育等多方面的教育。
学校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毛泽东论全面发展教育与体育的关系。
(一)学校体育与德育:
学校体育不仅可以健身,而且可以育德。
体育具有培养道德品质的较好条件。
(二)学校体育与智育:
学校体育为智力开发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是一种增强智力的手段。
体育锻炼能保证大脑能源物质与氧气的充足供应,有利于提高大脑皮层细胞活动的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以及分析综合能力,为智力发展创造良好的生理条件。
(三)学校体育与美育:
体育可使学生身体各部分的骨骼和肌肉得到均衡、协调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形体美、动作美、姿态美、仪态美、心灵美,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学校体育与全民健身
(一)学校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地位和意义:
青少年的体质水平是一个民族素质水平的象征和标志。
他们在学校期间正处在长身体的关键时期,抓好了学校体育工作,为他们从事终身体育锻炼,维护自己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
终身体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进行的身体锻炼和所受到的各种体育教育的总和。
终身体育是在现代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要为终身体育打好体质基础;二是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三、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
健康的定义。
学校体育的主要目标也是通过体育活动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的体质。
因此,学校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在增进学生的健康方面是相一致的。
四、学校体育与竞技运动:
要达到竞技运动的高水平,就要从少年儿童抓起,进行长期的系统训练。
因此,学校体育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摇篮。
第三节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
一、学校体育目标的一般概述:
学校体育的目标,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学校体育实践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它是学校体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学校体育的目标结构由条件目标、过程目标和效果目标3方面组成。
条件目标是指为实施学校体育目标所必须的主客观条件。
过程目标指在一定的阶段里,学校体育目标实施的经过或发展的经历。
效果目标是实施学校体育目标的最终效果。
学校体育目标也有一定的层次。
二、确定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理论依据
(一)社会的需要:
社会的需要主要指社会经济;政治、科学文化的发展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
是确定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依据。
(二)学校体育本身的功能:
学校体育功能已从单一功能发展到多功能,主要有健身、增强体质的功能;教育的功能;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美育的功能;娱乐的功能等。
(三)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是确定学校体育目标的生理、心理依据,它反映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作为学校体育主体的客观需要。
三、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
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质,使其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具体效果目标是:
(一)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学生体质。
(二)掌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四)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为国家培养输送体育后备人才。
四、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与要求
(一)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
通常包括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课外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也称为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两大组织形式。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教学计划开设的必修课。
课外体育活动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组织形式。
(二)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
1.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
这是我国教育的性质和制度所规定的,也是学校体育的主体所决定的,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2.以整体观开展学校体育工作:
是系统工程。
首先要坚持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其次要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第三是要与健康教育、卫生保健工作相结合。
3.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学习与创新的关系。
4.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5.加强学校体育的教学、科学研究。
6.要保证必要的物质条件。
7.加强领导,科学管理。
第三章体育教学目标、过程和基本规律
第一节体育教学特点和目标
体育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与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技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发展运动能力,培养思想品德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之一。
一、体育教学特点
(一)学生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
由此达到促进身体发展,增强体质。
(二)体育教学组织的多变与复杂。
(三)体育教学中人际交往频繁。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四)有利于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品德教育。
有利于将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活动过程中付诸实施。
二、体育教学目标(任务)
(一)体育教学目标及特征
体育教学目标是指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师生经过努力所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的标准、规格或状态。
它是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并决定着体育教学的方向。
教学目标不同于教学任务。
(二)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依据
1.学校体育目标与体育课程标准2.体育教学的本质特征与功能
3.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4.实际条件与可能
(三)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要求
1.反映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2.教学目标应具有整体性
3.体育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尽可能量化
4.体育教学目标应具有一定的弹性
(四)体育教学目标的结构与内容
1.结构:
是一个多层次网络系统,可分总目标、大目标、中目标和小目标等。
2.内容:
依据学校体育总目标,体育教学目标的内容包括3个方面:
(1)掌握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体育技术、技能方面的目标(三基教育);
(2)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方面的目标(增强体质);
(3)培养良好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目标(思想教育)。
(五)我国现阶段的体育教学目标:
向学生传授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体育技术、技能,促进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使其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各学段的具体效果目标(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
第二节体育教学过程
一、概述
(一)体育教学过程的实质与特点:
认识过程包括认识与实践两个基本方面。
体育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认识对象特殊-间接知识经验;认识条件特殊-教师指导;认识任务特殊-教养、教育、发展三大任务),又是特殊的实践过程(实践目的特殊-丰富感性经验;实践环境特殊-体育课堂教学;实践方式特殊-预先精心设计)。
体育教学过程是一种系统运行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通过确定目标、激发动机、理解内容、进行身体反复练习、反馈调控与评价等环节组成。
(二)体育教学过程的概念:
指为达到体育教学目标所进行的体育教学程序*。
二、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5个要素:
教师(起主导作用的要素)、学生(学习主体-自我完成作用、能动作用、制约作用、评价反馈作用,是根本要素)、体育教材(知识信息的载体,分为显性教材和隐性教材两大类,是最具实质性的要素)、传播媒介(物质要素)和教学目标(不可缺少的要素)。
5要素的反馈联系。
三、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体育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
1.社会制约性规律;2.认识规律(感知、思维、实践三环节紧密结合);3.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4.教与学辩证统一的规律;5.教育、教养与发展相统一的规律;6.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相统一的规律;7.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基本要素合力的规律;8.体育教学过程的控制与反馈规律
(二)体育教学过程的特殊规律
1.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
动作技能的形成通常分成三个阶段:
即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和巩固与运动自如阶段。
2.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
运动时机体变化是反应与适应过程。
形成四个阶段:
工作阶段、相对恢复阶段、超量恢复阶段和复原阶段。
图示。
3.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
在反复练习与休息过程中,学生的生理功能的变化也有一定的规律性:
从一节体育课看,呈上升-稳定-下降的趋势(曲线)。
学生情况、教学内容和与组织的不同,这条曲线有一定差异。
图示。
第四章体育教学内容与手段
第一节体育教学内容的概念与意义
一、概念与意义
体育教学内容是反映为达到体育教学目标而选用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体系。
通常集中体现在国家颁发的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学大纲和体育教材中。
体育教学大纲是根据国家教育计划所制订的纲要式的体育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具体规定体育教学内容的方向、目标、范围、体系、各类教材的比重以及教学要求和考核办法等。
是编写体育教材、实际教学以及考核、评价教学质量的直接依据。
体育教材是根据体育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按年级分项编写的各项教材的具体内容和组织教法与要求的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
体育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师教学的直接依据。
二、回顾与借鉴
第二节我国现行学校体育教学大纲
一、结构:
现行体育教学大纲结构由说明(包括目的、任务、原则、分类等)、大纲本文(含基本内容和选用内容)和附件(含考核项目、成绩评分、器材设施)3部分构成。
二、编选体育教学内容的原则(6条)
(一)教育性;
(二)适应学生身心特征;(三)实用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五)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相对统一的基本教材与比较灵活的选用教材相结合;(六)教学内容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内容相结合
三、教材纲要体系
(一)体育教材的分类方法:
中学采取理论与实践、身体素质练习和运动项目交叉的综合分类方法。
教材内容分为基本教材与选用教材。
基本教材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
小学相类似。
(二)教材比重:
指各类教材的教学时数与教学总时数之比。
确定教材时数比重应考虑的要求(因素):
作用、难度、数量。
各项教材时数=总时数X该项教材的比重
(三)教材内容的排列方式:
是指某一类教材在多年的教学时间中排列的方法与形式。
有直线排列(某项教材内容排过以后基本上不再重复出现)、螺旋排列(某些教材在各年级反复出现)、混合排列(也叫综合排列,以上两种结合)3种。
(四)男女生教材的处理方法:
有两种:
合编分注和分别编写。
四、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
1992年由国家教委正式颁发,是编写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进行体育课教学、评估和管理的依据。
第三节我国现行各级学校体育教材
体育教材可以分为教师用书和教科书两种。
后者也叫体育课本,供学生和教师共同使用。
一、小学体育教材的特点:
小学体育教学的基本目标是使学生打好身体、运动能力和良好品质等方面基础,培养对体育的兴趣。
教材包括:
体育与卫生保健常识;游戏;基本运动;韵律活动和舞蹈;基本体操;小球类和民族民间体育7项。
二、中学体育教材特点:
包括体育基本理论知识;跑、跳跃、投掷;体操;球类;韵律体操和舞蹈;民族传统体育和发展身体素质练习7项。
三、高等学校体育教材特点:
具有较大的选择性和职业特点,并强调掌握提高运动能力和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手段。
有基础课教材、选项课教材、选修课教材和保健课教材等。
第四节体育教学手段
一、体育教学手段的概念与意义:
广义的体育教学手段包括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一切组织与技术措施。
狭义的体育教学手段特指为达到体育教学目标所运用的物质方面的场地、器材、仪器、设备等。
二、体育教学手段的分类:
丰富多样,有多种分类方法:
按教学手段的时代性特征划分,有传统型和现代型;按教学实践中运用的经常性特征划分,有常规型和专门型;按各种手段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不同划分,有视觉型、听觉型、视听型和综合型等4种。
此外有固定型和可动型;硬件和软件等。
三、体育教学手段的运用
(一)基本模式:
辅助式和直接式2种。
(二)手段的安排与运用
1.体育场馆、游泳馆的安排与运用
2.体育器材的安排与使用
3.体育教学图表的设计、安排与使用
4.现代教学手段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有演播法(提示、播放、讨论、小结和作业)和插播法(提示、播放、讲解、播放、讨论、小结)两种。
第五章发展学生的体能
第一节发展体能的概述
一、概念:
体能是指有机体在运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主要包括身体基本运动能力(简称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两方面。
二、意义:
体能是体质的主要组成部分,发展学生的体能,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学校体育区别于其他教育活动的显著标志。
三、特点:
以运动动作实践为基础;必须科学地安排生理负荷;内容与方法要具有全面性和多样性;必须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机体适应性和超量恢复规律。
四、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的关系:
运动能力是身体所表现的运动形态,身体素质是提高运动能力的基础。
第二节发展体能的生物学基础
一、遗传变异对体能发展的影响:
遗传一般是指亲代的性状在下代表现的现象。
变异是同种生物世代之间或同代不同个体之间的性状差异。
人的形态、机能及素质的发展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
发展体能可以适当地调节人体遗传的过程。
二、生理生化基础:
新陈代谢
三、阶段性特征:
身体素质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波浪性和阶段性,分为快速增长期、慢速增长期、稳定期和下降期。
并有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
第三节发展体能的原则(4条)
一、全面性原则:
使学生通过从事各种身体活动,促进身体形态、功能、体能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要求:
既要全面发展,又要突破薄弱环节;正确处理发展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的关系;合理选择内容。
二、适量性原则:
科学适量地安排运动负荷的量和强度,使学生承受恰当的生理负担。
要求:
根据课的目标、教材性质、课的类型和学生特点安排课的生理负荷;正确处理生理负荷的量与强度的关系;正确处理生理负荷的表面数据与内部数据的关系;使学生具备自控与检测负荷的方法和能力。
三、持续性原则:
注重各学期、各学年和各段发展体能的持续性。
要求:
持之以恒;合理间隔。
四、健康性原则:
发展体能要以健康为前提,有利于促进学生身体正常发育,促进健康,养成良好身体姿势和健康卫生习惯。
要求:
全面理解和贯彻教学大纲;加强学生健康意识的培养和教育;把健康教育贯穿于体育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