庇山矿隐蔽致灾报告1220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645924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286.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庇山矿隐蔽致灾报告1220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庇山矿隐蔽致灾报告1220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庇山矿隐蔽致灾报告1220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庇山矿隐蔽致灾报告1220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庇山矿隐蔽致灾报告1220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庇山矿隐蔽致灾报告1220Word文件下载.docx

《庇山矿隐蔽致灾报告1220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庇山矿隐蔽致灾报告1220Word文件下载.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庇山矿隐蔽致灾报告1220Word文件下载.docx

X

Y

A

3790250.00

38385300.00

L

3791090.00

38389300.00

B

3790575.00

38385950.00

M

3790900.00

38389520.00

C

3790735.00

38386325.00

N

3790215.00

38389350.00

D

3791265.00

38387070.00

O

3789950.00

38388980.00

E

3791420.00

38387175.00

P

3789915.00

38388840.00

F

3791585.00

38386875.00

Q

3789770.00

38388625.00

G

3792015.00

38387385.00

S

3789535.00

38387855.00

H

3792100.00

38387570.00

T

3789495.00

38387523.00

I

3791310.00

38388410.00

U

3789380.00

38387140.00

J

3791125.00

38388850.00

V

3789450.00

38386500.00

K

3791150.00

38389120.00

W

3789640.00

38386000.00

共有22个拐点圈成,开采深度283~-700m,限采一8、二1煤层

2.2自然地理

(1)地形地貌

井田属低山丘陵地带,主要由狼牙山和庇山组成。

区内在庇山、狼牙山出露有三叠系、二叠系地层,其余大部分地区老地层出露零星,多被第四系粘土夹砾石层及坡积物覆盖,F6断层以东拗陷区沉积有巨厚层新生界沉积物,650孔揭露厚度639.58m。

全区地势北高南低,最高点庇山为486.99m。

(2)水系

本区属淮河流域,汝河水系,流经矿区边缘的荆河、杨寨溪沟、水泉河,均自北向南东注入汝河,流量随季节性变化,具有暴雨剧增旱季锐减的特点。

本区最高洪水位标高为+280m。

大张水库位于矿区西南部,是庇山矿区所属范围内最大的地表水体,其最大库容量为150×

104m3,平均为70×

104~80×

104m3,占地面积300亩。

近年来季节性连续干枯,荆河为其最主要的补给来源。

陆浑灌渠由南部绕向东南,是区内最大的人工水系,只在天气干旱时放水,经庇山煤矿防渗漏处理后对矿井影响不大。

区内还有规模较小的地表水7个,一般呈串珠状或零星分布,季节性变化较大,对矿井开采没有影响。

(3)气象

本区属大陆性半干旱气候。

据汝州市气象站1957~1984年观测资料,年平均气温14.2℃,最低气温-18℃。

历年平均降雨量653.7mm,年最大降雨量1170.9mm,最小降雨量332.8mm,大气降水集中在7、8、9三个月,历年平均蒸发量1834mm,年最大蒸发量2250.4mm,年最小蒸发量1421.1mm。

年平均绝对湿度12.6mba,平均相对湿度67.2%。

本区夏季多东南风,冬季西北风,最大风速24m/s。

冻土期从当年11月至来年3月,最大冻土深度18cm。

(4)地震

根据汝州市志记载,1809年夏地震,汝水溢,伤人无数。

1827年3月23日曾发生过地震。

经国家地震局河南省物测队鉴定,前一次地震烈度小于Ⅵ度,后一次为有感地震。

1972年5月开始对地震进行系统观测,在1972年12月2日和1973年12月1日各发生一次地震,基本烈度为1.2~1.3度。

据国家地震局编制的地震烈度区划图(见图2-2河南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本区属Ⅵ度地震烈度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1995年至2013年19年间汝州、郏县、禹州三地发生28次地震,震级一般2.1~3.5级,最大4.7级。

图2-2河南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

2.3煤矿生产情况

2.3.1矿井水平、采区生产现状

矿井采用斜井立井综合开拓,单水平上、下山开采,水平标高为-50m水平,-50m标高以上为一采区,-50~-320m为二上采区,-320m标高至井田深部边界为二下采区。

一采区2007年正式生产,二下采区各安全生产系统于2015年10月全部形成。

矿井掘进分为掘进机掘进和放炮掘进,采煤方法全部为走向长壁式综合机械化采煤,回采方向为后退式,顶板管理为全部跨落法。

目前,矿井布置有两个采煤工作面,分别为二12-12060采面和二1-12051采面。

2.3.2矿井各大生产系统情况

1.矿井通风系统

矿井通风系统为三进一回,主、副斜井和乘人斜井(即原回风斜井)进风,回风立井回风,中央分列抽出式通风。

回风立井装配2台FBCDZ-10-No31型对旋轴流通风机,每台风机配2台专用防爆电机,功率400kW,电压6kW,一台工作,一台备用。

风机额定风量为8400~11880m3/min,额定负压为1150~3800Pa,目前风机双级运行,风叶角度-5o,进风量8448m3/min,负压2219Pa。

目前完全能够满足矿井生产需要。

2.提升运输系统

主提升:

主斜井斜长810mm,倾角26°

,断面11m2,铺有800mm宽大倾角高强皮带,提升高度325m,电动机:

YB2400L-4,N=450kW,运输能力为230t/h,最高运转速度3.15m/s,运转正常,能够满足矿井生产需要。

副提升:

副斜井斜长810m,目前兼作运料及运送人员的副斜井配备双滚筒2JK-3.0×

1.5/30E绞车,双钩串车提升,采用XRC15-6/6型人车运人,1吨矿车运料,铺设30kg/m轨道,轨距600mm。

乘人斜井猴车:

从井口到-50m标高,设计长度880m,平均-25°

计划2014年11月份开始安装,一部猴车于2014年12月底投运。

3.矿井排水系统

矿井排水系统为两级,一级从-630m泵房排水到-50m中央泵房,二级从-50m排水到地面。

井底-50m中央泵房中央泵房安装有2台D280-65×

6型水泵和2台D450-60×

7型水泵,-50m水仓容积2350m³

,有四趟排水管路通至地面;

-630m泵房安装4台MD420-96B×

9型高扬程离心泵,-630m水仓容积3300m³

,两趟排水管路沿回风下山直接排至-50m标高中央水仓。

4.供电系统

矿井生活区有35kV变电所一座,双回路供电,一回路引自汝州市电业局范集变电站,另一回引自杨庄变电站,正常情况下两回架空线路分列运行。

35KV变电站已安装两台SZ11-10000/35,10000kVA主变压器,正常情况下,两台主变一台工作,一台备用。

5.矿井监测、监控系统

监测监控系统选用煤科总院常州自动化研究院研发的KJ95N监测监控系统,2011年下半年对该系统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符合上级有关规定和标准,监测范围能够覆盖全矿井。

6.矿井通讯系统

通讯联络系统于2010年11月份进行升级改造,选用苏州市山友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的CR-95D型数字触摸屏调度机,交换机装机容量320门,已安装300门,现使用130门,可扩展1000门,电话录音、强插、强拆等功能正常,电话录音可存储1年。

目前该系统辐射整个矿井,稳定可靠。

7.人员定位系统

矿使用的井下人员定位系统是杭州创联生产的KJ222A煤矿人员定位系统,系统主、备机设在矿井办公楼调度室内,本系统已运行3年多时间,系统性能稳定。

2012年5月9日,经集团安监局验收合格,现运行正常。

8.矿井压风系统

现在矿井压风机房安装3台SRC-180A型和1台SRC-330A型空压机,SRC-180A型空压机额定排气量22m³

/min,排气压力0.8Mpa;

SRC-330A型空压机额定排气量为40m³

/min,排气压力1.0MPa。

正常生产2台工作,2台备用,两台总供气量为62m³

/min,压风主管路为主井与风井两条管路并列向全矿井供风,可以满足井下生产需要。

9.供水施救系统

在风井口设200m3静压水池两座,做为井下供水水源。

供水管路为¢108mm管路,分别由主斜井和乘人斜井入井,每50米设有一个闸阀,支管路为2吋钢管,每50m设1个小闸阀供水,井下各巷道内均有水管,构成了全井下供水网络。

10.紧急避险系统

矿井永久避难硐室设在-200m片盘内,与采区皮带下山相连,生存室净高3.5m、净宽4.0m,空间能够满足需要。

采掘头面超过1000m的巷道均设置临时避难硐室;

职工佩戴自救器防护时间均为30分钟,并定期进行检验。

2.4地层及煤层

2.4.1矿区地层

本区为丘陵地形,基岩为第四系所覆盖。

据钻探工程和生产矿井揭露,地层由老至新依次为寒武系上统崮山组(∈3),石炭系上统本溪组(C2b)、上统太原组(C2t),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下石盒子组(P1x)、上统上石盒子组(P2s)、石千峰组(P3sh)、三叠系刘家沟组(T1l)、二马营组、延长组以及新近系和第四系,现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1.寒武系(Є)

上统崮山组(Є3g):

灰、深灰色,微带肉红色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局部见紫红色条带,厚层状,间夹泥灰岩、铝土泥岩薄层。

发育缝合线构造。

底部具细鲕状结构。

本组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厚94~189m。

2.石炭系(C)

(1)上统本溪组(C2b)

浅灰色、灰绿色,局部深灰色、紫红色铝土泥、铝土岩,夹砂质泥岩及不稳定薄煤层。

鲕状结构,含较多黄铁矿结核,致密块状。

厚0.77~7.33m,平均6.58m。

与上寒武统崮山组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

(2)上统太原组(C2t)

即含煤地层第一含煤段,底界止于铝土泥岩层顶面,顶界止于L8灰岩或L8灰岩上部黑色泥岩顶面。

厚33.51~59.47m,平均41.27m。

本组依据岩性组合分为:

①下部灰岩段

由L1~L3三层深灰色生物碎屑泥晶灰岩、砂质泥岩和薄煤层(一1、一2、一3)组成。

L1、L2发育较差,局部相变为泥灰岩或砂质泥岩取代,L3灰岩较稳定,局部含燧石结核,其与L6不同的是燧石结核较小且少,裂隙不甚发育。

厚约7.22m。

②中部砂泥岩段

有灰色、深灰色砂质泥岩、粉砂岩、中粒砂岩组成。

中部夹一薄层灰岩,含3~4层不稳定薄煤层。

③上部灰岩段

由3~4层深灰色生物碎屑泥晶灰岩、泥晶灰岩、燧石灰岩、粉砂岩及2~3层薄煤层组成。

其中L5灰岩单层厚度1.00m右,局部见变为泥质灰岩,L6灰岩厚度较大,上部含燧石结核,下部含少量或不含燧石结核,一8煤层顶板是良好标志层之一。

L7、L8不稳定,仅在27勘查线附近发育。

厚13.88~27.35m,平均14.69m。

一8煤层平均厚度0.83m,煤层结构简单,平均含有一层夹矸,岩性为炭质泥岩和泥岩,厚0.02~0.16m,顶板为厚层状燧石灰岩,很少或没有伪顶,底板为黑色砂质泥岩或泥岩,局部可见伪底。

一8煤层为大部可采煤层。

3.二叠系(P)

(1)下统山西组(P1sh)

为含煤地层第二含煤段,与太原组整合接触。

主要岩性由浅灰色、深灰色细~中粒岩屑石英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和煤层组成。

根据岩性组合和含煤特征,本组分为三个岩性段:

下段(太原组顶界~大占砂岩顶面),厚15.35~43.18m,平均31.53m。

其下部以粉砂岩为主夹薄层菱铁质泥岩,发育波状、透镜状、脉状层理,生物潜穴为黄铁矿充填。

中部以煤层为主夹砂质泥岩、粉砂岩薄层,含较多黄铁矿结核,发育水平层理。

上部为大占砂岩,麻灰色,含较多云母片及炭屑和少量的泥砾,是确定二1煤层的良好标志层。

二1煤层位于山西组下部,,10勘查线以西深部出现一层夹矸,岩性为炭质泥岩或泥岩。

二1煤层全区可采。

本组总厚75.01~96.20m,平均91.90m。

共含煤7层,一般2~4层(二1、二2、二3、二4),煤层总厚7.75m,含煤系数8.43%,其中二1(包括二11和二21)煤层为主要可采煤层,但厚度变化较大,常出现分岔、合并现象,且无一定规律。

(2)下统下石盒子组(P1x)

根据岩性组合和含煤特征分为三、四、五、六煤段,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厚225.74~354.00m,平均294.41m。

本段顶界止于田家沟砂岩(St)底,厚58.03~115.84m,平均92.53m,共含煤2层,其中以六2煤层比较稳定。

(3)中统上石盒子组(P2s)

本组根据岩性组合和含煤特征分为七、八、九含煤段,其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厚137.95~195.55m,平均174.94m,多为薄煤线及炭质泥岩。

含海绵骨针水云母泥岩(硅质泥岩),层位稳定,为该煤段区域性标志层之一。

(4)上统石千峰组(P3sh)

①一段—平顶山砂岩段(P3sh1)

零星出露于井田内东、西牛蛋山,岩性为浅灰、灰白色,略呈肉红色中粗粒~巨粒长石石英砂岩,间夹细砂岩、砂质泥岩薄层。

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厚88.61~98.88m,平均93.48m。

②二、三段(P3sh2+3)

由浅灰、灰绿、暗紫色砂质泥岩、粉砂岩和灰白色中、细粒砂岩组成,顶部砂质泥岩、粉砂岩,常具同生砾结构。

本段揭露厚179.04~213.23m,平均196.14m。

区内揭露下部地层,依据庇山矿区1236钻孔揭露厚181.62m,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4.三叠系(T)

(1)下统刘家沟组(T1l)

核查区内仅出露下三叠统刘家沟组(T1l)地层。

岩性为紫红色中、细粒砂岩,普遍含铁质鲕粒、豆粒,风化后显示氧化铁“红斑”。

底部为灰白色,常含石英砾。

上部为紫红色、暗紫色灰绿色长石石英砂岩与暗紫色粉砂岩互层,夹泥岩薄层,含较多泥砾及白云母片,斜层理及水平层理发育,常见砂质包体及钙质结核。

厚85.20~106.06m,平均89.20m。

(2)中统二马营组(T2er)

由紫红色、灰绿色长石、石英砂岩,与暗紫色粉砂岩、泥岩互层。

含泥砾及白云母片,显斜层理及水平层理,下部夹数层砾岩。

该层位于下鲁正断层以西,被第四系覆盖。

(3)上统延长组(T3y)

由灰色、灰绿色-紫红色中细粒含长石、石英砂岩,与泥岩、砂质泥岩互层。

砂岩呈薄层状,具清晰的波状交错及水平层理。

局部含细小白云母片、菱铁质结核、泥砾。

矿区西部河西陈区夹有黑色泥岩及薄层灰质泥岩和煤线。

5.新近系(N)

由棕红色粘土、砂质粘土、钙质结核层和砾石层组成,部分岩层呈半胶结状,厚0~101.66m,平均41.42m,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

6.第四系(Q)

由粘土夹冲积、坡积砾石层以及粘土、砂质粘土组成,厚0~27.60m,平均17.52m,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

2.4.2含煤地层

本区地层属典型的华北地层,主要含煤地层为二叠系和石炭系,包括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和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其具体特征叙述如下:

1.石炭系(C)

(1)下统本溪组(C2b)

下部灰岩段:

灰岩中产腕足类、筳科、海百合茎等动物化石,L1、L2发育较差,局部相变为泥灰岩或砂质泥岩取代,L3灰岩较稳定,局部含燧石结核,其与L6不同的是燧石结核较小且少,裂隙不甚发育。

中部砂泥岩段:

砂岩含较多的云母碎片,泥、钙质胶结,砂质泥岩、粉砂岩一般微波层状,发育波状层理,层面含较多炭屑和植物化石碎片,局部见完整植物化石,灰岩中含腕足类、海百合茎、筳科动物化石及其碎屑。

厚10.32~23.52m,平均12.78m。

上部灰岩段:

灰岩中产有孔虫、形虫、海百合茎、海胆、腕足类、海绵骨针等动物化石碎屑。

2.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h)

二1煤层位于山西组下部,下距一8煤层19.37m,上距砂锅窑砂岩(Ss)71.40m。

厚度0.85~7.65m,平均2.60m,顶板岩性为深灰、灰黑色砂质泥岩、泥岩,底板为黑白相间的粉细砂岩互层。

煤层结构较简单~复杂,含夹矸1~3层,一般为2层,上部夹矸为炭质泥岩或少量泥岩,厚0.2m左右,下部夹矸为炭质高岭石泥岩,厚度一般不大于0.05m。

二12煤层为二1煤分叉煤层,分布范围约在+100m以上及矿井西南部,厚1.11~3.36m,平均2.03m,顶板岩性为黑色泥岩或砂质泥岩,局部有伪顶;

底板岩性为黑色碳质泥岩或泥岩,煤层结构较简单,10勘查线以西深部出现一层夹矸,岩性为炭质泥岩或泥岩。

中段(大占砂岩Sd顶面~香炭砂岩Sx顶面):

厚10.42~64.16m,平均37.20m。

以灰色、深灰色泥岩、粉砂岩为主,中夹较多镜煤化植物茎杆化石,顶部为浅灰色含菱铁矿中细粒砂岩(Sx)。

上段(Sx顶面~Ss底):

即小紫泥岩段,厚8.65~35.57m,平均23.17m。

以浅灰绿色、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为主,夹灰绿色细砂岩、粉砂岩薄层,局部具密集菱铁质细小鲕粒。

本组共含煤7层,一般2~4层(二1、二2、二3、二4),煤层总厚7.75m,含煤系数8.43%,其中二1(包括二11和二12)煤层为主要可采煤层,但厚度变化较大,常出现分岔、合并现象,且无一定规律。

3.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

三煤段和四煤段:

主要岩性为浅灰、灰绿色,局部紫红色的细—中粒岩屑和石英砂岩、粉砂岩、泥岩和煤层组成。

底界砂锅窑砂岩为中、粗粒岩屑石英砂岩,其上为大紫泥岩。

另外,本段中上部依次还发育有老君庙砂岩、S4砂岩。

煤层主要发育在煤段下部,煤段上部一般不发育紫斑,以灰色砂质泥岩、泥岩为主夹菱铁质粉砂岩。

本套地层止于四、五煤段分界砂岩(S5)底,厚123.60~145.36m,平均134.29m。

共含煤8层,通常3~5层,以四0、四1、四3煤层较为稳定。

其中四3煤层发育较好,厚度在临界可采厚度左右,以高灰煤为主。

五煤段:

由灰色、深灰色砂质泥岩、粉砂岩和浅灰色中~细粒石英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和煤层组成;

底部S5砂岩质上泥岩,砂质泥岩通常发育紫斑;

本组顶界止于S6砂岩底,厚44.11~92.80m,平均67.59m。

含煤6层,主要发育在煤段中上部,一般1~2层,其中五3煤层为本区大部可采煤层,其余为薄煤层或炭质泥岩。

六煤段:

下部为灰、灰绿、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及砂岩组成。

底部S6砂岩为灰白色、灰绿、浅灰色含砾中、粗粒石英砂岩;

中部为灰、浅灰色砂质泥岩和砂岩,夹1~2层薄煤层(六2、六3)。

其中六2煤层底板砂岩发育较好,为浅灰、灰白色中、细粒岩屑石英砂岩;

上部以灰绿、紫红色泥岩夹透镜状砂岩组成;

4.二叠系中统上石盒子组(P2s)

本组根据岩性组合和含煤特征分为七、八、九含煤段,其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厚137.95~195.55m,平均174.94m。

七煤段:

由灰色、深灰色、紫红色砂质泥岩和浅灰色长石石英砂岩、煤层组成。

煤段顶、底泥岩、砂质泥岩大部分具紫斑和鲕状结构。

底界田家沟砂岩(St)为浅灰、灰色、灰白色中粗粒石英砂岩;

中部发育薄煤层七1、七2;

顶界止于七、八煤段分界砂岩(S8)底,厚58.13~115.84m,平均98.62m。

共含煤2~4层,以七2煤层比较发育,偶见可采点。

八、九煤段:

顶界平顶山砂岩底,底界S8砂岩底,厚51.66~127.29m,平均76.32m。

由灰色、绿灰色中细粒砂岩,及灰色、灰绿色、紫花色砂质泥岩、泥岩及不稳定煤层组成。

上部泥岩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