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64447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我国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论我国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论我国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论我国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论我国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我国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doc

《论我国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我国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我国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doc

《社会保障概论》作业

论我国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

论我国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

摘要:

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国在科技、经济、医学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加政府在农村医疗保险方面加大投入,进行改革给人民带来了一些便利,另一方面“看病难、看病贵”、“一人看病,全家吃药”的现象依然存在并且逐渐成为困扰我国居民的头号难题。

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背景、进程、存在问题进行阐述根据我国目前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提出建议,即明确政府责任,提高人民意识。

关键词:

农村医疗保险改革

目录

1.我国农村医疗保险改革进程 4

1.1建国初期对农民互助互济性质农村合作医疗的探索 4

1.2“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村合作医疗的超常规发展 4

1.320世纪80年代农村合作医疗一度出现严重萎缩 4

1.420世纪90年代农村合作医疗逐步走出低谷 5

1.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探索与建立 5

2.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 5

3.我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6

3.1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 6

3.2医疗结构不合理 7

3.3医疗费支出增长迅猛,加重了患病农民的负担 7

3.4医疗制度的法制建设滞后 7

4.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8

4.1合理分配医疗资源 8

4.2加快我国医疗结构的转变 8

4.3完善医疗监督制度,减轻农民负担 8

4.4加快关于农村医疗方面的立法,切实维护农民权益 9

5.结语 9

1.我国农村医疗保险改革进程

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我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历经了5个发展阶段,党和政府始终努力寻求解决我国农村缺医少药状况的方法,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教训,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道路,基本建立起了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1.1建国初期对农民互助互济性质农村合作医疗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缺医少药的现象非常严重,农民看病难问题相当突出。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出医疗卫生要“面向工农兵”,将农村“有医有药”作为发展我国医疗事业的首要目标。

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最初是随着农业互助合作化运动的兴起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到1953年底,全国县医院和卫生院已经从解放前的1437所发展到2102所,并且开始发展县以下的区、乡基层卫生组织,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起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世纪60年代,农村合作医疗在曲折中发展。

农村看病难问题虽有一定改善,但农村医疗保障的供需矛盾仍然非常突出。

1.2“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村合作医疗的超常规发展

“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村合作医疗出现了超常规的发展态势。

1968《人民日报》用一年时间,连续组织了23期专稿,开展大讨论。

其主题是赞扬合作医疗制度的优越性,交流巩固和发展合作医疗的经验,提出进一步搞好合作医疗的建议。

在这次大讨论的推动下,从1969年起,全国出现了大办农村合作医疗的热潮。

但是这一时期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框架脆弱,脱离农村生产力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处于畸形发展状态。

1.320世纪80年代农村合作医疗一度出现严重萎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国务院首先对农村合作医疗进行制度化的改革尝试。

1978年3月5日,全国人大五届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

“国家逐步发展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公费医疗和合作医疗等事业,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

”《人民日报》1978年3月8日。

从而把农村合作医疗事业纳入法律范畴。

20世纪80年代,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供需矛盾的日益尖锐,导致农村合作医疗因不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出现了严重萎缩。

据1989年底统计,全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与率仅剩4.8%,且大多数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已经解体。

1.420世纪90年代农村合作医疗逐步走出低谷

农村合作医疗的萎缩,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始了一系列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价值取向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

1993年,卫生部等部委在全国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提出了《加快农村合作医疗保健制度的改革与建设》的研究报告。

此后,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农村合作医疗的新模式。

 这一阶段的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最终没有实现1997年提出的“2000年在农村多数地区建立起各种形式的合作医疗制度”的计划。

尽管如此,中央和地方的一系列的改革尝试,使长期处于萎缩状态的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出现了转机,呈现出恢复与发展态势,为以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1.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探索与建立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城乡居民收入、卫生资源配置及社会保障水平等方面的差距却在逐步拉大,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返贫的现象十分突出。

这不仅严重威胁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而且也制约了农村发展。

显然,解决好农民医疗卫生保障问题,不仅已成为尊重农民生存权的问题,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因而,建立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成为党和政府面临的一件大事、急事。

经过近四年的探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提前在全国全面推进。

尽管目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有一些问题有待探索,如统筹层次较低的问题,大病与门诊之间的统筹、农村与城镇医保的衔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医药体制的接轨问题等,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正在发挥着巨大作用。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与改革,我国终于建立起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这是党中央、国务院解决“三农问题”的一大重要举措,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一个重大成果。

 

2.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

自2002年党中央决定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以来,新农合医疗试点从2003年开始启动,到2005年6月为止,新农合医疗试点在全国共有641个县(市、区),覆盖范围达2.25亿农民,参合率为72.6%(1.63亿/2.25亿),同时全国补偿人次达1.19亿,补偿率为73.01%,共支出补偿金50.38亿。

2005年9月,于江西南昌召开了全国新农合医疗试点总结会议,会议上肯定了工作业绩,同时也提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将农民补助由原来的10元提高了20元,地方财政也相应增加补助金额,同时将中西部农民也划为了新农合补助对象,明确到2006年全国医疗试点县(市、区)需达40%,2007年达60%,2008年全国普遍试点推行,到2010年实现新农合覆盖全部农民。

截至2006年6月底,全国新农合医疗试点达1399个县(市、区),全国55%农村居民4.95亿在覆盖范围内,参合率为80.1%。

2007年3月卫生部制定了“当年金额预拨、次年据实结算、差额多退少补”的政策,大大简化了补助金拨付流程,提高了补助金发放速度,给农民领取补助金带来了很大方便。

2010年11月新农合正式成为了社会医疗保险的一部分,为其顺利实施、推行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2012年起,各级财政对新农合的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20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

其中,原有200元部分,中央财政继续按照原有补助标准给予补助,新增40元部分,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补助80%,对中部地区补助60%,对东部地区按一定比例补助。

农民个人缴费原则上提高到每人每年60元,有困难的地区,个人缴费部分可分两年到位。

个人筹资水平提高后,各地要加大医疗救助工作力度,资助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参合。

新生儿出生当年,随父母自动获取参合资格并享受新农合待遇,自第二年起按规定缴纳参合费用。

3.我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现在新农合正在全国已经相当普及,真正让农民看得起病,看好病,使医疗服务真正做到便民、利民、取信于民,促进农村医疗工作的健康发展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最终目的。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较大地促进了农村医疗水平的提高,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但是该项制度推行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政府去解决。

3.1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

在我国,农村医疗资源一直非常稀缺,农村大多数人经常利用的卫生资源是村卫生室或个体乡村医生,然而村里的卫生人员多半没有参加过正规的培训,并且有相当一部分村卫生室没有必要的消毒设备。

优秀的医疗人员也大都聚集在条件较好的大医院里。

由于政府在农村的设施和预防工作投资不足,难以开展有效的宣传活动。

使得本来可以医治的病因不能及时得到有效治疗而加重。

在医疗卫生领域中,一些本应由政府承担的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服务和产品(如防疫等公共卫生服务)却转由市场提供,使得这部分用品价格上涨致使占人口多数的农村居民个人和家庭几乎全部承担医疗保健支出。

从而加剧了医疗保健的不公平性,导致城乡健康差距快速增大。

3.2医疗结构不合理

我国医疗结构本应为正三角形结构,“小病去小诊所,大病去大医院”,但是我国现在的医疗结构是倒三角形,不论是感冒还是发烧大家都争先恐后的去当地最好的医院,导致医疗资源的严重浪费。

在农村就只有乡卫生所和一些“赤脚医生”,医疗条件远远不够让患者得不到应有的治疗。

3.3医疗费支出增长迅猛,加重了患病农民的负担

在我国医疗费用的急剧膨胀已经给我国财政、企业和个人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由于“医疗领域中的不确定性和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必然导致市场失灵”。

所以现实中,目前我国很多医院以药养医,辅助检查项目过多、药价偏高,导致住院费猛涨的不良现象依然存在。

不少医生在巨大的批零差价诱惑下,开大处方、用贵药、乱检查甚至拿回扣也是不争的事实。

这些现象一方面造成了医药资源、国家的财政的巨大浪费,同时也给病人尤其是农民群众带来了十分沉重的负担。

并且人口老龄化、高新医疗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多样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增高、公共卫生体制不健全可能带来突发事件等等原因还会继续导致医疗费用快速上涨,如何合理有效地控制医疗费用,实现医保基金收支平衡仍然是医疗保障制度改革面临的一个难题

3.4医疗制度的法制建设滞后

中国有80%的人口住在农村,解决好着80%的看病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稳定的大事。

2002年10月颁布实行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也明确指出:

“农村卫生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关系到保护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大意义”。

这样一个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举足轻重的大事,在实施过程中,没有相应的政策法则、实施办法,具体规定是不行的。

但是广大农民由于没有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利,有时会无法正常享受应得的利益。

这就要求我国政府要从农民门们的切实利益出发在这立法方面快速跟进。

4.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由于存在以上各种问题,严重限制了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社会、经济价值的发挥,不能够真正的保障农村居民的利益。

4.1合理分配医疗资源

政府应当从医疗设备、药品等入手加大对农村医疗事业的投入,通过财政利用转移支付等方式来完善农村基本医疗服务硬件以及软件设施。

通过政策鼓励关于医疗方面专业的毕业生到基层工作。

加强乡镇卫生机构建设,增加其资金投入,完善基础医疗设施,定期对医疗机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可组织城市医生下乡支援农村,从而提高乡镇社区卫生服务水平,满足农民的医疗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