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战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641554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65.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发展战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区域发展战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区域发展战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区域发展战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区域发展战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域发展战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区域发展战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发展战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区域发展战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区域发展战略主要内容包括:

制定战略的依据、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措施等。

区域发展战略既有经济发展战略,即经济总体发展和部门的、行业的发展战略,也有空间开发战略。

经济总体发展战略通常把发展指导思想、远景目标和分阶段的目标、产业结构、主导产业、人口控制目标、各产业的比例和发展方向作为谋划重点。

经济部门发展战略主要是明确各部门的发展方向、远景目标、重点建设项目和实施政策。

空间开发战略是对上述内容进行地区配置,以建立合理的空间结构。

空间开发战略的重点内容是:

确定开发方式,明确重点开发区域,确定区域土地利用结构,提出地域开发的策略和措施,制定区域近期重点建设项目的地区安排。

区域发展战略研究,要着重解决如下几个关键问题:

(一)战略目标

战略目标是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战略思想的集中反映,一般表示战略期限内的发展方向和希望达到的最佳程度。

区域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一种长期的目标和总方向,因此应相对稳定,不能朝令夕改,使人们无所适从。

战略目标按期限可分短期、中期、长期目标。

短期目标又称近期目标,一般5年左右;

中期目标,一般以10年为期;

远期目标,或叫长期目标,通常在20年以上。

战略目标的制定要注意:

1.目标要适中,既要有难度,又要有竞争性并现实可行。

目标偏低,缺乏竟争性,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起不到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作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受到压抑。

目标拔高,脱离实际,无实现的条件与可能,人们会失却信心,同样不会为之奋斗。

目标的实现不是垂手可得,而是必须经过努力,付出一定代价才可以达到。

2.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战略目标的定性描述,通常表现为区域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总体发展方向。

区域发展目标除定性描述外,还应该有量的概念,有量的规定。

发展目标量的规定,是区域部门分析、预测、平衡和调整方案的主要依据之一。

战略目标如果缺乏量的指标,就显得空泛、不确定性,战略的意义较难体现,部门的协调、平衡也会因依据不足而难于进行。

3.各时期各部门目标相互衔接。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涉及面很广,不仅包括经济领域,而且包括经济以外的其它领域,如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人口、就业、城乡建设、国土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等社会各个领域,各时期各部门目标必须相互衔接,使需求与供给相适应,需要与可能相结合。

4.突出重点,不包罗万象。

战略目标是人们为实现战略目的所设想的标准。

它既体现着战略所追求的方向,又预示着战略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

而人们的追求是多元的,不断提高和具有拓展性的。

战略目标不可能也不应该包罗万象。

而要突出重点,抓纲挚领。

没有重点,就没有战略。

(二)战略重点

战略重点是指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略任务,它是关系到区域全局性的战略目标能否达到的重大的或薄弱的部门或项目。

为了达到战略目标,必须明确战略重点。

没有重点,便没有政策。

区域发展的战略重点是涉及全局性的关键部门、项目和地区,而不是某一个项目或企业。

战略重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是在区域发展中较长时期能发挥作用的部门或地域,而不是只在短期内发挥作用的行业或某一局部地方。

战略重点通常在如下几方面考虑:

一是竞争中的优势领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般是优者生存,劣者淘汰。

优势的领域,往往也是效益较大的领域,扬长避短,助优淘劣,才能争取主动,提高竞争能力,求得发展。

二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建设。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能源是工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交通是经济运转和区际物资流通的基础。

因此,通常会在农业、能源、教育、交通等部门中选择战略重点。

三是区域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区域是一个整体,各部门、各地方是一个有机联系、互相制约的组成要素。

如果某一部门或某一地方出现问题会制约全局的发展,会影响到整个战略目标的实现,那么该部门或地方便会成为战略重点。

这正如链条的强度,它不取决于最强的一环,而是决定于最弱的一节。

对区域发展的薄弱环节,在资金、劳动力和技术方面进行重点投入,整个区域的发展力度就可以大大提高。

四是经济转折时期的关键问题或扭转区域局面的关键因素。

如1998年初经中国国务院批准,由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三家与英荷壳牌公司合资建设和经营的南海石化项目,第一期工程总投资为44.6亿美元,将建设年产80万吨乙烯、30万吨全密度聚乙烯、15万吨低密度聚乙烯、24万吨聚丙烯等12套生产装置及相关的辅助设施。

该项目厂址选在惠州市大亚湾。

它的建设对扭转惠州地区的局面和广东省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将发生巨大影响,必然作为广东省的战略重点项目加以确定,大亚湾地区也就必然被选为重点开发地区。

战略重点具有阶段性,这是规划工作需要注意的。

因为形势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在不同的时期,各地区面临的环境和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会发生改变,因此战略重点会相应作出调整,才能适应变化了的情况。

如上述的广东省惠州市大亚湾地区,在80年代初期,国外投资商曾在此筹划建设熊猫汽车制造企业,把大亚湾地区的开发热潮引发出来,产生“熊猫效应”,港口、公路、城镇建设大规模进行。

汽车制造及相关设备制造成了当时的战略重点。

但是后来由于事物变化等原因,汽车制造企业无法按原设想建设,中断下来,惠州大亚湾地区的战略重点当然要重新考虑。

现在,在世纪之交的时刻,该处获得了发展南海石化项目的机会,战略重点必然从汽车生产转移到石油化工生产方面。

(三)战略方针

战略方针是指实现战略目标的总的策略,总的原则,是规范地区发展行动的指南。

比如一个区域的战略目标确定后,是采取全面推进,还是采取跳跃式的发展;

是依靠自身力量为主,还是依靠外援为主去实现目标?

这就是战略方针问题。

近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直强调要坚持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总方针,而且特别注重稳定发展,稳定压倒一切。

这是各个部门、各个地区都必须遵循的行动原则,不能与此相对立。

战略方针要服务于战略目标,须要简明、扼要,使人们容易掌握要领。

因此,它既不能过于琐碎,全是细微末节,又不能过于空泛,流于形式。

战略方针切忌公式化、一般化。

战略方针越具体,对指导战略的实施越有利。

例如,为了保护耕地面积,提出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原则,按供给决定需求的方针,各地便易于实施和执行,土地利用规划也较易编制。

耕地总量平衡是最基本的要求,即保证现有耕地不再减少。

这是人多地少国家的基本国策之一。

但是耕地总量平衡有一定的地域概念,哪一级行政单元做为平衡的单位?

是规划期末实现平衡,还是每一年份都必须平衡?

是否允许在某些地区某些年份暂时失衡,以维持正常的必要的经济建设,然后通过年际调节实现耕地的总量平衡?

为了减少这些论争影响保护耕地的目标,有了按“供给决定需求”的方针,土地管理部门就可以比较有效地控制非农建设用地的过分扩大,使耕地得到较为有效的保护。

(四)战略措施

战略措施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步骤和途径,是实施战略的手段。

制订战略措施,就是把比较抽象的战略目标、战略方针进一步具体化的过程。

区域发展战略措施通常包括实施战略的相应的组织机构、资源分配、资金政策、劳动政策、产业政策以及经济发展的控制、激励、协调等手段。

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关心人民群众生活需求的各种措施,如社会福利、社会文化、环境保护措施和协调地区关系、促进平衡发展的措施,常常成为战略措施的重要内容之一,且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第二节 

发展方向与战略目标

区域发展方向和区域发展战略目标是统一的。

发展方向通常是定性描述,而发展目标除定性描述外,还有量的规定。

确定区域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是发展战略研究的核心部分。

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就其实质来说,基本上是围绕着发展方向、战略目标来展开的。

方向是否准确,目标是否合理,是决定该战略的价值和能否实现的关键。

一、区域发展的“理想模式”

(一)目标确定的论争

根据不同的目标可以描述出不同的规划方案,因此有必要对目标确定的基本理论进行讨论。

对于区域发展目标问题,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社会实践应当按照一定的计划进行,因此,规划应制订出最终目标;

另一种观点认为,规划应当面向实际问题,不应把宏观发展的最终目标的实现作为自己的任务,而要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

前一种观点的理论依据是,所有的社会现象都是一种历史现象,因而都可以用普遍的历史发展规律来加以解释。

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掌握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就可以预测未来,确定未来的发展目标。

战略研究就是要寻找客观存在的规律性。

找到了这种规律性,也就把握了区域发展的方向,因此,目标确定首先要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全面分析。

规划必须研究和把握区域发展的方向,制定出总的目标,在这个基础上再制定具体的措施。

后一种观点的理论依据是,从根本上来看,人的认识是不完全的。

由于人类预测未来的不完全性,因而对于一个复杂的现实世界,要在判断目标正确性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最终目标是不可能的。

对于一个包容不同价值体系多元化的社会来说,制定一个最终目标以及相应的目标体系也没有意义。

因此,应当避免去寻找客观的区域发展的最终目标。

世界上很多国家的规划工作受到后一种观点的影响。

比如德国,在大约20年前,专家认为,提出区域的经济增长规划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许多专家通过大量的工作,建立增长的数学模型,计算各区域经济增长速度。

但现在却认为这种方法已不再适用了。

因为计算经济增长速度是以历史数据资料为依据进行的,这种预测方法就好象开一辆汽车,前面的玻璃模糊看不清了,于是靠反光镜看着后面的道路前进。

在笔直的道路上行驶,这或许是可行的。

但如果道路曲折就很危险。

而区域经济发展正好是曲折的。

在西欧,目前的区域规划基本上不再提出区域的经济增长预测,而仅仅制定一些应当实现的或追求的各类指标。

(二)规划的“理想模式”的内涵

规划是要描绘出发展的蓝图,构建区域发展的理想的空间结构。

然而,空间结构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它在很长时间内形成,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改变。

换言之,只有在长期的、具有连续性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政策的调控下,空间结构才能发生有目标的改变。

因此,从区域合理发展的要求来看,区域规划应当提出长期的、可操作性的总体目标,以此来逐步改善地域空间结构。

目标是长期的,面向未来,但提出的基础是历史和目前的状况,因而必然存在许多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就决定了区域发展战略目标或多或少地带有“乌托邦”的意味,是一种“理想模式”。

“理想模式”就好像一幅图画,从图画中能反映出事实情况、前景和背景、清楚的轮廓和某种含义。

由于未来发展有许多不确定性因素,特别区域又是个开放系统,受内外因素制约大,所以区域发展的总体目标会比较抽象一些,但它仍然能起到指出方向的作用,可以反映出区域各系统发展的基本趋势。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理想模式”就是一种所向往的社会和经济状态,是一种想象的合理的结构。

“理想模式”部分来源于对历史和现状的评价,部分来源于人们的理想。

因此,“理想模式”与其说符合社会现实的发展,更不如说是一种理想化的合理体系的“设想方案”。

在该方案中,指标、问题分析和行动计划交织在一起。

“理想模式”也可称之为“理想状态”。

它是当代人们掌握的知识、技术、行为方式对未来发展目标的描述。

其中,当代发展起来的预测技术,对理想模式或理想状态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体系

区域发展目标可以分成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两大类,它们构成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

总体发展目标是区域发展战略方案的高度概括,一般只用一二个具体的指标,加上适当的描述来表达。

有些地区在制定总体战略时,只提出方向和奋斗目标,不出现具体的经济指标或其它指标。

如1983年春广东省确定的未来20年的战略目标是:

力争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

这个战略目标比较概括、简练,有号召力和动员力量,但稍为抽象一些,因此,他们又作了适当的解释。

所谓基本实现现代化,就是全省经济发展总体上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精神文明的水平更高。

制订总体目标的目的在于明确区域发展方向,概括追求的区域“理想模式”或“理想状态”的总体面貌,动员和组织各方面的力量为实现理想的追求而努力。

所以,总体目标应能体现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它既要“理想化”,又要高度的综合、概括,因而难免比较抽象。

这就要求在制定总体目标的同时,要确定一系列具体目标。

具体目标是一系列的指标体系,它要以总体目标为依据,又是总体目标的具体反映。

区域规划的具体目标包括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建设目标三个大类,每类之下又可分许多次一级的类别,形成一个战略目标系统(图7-1)。

具体目标设置,一般包含有如下内容:

(一)经济目标

1.经济总量指标,如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等。

2.经济效益指标,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及主要物资消耗定额等。

3.经济结构指标,如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三个产业之间的产值比例,社会总产值的内部构成等。

(二)社会目标

1.人口总量指标,主要指人口发展规模。

2.人口构成指标,如城乡人口比例,人口就业结构、文化结构等。

3.居民物质生活水平指标,如人均居住面积、人均食物消费量、人均寿命、每万人平均医生数量、婴儿成活率等。

4.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指标,如普及教育程度,每万人拥有大学生数量,每万人拥有各类文化、体育、娱乐设施等。

(三)建设目标

1.空间结构指标,如城镇首位度、城镇集中指数、经济发展均衡度、各类建设用地结构等。

2.空间规模指标,如各类建设用地面积、建设用地占区域总面积的比例等。

3.建设环境质量指标,如建筑密度、容积率、人口毛密度、人平均绿地面积等。

在战略目标指标体系中,每个指标仅能从某一特定的方面反映区域未来的状态和发展水平。

它们是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及建设规划关系最紧密的基本指标,规划中可以根据需要从它们中派生出许多其它指标出来。

第三节 

战略抉择

“知己知彼”是兵法上一条很重要的原则。

所谓“知己”,就是了解自己;

“知彼”,就是了解对方,审视环境。

军事战略策略如此,区域发展战略也是如此。

对于区域发展战略的制订而言,“知己”,是指评估区域发展的内部条件;

“知彼”,是指分析区域发展的外部环境,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

成功的战略,必须有扎实的研究基础,否则信口雌黄一番,拍几下脑袋,随便提几个创意,很可能会造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结局。

一、评估区域发展的内部条件

区域的发展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区域本身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基础设施、对外的适应能力、文化传统,甚至生活习俗等因素都会对未来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

因此,区域发展战略抉择时,不能脱离区域本身的资源、条件,要从区域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出发。

对内部条件评估时,以下几个问题应特别注意,认真加以研究:

(一)区域的地位

区域地位是指某区域在区域系统中或同一层次区域中的排序、重要性、所起的作用和影响。

它通常反映在排序的前后或高低,所起作用的大小,影响的地域范围及影响的强度等方面。

区域地位与区域的规模、地理位置、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和发展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

评估区域的地位,目的在于明确区域在地域分工中所处的位置,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能起的作用和适宜扮演的角色。

例如,某一海湾是重要的鱼类繁殖基地,为了保证整个国家的渔业发展,该海湾沿岸地区就不适宜兴办化工、冶金等污染性较大的工业企业,以避免鱼类资源的损失。

但作为渔业基地不能设立工业区就与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矛盾,将给该地的经济发展带来损失。

然而,为了整体的利益,该海湾仍宜定为鱼类繁殖基地,其损失部分应通过政府的补贴,用于建造该海湾地区的医院、学校、幼儿园、老人活动中心等设施。

又如中国南方省份,普遍缺乏煤炭资源,但北方省份煤炭资源丰富,北煤南运是不可避免的长期需要。

为了减少煤炭运输给铁路交通造成的巨大压力,利用海运条件,在南方沿海少数具备深水港的地方建造燃煤电厂,对于跨区域利益和国家整体需求都有意义。

然而,建设燃煤电厂,对于该港口地区来说未必有利可图,因为既要占用其大量的土地,又带来了环境的影响。

为了从全局的整体利益出发,把该港口地区定为动力基地是必要的。

政府则应从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补贴或优惠,使该地区能充分发挥动力基地的作用。

评估区域地位时,明确规划区域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对于确定区域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经济结构和近期的战略重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犹如短跑运动,运动员处在蹲着、站起来、跑起来、快速跑、冲线飞跑的各个阶段,其都有不同的对策一样。

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尤其是产业结构的演变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应有不同的战略重点。

如在经济基础薄弱或边缘地区,突出的问题是基础设施较差,就业岗位少,居民外迁,造成那里进一步落后。

对这些地方,首先要加强基础设施投资,以减少与其他地区的差异。

为了有效地使用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也应相对集中。

这些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宜着重建立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居民点分布结构应适当集中,以达到“城市化水平”,阻止当地居民大规模地迁出。

而在已经高度工业化的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密集,环境和基础设施往往不堪重负,产业结构调整时,应设法避免居民数量和工作岗位数盲目增长,以约束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也不致于削弱不发达地区的发展潜力。

美国经济学家W.W.罗斯托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经验出发,主要是以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为依据。

提出了经济发展的阶段论。

他认为,社会发展要经历如下六个阶段:

1.传统发展阶段。

其特征是,没有现代科学和技术,资金和劳动力主要投入农业,存在着僵硬的社会结构,生产率低下,人均实际收入仅能维持生存。

2.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

它是从传统阶段到“起飞”阶段的过渡时期。

其特征是,近代科学技术开始在工农业生产中发挥作用,银行等金融机构正在出现,商业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而扩大。

这一阶段,农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它既要解决迅速增加的城镇人口的粮食,又要为工业发展提供市场,还要为经济建设提供积累。

这时期政治上必须适当变革,如建立中央集权制,发展统一市场,维护统一的财政制度。

3.“起飞”阶段。

其特点是,经济增长的阻力得到解决,增长成为各部门的正常状况。

这就需要积累增加,生产性的投资率占国民收入的10%以上。

农业劳动力逐渐从农村中解脱转到城市工作。

4.向成熟推进阶段。

现代技术有效地应用于大部分的部门中,现代技术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加速了一系列新的主导部门的形成和发展,以致它逐步改造、代替旧的主导部门。

在美国、西欧,钢、新式船舰、化学品及现代工作母机等产品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向成熟阶段推进的重要标志。

进入成熟阶段后,农业劳动力在社会就业劳动结构中降至20%左右,国民收入中有10%~20%稳定地用于投资。

5.群众性高额消费阶段。

生产主导部门转向耐用消费品方面,社会对高额耐用消费品普遍化。

城市人口比重大幅度提高。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其特征是,经济主导部门从耐用消费品生产转到服务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部门,如教育、市政建设、文化娱乐、环境保护等部门叫“生活质量部门”。

这些部门的特点是提供服务,而不是生产物质产品。

人们的追求不是耐用消费品,而是环境的优美,生活上的舒适及精神方面的享受。

罗斯托在1960年出版的《经济增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书中,对六个发展阶段和过渡形式有详细的论述。

他否认了社会矛盾的根本冲突,理论也有许多不完善处,但该理论在世界上有重大影响,对制定发展战略也有可参考之处。

(二)区域优势与劣势

军事策略,讲究的是竞争的优势与劣势,找寻敌弱我强的地方下手,或是在敌强我弱的地方防范补强。

同样的道理,脚踏实地,深入研究本区域的实际情况,正确认识本区域的优势与劣势,是区域发展战略抉择的基本出发点。

优势是相对而言,相比较而存在的。

优势总是相对于劣势来说的,而且总是在比较中才能辨别。

因此,确定区域的优势和劣势,通常需要作两种比较:

一是区内比较。

对影响区域发展的各种内在因素,各种资源、各种条件,进行全面的分析、比较,以明确哪种因素、哪一种资源、哪一个条件对区域发展的作用最大,是优势所在。

对各种资源、各种条件进行分析比较时,要具体区分出它对区域发展的有利方面或不利方面,甚至是限制性因素。

在各种有利因素中再进行筛选,优中取优,看筛选出来的优势条件是否特别有利,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程度如何。

在对资源、条件比较分析时,要注意可变性和转变的条件。

如在以水运为主的时代,河网发达是三角洲地区的一大优势,是发展农业、渔业、水上交通的有利因素。

然而转入以汽车等陆运为主的时代,稠密的河网反而成了陆运的障碍,成为一种不利的因素。

二是区际比较。

区域与区域之间进行比较,最容易表现出强势、弱势甚至是劣势出来。

在比较时应将某区域可能成为优势的有利条件或认为优势的东西,同近邻的或全国其他地区进行比较。

只有当该区域的有利因素、优越条件比其他地区更有利,优势更加明显,或在比较中仍处于前列时,才能算作优势。

然而在区际比较时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有的区域拥有经济发展的许多有利条件,但这些条件进行区际比较时,没有一条是最突出的,哪一项也不能单独作为地区的优势。

但是这些不突出的各种条件聚合在一起,可以相辅相成,共同为某一部门的发展创造优良的环境,构成明显的整体优势。

这就是聚集往往会产生优势的原因。

有利条件是产生区域优势的基础,但有利条件与区域优势不能完全等同。

区域优势有潜在的优势,也有现实的优势;

有过去历史上的优势,也有未来经过努力才能出现的优势。

某些区域的有利条件,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当前尚难于发挥作用,那么这些有利条件就只能是一种潜在的优势,而不是现实的优势,不能构成为区域的财富。

如某些地方光、热、土地或矿产资源拥有量相当可观,可是在规划期内没有条件对它们进行开发利用,那么这些丰富的原始自然资源只能看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潜力,是有利条件,但还不是现实的优势,不能把它们作为战略抉择的依据。

区域内各种各样的优势很多,比如:

1.区位优势。

区位优势是区域与周围区域相互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若某一区域具备了对其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如靠近国际贸易中心,濒临海洋且有优良港口,易达性强,对外联系方便等,该区域便具备有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

2.资源优势。

区域内的水、土地、光热资源,矿产资源,劳动力资源的丰富程度及其组合状况,对区域发展方向、目标和开发重点以及区域的地位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自然资源富集区,在区际竞争上无疑具有天然的优势。

3.技术优势。

某些区域产品在市场上竞争,靠的不是成本或品质,而是拥有外地所没有的技术。

这种技术或许是当地的传统,或者是从国外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