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和律诗的文体知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63217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1.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绝句和律诗的文体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绝句和律诗的文体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绝句和律诗的文体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绝句和律诗的文体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绝句和律诗的文体知识.docx

《绝句和律诗的文体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绝句和律诗的文体知识.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绝句和律诗的文体知识.docx

律诗一般每首八句,每句五个字的律诗叫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每句七个字的律诗叫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如陆游的《游山西村》)。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

格律严密。

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

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即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

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

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排律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

小律对偶要求较宽。

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

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唐代律诗在定型化过程中和定型后,都存在变例,有些律诗不完全按照格式写作,如崔颢的《黄鹤楼》,即前半首为古体格调,后半首才合律。

律诗的这种变化被称为拗体。

  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简称五绝(如李白的《静夜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

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

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

它源于汉及魏晋南北朝歌谣。

“绝句”这一名称大约起于南朝。

梁、陈时,已较普遍地用绝句泛指四句短诗,其押韵平仄都较自由,或称古绝句。

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四句。

所以,唐人有的在诗集中把绝句归于律诗。

后来也有学者认为绝句是截于律诗之半而成。

绝句灵活轻便,适于表现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广为诗人所采用,创作之繁荣超过其他各体诗。

宋代洪迈曾辑录唐人绝句万首,约占现存唐诗总数1/5。

除李白、王昌龄、杜牧、李商隐以绝句擅长外,还有不少千古名篇,并不一定出自名家之手。

另外,唐人绝句大都配乐歌唱,如王维《渭城曲》、李白《清平调》、刘禹锡和白居易的《竹枝词》、《杨柳枝》等,所以,绝句也被人视作唐人乐府。

  此外,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押韵,如陆游的《游山西村》押韵的字是“豚”、“村”、“存”、“门”,李白的《静夜思》押韵的字是“霜”、“乡”。

七言律诗的三、四句和五、六句要对仗,《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和“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就是对偶句。

  七律和七绝,作法上应该分开说,七律要工整,主沉稳,宜宏大,我不主张七律写得过于轻巧靓丽,这种风格与它的体质不合,又如李长吉那样的奇幻风格,就不适合写七律,李义山的言情七律固然缠绵绮丽,但仍然气质精练气象阔大。

七绝则大大适合轻巧靓丽,我们读小杜的七绝,简直是一群时尚美女,娇俏明艳,令人赞叹,老杜的七律,就是不苟言笑的君子了,试想一位男子汉抛个媚眼给看官,恐怕谁都不适应。

然而世事无绝对,人间也有梅艳芳张国荣这样的例外,何况于诗。

 

  七绝多工笔,七律多写意,这个写意的意思,是说它适用于较广的视角,拿摄影来比喻,七绝如微距,七律如广角,五言如长焦,古体较近于标头。

杜甫的《又呈吴郎》,写一件极小的事,仍要从中折射出时代和悲天悯人的大情怀。

但不可空洞,尤其是写时事或感怀的,最忌一味豪言壮语,我一直认为词中刘改之与辛幼安的差距很可借鉴,这不仅仅是文采学问上的差距,各人经历不同,有些东西是不能勉强的。

写感情则忌粘腻痴重,这个很难,往往有真情的就泥于事,无真情的就拿些密丽句子凑数,前一种多少给人词不达意的感觉,后一种更常见些,说它不好,它倒也工工整整,说好呢,它又不过是东拉西扯,并没有真正的情感在里面。

 

  从技术的角度上说,七绝的重点在后两句,部分四句份量平均,很少有重点在前两句的。

前两句铺垫得体,轻重均衡,就算是无过有功,要让人记住,关键在后两句出彩,是自前面的基础上推进,或者是大转,都无不可。

也可以前三句铺垫,到末句终章明意,重头戏都是在后面,但并非说前两句就可以顺手随意。

如杜牧的《屏风》:

"屏风周昉画纤腰,岁久丹青色半销。

斜倚玉窗鸾发女,拂尘犹自妒娇娆",第一句铺出背景,次句在大色调下点出重点,隐伏后面的转折,倘若这句单纯承上句续写屏上美色,后面的转折就少了大半力量。

第三句转移视线到主人公身上,末句结明主旨,句句承转,结构极其严紧,不可移易。

这结构是好的,可以打一百分,诗总体多少分,那是另说。

我不主张太强调结构,诗的神韵更重要。

 

  写七律,学养的底子很重要,不比七绝,重灵气,可以略微取巧些。

读的书少,词汇语句缺少变化,诗就容易轻,压不住阵脚。

七律的具体写法,字、句、联、章,历代都有不少说法,网上也有专章论述,各有道理,信哪种不妨照哪种做去,大半殊途同归,只要写得出好诗来,路径无关紧要的。

真正的好诗,有力量扭转欣赏习惯,而不是迁就普遍的欣赏习惯。

  《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把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律诗、绝句又各分为五言、七言。

这是一种分法。

 

  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的近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还有很少见的六言诗。

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

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庚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仿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

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

我们可以说,凡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

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

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

律诗有以下四个特点:

 

  a.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b.押平声韵; 

  c.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d.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

长律自然也是近体诗。

长律一般是五言的①,往往在题目上标明韵数,如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三十六韵》,就是三百六十字;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就是一千字。

这种长律除了尾联(或除了首尾两联)以外,一律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

 

  绝句比律诗的字数少一半。

五言绝句只有二十字,七言绝句只有二十八字。

绝句实际上可以分为古绝、律绝两类。

 

  古绝可以用仄韵。

即使是押平韵的,也不受近体诗平仄规则的束缚。

这可以归入古体诗一类。

 

  律绝不但押平声韵,而且依照近体诗的平仄规则。

在形式上它们就等于半首律诗。

这可以归入近体诗②。

 

  总括起来说:

一般所谓古风属于古体诗,而律诗(包括长律)则属于近体诗。

乐府和绝句,有些属于古体,有些属于近体。

 

  五言就是五个字一句,七言就是七个字一句。

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古风分为五古、七古,这只是大致的分法。

其实除了五言、七言之处,还有所谓杂言。

杂言指的是长短句杂在一起,主要是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其中偶然也有四字句、六字句、以及七字以上的句子。

杂言诗一般不另立一类,而只归入七古。

甚至篇中完全没有七字句,只要是长短句,也就归入七古。

这是习惯上的分类法,是没有什么理论根据的。

 

  简单的说,七、五是以诗每句的字数而言的。

律诗的限制比较严格,而古体诗的限制比较松。

  这里,还需要对诗的平仄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要区别平仄,先要懂得四声。

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

「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平仄是根据传统四声(不是现在普通话的四声)分的。

  传统四声为:

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简称“平、上、去、入”,而现在普通话中的四声是指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简称为“阴、阳、上、去。

无论是古四声还是今四声,他们都是按字音高低升降的不同而分。

不过古“入”声拿-b、-d、-g收尾读音比较短促。

广州话现在还保留有-b、-d、-g韵尾(斑竹是北方人,没有听过广州人说话)。

普通话中里古入声字的-b、-d、-g韵尾已经消失,古入声字就分别归到今“阴、阳、上、去”四声里去了。

例如:

古入声字“八”现读阴平音(一声),古入声字“拔”现读阳平音(二声),古入声字“笔”现读上声(三声),古入声字“必”现读去声(四声)。

类似这样的字有很多。

因此,我们在读古人写的诗词时经常发现不合平仄的现象,其原因正是因此。

  明白了四声,下面就可以说平仄了。

“平”就是平声(包括普通话中的一声、二声),“仄”就是除“平”以外的另外两声(三声、四声,另外还有古人或今广州中的入声)。

在诗词的平仄格式中,凡“平”的位置必需选用平声字,凡“仄”的位置需选用“上、去、入”三声。

  古人写诗,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跟字音的高低升降有关。

同一句话中用相同的声调就有点呆板,用不同的声调才有变化,才能有节奏。

诗词中的平仄交替或对立,就能构成诗的节奏与旋律,形成诗的音乐美。

因此,平仄是诗词格律的重要因素。

  以《早发白帝城》(李白)为例,第3、4句分别为C、仄仄平平平仄仄;D、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相对。

  格律诗是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许多讲究的诗。

它规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压韵,而且律诗的中两联要对仗等。

它是根据汉语一字一音,音讲声调的特点和诗歌对音乐美、形式美、精炼美的特殊要求而产生的,所以具有相当强的生命力而流转不息。

 

  格律诗对声律的要求极为严格。

声律包括压韵和平仄,其中又以平仄最重要,正如毛主席所说:

“因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

”(《给陈毅同志的一封信》) 

  格律诗分为绝句和律诗,都分五言和七言,律诗还有排律。

那种以为绝句就是律诗的分割的观点应该说是不正确的,绝句产生在律诗之前,绝句产生的时候格律诗还没有完全定型,故而还有不合律的古绝存在,如床前明月光。

 

  格律诗的定字定句要求大家大体都知道,值得一提的是律诗的中间两联一定要对仗。

韵脚方面格律诗多以平韵为主,起首一句可压韵也可不压韵,其他的单句尾字讲究平仄,一定要与韵脚的平仄相反。

那么最难的,应该就是句中字的平仄问题了。

 

  这里,我们简单地说一下格律诗的创作规则。

关于格律诗的创作,王永义先生编了个歌谣,可供参考:

  格律不难记,二四六分明。

首句仄平仄,或为平仄平。

 

  上下句要对,邻句粘即成。

四字防孤平,末防三连同。

 

  七绝重一遍,七律也就成。

双末押平韵,单末多仄声。

 

  七言去两字,五言不费功。

起收式怎知?

首句二末定。

 

  大体意思是:

近体诗的格律不难记住,每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一定要符合。

第一句的第二四六字应该是仄平仄,或者是平仄平。

上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与下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对立,邻句,就是第一联的末句和第二联的首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相同。

七言第四个字一定要防止出现孤平,它自己是平音而左邻右舍都是仄音就叫孤平,每句末三个字应防止全平或全仄。

确定了绝句格律的步骤,再重复一遍就成了律诗的格律。

律诗双句末一字都是平声,押一个韵,单句末一字多数是仄声。

七言诗的格律去掉前面两个字,注意,此时第四字应为第二字,就成了五言诗的格律了。

一首格律诗是平起还是仄起,是平收还是仄收,都要看第一句第二字和该句末一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