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622506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8.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Word格式.docx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Word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Word格式.docx

(2)再听歌曲,请同学们用拍手的动作表现活泼的情绪,用晃动身体表现优美的情绪。

(3)根据歌曲情绪的变化可以为歌曲分为几个乐段呢?

每段的情绪分别怎样?

(三段:

第一段活泼,第二段优美,第三段活泼)

(4)再听歌曲,仔细听辩歌词内容

(学生说歌词内容)

(5)简介歌曲:

这首歌曲是一首台湾校园歌曲,台湾校园歌曲的出现还有一个关于台湾青年人热爱祖国的故事,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学生观看台湾校园歌曲介绍片)

台湾校园歌曲的歌词清新可爱,表现了当时台湾青年人的生活和内心思想,旋律琅琅上口,下面我们就来演唱这首歌曲。

2、旋律

(1)请同学们随歌曲录音轻声的模唱歌曲,感受旋律、节奏

(2)大胆的模唱歌曲,用录音来指导自己学唱歌曲

(3)再次跟唱歌曲,找出你认为值得大家注意的问题(包括不容易唱准的旋律、节奏,音乐知识等)(学生自由发言)

(4)老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与帮助,指导学生唱准歌曲,引导学生观察歌曲旋律的特点,找出相同或相似乐句,讲解“同头换尾”的概念和D.C.反复记号的作用,分析歌曲ABA三段体结构

(5)学生学会歌曲,齐唱歌曲

(6)听老师演唱歌曲,(学生评价:

声音轻巧、优美,情绪有对比,有表情、动作……)

(7)指导学生用轻巧、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注意表情

(8)学生模仿老师,演唱歌曲

三、小节、延伸

老师:

这首歌曲还可以用什么形式来表现?

(学生讨论:

打击乐器伴奏,竖笛吹奏,舞蹈律动……)

那我们分为几个组,分别在课下练习用以上几种形式表现歌曲,下节课展示。

 

第二课时

二、展示活动

(一)激情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歌曲《清晨》,经过讨论大家决定分成几个小组,分别通过演唱、打击乐伴奏、竖笛吹奏和舞蹈律动的形式表现歌曲,这节课我们就来展示各个小组的练习成果。

各组演员准备好了吗?

好,歌曲《清晨》表演展示活动现在开始。

(二)表现过程

1、首先请演唱小组同学为大家表演,掌声欢迎

(同学表演——观众掌声——演员谢幕)

他们表演的怎么样?

(学生评价:

非常好,有动作,有表情……)

感谢他们的表演,下面请打击乐伴奏的同学为大家表演展示

2、打击乐伴奏组表演

谁来评价一下他们组表现的如何?

(学生:

选择的乐器和选用的节奏适合歌曲……)

3、下面请竖笛演奏小组的同学表演展示

(竖笛演奏小组同学表演,学生评价)

4、个别学生西洋乐器演奏《清晨》

(1)学生评价

(2)老师简单介绍音调知识:

这两件乐器的音调不同,小号是f调的,而黑管是降b的。

两种乐器如果要合奏,就必须转调……

5、最后请我们的小舞蹈家们为大家表演,在表演之前我有一个小小的说明,在课下我也参与到了这个小组的活动中,我们经过讨论决定就用几个动作表现歌曲,目的是表现歌曲三个乐段的情绪和节奏的对比。

下面请同学们欣赏我们的表演。

6、全体学生模仿舞蹈

7、同学们刚才表演的都非常精彩,现在我有一个想法,如果把大家的表演合在一起,将是什么效果呢?

我们来试一试好不好。

我建议竖笛小组将表演进行调整,和打击乐器的同学们配合表现歌曲情绪和节奏的变化。

三、小结

团结就是力量,这首歌曲经过同学们的共同努力,共同表现显得更丰富,更精彩了。

可能有的同学还想进行其他形式的表现活动,下节课我们再相互交流和学习。

感谢同学们的精彩表演,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复习西洋乐器(大屏幕展示)

1、弦乐器:

小提琴、大提琴

2、木管乐器:

单簧管、双簧管、长笛、大管

3、铜管乐器:

圆号、长号、

4、简单介绍管弦乐

二、欣赏教学

(一)1、初听《晨景》全曲

提问:

想象一下音乐描写的是怎样的景色?

(《晨景》描写了大自然晨曦初上的美丽景色:

照光煦照的黎明,太阳慢慢的升起。

2、复听《晨景》全曲(大屏幕出现音乐所描写的景色)

提问:

尝试为乐曲分乐段(根据乐曲气氛的变化)

(二)分段听

聆听第一乐段

1、提问:

第一乐段中,演奏主旋的乐器是什么?

(长笛双簧管)

2、提问:

请学生仔细听听这两种乐器长笛、双簧管哪个先出现,长笛和双簧管出现了几次?

3、每一次调式上有什么变化?

(连续向上方三度移调)为什么?

(展现的是太阳缓缓升起的景象)。

4、出示主题旋律谱例,哼唱主题旋律。

聆听第二乐段:

1、乐曲中又出现了什么乐器?

(大提琴、小提琴)气氛有了怎样的变化,展开你的想象音乐描写什么情景呢?

(学生可以生动地根据音乐描绘)。

小提琴用分解和弦为之伴奏。

2、主题音乐在第二乐段中出现几次?

听到后你可以随之哼唱。

聆听第三乐段:

1、乐曲中再现部分又出现了什么乐器?

(大提琴、双簧管、大管、单簧管)

2、尾声时出现什么乐器(圆号、单簧管、长笛)

模仿的什么声音呢?

(猎人的号角声,单簧管、长笛奏出鸟语声)

展现了怎样的景象呢?

(太阳已经徐徐升起,新的一天开始了)

(三)再听《晨景》全曲

提问:

请同学们根据乐曲的意境,为乐曲取一个名字。

(四)介绍作者及作品

《晨景》是《培尔·

金特第一和第二组曲》第一组曲的第一段。

过去也有人译成《清晨》或《朝晨》。

它是《培尔·

金特》这出诗剧第四幕里,培尔·

金特流浪到非洲摩洛哥时的一段配乐。

描写了那里日出和清晨美丽的景色。

因为格里格本人并没有到过摩洛哥,对那里的音乐不熟悉,所以,创作出来的音调,仍然是北欧风情的。

但是,格里格具有十分丰富的想象力。

他在给友人亨努姆的信里谈到《晨景》这段音乐时这样说:

“这首曲子应当纯然作为音乐来对待。

一切在于如何演奏。

这是表现早晨的心情和想象。

在强音第一次奏出时,是描写太阳正破云而出”。

三、创作与表现

听中画。

播放录音管弦乐曲《朝景》,请学生画出自己听到和想象到的早晨情景。

听中讲。

可以根据自己的画创编一个美丽动听的故事。

听中舞。

教师可启发学生自做道具或用身体的各部位来表示晨景,并随音乐舞动。

如:

表示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的早晨:

柳树、桃花、小鸟的叫声、雾等。

表示海边的早晨有:

海风声、海水拍打礁石的声音等。

观看日出的情景等。

第四课时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创设情境,以趣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段音乐,请你们闭上眼睛来听。

听完后告诉老师你们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

学生:

闭眼睛欣赏

请看黑板,你们眼前出现的画面与这四幅图片中的哪一幅接近

自由回答

这段音乐其实是歌曲《晚风》的旋律。

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晚风》这首二声部合唱歌曲。

三、学习歌曲

1、教师范唱歌曲旋律,初步感受歌曲情绪

2、学习歌曲节奏,感受歌曲节奏美

(1)分别聆听高低声部旋律,找出节奏特点

(2)认知6/8拍的图示、含义及强弱规律

3、学习歌曲旋律,感受歌曲旋律美

(1)学生分声部跟琴学歌曲旋律

(2)教师分声部教唱

4、学习歌曲合唱,感受歌曲和声美

(1)分乐句合唱,找出每一乐句的特点

(2)歌曲声音处理

5、了解歌曲词作者

四、拓展延伸

现在我们来欣赏另外一首俄罗斯经典合唱歌曲《卡林卡》,由俄罗斯著名合唱团亚历山大诺夫合唱团演唱

(学生欣赏)

同学们,他们唱得好不好听?

好听

他们之所以唱得好听,是因为所有合唱演员的心都连在了一起,突出的是集体的声音。

最后让我们再一次唱起《晚风》这首歌曲,让我们彼此的心也连在一起。

(学生演唱)

第五课时

初听感受

师:

请同学们静听一首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1、录音初听

2、出示古筝图

问:

古筝起源于我国的什么时期?

筝名的来历?

古筝音色有什么特点?

二、细听鉴赏

初听全曲

作品的情绪、情景、风格?

你能为乐曲起个名字吗?

作品介绍

作品形象地表现了古代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渔民划着船纷纷归航,一天辛苦鱼满仓,江面上歌声四起,在月色、江水中飘荡。

这首乐曲是古筝家娄树华先生在三十年代改编的。

娄树华先生根据乐曲的意境引用了唐代王勃《滕王阁序》里: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佳句作为乐曲的标题。

3、再听全曲

问:

乐曲可以分为几个段落?

4、分段欣赏

第一部分乐曲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是什么?

5、出示课件图

6、出示第一部分主题旋律

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

师:

这一部分描绘了夕阳在渐渐西沉,船帆在缓缓移动,渔民在轻轻歌唱,真是一幅迷离而动人的风情画。

7、听第二部分旋律

第二部分音乐在你们眼前展示了什么样的情境?

9、出示第二部分主题旋律

10、再听第二部分旋律

旋律、节奏、速度、力度有什么变化?

在你们眼前展示了什么样的情景?

*:

花音,古筝演奏一种指法记号。

11、出示第三部分主题旋律

12、听赏第三部分

你们好像看到了什么场面?

一连串的音,通过一次比一次加快速度的反复,描绘了一幅热闹欢腾的景象。

你们似乎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这一部分主要描绘了什么?

这热闹的景象表达了渔民什么心情?

同学们说的这些,构成了湖面上一部快乐的交响曲。

这也是这首《渔舟唱晚》

乐曲的高潮部分,和第一部分的旋律、情绪、节奏、速度、力度进行比较。

13、再听第三部分

你们听!

此刻湖面上又是一番什么景象?

14、出示课件图

尾声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又是什么呢?

15、师小结:

第一部分与尾声主要写景,二部分丰收的喜悦之情,与第一部分和尾声情景交融,构成了一幅渔舟唱晚的美丽画面。

16、复听全曲

三、拓展

渔舟唱晚是中国古代文艺最著名的主题之一,在诗、画、音乐中都有表现,此刻,我立刻想为这首优美的古筝曲配上一首诗、一幅画。

你们能不能在你们所了解的唐诗宋词里想一首为之相配呢?

.

第二课农家乐

教学目标:

1.由反映农家生活的中外作品四首组成本课内容,这是人文性在音乐与社会关系上的体现。

让我们从音乐中体验农业丰收带来农家乐,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2.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组成常识。

3.选择合适的音组填空,为旋律创作活动做铺垫练习。

4、演唱歌曲时能注意各声部之间的音响均衡和谐,明确合唱时既要独立唱准自己的声部,又要和各声部融合统一,默契配合,体会人声的丰富表现力与美感。

5、用愉悦的心情,轻巧活泼、明亮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内容

1聆听《丰收锣鼓》、《快乐的农夫》

2表演《赶圩归来啊哩哩》、《苹果丰收》

教学过程:

欣赏丰收锣鼓。

利用绳子扮乐器,并分声部听辨演奏。

一师生问好。

二课堂导入。

1师:

同学们看,老师带来几样乐器,谁能试着说说这些乐器的名字叫什么?

(老师拿来锣和鼓)

2生:

踊跃举手回答。

3师:

人们在喜庆的日子里,往往要敲锣打鼓来庆贺。

中国的锣鼓经世界闻名,非常有中国特色。

4师:

今天老师就带来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丰收锣鼓》请大家一起欣赏。

三欣赏《丰收锣鼓》。

在欣赏的同时,听一听乐曲分为几部分,哪一部分表达了人们丰收的喜悦之情呢?

师生共同分析乐曲。

老师再问问大家,谁知道音乐中都出现了那些乐器?

4生:

学生认真回答。

5师:

今天老师带来一些绳子,请同学们用绳子模仿各种各样的民族乐器。

在欣赏的过程中,同学们听到哪些乐器,你就要演奏出来。

老师来当指挥。

来,我们分一下声部,大家就可以成为乐队演奏了。

6再次欣赏《丰收锣鼓》。

四课后小结:

一、导入:

课前播放广西歌手唐佩珠原唱的《赶圩归来啊哩哩》。

哪位同学知道这首歌曲的曲名?

这位歌手是哪里人,叫什么名字?

引出以下过渡语。

广西是多民族的居住地,各民族能歌喜舞,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

广西各民族文化既有自身浓厚的地域文化特点,同时又与整个中华民族文化水乳交融。

一年一度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正是承传丰厚的民族文化积淀演变而来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学唱由广西音乐人古笛、黄有异创作的《赶圩归来啊哩哩》

二、授新课

1、简介作品:

广西肥沃的民歌土壤滋养着音乐工作者不断创作出新的优秀作品。

80年代,古笛、黄有异联合创作出具有浓郁的广西特色,表现彝族姑娘赶圩归来喜悦、欢快的心情的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很快唱红了全国。

《赶圩归来啊哩哩》为中国文化部举办声乐比赛指定必唱曲目之一,编入全国音乐院校及各大、中、小学音乐教材,联合国科教文卫组指定这首歌为亚太地区音乐教材。

圩是农村贸易集市地点,民间称为“圩”或“集镇”。

赶圩,又名“赶闹子”、“逢闹子”,是农村的交易习俗。

至今,广西壮族还保留着很古雅的传统风俗,盛装赶圩。

广西各地依然保留着赶歌圩的民间传统。

每赶歌圩,成千上万的人就聚在一起引吭高歌,场面蔚为壮观。

人们还用歌传情、以歌择偶。

彝族的语言中“啊哩哩”是“OK”的意思,“啊哩哩”也是广西百色隆林的方言,意思是“姑娘”,“啊哩哩”也是当地的民族音乐的一种曲调,这首歌因此取名“啊哩哩”,既有民族特色,也能让大家记得住。

2、创作背景:

1979年冬天,壮族词作家古笛等一行到隆林德峨乡体验生活。

当时正值圩日,只见彝族姑娘们身着五彩缤纷的服饰,欢天喜地地选购自己喜欢的布料、小工艺品,然后结伴走回山寨。

姑娘们一路上欢声笑语、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

古笛与歌舞团的几位编导深受感染,决定以姑娘们赶圩归来路上的情景作为切入点,编排一个彝族舞蹈,体现改革开放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示出党的好政策给人们带来的幸福生活。

于是,古笛和黄有异写出了《赶圩归来啊哩哩》这个舞蹈的主题曲。

1985年全国举办首届少数民族声乐比赛,当时全国声乐赛事少,各路歌手跃跃欲试。

大学刚毕业的广西歌手唐佩珠,很幸运地通过选拔进入复赛。

根据唐佩珠的声音特点,黄有异将舞蹈《赶圩归来啊哩哩》的主题曲改编成独唱歌曲。

在这首歌曲中,采用彝族音调作为发展素材,衬词“啊哩哩”更是运用巧妙,舞蹈性节奏强,表现出彝族姑娘赶圩归来喜悦、欢快的心情。

唐佩珠不负众望,荣获“银雀奖”,成为广西第一位获得全国声乐奖的壮族歌手。

1987年12月,同样是一曲《赶圩归来啊哩哩》,使她力压群芳,获得了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声乐比赛金奖。

3、词作者简介:

古笛:

壮族,1932年出生,国家一级作家,歌舞剧《刘三姐》的执笔者之一,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的词作者,并以这些优秀作品享誉国内外。

4、曲作者简介:

黄有异:

广西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打击乐专家、国家一级作曲。

从事艺术创作已有55年,至今,他已发表作品5000多首(部),获奖作品达227篇(次)。

知名歌曲有《毛主席来到我广西》、《青山里流出一条红水河》、和《赶圩归来啊哩哩》等。

5、学习歌曲:

(1)、欣赏北京哆来米少儿合唱团演唱的《赶圩归来啊哩哩》。

(2)、教师弹奏主旋律,学生模唱主旋律二至三遍,要求边听、边唱边击拍。

(3)、学生按音乐节奏有表情地朗读歌词,要求咬字吐字准确。

(4)、配唱歌词,随时纠错。

(5)、教师弹琴,学生听琴学唱其他声部旋律,正确无误后配唱歌词。

(6)、学生分声部练习,为合排、精排打好基础。

(7)、合排,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逐步达到和谐统一。

(8)、再次欣赏北京哆来米少儿合唱团演唱的《赶圩归来啊哩哩》。

要求学生唱好自己声部的同时,注意倾听各声部的声音。

要相互配合,保持声部间的和谐与均衡。

使歌声在和谐中显出丰富的层次,更加悦耳动听,更有艺术感染力,表现力。

(9)、全体同学用愉悦的心情,轻巧活泼、明亮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

6、综合表演:

针对歌曲舞蹈性节奏强的特点,请班上喜爱舞蹈的同学即兴舞蹈,部分学生用小乐器伴奏,其余同学合唱《赶圩归来啊哩哩》,使学生品尝合作成功的喜悦,享受集体活动的乐趣。

一、聆听《快乐的农夫》

1.初听全曲。

2.设问:

这首钢琴独奏给你什么感受(快乐?

雄壮?

悲伤?

)。

3.学唱主题4小节。

4.为这主题4小节伴奏

(1)全班分二部分,分别按书上节奏用拍手与拍腿为主题曲调伴奏(教师弹主题)。

(2)一半学生唱主题,一半学生分二声部用拍手与拍腿伴奏(交换一次)。

5.复听全曲。

全班为钢琴独奏曲伴奏。

大部分同学拍手(高声部)、拍腿(低声部),一部分同学用打击乐器(皮革类——低声部,木质类——高声部)。

6.小结:

简介乐曲背景,也可作为农家一乐(虽然作品与农夫无关)。

二、表演《苹果丰收》

1.教师范唱,使学生感受作品的整体效果。

2.学习第一乐段,四个乐句,每句2小节。

把每个乐句分组,一个小组,规定时间2分钟自学,然后四个乐句接唱,能接上的为胜者(慢速度)。

3.教师重点指导不能接唱的小组,集体帮助。

再接唱并逐步加快速度直至歌曲应达到的速度。

同样是竞赛,跟不上速度唱错为败者。

从竞赛中激发学习学谱的积极性。

歌谱与歌词都可分两部进行学习,学好第一部分(乐段)再学第二部分(速度先慢逐步加快)。

4.第二乐段的学习:

分高低声部进行,把全班分为二部分,各承担一个声部。

教师先分别示范两个声部的曲调;

然后各声部由组长带领先自学,教师巡视,重点指导低声部。

(同样先慢速度学唱)

5.合成时,由第一乐段的最后一句接二声部合唱,因第一乐段的最后一个音“do”就是低声部开始的音高,这样帮助低声部能找到自己的音高位置。

6.按歌曲的原速全曲合成。

要唱出欢乐的情绪。

7.配上伴奏。

8.请几个学生伴舞(朝鲜舞基本动作)。

9.完整地表演朝鲜人民苹果丰收时的欢乐情景。

这首歌表现朝鲜人民获得苹果丰收时的欢乐情绪,因此,速度较快,尤其是第一乐段,一字一音,表演有一定难度。

所以必需唱得非常流畅,才能表达这种感情。

第三课 

足迹

教学目标

1.革命歌曲留下的历史足迹,使我们不忘过去,这就是音乐的社会功能。

让我们在革命歌曲的音乐中,牢记革命传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道理,这是进行以德育为核心的好教材。

2.到图书馆寻找资料,在课内进行小品表演及造型设计等活动,加深对革命“足迹”的认识,使课内外的封闭式与开放式教育相结合。

3.在唱歌实践中,掌握装饰音知识与唱法。

教学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听《红星歌》,唱《雨花石》。

第二课时:

听《红梅赞》、《歌唱二小放牛郎》。

第三课时:

唱《我怎样长大》,交流展示各自准备的资料。

一、聆听《红星歌》

1.课前先请个别学生准备《闪闪的红星》故事。

在欣赏前给全体学生讲故事。

2.欣赏全歌。

设问:

歌曲讲述了什么内容?

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斗争。

3.再听全歌。

音乐分为几个部分?

哪部分的曲调是相同的?

当再次出现相同的音乐时请举手示意。

4.复听全歌。

可以随音乐哼唱歌曲。

设问:

歌曲的体裁是进行曲,还是舞曲、摇篮曲?

5.小结:

这是反映工农革命时期少年儿童积极参加革命斗争的足迹。

二、表演《雨花石》

1.简介书上插图“南京雨花台烈士群像雕塑”。

2.由于这首歌的曲调节奏较复杂:

有十六分符、切分音,以及三十二分音符,所以这首歌曲不宜让学生识谱视唱,主要通过聆听范唱,范唱曲调从听觉中加强学生的模仿记忆,有了基本旋律的轮廓后,让学生看谱唱曲。

为了加强其记忆,可分为二部学习。

第一部分为前四乐句,第二部分为后四乐句加尾声。

有困难的小节,必需是以乐句的单位进行指导。

3.在曲调开始学唱时先不加装饰音,当基本唱熟后再加上倚音,并简单讲解倚音的写法与作用(写法:

左上角;

作用:

装饰性)。

4.在曲调唱得很流畅的基础上填上歌词,用中速,很深情地表现出“雨花石”的崇高品质。

5.在学生充分理解歌词深刻含义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四句歌词设计四个造型为歌曲做背景,并充满深情地唱好歌曲。

一、聆听《歌唱二小放牛郎》

1.前两个故事,我们都请同学讲,这个故事我请录音机讲,请你们听仔细——播放本歌录音。

谁听清楚了这个故事?

能复述一遍吗?

3.再听一次:

记着歌曲的情节。

歌曲中的主角是谁?

配角是谁?

有几个场景。

4.师生讨论:

歌曲的人物及场景。

5.在教师指导下布置场景、分配角色。

注意:

要发动学生设计与自荐表演角色(王二小、鬼子),其他同学扮群众角色及牛群、小草等。

6.插放本歌录音,根据歌曲的叙事过程学生演小品。

7.小结:

这是抗日战争时期革命的小英雄留下的足迹。

二、聆听《红梅赞》教学基本要求

1.课前请个别学生准备歌剧《江姐》的剧情故事。

在欣赏前给全体学生讲这一故事。

歌名《红梅赞》的含义是什么?

3.再听歌曲:

你从歌曲的情感与风格中领悟到什么?

(提示:

书上插图是江姐的形象)

4.小结:

这是反映解放战争时期革命先辈留下的“足迹”。

一、表演《我怎样长大》

1.这首歌的歌词看来很简单,但却非常富有哲理,因此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理解其深刻的含义。

结合前面作品中表现的英雄足迹,对学生进行以德育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