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文言文详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20658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上文言文详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初二上文言文详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初二上文言文详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初二上文言文详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初二上文言文详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二上文言文详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初二上文言文详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上文言文详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二上文言文详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大。

儒:

旧指读书人。

(8)白丁:

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9)调素琴:

弹奏不加装饰的琴。

调:

调弄,这里指弹(琴)。

素琴:

不加装饰的古琴。

(10)金经:

指用泥金书写的佛经。

即《金刚经》。

(11)丝竹:

指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这里指音乐。

(12)之:

助词,不译。

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3)乱耳:

扰乱双耳。

乱: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14)案牍(dú

):

官府的公文。

(15)劳形:

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

劳: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形:

形体、身体。

(16)南阳:

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

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1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

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

庐,简陋的小屋子。

(18)何陋之有:

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

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全句译为:

(19)孔子云:

孔子说,云在文言言中一指都指说。

《陋室铭》考题集锦

1、本文主旨句(点题句):

2、全文点睛句:

3、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4、《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

5、、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6、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

7、《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

8、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

9、《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10、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

11、本文中心思想:

12、文章前四句用了怎样的手法?

这样写的目的何在?

13、、本文对陋室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的?

这几方面突出陋室怎样的特征?

1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

“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

1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室中事?

写出了室主人怎样的情感?

16、作者既说“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17、对于陋室描写,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上下文联系)

18、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

19、“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为什么要这样写?

20、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

21、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陋室铭》考题答案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孔子云:

何陋之有?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7、孔子云:

8、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9、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0、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1、本文通过对居室情景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高节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2、答:

类比的写法;

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13、答:

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进行描写的。

陋室特征:

雅。

14、答:

对偶;

“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

环境的特点是恬静,雅致。

15、答:

运用类比的手法。

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16、答:

不矛盾。

前者是指生活情趣高雅,后者是说没有俚语扰耳俗务缠身。

17、答:

对陋室的描写紧扣“惟吾德馨”一句来写,既为全文主旨“惟吾德馨”作证,又为本文结语“何陋之有”张本。

18、答:

都具有安贫乐道、淡薄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

19、答:

20、答:

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这笔,引用孔子的论证“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突出了“惟吾德馨”

21、答:

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

《爱莲说》原文及译文详解

初二的同学们会在上学期学习到《爱莲说》这篇文章,这也是初二文言文必考篇目之一。

《爱莲说》是北宋学者周敦颐所作的一篇议论散文。

《爱莲说》原文及译文详解。

《爱莲说》原文

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译文详解

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

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

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

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

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

(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

)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

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爱莲说》重点字词注释

之:

的。

可:

值得。

者:

花。

蕃:

通“繁”多

独:

只,唯独。

自:

自从。

予(yú

):

我。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淤泥:

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

沾染。

濯(zhuó

洗涤。

清涟(liá

n):

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

妖艳。

焉:

声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李唐:

指唐朝。

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通:

空。

直:

挺立。

中通外直:

(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

n)不枝:

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蔓:

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枝:

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香远益清:

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

远:

遥远,空间距离大,

远播,远远的传送出去。

益:

更,更加。

亭亭净植:

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

耸立的样子。

植:

“植”通“直”,立。

近:

靠近,走近(形容词)。

只能。

亵(xiè

亲近而不庄重。

玩:

玩弄。

谓:

认为。

隐逸者:

指隐居的人。

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君子:

指品德高尚的人。

……的人或物。

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例如:

“有黄鹤楼者”中的者意思就是……建筑

噫:

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

啊"

菊之爱:

对于菊花的喜爱。

语气助词,的。

(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鲜(xiǎn):

少。

闻:

听说。

同予者何人:

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乎众矣:

(爱牡丹的)人应该是很多了。

宜乎:

当然。

宜:

应当。

众:

多。

异义词

(亭亭净植)植:

古义:

 今义:

种植

(宜乎众矣)宜:

当。

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今义:

合适,应当。

《爱莲说》考题集锦

1.这段文字的作者是______朝_____家_______。

2.文中的“予”是指________(姓名),“陶”是指______(姓名)。

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现了作者对________________的鄙视和厌恶。

4.下列各句与“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A.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B。

学而不思则罔 

C。

黑质而白章D。

然则何时而乐耶?

5.文中最能概括莲之高贵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二段中作者用了______和______等修辞法。

8.用直线把有关的项连接起来:

 莲花 

 

隐士 

鄙弃

 菊花 

君子

 牡丹 

宝贵者 

赞颂

9.本文歌颂的对象是莲花,却几次提到了菊花和牡丹,其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

10.文章通过牡丹和菊跟莲作对比,表现了作者对___________品行的追求,对___________世风的厌恶。

11.解释加点的词:

 ①蕃:

②鲜:

③宜乎:

④植:

12.对下列句子理解正确的一句是( 

A.“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一句是说爱莲的人特别多。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是说难道独独只我爱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吗?

C.“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一句是说只有富贵的人家才养得起牡丹。

D.“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一句是说像我这样喜爱莲花的人还有谁呢?

13.对本文中心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通过赞美“独爱”的精神,表现不同流合污的精神。

B.通过对莲的描写,说明自己喜爱莲花的理由。

C.通过赞美,说明爱莲的理由,借以表明自己的人格操守。

D.通过说明“独爱”的情况,慨叹难以找到知音。

1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不是( 

A.文中,作者先举菊花来衬托下文的莲花,并以爱菊闻名的陶渊明来衬托自己对莲的喜爱。

B.文中,作者举出牡丹来衬托下文的莲花,并举出“世人”一面和上文的“独”字对照,一面来衬托自己。

C.文中“予独爱莲之”中“独”既和上文的“独”“世人”呼应对照,又和下文的“同予者何人”“众”等词语呼应。

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和“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相呼应。

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个“独”字又表现作者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B.文中除了写莲,还写了菊和牡丹,写这些花的作用是映衬。

C.文中的三个“而”都是表递进的连词。

D.“中通外直”的“通”是“没有阻碍”,可译为“空”。

(以下为2005年福建省泉州市中考题)

16.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陶渊明独爱菊/无独有偶 

香远益清/精益求精

C.陶后鲜有闻/屡见不鲜 

D。

宜乎众矣/因地制宜

17.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水陆草木之花()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③可爱者甚蕃()④濯清涟而不妖()

18.翻译下列句子。

①莲,花之君子者也。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理解填空。

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___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

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_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

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

20.你喜欢哪种花?

请简要说明喜欢的原因。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下为2002年黄冈中考题)

21.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以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

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莲说》考题答案

一.1.宋 

哲学 

周敦颐 

2.周敦颐 

陶渊明 

3.追逐名利,趋炎富贵 

4。

B

  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6.出淤泥……亭亭净植。

7.排比 

比喻

  8.莲花-君子-赞颂 

菊花-隐士-赞颂 

牡丹-富贵者-鄙弃 

9.以菊花、牡丹来衬托莲花。

  10.洁身自好 

追逐名利 

11.①多 

②少 

③当然 

④树立 

12.D 

13.C 

14.D 

15.C

  16.B 

17.①的②却,可是③多④洗涤 

18.①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②我只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却不受沾染。

③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说过。

19.追求隐逸 

贪慕富贵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20.略

  2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2.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 

23.略

《核舟记》原文及译文详解

初二的同学们会在上学期学习到《核舟记》这篇文章,这也是初二文言文必考篇目之一。

《核舟记》是由明末作家魏学洢撰写的一篇文章,由清代学者张潮编选到《虞初新志》,《核舟记》生动地描述了一件精巧绝伦的微雕工艺品。

《核舟记》原文及译文详解。

《核舟记》原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

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魏子详瞩既毕,诧曰:

嘻,技亦灵怪矣哉!

《庄》《列》所载,称惊犹鬼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麋瞭然者?

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亦必疑其诳。

乃今亲睹之。

由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

  ——选自文学古籍刊行社排印本《虞初新志》

《核舟记》译文详解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左右的木头雕刻成宫室、器皿、人物,以及飞鸟走兽、树木石头,而且无不按着木头的原形来雕饰模拟物态,因而雕刻得各有各的情趣神态。

他曾经赠送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游览赤壁的情景。

  核舟从头到尾大约有八分多长,高二分左右。

中部高起而宽敞的地方是船舱,上面覆盖着箬竹船篷。

船舱两旁开有小窗,左边和右边各四扇,总共八扇。

打开窗子看,可见雕花的船栏杆,左右相对。

关上窗子,可欣赏到右边窗上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字,左边窗上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字,都涂了石青颜色。

船头上坐着三个人,当中戴高帽满腮胡须的是苏东坡,右边是佛印和尚,左边是黄鲁直。

苏、黄两人正在共看一幅手卷。

东坡右手拿着手卷的右端,左手搭在鲁直的背上。

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象在讲什么话。

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微侧着身体,他们紧靠着的两膝,各隐现在手卷底下的衣服皱褶中。

佛印极象弥勒佛,敞开胸怀,裸露双乳,抬头仰望着天空,神态表情与苏、黄二人不一样。

他平方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挂着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一粒一粒清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桨。

桨两旁各有一个船夫。

右边那个梳着椎形发髻,仰面朝天,左手靠在一根横木上,右手扳住右脚趾头,象嘬着嘴唇在吹口哨的样子。

左边那个右手拿着一柄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放一把水壶,那个人目光注视茶炉,脸色平静,好象在凝神倾听茶水烧煮的声音。

  这只船的底部比较平坦,就在上面题上名字,题的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笔划细得象蚊子脚,一钩一画都清清楚楚,字色黑。

又用上一颗篆字印章,文字是“初平山人”,红颜色。

  总计这只船上,刻有五个人,八扇窗,箬竹船篷、船桨、茶炉、水壶、手卷、念珠各一件;

对联、题名以及篆字印章,刻的字共有三十四个。

可是量量核舟的长度,甚至还不满一寸。

这原是挑选狭长的桃核雕刻成的。

  魏子仔细地看了这只核舟后,惊叹道:

噫,技艺也真是神奇啊!

《庄子》、《列子》书中所记载的能工巧匠,被誉为象是鬼斧神工的事情很多,可是有谁在不到一寸的材料上运刀自如地进行雕刻,而又能刻得胡须眉毛都清清楚楚的?

如果有那么一个人,拿我的话来告诉我,我也一定会怀疑他在说谎。

可现在这

  却是我亲眼目睹的事实。

从这件作品来看,在棘木刺的尖端,未必不能雕刻出母猴来。

《核舟记》考题集锦

一、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器皿( 

)罔不( 

)贻( 

) 

有奇( 

  黍( 

箬篷( 

)糁( 

峨冠( 

  髯( 

衣褶( 

)诎( 

楫( 

  椎髻( 

壬戌( 

)虞山( 

篆章( 

二、写出下列加粗字的意思

1.明有奇巧人______________

2.罔不因势象形______________

3.尝贻余核舟一______________

4.盖大苏泛赤壁云______________

5.高可二黍许______________

6.启窗而观______________

7.箬篷覆之______________

8.雕栏相望焉______________

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____________

10.石青糁之______________

11.峨冠而多髯者______________ 

12.佛印居右______________

13.东坡右手执卷端______________

14.左手抚鲁直背______________

15.如有所语______________

16.东坡现右足______________

17.其两膝相比者______________

18.佛印绝类弥勒______________

19.矫首昂视 

______________ 

20.神情与苏、黄不属______________

21左臂挂念珠倚之______________ 

22.珠可历历数也______________

23舟尾横卧一楫______________

24.居右者椎髻仰面______________

25.若啸呼状______________

26.右手攀右趾_____________

27.视端容寂______________

28.若听茶声然______________

29.其船背稍夷______________ 

30.虞山王毅叔远甫刻______________

31.钩画了了,其色墨_____________

32.其色丹______________

33.长曾不盈寸______________

3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______________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2.诎右臂支船

3.左手倚一衡木

四、比较下列字在句中的含义

①其:

其两膝相比者 

②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其人视端容寂 

文曰"

初平山人"

③奇:

明有奇巧人 

④有:

明有奇巧人

长约八分有奇 

长约八分有奇

⑤为:

为宫室、器皿、人物 

⑥而: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启窗而观

为予群从所得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⑦可:

高可二黍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