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自有真情在网络有真情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617643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自有真情在网络有真情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网络自有真情在网络有真情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网络自有真情在网络有真情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网络自有真情在网络有真情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网络自有真情在网络有真情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网络自有真情在网络有真情文档格式.docx

《网络自有真情在网络有真情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自有真情在网络有真情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网络自有真情在网络有真情文档格式.docx

’当时我看到他的留言似信非信,上网两年来还从来没有人给我寄过书,我也从没把自己的地址和电话告诉过别人,尽管我和如云实在江山网认识的,我也曾编审过他的诗歌,并知道他是个有善心懂佛语为人坦诚光明磊落的一种人,可我和如云也没有深交,他为什么要送给我书啊?

网络上买书的不多,卖书的不少,我也不止一次的遇见过有人向我推销书,我这人没啥社会经验,在农村深居简出阅历也不多,但警惕性很高,都没理过。

虽然我喜欢看书,但不舍得花钱买书店的书,都太贵了。

可地摊上的便宜书还是不少买的。

也许这都是源于对文字的爱好吧,我想,如云这么一个善良的人不会是在说谎,这件事也没啥坏处,或许是真的。

我稍有些犹豫还是把地址和电话发给了如云文友,我当时还问他这本书多少钱?

如云文友说,你啥都不用操心,钱已经付过了,就等着拿书吧。

这件事我也没再多想,心里觉得还是顺其自然,真的就真的,假的就假的,我也没破费半文,有啥关系?

又不耽误过我的日子。

没曾想,过了几天我去看儿子,就在火车上接到了速递公司的电话,告诉我邮件到了,让我三天自内取回。

当时我很高兴,看来清心如云文友说的这件事是真的。

我在火车上这可咋办才好呢?

我想起了城里的亲戚,于是就打电话让她帮我取回邮件,并放在她的家里保存好,等我回去之后再拿回家。

从这件小事里我忽然觉得自己的多疑有些可笑,尽管这是一本书,但一个朋友对另一个朋友的信任是无价的,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这种网络友谊也很可贵,像如云这样我们一不相识二没交往三没见过面的文友他对人的信任和相帮乃至帮助朋友推荐诗集,这也是一种人间大爱和温暖,值得珍惜的朋友。

我很想对曾经的意思疑虑说句对不起,都说万事小心无大错,有时候过分的谨慎也并不是好事。

到了儿子的驻地我给清心如云回复了留言告诉他书接到了。

后来我回到家里,专门搭客车去了县城,在亲戚家打开那个邮包,一个封面画着蓝莲花和一个在月光下穿着古装弹琴的女子和《相知集》三个大字映入眼帘,作者是廖锦和高骏森,此书由中国文联出版,还是有正规书号的印制极好的书。

当时我急不可耐的翻开扉页,看见有作者高骏森亲笔写的签名:

穿越阡陌,走过繁华,我们携手在诗意的蓝天下,相知,相爱。

看了高骏森的题词心里顿生一股敬意,这种敬意的促使让我有一种更想了解他们的渴望。

再看看高骏森的照片,是个文质彬彬性格安然并且戴着近视眼镜的一个很年轻很阳光的大男孩,他的简历更是让人眼花缭乱,名气聒噪。

看来此人还真的不简单。

高骏森,男,笔名,心旷。

1983年2月28日出生,湖北安远县人。

初二开始文学创作,作品发表于《原创力量文学》,《圣地诗刊》,《橄榄梦文学》,《沮漳文学》,《东坡风文学》,《华夏诗刊》,《普州文学》,《中国诗》,《北京诗人》,《花与城》,《火种文学》,《燕赵诗刊》,《诗人风采》,《时光素描》等杂志,诗刊,报刊。

部分作品荣获全国不同等级奖项。

曾担任好心情新诗编辑,中国网络诗歌副主编,风起中文网短篇培训,质检主编,《中国诗》杂志副主编。

2021年11月被邀请到浙江省金华市参加全国网络诗歌年会,并代表全国获奖诗人上台发言。

2021年出版个人诗集《蓝天秋湖》。

廖锦的简介相对来说就简单多了,而且名气也没高骏森的响亮。

我这人只喜欢看书,对于名人还是不太在意和关注的。

记得我的亲戚当时还羡慕我,说有人给送书而且是通过网络,还真是让人难以置信。

那天,辞别了亲戚,回家里收拾一下活计,晚上就躺在被窝里看起了那本《相知集》。

谁知,这一看,不光是作者们的才华和纯净,甜美,浪漫,舒缓,温婉,兼质朴的诗情吸引了我,他们的出书故事和高骏森的坎坷经历更是深深地吸引了我,同时也打动了我。

由最初的尊敬到现在的同情,由最初的一般阅读到最后的每天必看乃至读完一遍之后还想在看看下去,或许更想了解他们,接近他们,关心他们。

就这样,我被那本《相知集》吸引着,被高骏森的故事吸引着。

乃至后来迫切地在qq里寻找他的踪迹,那天晚上我查到好多人的网名都叫心旷,怎么也找不到那个是他,于是,我就注册了好心情网站。

他是好心情的编辑,或许,我能在那里遇见他。

到了好心情,找到编辑一栏,我就给他留了言,我说,‘当我看见你和廖锦的诗歌时,很为你们的精彩文笔感动!

你也是一个坚强隐忍并对生活的坎坷充满信心的人!

你们那么年轻,相信在不久一定会在诗歌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我也不知道高骏森是否能看到,留言之后就想,可能是自己有犯了天真的毛病,他就看见怎么会理你呢?

我知道出书的人都很清高,可是高骏森的坎坷经历和凄楚的命运及不屈不挠的坚强精神令我赞佩和欣赏,我觉得,走近他认识他的这种迫切心情是在上网以来从没有过的,凡是我想加的朋友都一定是我尊敬的赞赏的,甚至是崇拜的。

我加了他不后悔。

【二】

当时我给高骏森留言之后,不知道他会不会搭理我?

也没想过他会给回复,但每天还是去好心情浏览一遍编辑回语,这天竟然真的看到他的留言回复了,并编辑了我的诗歌《黄昏絮语外一首》,那天看到他给我编审的诗歌便知道他是个对文字对作者都是热心和仔细的。

我的诗歌《黄昏絮语外一首》排版上有些乱,本来那首【燕子】该在后边,我却弄到了前面,是他的细心和对诗歌的形式讲究工整和敏锐的观察力及独到的见解,重新把《黄昏絮语》编排了一遍,这样看来就工整多了。

其实我不会写诗,对诗歌也不在行,但他简洁精到的按语很是令人折服。

他的编者按:

静宁的语言,节奏无限舒缓,每一个字,都有一种声音,这声音是从诗人心底深处迸发出来的,表面听不见,内心很轰烈,撼度非常强。

读这样的诗歌,很引起人的点滴回望与回想。

很是欣赏!

问好!

我不会写诗,也不懂诗歌的韵律,但他的编者按鼓励的话语却很温暖人心,不敷衍作者的认真态度而敬佩,从而我便更加的想了解他的实情,于是从他的留言里找到qq号,加了他为友。

记得我当时还管他叫高老师,并说很喜欢他的诗歌,尤其看了他的《相知集》序一和序二两位好心情网站的叶老师写给他们的诗歌赏析和鼓励及赞赏肯定更是对他们增加了几分赞意。

叶之莘老师对高骏森的评价是:

工作勤恳,为人热情开朗,对诗歌有独特的敏锐的感知力,谈的不多却很默契。

并在序言的结尾说:

虽然现代诗歌的发展还有些混乱和低迷,但是当我手边有这样一本诗集,也足以慰藉一时心境,一缕惆怅,一些感伤。

叶镇国老师对高骏森的评价是;

读他的诗,宛如将自己置身于绵绵的细雨中,轻盈曼舞的思绪,情绕心底,伸手一挠,便是一片绿野诗意。

同时我也欣赏叶镇国老师的结束语:

在诗歌的创作道路上,要记得,不要走得太远了而忘记当初是怎样出发的!

这句话就是一种鞭策和激励,对于每一个文字爱好者都很受用。

这句话我一直会记得,相信高骏森也会记得。

自从去了他的空间读完他的一篇散文《这个秋天,我被一种情感动着》之后,才知道他的创作之路和出书之路是这样的艰难,但他的执着精神很令人感动和赞赏。

他的文章里有这样一段介绍《相知集》出版和他的写作历程-----

【记不清当初是什么原因让我喜欢上文学的,更记不清当初我对诗歌的痴情到了一种怎样难以割舍的地步。

只清楚地记得2021年,21岁的我为了求学梦,流浪在郑州那段令人泪流心酸的疼痛日子,无论怎么挥,都挥之不去。

那年夏天,在生命边缘徘徊的我,一次偶然,在地摊上见到了一本淡绿色封皮的旧诗刊,蹲下翻看了几页,被里面一则征文启事吸引住了,辗转来回不低于五次,最终使出全身力气递出了攥在手心快湿透的一元钱给摊主(要知道,那一元钱可是我一天的生活费呀),拿起诗刊飞速回到了仅六个平方的出租房,坐在一盏昏暗的灯光下读完了里面所有的作品。

诗刊是2021年下半年最后一期,里面大多数作品是歌颂在一线医务人员抗击非典的诗歌。

字里行间流露出大爱无私的真挚情感,感动的我泪流满面。

诗刊里的征文启事是华夏作家网面向全国文学爱好者举办的,不限地域、年龄、学历。

正因为看见了里面说的不限学历,才让我兴冲冲地将2021年在广州写的一首诗歌誊写在一张文稿纸上,然后跑到邮局买了一个普通信封和八毛钱邮票,邮寄了出去。

那时的我还不懂电脑操作,连最基本的开关都不会,更不用说打字了。

邮寄出去后我就忘了这事,投稿只是一时兴起,压根就没想过获奖。

一个只有初中学历从山旮旯走出来的孩子,想自己的文章获奖,简直比天方夜谭还要不现实。

然而命运之神就这样降临了他,他的文章被选中并得了奖,从此,历尽周围的白眼和经济的困难,依旧坚持了下来,并走到今天的成绩斐然。

文章总体读来让人了解到了他的艰难写作历程和对文字的痴迷于不舍,令读者动容,更加钦佩。

他还在文章说《相知集》出版,是偶然,也是必然的,因为这个想法已久。

并且从他的另一篇散文《煤油灯》也知道了他的贫困又悲悯的童年和家庭,看完之后让人感动潸然泪下。

在今天的小康社会里,哪家的孩子不是父母的掌上明珠?

那家的孩子不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全权依赖父母的供养?

就连农村来说,自己的孩子也是生活在溺爱的小窝里,要啥有啥,吃穿用的都不愁。

可高骏森的童年却是在大山里长大,在每天晚上舍不得点的煤油灯下长大。

他生活在即贫困又与外界的繁华隔绝的大山上,对外界的感受竟是充满了好奇和渴望。

然而极度的贫困并没有摧毁打消他的求知欲,在以后的文字道路上坚持到今天也幸亏了他的母亲。

就像他的《煤油灯》里描述的----

【因为环境简陋,我没有专门的课桌,更不用说有属于自己的书房。

每天晚上写作业,也没有一个固定的地点,有时趴在灶台上,有时在一张破桌子上或是凳子上,有时候,就直接趴在地上。

为了灯光照的明亮一些,我总喜欢将煤油灯放在离书本最近的位置,低着头抓着铅笔,在母亲的辅导讲解下认真作业。

母亲讲得很仔细,也通俗易懂,加上我本身就具有的悟性,学习成绩真的就起来了。

第二个学期,我的成绩从原先的最后上升到了全班正数前三名。

因为每天晚上我都要写作业,煤油灯的光亮又很微弱,书本上的字字迹看起来总是很模糊,于是,写完作业的时间也就相对要长一些,这样,煤油自然而然也就烧的快一些。

父亲是一个没有读过几句书的人,思想很偏激,脾气又暴戾,见煤油用的飞快,便不满起来,开始对母亲同我打骂,说书读与不读没有什么大不了,自己没有读书照样在吃饭。

受到了父亲的威胁,母亲也不敢再大胆地在晚上教我太长时间了。

到一定的时间,尽管作业还没有写完,我也不敢再继续写下去,怕引来父亲的不满,而发生意想不到的恐惧。

只有等到早晨早早起来,从书包里掏出本子继续把昨晚没有写的作业写完。

看到这段后我都会感慨不已,辛酸流泪。

为他的家庭难过,为他的求学上进而自豪,为他有个开明的母亲而欣慰。

也许就是这一点家庭环境磨砺了他的顽强意志,也为他今后的所有苦难承受并学会坚强打下了基础。

后来看到他在《相知集》里写的《相知集》背后的故事,才知道他这一路走来是多麽的艰难,不仅历尽了失去工作的压力,还要面对家庭和情感的压力,到最后和心爱的恋人分手,父亲也离他而去,可想而知,他将要承受的不仅仅是心里的压力还要承受精神的压力,看完之后让人既同情又落泪,心里酸酸的真不是滋味。

合上书本,好想和高骏森说一声:

高骏森,你要快乐起来!

你要永远的快乐!

【三】

渐渐地对高骏森的那份面对坎坷而能坚强地依旧执着和乐观的心态而欣赏,更增加了对他的信任。

那天我们在网上聊天,我喊他高老师,他不让,他是个不仅有礼貌还很谦虚的君子,并热情的喊我阿姨。

于是我就给他留言,说要再买它三本书。

他很不好意思,觉得我已经有了他的书,是清心如云文友送的。

我说,要你的书不是白要的,我想让你给我写首诗,并亲自填写在扉页上。

他这才勉强答应给我邮书。

后来我和朋友们聊天说起此事,有的朋友支持,有的朋友好意劝我,他是不是网络骗子?

让我小心点好。

面对着种种议论我的心里一瞬间也没了底,忽然之间觉得自己是不是很蠢?

网络诈骗随处可见,宣传广告比比皆是,我这样做是不是有些唐突?

于是我就给清心如云文友留言,问他认识高骏森吗?

如云说,不认识,没见过面,就是在网络上的文字里互相结识互相欣赏的。

并定了他十本书,就是为了帮他。

看了如云文友的这一段话,我心里踏实的多了,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但这就是一份情意,一种真心地感动,一种善良的信仰。

一个人如果活着只为自己,连一个最起码的关爱信仰都没有,那他的灵魂也就缺失了热情的精髓,变得麻木僵硬,也永远不会看到自己生命的意义所在。

清心如云的善良和学识一直打动着我,我对他也不了解就是有一种信任感和安全感。

如云能帮忙我为啥不能帮?

我就帮个小忙,尽自己的能力还是行的。

于是我就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定了他的书。

人活着,也就匆匆几十年,一些追求的东西往往都是过眼云烟。

物质丰富了也应该找到精神寄托,总要相信一些东西,坚守一些东西。

人们提倡善良提倡爱心没有错,但不要盲目的善良。

有些人有些事还是要认真斟酌的。

今天接到邮局女值班员的电话后,我就穿得厚厚的,骑着电动车去往邮局了。

再去邮局之前,我给高骏森发了短信,和他说书已接到,把账号给我发过来,我好把书钱寄过去。

就在路上,我听见了手机的信息提示音响了,但路上太冷,我没打开看。

心里想着肯定是他的银行账号。

可是,等我到了邮局打开信息之后,却是这样的留言:

阿姨,书收到就好,书上的那首诗你看了吗?

写的不好,见谅!

书款就算了,认识一场,真的很珍惜。

你也不容易,我真的不忍心要你的书钱,就当做是我送给你的新年礼物吧。

看了他的留言,执意不要书款,我的心里真是很意外,百感交集,甚至是有些感动。

一瞬间就把之前所有的疑惑和猜测以及朋友们的劝告抛之脑后,其实人的眼睛不一定有时看到的都是真像,心里想到的不一定都是假设。

他不仅有才华也有做人最基本的爱心和良心,不是几个书钱的事,而是我们在互相感动,那一刻我就问自己,我们谁在感动谁?

谁在做令人感动的事?

外面的天气很冷,我却在心里感到暖暖的。

就在我也曾误解他的时候,心里还有些怀疑,他是不是网络骗子?

可他真的不是!

他不是只为自己着想的自私之人!

他不仅是在用他的心灵之笔描写在自己的充满希望的人生,而且还是虽经几番生活的坎坷变故,历经人生的潮起潮落风风雨雨,几番花开花落的印书波折,但他的意志是坚强的,心头还是有一团团不灭的善良火焰在闪动,心里还有一片真水无香的恬静挚爱在关心着它人。

这一刻起,我认定了他真的是文如其人,淡雅幽香,淳朴厚道。

回到家里,我打开了邮包,拿出那本写着我的签名的书,还是那一朵盛开的蓝莲花,还是那一轮悬空的满月,还是那个飘着秀发着一身白衣的女子,还是那把古筝,还是在那个老地方,而那一首高山流水遇知音,紫陌尘多不可寻的琴声里,是否望见相知相惜的半世风景?

谁不知,高山流水的故事?

子期不在,伯牙摔琴,对酒不饮,横琴不挥,不挥者何?

知音诚稀。

而网络自有真情在,文字结缘这辈子相遇,此情也算是人间最美。

我打开扉页,高骏森的如行云流水般的苍劲笔墨展现在眼前,是送给我的一首小诗:

春风已大醉/那杯坐在月亮下寻你的李子酒/有些凉了/花已开满/黄河的歌声飘了起来/落在我给你写诗的桂花树上/静候冬天/白雪和西芹对话。

看着他在仓促的时间里写的小诗还这么充满质朴的真情,心里很是感动,诗里满满的都是值得珍惜的情谊。

我们由文字相识,也由文字结缘成为忘年交,也因文字感知着彼此内心的快乐和忧伤。

所以行走在有爱的文字里,就有了彼此相惜相知的纸上真情。

都说网络没有真情,可是这网络上就有这样的真情在感染着我们,哪怕是一句温暖的话语,哪怕是一个咖啡的图标,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善举都在感动着我们。

我看着这三本书,林扬的那本我是一定要寄出的,不仅因为上面有了高骏森给林扬的个性签名,也因为林扬也是网络诗人,他们会有很好的诗歌沟通和共同语言,这也源于对文字的爱好和对朋友的信任。

另一本我打算送给上高三的外女,因为我的外女也喜欢文学。

但想来想去还是送给了村里的一个眼睛有障碍的大学生,我觉得高骏森是在最困难最坎坷的境遇下坚持自己的梦想并一路走来写下的纯美诗篇,他的故事和诗集都很有激励人心的作用,我也相信那个大学生会喜欢。

再说,好马配好鞍,好书要给需要的人,读得懂的人和懂得珍惜的人。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我就去了那个大学生的家。

当我看见他的一只眼睛又红又肿的已经再次睁不开的时候,心里也很不是滋味,同情和怜悯总是一瞬间的滋生。

这个大学生,已经毕业三年了,就因为一个眼睛天生的看不见也睁不开,毕业后,三年之内找了无数的工作,最长的一次工作是一个月在北京,最短的是三天。

可想而知,他在外面找工作的时候遭遇了多少白眼和歧视?

他的自尊心经历了怎样的打击和酸楚?

那其中的滋味不是几句同情的话所能代替的。

二十六七了也没人敢给他说媳妇,幸亏父母还年轻,还能出门打工养活他,占时他还不愁衣食温饱。

可是他的心里那种自闭的悲伤谁又能理解呢?

他每天都不出门,把自己关在家里,不仅是怕别人异样的眼光和悲怜的询问,还主要是要在家养好眼睛。

他的心里还在装着希望。

为了能再次出门打工挣钱,为了他能有个可靠的收入养家,或能娶一房媳妇,他的父母今年春天领他去医院动了手术,并安装了一只假眼。

可他的那只看起来怪怪的假眼并没给他和家庭带来好运,还没出门打工呢就感染了,掉了下来,从此再也戴不住假眼了。

这不,我给他送书,看见他的另一只眼睛是红肿的,眼皮是合死的。

我的心里酸酸的不知说啥好,我也不敢问他别的,就说,朋友出书了,送了我三本。

我就想这本书很有文学造诣,并且也很有励志的人生感悟。

有时间你就看看,或许能解除你的一点寂寞和孤独。

当时他很高兴,连说谢谢婶子。

还说我为啥不自己留着?

我说,书是用来看的,只要让大家去欣赏阅读它才会有生命力,它才是活的。

而保存起来的书就没有了意义,也就成了死书。

好书也要配懂得欣赏的人,否则在愚人的眼里也就没了活力和价值。

我就在这个大学生的连连谢谢中回到了家,心里那个踏实,总觉得这才心安。

可是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今天早上,那个大学生来到我家,我以为他是来还书的。

我就说,那书是送给你的,不用还。

他笑了,说:

婶子,我不是来还书的,是我被高大哥的故事感动了,他的命运还不如我,我虽没有工作,但我还有身体健康的父母,有爹娘宠着,惯着,呵护着,不愁吃喝。

可他真的是除了诗歌一无所有。

然而他的精神挺令人赞赏的,比我强多了。

他的书真好,是一本励志的书,我也很喜欢的。

我问他来有事吗?

他在的兜里掏出四十元钱递给我:

婶子,我看了他的跋,书是借钱出的,而且其中的辛酸苦辣也很令人同情。

要是我这书早就放弃了。

你知道我没钱,我感觉掏父母的腰包也不是快乐的事。

但还是和父亲要了,我也不多给高大哥,就四十吧。

我的天,那一刻我的眼泪都快掉下来了,什么叫理解?

什么叫真诚?

什么叫感恩?

什么叫善良?

这就叫理解,善良!

我很激动和他说,不用的,这书他是送给咱的,他连我的钱都没要也不会要你的钱。

记得高骏森给我留言时也说过这样的话:

【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人间,都只有一世,但每个人的活法都不同。

能够通过文字,我们相识,并且是这么的尊重,我感到我比什么都幸福。

】他的这句话也一直感动着我啊,怎会要你的钱?

他还鼓励你坚强呢。

大学生很感慨,说高大哥是个好人,可惜我的眼睛不能上网,要不然我就加他为友,好好聊聊。

大学生还说,婶子,等春天来了,天气暖和了,我就出门找份工作,再叫父母养着我这些年的书就白念了,心里也不忍。

我说,对的,你会和高骏森一样的棒!

大学生和我聊了一会就走了,我不说他的名字,因为我很尊重他。

后来我心里一直在想,是啊,只要我们每个人心里都装着春天,装着希望,春天还会远吗?

希望还会远吗?

冬天来了,春天也就不远了。

从给这个大学生去送书到他来送钱只是这篇文章的小插曲,但这个小插曲,相信高骏森也会和我一样的意外感动,如果有缘,你们有一天也会在网络相遇相知。

高骏森和他的书的故事就讲到这里,因为我们短短的相识就结成了这深厚的友谊,都源自网络。

他的书出版经历也因为有很多他的网友相帮,他的故事也因为网络的传媒让我们感动并相知相惜。

故事是你的故事也是大家的故事,所以我们相遇网络,不分年龄,职业和家庭,都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爱好,就是对文字的追求对诗歌的喜欢。

也是通过网络,我们才走到一起,彼此温暖彼此祝福!

网络自有真情在,风雨过后见彩虹。

高骏森能走到今天的成绩也是让人敬佩的,他的执着精神是令人赞赏的。

同时祝愿他在今后的诗歌道路和人生的道路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当我写完这篇文章之后,蓦然发现,原来真诚和信任不是遥远的名词,而是就在我们身边!

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最后我就用高骏森的原话来结束这篇文章-------

穿越阡陌,走过繁华。

我们携手在诗意的蓝天下相知、相爱。

人生在世,短暂一生。

信仰不同,追求的也就不同。

作为一个爱好文学爱好诗歌的人,能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用纯洁的文字与心结交一批高雅之士,此生幸矣。

赞(散文编辑:

滴墨成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