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611269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应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应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应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应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应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Word下载.docx

《应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应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Word下载.docx

“请同学们想一想,这道题怎样计算简便?

你计算的根据是什么?

  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并写出每步的根据是什么运算定律。

算完后,让学生把书翻到第116页,看例5的两种算法,并提问:

“你是怎样计算的?

你的算法与小林、小青的哪一种一样?

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

  可以让学生多说一说,使大多数学生都明白,小青的算法简便。

“小青在计算时把0.6和3.4放在一起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7.91加0.09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告诉学生以后在计算时,能用简便算法的要用简便方法计算。

  3.做第116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做第1题,可以提示学生,先观察题中的三个加数,再根据运算定律填数。

订正时,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填的,根据的是什么运算定律。

  做第2题,指定两名学生到前面板演,其他学生自己做,教师巡视,辅导差生。

订正时,让板演的两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根据什么运算定律。

再了解有多少学生做错了,让他们说一说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怎样改正。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二十七的第1-3题。

  1.做第1题,教师提示学生按题目的要求用简便方法计算,再让学生做。

可指定两名学生到前面板演第二行的两道题,教师检查学生第4小题是怎样计算的。

订正时,让板演的两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尤其是第4小题,让学生会用这种简便方法即可,不必说出根据什么。

  2.做第2题,做题前先提醒学生,要认真审题,先看能不能用简便算法,再进行计算。

教师巡视,辅导差生。

订正时提问:

“哪几道题不能用简便算法?

右边第2小题是怎样算的?

”了解学生有没有把右边第2小题错写成“4.9+0.1-(4.9+0.1)”的,为什么错,以便及时纠正。

  3.做第3题,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我们可以用哪些运算定律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教科书第91~92页例1~例4,联系而是一的第1~6题。

是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把莫位有0的小数化简,把一个数改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

加深对小数的意义的理解;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化简小数。

教学难点:

指导运用小数的性质进行正确的判断。

教学准备:

商品标价画面、米尺、例2正方形图片两张(可重叠且大小相同)、学生尺等。

一、问题情境导入

教师边讲边出示商品手套和毛巾的标价:

手套 

单价2.50元 

 

毛巾单价3.00元

提问:

有谁知道这里的2.50元和3.00元各表示多少钱吗?

为什么2元5角可以写成2.50元,3元可以写成3.00元?

(引出课题:

小数的性质)

二、探索小数的性质。

1、教学例1。

事先在黑板上画出米尺图。

请学生看手中的学生尺,在对照黑板上的米尺,说说标出的这一段的长度是多少?

(学生可能回答是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教师:

同学们的回答都是对的。

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都是指这一段的长度(板书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只是所选用的长度单位不同而已。

如果要求将1分米、10厘米、100毫米这三个数都写成用米做单位的数,分别该怎样写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分米=0.1米=1个1/10米

10厘米=0.10米=10个1/100米

100毫米=0.100米=100个1/1000米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

自己有什么发现?

汇报自己的发现:

通过观察我发现1分米、10厘米、100毫米表示的是同一长度,也就是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而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又分别可以写成0.1米、0.10米、0.100米,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2、教学例2。

30个1/100 

0.30

仔细观察、想一想、说一说:

0.30和0.3在正方形里所占的面积大小,你有什么发现?

这说明了什么?

师生共同总结出:

0.30是30个1/100,10个1/100是1/10,30个1/100也就是3个1/10;

0.3也是3个1/10,所以0.30和0.3这两个小数的大小是相等的,即0.30=0.3。

3、引导学生概括出小数的性质。

引导学生从左往右观察例1、例2的板书,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⑴例1中三个小数的末尾有什么变化?

小数的大小怎样?

⑵例2种两个小数的末尾又有什么变化?

⑶从这两个例题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能用自己的话把你发现的规律告诉大家吗?

让学生充分说了以后,在指导学生看看教科书第101页方框中的结语,并指出这就是小数的性质。

4、巩固练习。

练习二十一的第1、2题。

三、学生分组学习例3、例4

师:

在实际生活中,根据需要,我们有是要把某些小数化简,有时则要把某些小数改写成含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

怎样才能满足这些需要?

满足这些需要的根据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学教材第92页例3、例4,可以几人互相讨论,然后派代表把自学情况向大家汇报。

学生汇报后,教师强调:

只有小数末尾的0去掉,小数的大小才能不变;

整数改写成小数时,一定要先在个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

练一练:

集体判断,对的打√,做错的用×

表示。

⑴在一个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这个数的大小不变。

( 

⑵在小数点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 

⑶在小数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独立完成教科书第92页做一做的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回答:

为什么2元5角可以写成2.50元,3元可以写成3.00元呢?

鼓励学生按自己的理解应用小数的性质及生活常识进行说明。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一的第3~6题。

设计不可显示内容,请单击此处打开或鼠标右键另存为下载

片断1:

例题:

每张桌子座6个小朋友,正好座了4桌,现在有25块小蛋糕,如果每人分一块蛋糕,请问:

这些蛋糕够分吗?

学生小a上黑板板书,25-1=24(答:

这些蛋糕够分。

小a,题目上有没有1?

小a:

没有。

有没有24?

题目上没有1和24,同学们他做得对不对?

众生:

不对。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解这道题呢?

引导得出:

6=24,因为25>24,所以这些蛋糕够分了。

小a想举手但又没有举手。

一节课眉头都紧锁着。

这样才是完整的解题过程,以后大家注意了。

片断2:

把两个棱长5厘米的木块粘合成一个长方体(如下图),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5

55

生1:

(5+5)×

2+5×

2+(5+5)×

2=250(平方厘米)

生2:

2-5×

生3:

4+5×

小b:

突然有个学生叫了起来:

“不对,5×

5求的是正方体的体积,再×

2求的是体积和,不是求的表面积,老师他混淆概念了!

”沉寂片刻后,许多学生都附和了起来。

小b可能想法也不成熟,涨红了脸,一下子讲不出个所以然。

这时老师轻轻地对小b说:

“别急,我有一种预感,这种解法也许有你的道理,大胆说说看。

”说完老师取出两个正方体模型,说:

“同学们,别着急,我们把两个正方体拼在一起,看看有什么发现?

小b将两个正方体拼成一起,数了数突然眼睛一亮,激动地说:

“我不是求的体积和,你们看,拼成长方体后,其中一个正方体剩下5个面,第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就是5×

5,这个式子不是表示求体积,而另一个正方体和它是一样的,所以再乘以2。

小b越说越清晰,讲好后生怕别人不懂又将自己的思路完整地说了一遍,说完后大部分学生终于醒悟过来。

大家不禁一齐鼓起掌来。

受他的启发,大家还有其它解法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下子课上可热闹了,大家兴趣盎然,通过拼图、观察、比较、讨论马上又有了几种解法。

生5:

(5×

2)=250(平方厘米)

生6:

5)×

生7:

(6-1)×

……

反思: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

……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

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那么课堂上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呢?

特别是学生的结论“出轨”时,我们该怎么办呢?

我想有时不妨鼓励学生“自圆其说”。

1、“自圆其说”能使我们发现意想不到的过程和方法。

片断1是日前笔者在一次随堂课上看到的。

教者看似把教学过程设计得条理清晰,思路严密,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下课后,我问小a是想的?

可能是上课的情绪还在影响着他,刚开始怎么也不肯说,我说:

“你用25-1=24,没有减2、减3,老师认为你肯定有自己的想法,能说给我听听吗?

”在我的再三鼓励下,小a终于说出:

“4×

6=24,25减少1才等于24,所以当然够了。

多好的思路,多好的方法呀!

可惜教师由于没有思想准备,没有能够及时发现,如果教师给学生一个“自圆其说”机会,试想这样难得的资源还会白白流失吗?

2、“自圆其说”是一个高层次的思辩过程。

当学生出现与众不同的解法时,教者并没有立即加以肯定或否定,而是将话题解释权抛给了学生,鼓励学生“自圆其说”,可以感受到小b解释完时是多么的自豪,其他学生的掌声是多么的发乎内心。

一个高层次的思辩过程就诞生了。

而正是基于此,其他学生又想到了不少的方法,其后有些解法虽然貌似但非雷同,孕藏着不同的思想和方法。

两个片断,两种方法,说与不说间,感受不一样,效果各不同。

认识“按比例分配”。

师(手里举着十支铅笔):

今天薛鹏程和徐逸帆的预习作业做得真好,我想把这十支铅笔奖给他俩,该怎么分?

生甲:

每人五支。

生乙:

把十支铅笔平均分给他俩。

说得真好,把十支铅笔平均分给他俩,每人五支。

(板书“平均分”,把铅笔分给两人。

师(再拿出十支铅笔):

我还想把这十支铅笔将给这次口算比赛获第一第二名的同学,应该怎么分?

(学生在下面议论争辩分法)

我认为不应该再平均分。

为什么?

那不公平。

那该怎么分?

我认为应该“三七开”。

“三七开”什么意思?

为什么要“三七开”?

就是第一名得七支,第二名得三支,那才显示出第一名的实力。

生丙:

我认为应该“四六开”,第一名得六支,第二名得四支,差距不能太大。

(学生都认为比较合理)。

这还是平均分吗?

生齐:

不是。

那可以叫什么呢?

按个人成绩分。

按一定的比来分。

说得真棒。

“三七开”就是把十支铅笔按怎样的比来分?

“四六开”

呢?

生:

“三七开”就是把十支铅笔按3∶7的比来分;

”四六开”就是把十支铅笔按4∶6的比来分(板书);

那平均分就是把十支铅笔按……

生接:

1∶1来分。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需要把某一样事物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比如(出示实物投影)有两台同样的播种机种地,甲台播种机工作了4小时,乙台播种机工作了3小时,共得酬金210元。

这些酬劳两位机主能年平分吗?

不能﹗

把210元酬劳按他们的工作时间来分配,多劳多得。

你真棒﹗(板书:

把210元酬劳按工作时间4∶3来分配。

像这样把一样事物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叫做按比例分配(板书课题)。

(点评:

用生活中学生司空见惯的例子切入话题,展开讨论,将生活常识与数学科学知识“超链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知识点得以轻松展开并为学生所接受,在体验中建构新的概念体系。

并且我个人认为我创设的情境是真实有意义的,将铅笔奖给学生,是话题也是鼓励,让学生在老师热情的激励中主动学习,便于交流,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

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见这样的例子?

介绍给大家听听。

我回家做作业的时间通常是一小时,40分钟做语文,20分钟做数学。

那你是把六十分钟按照几比几来分配的?

为什么要这样分配?

我是把六十分钟按照4∶2来分配的,语文四份,数学两份,因为语文要写日记,比较花时间。

我每天都喝高乐高,一杯高乐高里有两份是高乐高,一份是水

谁来说说他的这杯高乐高里高乐高与水的比是多少?

这杯高乐高里高乐高与水的比是2∶1。

生丁:

老师,这样喝会胖的,里面卡路里太高﹗

你认为一杯高乐高冲剂高乐高与水的比是多少合适呢?

我认为一杯里高乐高占2份,水占3份比较合适。

谁能说说他的这杯高乐高冲剂一共平均分成了几份?

生;

5份。

(这为后面解决问题做了铺垫。

老师,我就是喜欢和浓一点的嘛,2∶1不行吗?

(学生哄堂大笑……)

在笑声中学生了解了“按比例分配”,在谈话中还为如何解决问题做好了潜移默化的铺垫,这一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深化学生对“按比例分配”的认识,整个过程始终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创设生活情境帮助学生了解数学,运用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并且整个过程中我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意见,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的快乐。

教学反思:

建构主义的观点,强调学习者是学习生活的主体,学生是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而非模拟者。

数学教学不应仅仅是由教师将一个个知识点被动地传播给学生,而是应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尝试解决新问题,在体验中建构新的概念体系。

新大纲也指出: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在课堂上老师用热情洋溢的话语,引人入胜的启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

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材料,使学生充分运用生活经验体验和感悟数学是行之有效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