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 第6课 孔雀东南飞 并序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610644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3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 第6课 孔雀东南飞 并序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 第6课 孔雀东南飞 并序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 第6课 孔雀东南飞 并序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 第6课 孔雀东南飞 并序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 第6课 孔雀东南飞 并序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 第6课 孔雀东南飞 并序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 第6课 孔雀东南飞 并序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 第6课 孔雀东南飞 并序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 第6课 孔雀东南飞 并序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三、文体知识

乐府诗

中国古代乐府官署(汉武帝首设)中配乐演唱的诗歌。

包括民歌和文人创作两大类。

后人多用以代称入乐的民歌。

两汉乐府诗体裁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和杂言。

句式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比较浓厚。

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并按音乐性质的不同,被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相和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杂曲歌辞、清商曲辞等12类。

两汉乐府民歌又称汉乐府,多收入相和歌辞、鼓吹曲辞和杂曲歌辞中,风格活泼自然;

南朝乐府民歌多收入清商曲辞、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风格清新宛转;

北朝乐府民歌多收入梁鼓角横吹曲中,风格质朴刚健。

南朝的《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这部分诗,与《诗经》中的国风性质相同,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最具有人民性,是乐府诗的精华。

文人创作多为民歌的仿制品,难与民歌相媲美。

宋元以后,乐府诗的外延进一步扩大,词、曲因配乐演唱的缘故,也被雅称为乐府。

四、归纳整理

(一)通假字

1.蒲苇纫如丝 通“韧”,柔韧

2.箱帘六七十 通“奁”,女子梳妆用的镜匣

(二)古今异义

1.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古义:

可爱。

今义:

值得怜悯与同情。

2.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无论如何。

再三叮嘱。

3.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来送信的使者,这里指媒人。

寄来的书信。

4.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处理,安排。

对犯错的人做出惩罚。

5.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自作主张。

不受拘束和限制。

6.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

吉利。

方便。

7.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教养。

从失败中取得知识。

8.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

迎接。

奉承、拍马。

9.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

在一起过日子。

在一起做事。

10.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

做官的人。

太监。

11.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多多劝告。

多多感谢。

12.新妇谓府吏:

勿复重纷纭

麻烦。

多而杂乱。

13.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交错相通。

各种运输往来、邮电通讯事业的总称。

(三)偏义复词

1.奉事循公姥 偏在“姥”,婆婆的意思

2.昼夜勤作息 偏在“作”,劳作的意思

3.我有亲父兄 偏在“兄”,哥哥的意思

4.我有亲父母 偏在“母”,母亲的意思

5.逼迫兼弟兄 偏在“兄”,哥哥的意思

6.其日牛马嘶 偏在“马”,因为牛不会嘶

(四)一词多义

1.见

相见常日稀      动词,见面

府吏见丁宁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样

渐见愁煎迫介词,被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动词,召见

项伯即入见沛公动词,拜见

汝真女子之见也名词,见解

风吹草低见牛羊通“现”,出现

2.适

适得府君书副词,刚才

处分适兄意动词,按照

始适还家门动词,出嫁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到……去

从上观之适与地平副词,恰好

3.自

我自不驱卿       副词,本来

葳蕤自生光而且,还是

自名秦罗敷代词,其

好自相扶将副词,亲自

物物各自异助词,无义

4.谢

阿母谢媒人动词,谢绝

谢家来贵门动词,辞别

多谢后世人动词,劝告

乃令张良留谢动词,辞谢

哙拜谢,立而饮之动词,道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动词,谢罪

及花之既谢动词,凋谢

5.相

相见常日稀副词,互相

儿已薄禄相名词,相貌

誓不相隔卿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是偏指一方,可不译

及时相遣归指代兰芝,可译作“我”

好自相扶将指代仲卿母,可译作“老人家”

还必相迎取指代兰芝,可译作“你”

蹑履相逢迎指代仲卿,可译为“他”

登即相许和指代媒人,可译作“她”

不得便相许指代媒人,可译作“你”

6.为

为仲卿母所遣介词,被

十七为君妇动词,做,作为,成为

为诗云尔动词,作,写

君家妇难为动词,做

阿母为汝求介词,替,给

始尔未为久动词,算,算作

慎勿为妇死介词,为了

(五)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向东南

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用手巾

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一天天地

(2)名词用作动词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拍,敲击

仕宦于台阁做官

2.动词使动用法

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使……受煎熬

3.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作动词

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保全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使……荣华富贵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以……为吉利

(六)文言句式

1.汝是大家子。

     判断句

2.仕宦于台阁。

状语后置句

3.自缢于庭树。

4.便复在旦夕。

5.为仲卿母所遣。

被动句

6.渐见愁煎迫。

7.今日被驱遣。

8.何言复来还。

宾语前置句

(七)文白对译

一、合作探究

1.兰芝离开焦家时为什么精心打扮一番?

她为什么不在焦母面前掉眼泪,而在小姑子面前才“泪落连珠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兰芝一大早就起来开始梳妆打扮,揣摩其中原因,一方面她是要把自己最美好的形象展现给仲卿,让他记住自己,如同他们婚姻生活的一个纪念;

另一方面她不愿意向焦母示弱,精心打扮自己,似乎在向焦母表明她始终不认为自己有什么过错。

诗里写她打扮时“事事四五通”,多少透露了她内心的杂乱情绪。

兰芝向焦母辞别时没有流眼泪,而是不卑不亢地说了一番合乎事实且略带不满的话,面对小姑子才泪流涟涟,这表现出她的坚强与理智。

2.诗的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结尾夫妻化鸟的情节该如何来理解?

答案 ①诗的开头这一句采用民歌中常用的托物起兴的手法。

此诗开头也以孔雀失偶喻夫妻离散并兴起刘兰芝、焦仲卿彼此顾恋之情,将全诗笼罩在悲剧的气氛之中。

②这一情节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鸳鸯和鸣,与开头孔雀美禽遥相呼应,象征了刘焦爱情的不朽,又象征了他们永恒的悲愤与控告。

这与我国民间流传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双飞的传说一样,表现了人民群众对自由幸福的婚姻的向往。

以鸳鸯照应开头的孔雀,以一鸟独飞开始,以双鸟和鸣结束,使首尾呼应,结构更加严谨,诗意更加浓郁。

3.刘兰芝形象有哪些动人之处?

答案 ①女主人公刘兰芝美丽、聪明、勤劳,知书达礼。

诗的一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的铺排,立即令读者对她产生这种印象。

随着故事的展开,这种印象不断得到充实和加强。

如“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表现了她出众的美丽,下文里写县令、太守纷纷派人到她家求亲也从侧面表现了她的美貌远近皆知。

又如“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等,表现了她的勤劳、能干。

她向焦母辞行时,虽然对焦母不无怨言,可最后还是说“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与小姑子告别时,则说“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温柔的话语里,见出她的善良、懂礼。

②兰芝忠于爱情,不为荣华所动。

仲卿送她回家,两人告别时,她自比“纫如丝”的“蒲苇”,将仲卿比作“无转移”的磐石,以此表白她忠于爱情的心意,后来她确实做到了。

回到娘家后,县令、太守两家先后来求亲,都不能令她动心。

最后在拒婚不成的情况下,以死捍卫了她与仲卿的爱情。

③兰芝身上还有很可贵的一点,就是不卑不亢,头脑清醒,行动坚决。

从诗歌一开头兰芝向焦仲卿提出请求的话语看来,完全是她不堪忍受焦母的无理指责而主动要求回娘家的口吻。

这是长期忍让、顺从后的爆发,她的话里有委屈、不满,又坚决有力,毫无伪饰。

后来焦母也对仲卿说“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虽然焦母对兰芝的评价不免是偏颇之词,但也透露出兰芝确实不是低眉顺眼、任人摆布的小媳妇。

兰芝向焦母作别时说,“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向焦母辞别时没有流眼泪,而是不卑不亢地说了一番合乎事实且略带不满的话,面对小姑子才泪流涟涟,这表现出她的坚强与理智,同时让读者隐隐体会到兰芝不是一个标准的封建时代儿媳妇的形象。

后来面对兄长的逼嫁,兰芝更进一步表现出清醒、坚决而不露声色的性格特征。

4.这首诗的许多地方注意了前后照应,使得故事情节的发展显得真实自然,整首诗的结构也显得非常紧凑。

哪些地方是前后照应的?

答案 故事一开头兰芝向仲卿自陈时说: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七为君妇……”,她被遣回娘家,刘母大感震惊,说道:

“……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七遣汝嫁……”这样不避重复地再次用一串铺排句,既与前面相呼应,表明此前兰芝所言非虚,也再次强调了兰芝的无辜与委屈。

后来写兰芝做嫁衣时,这样写道:

“左手执刀尺,右手执绫罗。

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

”这几句突出了她心灵手巧,照应了“十四学裁衣”一句。

故事开头仲卿向焦母求情时,焦母说:

“……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结尾处仲卿自尽前拜别焦母时,焦母说:

“……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兰芝离开焦家时,诗里不厌其烦且用充满赞叹的口气描绘她的装扮、容颜、体态,这为下文兰芝回到娘家后,官宦人家纷纷来求亲作了铺垫。

仲卿送兰芝回家,两人作别时,兰芝说:

“君当作磐石,……磐石无转移。

”后来仲卿误以为兰芝攀高枝时重提誓言,说:

“磐石方且厚,……便作旦夕间。

5.焦仲卿在焦母面前唯唯诺诺,不敢抗争,最后只能自挂东南枝,那么,在焦仲卿身上到底有没有反抗精神?

我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点一:

让刘兰芝暂时回娘家,对于焦仲卿来说,只是一个权宜之计,他希望婆媳分开一段时间缓和一下矛盾,至于刘兰芝回家后被迫改嫁,那是封建势力进一步压迫的结果,实在不能由焦仲卿来负责任。

可见,焦仲卿始终没有屈从母亲而休掉刘兰芝的想法,他让刘兰芝回家是不得已的选择,也是一种斗争策略,而不是向封建势力屈服、投降。

观点二:

焦仲卿个性也非常鲜明,他忠于爱情,当他与刘兰芝团圆的希望完全破灭以后,“自挂东南枝”,以生命殉爱情,表现了他对封建势力压迫的无比悲愤和以死抗争的巨大勇气,是放射着灿烂光辉的反抗行动。

虽然不敢直接抗争,只能消极反抗,但他忍辱负重,他深爱兰芝,忠于爱情,最后自缢于庭树。

跟兰芝一样,焦仲卿是充满叛逆精神的。

二、归纳总结

图解文章

主旨探微

本诗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剧故事的叙述,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忠贞不渝的爱情和被压迫者的反抗精神,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被迫害者的无限同情和追求婚姻自由、珍惜爱情生活的强烈愿望。

一、百变素材

1.追求自由爱情

兰芝、仲卿为追求婚姻爱情自由而死,实质上是他们为追求生命自由、维护生命尊严。

如果仲卿、兰芝屈从焦母、刘兄的安排,就等于屈从于强权的支配,结果就不只是放弃了婚姻爱情的自由、人生的美好感情,而同时也放弃了生活的自由、生命的自我。

即使活着,即使各自再嫁再娶,也是生命在没有自由、没有尊严、没有自我的状态下活着。

这样的人生,又有何意义?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说: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美国人民在独立战争前夕高喊:

“不自由,毋宁死!

”誓死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奴役。

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人们对自由的认识和追求,足以说明焦仲卿、刘兰芝为婚姻爱情自由而死的本质意义及其价值。

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家长制等传统文化的冷漠与残酷,使无数美丽的爱情成为“牛郎织女”,化作“双飞蝴蝶”,飞出“东南孔雀”,筑就“血泪沈园”!

当韩何化鸳、焦刘化鸟,梁祝化蝶成为一幕幕爱情悲剧时,悲剧就演绎成了经典。

2.忠贞

“人世间有百媚千红,我独爱你那一种”“纵然是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些千古名句,不管是甜言蜜语的搪塞还是应诗应景的做作,着实让人揪心地感叹、羡慕了一番。

而焦仲卿与刘兰芝的“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地让我们真正领略了一番感情的忠贞与圣洁。

一对这么恩爱的青年夫妻就那样匆匆离去了,一段这么美丽的佳话就那样匆匆结束了,他们还很年轻,却走得那么仓促,那么凄婉……他们用生命捍卫了感情的忠贞,他们用生命拒绝了私欲的诱惑,他们用生命写下了如歌如泣的凄婉爱情。

二、技法学习

肖像描写

《孔雀东南飞》有一段肖像描写,写兰芝离开焦家时的打扮: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当。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珠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这组句子是一种横的铺排。

作者不厌其烦的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的铺陈,描写了兰芝的妆束、衣饰、姿态、容颜,既写出了她超越世俗之美,更表现出了她的从容镇定。

肖像描写即描绘人物的面貌特征,它包括人物的身材、容貌、服饰、打扮以及表情、仪态、风度、习惯性特点等。

肖像描写的目的是以“形”传“神”,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迁移运用

“鸡鸣外欲曙”一段写刘兰芝的衣履佩饰、容颜姿态,描写非常精彩,请模仿本段写法写一个人物的外貌,体现人物的性格,200字左右。

【示例】 

看上去,杜老师也就30来岁,那张严肃的长方形脸上戴着一副黑宽边眼镜,两只不大的眼睛在镜片后边闪着亮光;

两个嘴角总是紧紧闭着,平时很不爱说话。

在我的记忆里,好像他只有那么一身半新不旧的蓝衣服,袖子也总爱往上挽一截。

每当下课的时候,他就把书本往胳肢窝下一夹,把用剩下的半截粉笔往口袋里一装,低着头,像找来时的脚印似的,慢慢地,一步步向着自己的办公室走去。

可是,在课堂上,他像变成了另一个人。

他讲起课来滔滔不绝,朗读起课文来声音异常洪亮,有时还会激动得脸上放出红光,一步跨到讲台前,挥舞着手臂……同学们的注意力都被他吸引住了,睁大眼睛看着他。

三、考点链接

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排比

对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现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如《孔雀东南飞》中“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以“磐石”“蒲苇”为喻,表达彼此对爱情的忠贞。

1.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能将抽象化为具体,能将无形化为有形,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如: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或把物当作物来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

“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3.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营造一种凄凉、冷寂的意境。

【答题步骤】

第一步,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格。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此种修辞格在诗中是如何运用的。

第三步,指出运用此种修辞格的艺术效果。

即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或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对点训练】 请你根据本处的提示,解答[同步演练]中第12题。

四、悦读心赏

以乐衬哀意蕴悠长

——《孔雀东南飞》结尾的艺术手法赏析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开头用孔雀徘徊起兴,结尾以鸳鸯和鸣作结,使全诗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文学色彩。

鸳鸯和鸣,虽然造就了和谐宽松的情境,但是带给读者的不是喜悦,而是深沉的哀痛与遐思。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

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这里第一、二句诗,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松柏”是四季常绿、刚直挺拔之树;

“梧桐”,传说凤凰常栖于此树,可见“松柏”“梧桐”都属良木。

“鸳鸯”鸟多成双成对生活,常用来比喻恩爱夫妻,是幸福美满婚姻的象征。

诗人这里选取良禽良木,是继承了先秦文学中“依诗取兴,引类譬喻”“善鸟香草,以配忠贞”的文学传统,很显然,作者对刘兰芝、焦仲卿二人忠贞爱情的肯定与赞颂正是通过良禽良木的幽雅含蓄才得以体现的。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这是多么美好的情境啊!

这种美好的情境,既是刘、焦二人墓宅自然景观的写照,也是诗人主观愿望的表现与寄托;

没有情感的树木能够彼此覆盖,情意缠绵;

没有思想的鸟儿能够成双成对,相向和鸣。

这生动和谐的景观,给人们带来了喜悦和美好的向往;

可是低头一看美好景观之下长眠的刘兰芝和焦仲卿,他俩生前也像这里的良木良禽一样恩爱眷恋,可有情人最终难成眷属,无情的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活活地将他们拆散,甚至被逼而死。

残酷的现实、悲惨的命运与墓地美好的自然景观所营造的充满幻想、情趣的意境,彼此鲜明地对照,在这里淋漓尽致地得以映衬。

作者的用意不言而喻,同情之心溢于言表:

刘兰芝和焦仲卿生前没有团圆,死后该会像松柏和鸳鸯一样相互覆盖,双双和鸣了吧。

另一方面,我们在读到“松柏”“梧桐”“覆盖”“交通”时,仿佛也看到刘兰芝和焦仲卿在墓穴中恩爱地偎依在一起,只是他俩的脸上还挂着人世间没有流完的最后一滴泪;

我们在听到鸳鸯和鸣到五更时,仿佛也听到他俩对人世间不幸命运的一声又一声的叹息与哀怨。

这不正是作者希望的寄托和对冷酷社会现实的指责吗?

因此,《孔雀东南飞》结尾和谐美好的景观描写,并未给读者带来多少喜悦;

相反,加倍增加了读者对刘兰芝、焦仲卿二人不幸婚姻的无限同情和深深的思考。

我们在宽松和谐的意境中哀叹刘、焦二人悲惨的命运时,不由得又赞叹作者以乐衬哀、意蕴悠长的高超表现技巧与艺术手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