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财务绩效管理体系优化探究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608659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9.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业银行财务绩效管理体系优化探究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商业银行财务绩效管理体系优化探究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商业银行财务绩效管理体系优化探究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商业银行财务绩效管理体系优化探究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商业银行财务绩效管理体系优化探究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商业银行财务绩效管理体系优化探究文档格式.docx

《商业银行财务绩效管理体系优化探究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业银行财务绩效管理体系优化探究文档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商业银行财务绩效管理体系优化探究文档格式.docx

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能力以及对自身的约束力,随着国家金融监管力度和金融体制深化的不断深入正在逐步加强。

我国在对外资银行的政策方面已实行了对外逐步开放,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竞争中崭露头角的意图已清晰起来。

我国商业银行在面临国际宏观金融环境变化的有利条件和现实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竞争和挑战。

强化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是我国商业银行加快国际化进军步伐的着力点,而作为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最为重要环节的财务绩效管理却是目前最为薄弱的环节,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已成为商业银行管理层目前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

  普通企业在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与商业银行的作用相比是完全不同的,也无法替代商业银行所起到的核心作用。

现代化的财务管理已成为当前商业银行竞争的核心内容的最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商业银行内部已逐步开始建立财务绩效管理体系,但还是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体制的健康发展。

深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绩效评价指标、考虑财务绩效评价过程中的诸多因素、有效提升财务绩效管理水平,通过商业银行坚实可靠的财务绩效管理体系,提升商业银行经济效益,是商业银行财务绩效管理体系加强和完善的关键因素。

因此本论文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对商业银行财务绩效管理体系的完善在理论和实践指导上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价值和意义。

  1.1.2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S银行B分行财务绩效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根源的追溯,对商业银行财务绩效管理对商业银行发展的意义和作用进行探讨,提出了S银行B分行财务绩效管理的创新,为S银行B分行业财务绩效管理的完善措施提供建议和思路。

本论文在研究意义上表现出:

  理论意义:

我国学者对于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研究比较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对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存在问题进行了探讨,也提出了很多解决对策。

纵览目前研究文献,针对商业银行财务绩效管理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多,通过案例来深入研究的更为少见,本论文把S银行B分行为真实研究案例,全面分析案例资料存在的问题,并对案例资料提出针对性解决对策,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研究商业银行财务绩效管理,起到了丰富商业银行财务绩效管理研究的理论和实践资料的作用。

  现实意义:

本论文对S银行B分行财务绩效管理的研究,为S银行B分行提供了财务绩效管理不完善的针对性措施。

并希望以此研究为同行业财务绩效管理体系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使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绩效管理体系健康发展,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提高经营效益的确实保障和坚实基础。

  1.2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2.1研究的目的

  面对S银行B分行财务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本论文在细致分析其根源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和切实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使S银行B分行通过本论文的研究结论,完善目前运行的财务绩效管理方式,在提高S银行B分行经营效益和企业竞争力中充分发挥出作用。

  1.2.2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论文首先,从分析S银行B分行财务绩效管理现状着手;

接着分析S银行B分行财务绩效管理在财务绩效评价指标的乏缺、评价过程中未考虑重要的因素、缺乏有效提升财务绩效管理水平的途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随后针对S银行B分行财务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措施:

  1、针对S银行B分行缺乏财务绩效评价指标的问题,本论文在深入细致分析原因后,给出了建立现代化管理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的针对性解决措施,并进行了细致的探讨,建立了盈利性指标、流动性指标、安全性指标、成长性指标标等考核指标体系。

  2、针对S银行B分行财务绩效评价过程中未考虑到相关重要因素,本论文在深入细致分析原因后,给出了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应用、根据谨慎性原则引入贷款损失率、科学分摊成本以及资本分配为内容的评价方法,并进行了相关内容的深入细致的探讨。

  3、针对S银行B分行缺乏有效提升财务绩效管理水平的途径的问题,本论文在深入细致分析原因后,给出了构建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和应用平衡计分卡考核方式等针对性解决措施,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还对深入研究了S银行B分行考核指标体系的应用,有效地提升了财务绩效管理水平。

  1.3研究思路和框架

  1.3.1研究思路

  本论文通过研究背景引出本论文选题的原因,依据本论文的论点展开理论相关知识点的回顾,凭借对S银行B分行财务绩效管理现状的细致调查、深入分析,找到造成S银行B分行财务绩效管理不完善的问题所在,通过中外对比,国内学者研究成果的借鉴以及多方咨询探究,对S银行B分行财务绩效管理提出具有可操性、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1.3.2研究框架

  第2章理论基础

  2.1财务绩效管理理论

  2.1.1财务绩效的含义

  财务绩效,即财务管理的成绩和效益,它代表一项活动或行为的投入与产出之比,投入主要是包括人、财、物等物质资源的投入,产出是指在某些方面的完成的成绩与效果,主要表现在完成数量、完成质量、产生效益等方面。

  一、早期的绩效管理理论

  早期的财务绩效管理理论源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当时产生了新兴的工厂制度,同时伴随着工厂、产品、工人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带来较多的管理问题,涉及到产量、产品质量、员工权益等。

为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英国的亚当·

斯密、詹姆·

斯图亚特、罗伯特·

欧文、查尔斯·

巴贝奇以及来自德国的卡尔·

风·

克劳塞维茨等专家开始研究绩效管理的相关问题,他们研究的重点放在劳动形式的分工与协作关系,并着眼于如何进行分工合作,如何降低消耗,提高生产效率,因此,早期的绩效评价主要着眼于成本评价。

  二、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

温斯洛·

泰罗在他的《科学管理原理》着作(1911年)中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的概念。

对科学管理做出如下定义:

"

诸种要素--不是个别要素的结合,构成了科学管理,它可以概括如下:

科学,不是单凭经验的方法。

协调,不是不和别人合作,不是个人主义。

最高的产量,取代有限的产量。

发挥每个人最高的效率,实现最大的富裕。

这个定义,是泰罗科学管理思想的综合反映。

  科学管理理论体现了管理上的经验定量、科学化的趋势,把理论将引进管理领域后,打破了传统的经验方法,创立了一套具体的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管理。

该理论代表的是一种标准的作业趋势,以标准成本为依据成为了财务绩效评价的主要方法。

  三、系统管理理论

  20世纪伟大的成就之一就是系统管理理论,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飞跃。

系统管理理论,是运用一般系统论和控制论的理论和方法,考察组织架构和管理职能,系统解决管理问题的理论体系。

系统管理理论提出了整体优化、规划库存、合理组合等新方法和新概念。

  该理论认为:

企业是一个由人、物和其它资源在一定的目标下组成的一体化系统,在企业中,人是主体,其它要素则是被动的,同时,企业也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企业的存在与发展不仅受内部条件影响,也受外部条件制约。

系统论站在全局的高度,力求实现整体效益及系统的最优化,最终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四、战略管理理论

  从战略的高度来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战略管理理论在20世纪中叶诞生,包括战略规划和战略实施,战略规划是长期目标制定,战略实施是对战略规划的执行,是对战略目标的实现,企业在确定自身的战略目标后,就必须采取行动将其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并确保实现,战略实施是战略管理过程的行动阶段。

  2.1.2商业银行财务绩效评价的含义

  商业银行财务绩效评价,是对商业银行在组织架构、经营绩效、抗风险能力等方面进行的,采用一系列指标、模型、过程、手段等支撑构成的,对商业银行进行财务绩效的综合评价体系。

这个综合考评体系是商业银行实施业务运营、提升业绩的关键标准,为银行的股东、管理层、监管部门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银行财务绩效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业务运营层面;

第二,风险防范能力层面;

第三,财务绩效考核层面;

第四,可持续发展效能层面。

  一、银行财务绩效评价与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的共同点

  银行财务绩效评价与企业财务绩效评价与都是在统一的评价标准基础上,采用既定的指标体系,主要通过采用规定的方法,对经营成果和盈利业绩进行客观的综合评价。

财务绩效评价贯穿银行与企业的各个方面,不仅仅反映在财务账面上,还包括在它们的经营活动和管理过程之中。

财务绩效评价的核心都是以花最少的成本费用,取得最大的效益。

财务绩效评价的研究一般先是从企业开始,然后再运用到商业银行的财务绩效评价中。

  二、银行财务绩效评价与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的不同点

  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的对象为一般企业,而银行财务绩效评价针对的是银行,银行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财务绩效评估的重点不仅仅在于其自身的盈利性,还要立足于整个金融环境、经济环境的良好运行,所谓金融是经济的心脏,银行是金融的血液。

  因此,除了关注盈利性指标外,还要充分考虑以风险控制为主要目标的安全性指标和以现金流为主要因素的流动性指标。

银行财务绩效评价应综合考虑银行股东利益和社会责任的前提下,客观公正地评价银行的财务绩效,提高银行整体竞争力。

  2.1.3银行财务绩效评价理论演进

  一、国外银行财务绩效评价理论演进相对于一般的企业而言,国际上对银行财务绩效评价研究起步较晚,但研究的发展态势是飞速的,国际上针对银行财务绩效评价的研究主要有三个阶段:

  1.1970年以前,西方银行监管机构对银行的经营实施高度的监管,银行业的经营环境比较稳定,存贷款的利差变化较小,银行只要保持相对的市场占有率,就可以持续盈利。

银行的经营和发展以增加市场份额为目标,金融产品种类少且由政府定价。

  因为当时的存贷利差较大,所以在这个时期,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往往忽略对成本的控制,财务绩效评价的观念淡漠。

这一时期的财务绩效评价主要用选用会计报表数据和简单的财务分析来展开。

  2.20世纪80年代后,监管机构对银行业的管制力度逐渐放松,对利率放松了控制,同时外汇汇率也开始波动,基于当时的环境,银行间开始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以往通过增加市场占有率来提高盈昨能力的举措,已经很难适应新的经营环境,反而可能加大银行的信用风险。

诸多非银行金融机权在此期间也逐渐开始经营金融产品并提供金融服务,这给银行业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银行间的竞争日渐加剧。

银行需要通过开展财务绩效评价以完善其管理机制,进而提高其竞争力。

因此,银行深刻认识到开展财务绩效评价工作的重要性,逐步加大了财务绩效评价工作力度。

在该个阶段,美国学生研究产生了骆驼评级体系(CAMEL)。

这一时期的银行财务绩效评价主要还是基于财务指标的评价。

  3.进入21世纪,银行所提供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范围得以延伸,银行间的竞争愈演愈烈,这使得银行在业务发展与经营管理过程中面临着更大的风险,为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银行将风险因素逐步列为关注对象,将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其经营目标,财务绩效评价工作在关注财务因素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定的非财务因素,通过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来共同评价银行的经营业绩,为企业的发展指引方向。

  WillamD·

Miller在《商业银行评估》一文中丰富了关于分析和评价银行财务绩效的办法,指出财务与非财务因素都应得到关注,因为这些因素都在影响着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

  二、国内银行财务绩效评价理论演进

  国内研究者对银行财务绩效评价的研究起步较晚,大致可以分为四阶段:

  1.改革开放之前,国有银行垄断着银行业,各银行间根据专业划分,几乎没有竞争力可言,因此各家银行也没有推行财务绩效评价,绩效评价工作仅仅停留在是否完成了国家给予的计划任务,并未形成科学、完整、有效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

  2.20世纪70--90年代,国有银行开始逐渐向商业银行过渡,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了,影响了国有银行对银行业的垄断地位。

各商业银行开始争抢客户,扩大市场份额,促使了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

在这种形势下,各银行的管理层开始加强了对财务绩效评价工作的认识。

这一时期的财务绩效评价主要以考虑经营指标为主,商业银行内部开始加大了对员工的奖惩力度。

  3.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有银行已基本完成了到商业银行的过渡,在这一时期,由于大规模争抢客户,忽视了风险存在,最终引发了大量的不良贷款,各家银行的盈利能力开始下降,银行面临的经营压力不断增大,银行的经营管理层开始加强对利润指标完成情况的重视,其财务绩效评价的关注点开始从扩大银行规模转变为如何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现银行的稳健、均衡发展。

为实现经营发展这一目标,银行在满足金融监管当局要求的前提下,开始推崇以财务指标为主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

  4.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推进,以银行业为主导的金融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银行的经营管理压力急剧增加,传统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已经无法全面、真实地反映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这就需要有新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来替代现有的评价机制。

我国银行业的两大监管机构---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先后制定了《商业银行考核评价办法》、《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暂行)》和《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

  2.1.4商业银行财务绩效评价相关方法

  目前应用于商业银行财务绩效评价中,较为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类的评价方法:

  一、比较经营指标法。

  比较经营指标法在商业银行财务绩效评价中往往与其它方法结合使用,用来增强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比较经营指标法的过程是:

首先计算出反映商业银行经营状况的某一具体的财务比率,比如总资产收益率、不良贷款率,存款增长率等,并将这些指标与自身历史情况进行纵向对比或与同时期的同类银行进行横向对比,由此对其整体经营情况做出评价和判断"

该方法数据获取较为容易,评价和分析结果也比较清晰。

但该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计算得出的单一指标,不具体较强的说服力,很难全面、客观地反映评价银行整体财务绩效水平。

  二、沃尔评分法。

  1928年,亚历山大沃尔提出了评估企业偿债能力为主要指标的沃尔评分法。

该方法被广泛地运用到了银行财务绩效评价领域。

该方法选用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所有者权益周转率、流动比率、固定资产比率和产权比率7项财务指标,分别给各指标赋予不同分数的权重,同时对各指标给予标准化的比率;

然后将每个指标的实际值与标准比率相除得出每项指标的相对比率,再与各指标的分数权重相乘求出各财务指标的分值,最后加总求和,得分越高,表明企业的财务状况越好。

该方法在银行财务绩效评价领域中得到了运用,其优点为主要为:

重点评价了银行的流动能力,为银行财务绩效评价提供了有效框架。

其不足之处在于:

未能将银行的流动性、盈利性、安全性结合起来;

在某项经营指标发生极端偏离的情况下,会使得总评分有悖常理。

  三、杜邦分析法。

  杜邦分析法于1903年,被美国杜邦公司首次提出,并应用于一般的企业,美国学者戴维·

科尔在1972年,将该方法运用到银行业中。

其基本思想是:

以每股收益率为出发点,将该指标层层分解,以满足经营管理者通过财务分析进行财务绩效评价的需要"

.该模型将普通股收益率与资产收益率这两个用以衡量银行整体获利能力的指标纳入其中。

这种方法对银行经营中的多个方面表现及各个方面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给予了很好的阐述,有助于银行的经营管理层发现其在经营管理过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该种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过分重视对银行短期的财务结果评价,未评价其长期的价值创造能力。

  2.2国内外研究现状

  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从中可以发现以下两点规律:

 

  第一,国外研究银行财务绩效考核的比较早,研究主要侧重于研究方法和指标体系,研究方法中涉及到了平衡计分卡的应用,绩效的考核过程中更加重视战略目标和管理层行为的联系,指标体系中应用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形成了较多的分析模型和分析体系。

  第二,国内的银行长期以来都是国家的一个工具,直到四大国有银行完成股份制改造,才真正意义上成为了市场的独立主体。

因此,国内对于商业银行财务绩效考核研究起步较晚,主要侧重于财务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该问题在我国银行业十多年的金融改革中依然存在,各位专家也针对问题提出了各种理论和操作办法,但主要原因还是国内的银行业,长期以来受到国家政策的"

照顾"

还未能独立"

行走"

.

  2.2.1国外银行财务绩效管理理论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银行财务绩效问题的研究成熟于上世纪中叶,初期多数采用实证研究的方式,如Alhadeff(1954)以总费用和信贷投入的比率作为平均成本的指标,贷款和投资等收益资产作为产出的指标,通过研究美国210家银行1938年至1952年的数据,认为美国银行中存在产出的规模效率递增和成本的规模效率递减。

  到了20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期间,银行的监管被逐渐放松,出现了大量的银行破产和问题银行。

西方学术界开始意识到银行财务绩效评价的问题,他们试图使用财务绩效评价来考核管理者的经营业绩,以保证银行的持久竞争力。

  1978年,美国着名的骆驼评价体系(CAMEL)诞生,从五个层面来综合反映银行的财务绩效水平,包括有资本的充足率、资产的质量、管理的水平、盈利性水平和流动性水平,并且按照评价的结果设置了五个档次的银行,促进了银行之间的分类竞争。

  SchweigerMcGee[1990]以总资产作为产出对象,研究了美国5000余家银行成本费用的状况,研究结果表明:

在美国银行业中,单一制银行的费用成本呈现出规模报酬递减的趋势,然而分支行制银行费用成本的规模效应却不明显。

  在1992年,RobertSaplanandDavidP.norton冲破了传统财务评价体系的束缚,创造性地提出了具有革命性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平衡计分卡,该评价体系不仅综合平衡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而且把管理绩效与长远发展的战略紧密联系起来。

平衡计分卡主要由财务指标、内部流程指标、客户指标、学习和成长指标四个部分构成。

  该方法在指标的设置过程中考虑了企业的发展战略,将企业的长远目标与各利益相关人联系起来,综合考虑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长期目标与短期行为之间的平衡。

  Grady(1996)指出商业银行的财务绩效评价需要综合考虑银行的战略目标和管理层的经营行为。

战略目标经过层层沟通,使银行的发展战略转化为管理者的行为规范,最终传达到最基层的员工,使之成为银行全体员工的行动指南。

  KelvinCross和Richardlynch[1998]提出了财务业绩金字塔的概念,在财务业绩金字塔的顶端是企业战略目标,中间是战略目标分解而成的具体目标,底层是基层员工的作业指标。

为了使得财务业绩金字塔的财务绩效考核方式更加合理,他还提出将战略目标与财务信息相联系起来的理念。

  Berger和DeYoung[2011]通过分析美国多家银行在1993---1997年间的财务报表后,得出了银行在地域上的扩张与银行的财务绩效之间并不显着相关的结论。

地方银行和跨区域大型银行的平均绩效水平相差无几。

  Frei和Harker[2012]利用DEA方法分析了英国银行业中,内部结构性变化所产生的银行的相对财务绩效变化,并且对资产规模与效率的关系做了分析,得出了在英国银行业中最优的规模大小。

  WillamD.Miller[2013]认为商业银行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涉及到财务因素和非财务因素。

财务因素是对银行对过去经营业绩的反映,能够反映银行的盈利状况,而非财务因素(比如潜在的客户群体),可以为将来银行提供可持续的赚取利润机会。

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非财务因素的考虑显得越来越重要。

  2.2.2国内银行财务绩效管理理论研究现状

  从现有的文献资料分析,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绩效考核开始于银行的商业化改革阶段,从1998年至2002年期间,受亚洲金融危机以及国内银行业疯狂扩张的风险警示,中央政府先后通过发行国债、组建金融资产公司等形式对国有银行进行了商业化改造。

  周兴旺和张洪恩[2002]首次提出国有银行财务绩效考核监督制度等实施要注意的问题,并且引入利润分享式的薪酬绩效制度,开启了我国银行业财务绩效考核研究的先河。

  童梅[2003]在《国有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中首次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郁炯彦[2004]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绩效分配机制的弊端,并提出由下级行向上级行逐渐推进的绩效分配方式;

黄文忠[2005]提出通过"

银行价值、经济增加值、股票市值、市场占有率、资本充足率、战略发展、企业文化"

为大类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以此来提升银行的财务绩效水平;

梁晓军[2006]在《基于平衡计分卡在银行绩效考核的研究》中以具体的某国有银行为代表,指出其存在"

四重四轻"

的问题。

吴荻[2007]以国有银行某分行为代表,发现了其"

考核目标不明确"

、"

考核标准不统一、不科学"

考核方法形式化、简单化、重结果轻过程"

考核注重员工参与"

考核结果不能有效应用"

等问题,运用了360度绩效评价法、关键绩效指标法、量表评价等方法,针对不同类别的员工设计了不同的《员工绩效考评表》,建立了一套适合银行员工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沈容、陈素蓉[2008]先后提出运用平衡记分卡对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绩效进行考核的想法。

张同健[2009]提出了平衡记分卡是国有商业银行实现从单一的盈利考核转向战略性的财务绩效管理改革的有效方法,能够解决我国商业银行重视财务指标、忽视非财务指标的问题。

刘爽[2010]指出我国商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