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 我爱这土地《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38年写的Word文件下载.docx
《艾青 我爱这土地《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38年写的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艾青 我爱这土地《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38年写的Word文件下载.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汇集于桂林。
作者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便写下了这首诗。
作品鉴赏。
这首诗以“假如”开头。
这个头开得突兀。
新奇。
有凝神沉思之感。
诗中的“鸟”是泛指。
是共名。
它不像历代诗人所反复咏唱的杜鹃。
鹧鸪那样。
稍一点染。
即具有一种天然的特殊的情味和意蕴。
而是全靠作者在无所依傍的情况下作出新的艺术追求。
再则。
诗中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
也和古典诗词中栖枝的黄莺。
啼血的杜鹃。
冲天的白鹭等大异其趣。
它纯粹是抗战初期悲壮的时代氛围对于作者的影响所致。
同时也是这位“悲哀的诗人”所具有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深情流露。
诗的首句集中展现了作者对土地的一片赤诚之爱。
在个体生命的短暂。
渺小与大地生命的博大。
永恒之间。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对土地最真挚。
深沉的爱。
把自己想像成“一只鸟”。
永远不知疲倦地围绕着祖国大地飞翔。
全诗表现出一种“忧郁”的感情特色。
这种“忧郁”是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爱得深沉的内在感情的自然流露。
它源自民族的苦难。
因而格外动人。
这里有深刻的忧患意识。
有博大的历史襟怀。
有浓烈的爱国真情。
这种忧郁表现在两点:
其一。
强烈的抒情色彩。
这首诗可以说是作者的自白。
作者采用了“直接”的抒情方式。
来表达自己对土地的感情。
它像“誓词”一样严肃。
又像“血”一样庄严。
十分强烈。
震撼人心。
诗人用了四行象征性的诗句。
来概括“我”的使命。
这四句诗并没有具体所指。
但它们以更形象。
更广泛的泛指性。
扩大加深了这使命的内涵。
作者所深深爱着的这土地。
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的大搏斗。
大变革。
人民在奋起。
民族在觉醒。
“无比温柔的黎明”已经可望了……作者作为一只鸟。
就要为这一伟大的时代歌唱。
其二。
写实和象征交织。
作者用写实和象征的手法。
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意象。
分别赋予“大地”。
“河流”。
“风”。
“黎明”等意象不同的象征和暗示意味。
但作者对祖国的“黎明”也抱有乐观的信念。
作了美妙的抒写。
这首诗在抒情上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感情。
以便久久地拨动心弦。
此诗偏以“假如”开头。
这是第一层强化。
谁不知道鸟声优美清脆。
此诗偏以“嘶哑”相形容。
这是第二层强化。
光有这两层强化还不够。
于是诗中接连出现了所歌唱的对象:
土地。
河流。
风。
黎明。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作者在描写这些对象时达到了穷形尽相。
淋漓酣畅的地步。
充分体现了这位自由体诗人的艺术特色。
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
因为“的”字一多。
拖泥带水。
冲淡了诗味。
作者艾青则不然。
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
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
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
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
这是作者艾青的自由诗创作不同于其他自由诗作者的一个重要特色。
《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也不例外。
且看诗人在“土地”“河流”“风”“黎明”这样的中心词语前面特意加上的“悲愤的”“激烈的”“温柔的”等许多修饰语。
就科窥见其中的奥秘了。
以上所说的这些描摹土地。
河流等景观的长句。
可说是第三层强化。
正当为作者不断的歌唱——顽强的生命力所折服所吸引时。
诗篇却陡然来了一个大的转折。
一个破折号之后突出“我死了”。
让身躯肥沃土地。
于是。
生前和死后。
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的执著的爱。
这便是生于斯。
歌于斯。
葬于斯。
念兹在兹。
至死不渝。
篇幅短小。
构思精巧土地是个博大的意象。
诗人选择它来作为寄情和倾诉的对象。
其境界极其广阔。
然而又将这些感情浓缩在10行的诗句里。
取得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这首先是因为作者不是从实处落笔。
而是从虚处落笔。
不是直写自己与土地的关系。
而是通过想像把自己虚拟为“一只鸟”。
借鸟儿与土地的关系来展开全诗的艺术境界。
使诗的整体构架显得巧妙自然。
浑然不觉。
诗中的“鸟”。
仅是泛指。
具有象征性。
不像古诗词中那些实指。
“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是一句引人注目。
令人心动。
值得品味和沉思的诗句。
也是全诗中深化作者对土地感情的一个奇异的亮点。
本来。
鸟声是优美清脆的。
不存在“嘶哑”的声音。
但作者却特别亮出“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是当时悲壮的时代氛围。
作者特殊的个性与气质以及作者特殊的表达需要等。
共同作用于鸟儿形象而产生的审美意象。
它大大提升和强化了形象的审美表现力。
从中更能感到作者对土地的爱是如此的执著。
坚贞和顽强:
即使是面对这样一片浸透着苦难的土地。
作者也要无条件地去爱。
要永远不知疲倦。
竭尽全力地去为这片土地而歌唱!
接下来。
作者用类似电影蒙太奇式的特写镜头。
依次推出他要歌唱的对象:
这些都是博大的自然或宇宙意象。
有动有静。
有近有远。
境界开阔。
气势恢弘。
作者在“土地。
河流。
黎明”前都特意加上了带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或修饰语。
使它们一个个都转化成了富有象征意味和暗示力的画面。
从构思的角度看。
到这里。
作者仍然紧扣“鸟儿”这个虚拟的形象。
作者借这个形象。
象征性地表现了自己决心生于土地。
歌于土地。
葬于土地。
与土地生死相依。
忠贞不渝的强烈情感。
至此。
诗的感情已达到了高潮。
巧妙转换。
另辟诗境通常来说。
诗情到达高潮之后。
再接下来抒写难度就很大。
写得不好。
就难以为继。
或画蛇添足。
或前后脱节。
或情思弱化。
难以压阵……但作者却巧妙地宕开一笔。
隔开一行。
做了必要的间歇和停顿后。
开始巧妙转换。
另辟诗境。
写下了两行形象突出。
感情进一步升华的结尾。
有怦然心动。
过目难忘。
吟诵不已之感。
第一。
抒情视角作了转换。
诗的第一节是从虚拟的视角。
即从鸟儿的视角去想像。
去表现鸟儿对土地的忠诚与挚爱。
显得形象含蓄;
第二节却换成实写的视角。
即从作者自我的视角去实写自己“常含泪水的眼睛”。
倾诉自己对土地的“深沉”之爱。
是直抒胸臆。
这样。
虚境和实境的结合与对应。
构筑了全诗内在完整的艺术空间;
结果与原因的关联与对照。
又构成了支撑全诗的内在逻辑结构。
第二。
写作手法作了转换。
第一节用的是比。
是想像的境界;
第二节用的是赋。
是直抒胸臆的写实。
全诗由前面蒙太奇镜头式的画面暗示转到了后面作者的直接指点。
以一个强有力的情感抒发结束了全篇。
从而把注意力引到一个浓郁的情感氛围中。
再一次感受到作者对土地的忠贞与挚爱。
作者通过描述自己生活在祖国的这块土地上。
痛苦多于欢乐。
心中郁结着过多的“悲愤”。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然而。
这毕竟是生他养他的祖国。
即使为她痛苦到死。
也不愿意离开这土地——“死了”以后连“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
表达了作者一种刻骨铭心。
至死不渝的最伟大。
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作者艾青诗歌中的土地情结以及土地在作者诗中具有多重象征意义。
作者艾青堪称“土地的歌者”。
“土地”构成了作者诗歌的中心意象。
“土地”这一意象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中华文明的象征。
也是祖国命运的象征。
其中聚集着作者对祖国和大地母亲深深的爱。
这种感情在这首诗中得到充分的反映:
诗人表示要像鸟一样歌唱祖国大地;
死了。
也要使自己融进祖国的土地中。
“土地”的意象也凝聚着作者对生于斯。
耕作于斯。
死于斯的劳动者最深沉的爱。
对他们的命运的关注与探索。
这里的“土地”。
不再单纯是客观景物。
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象”。
作者对苍老。
衰弱。
正备受苦难的祖国感到万分悲哀。
挟着这份感情。
用忧郁的目光扫视周围时。
寂寞。
贫困的旷野的载体——土地便进如作者的脑海。
作者通过吟唱土地这一个“象”。
诅咒摧残土地的人。
幻想着土地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在诗中。
作者的歌喉虽然沙哑但却宽厚。
虽然悲哀但却博大。
显示出一种雄浑的生命感;
虽古朴但却苍劲有力。
因为土地是孕育万物的基础。
正是由于有了对土地的这种热爱和眷恋。
艾青我爱这土地作者笔下的另外三个意象便顺流而出。
“河流”的前面加上“永远汹涌着”和“悲愤”两个形容词。
“风”前面加上“无止息地吹刮着的”和“激怒”两个修饰语。
就把“河流”“风”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象”。
就把悲愤和激怒的人民为了挽救土地的那种不屈不挠。
前仆后继。
奋力抗争的革命斗争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黎明”这个意象表明作者坚信在人民风起云涌的斗争中必将迎来曙光。
迎来胜利。
但是作者意犹未尽。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作者对土地执著的爱。
最后两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再回归到土地这个意象上来。
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施建清《一只常含泪水的鸟》:
诗离不开诗人的体验。
诗人的情感也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中。
李复威《艾青诗歌赏析》:
艾青的诗歌饱含激情。
或忧郁。
或恬静柔和……王继波《的意象艺术》:
“土地”是艾青常用的一个意象。
可以说那是他的又一生命。
牛汉。
郭宝臣《艾青名作欣赏》:
……诗人。
对土地的理解更深刻了。
对土地的感情更浓烈了。
艾青《诗论·
服役》:
“把忧郁与悲哀看成一种力!
把弥漫在广大的土地上的渴望。
不平。
愤懑……集合扰来……伫望暴风雨来卷带了这一切。
扫荡这整个世界吧!
”“叫一个生活在这年代的忠实的灵魂不忧郁。
这有如叫一个辗转在泥色的梦里的农夫不忧郁。
是一样的属于天真的一种奢望”。
艾青我爱这土地
作者简介。
艾青现代诗人。
本名蒋海澄。
字养源。
笔名莪伽。
克阿。
林壁等。
浙江金华人。
新中国成立后。
曾担任《人民文学》副主编。
全国文联委员等职。
1985年。
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著有《大堰河》。
《北方》。
《向太阳》。
《黎明的通知》。
《湛江。
夹竹桃》等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