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川市覃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596220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5.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吴川市覃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吴川市覃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吴川市覃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吴川市覃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吴川市覃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吴川市覃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

《吴川市覃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吴川市覃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吴川市覃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国的这种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的对称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

所以,就单个建筑来说,比起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建筑来,它确乎相对低矮,比较平淡,应该承认逊色一筹。

但就整体建筑群说,它却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

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而取胜。

即使像万里长城,虽然不可能有任何严格对称可言,但它的每段体制则是完全雷同的。

它盘缠万里,虽不算高大却连绵于群山峻岭之巅,像一条无尽的龙蛇在作永恒的飞舞。

它在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示了时间中的绵延,成了我们民族的伟大活力的象征。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史记·

秦始皇本纪》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建筑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以群体建筑为目标。

B.从考古发现看,可以肯定两千余年前的秦代宫殿建筑是不可思议的雄伟壮观。

它是平面展开的整体复杂结构,完全可以与埃及金字塔相媲美。

C.唐宋明清建筑的体制、风貌始终没有脱离先秦奠定的基础规范,一直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

这也是“百代皆沿秦制度”的有力佐证。

D.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具有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特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世界其他民族主要建筑大都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庙殿、伊斯兰建筑、哥特式教堂等等。

它们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

B.在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中,不是去获得某种神秘、紧张的灵魂感、悔悟或激情,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在这里占着明显的优势。

C.不同于许多宗教建筑所具有的反理性狂迷意识的审美特征,游历于中国建筑中,更多的是给人提供某种明确、实用的观念情调,使人感受到的是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

D.中国建筑,“可游”“可居”胜过“可望”“可行”,也就是说,它是灵魂的洗涤之处,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而不重在强烈的刺激或认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建筑主要是宫殿建筑,它既是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的场所,同时也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

这体现了中国人观念中神人同在的倾向。

B.作为中国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这一美学风格还体现在建筑物严格的对称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

C.中国建筑群,虽说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建筑来比,它确乎相对低矮,比较平淡,应该承认逊色一筹,但是它结构方正,逶迤交错,也是气势雄浑。

D.万里长城,连绵于群山峻岭之巅,不可能有任何严格对称可言,但它的每段体制则是完全雷同的,因此也体现了实践理性精神。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轨,太原祁人也,汉司徒允之后,世为州郡冠族。

父光,少雄武,有将帅才略。

频有战功,周文帝遇之甚厚。

轨性质直,起家事辅城公。

及武帝即位,累迁内史下大夫,遂处腹心之任。

军国之政,皆参预焉。

从平并、邺,以功进位上大将军,进爵郯国公。

及陈将吴明彻入寇吕梁,徐州总管梁士彦频与战不利,乃退保州城。

明彻遂堰清水以灌之,列船舰于城下,以图攻取。

诏以轨为行军总管,率诸军赴救。

轨潜于清水入淮口,多竖大木,以铁锁贯车轮,横截水流,以断其船路,欲密决其堰以毙之。

唯有骑将萧摩诃以二十骑先走,得免。

明彻及将士三万余人并器械辎重并就俘获。

陈之锐卒,于是歼焉。

进位柱国,仍拜徐州总管。

轨性严重,善谋略,兼有吕梁之捷,威振敌境,陈人甚惮之。

宣帝之征吐谷浑也,武帝令轨与宇文孝伯并从,军中进趣,皆委轨等。

时宫尹郑译、王端并得幸于宣帝。

宣帝军中颇有失德,译等皆预焉。

军还,轨等言之于武帝。

武帝大怒,乃挞宣帝,除译等名,仍加捶楚,宣帝遂大衔之。

及宣帝即位,追郑译等复为近侍。

轨自知必及于祸,谓所亲曰:

“吾昔在先朝,实申社稷至计。

今日之事,断可知矣。

此州控带淮南,邻接强寇,欲为身计,易同反掌。

但忠义之节不可亏违况荷先帝厚恩每思以死自效岂以获罪于嗣主便欲背德于先帝止可于此待死义不为他计冀千载之后知吾此心。

大象元年,帝使内史杜虔信就徐州杀轨。

御正中大夫颜之仪切谏,帝不纳,遂诛之。

轨立朝忠恕,兼有大功,忽以无罪被戮,天下知与不知皆伤惜。

(选自《北史·

列传第五十》,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但忠义之节/不可亏/违况荷先帝厚恩/每思以死自效/岂以获罪于嗣主/便欲背德于先帝/止可于此待死/义不为他计冀/千载之后/知吾此心/

B.但忠义之节/不可亏/违况荷先帝厚恩/每思以死自效/岂以获罪于嗣主/便欲背德/于先帝止可于此待死义/不为他计/冀千载之后/知吾此心/

C.但忠义之节/不可亏违/况荷先帝厚恩/每思以死自效/岂以获罪于嗣主/便欲背德于先帝/止可于此待死/义不为他计/冀千载之后/知吾此心/

D.但忠义之节/不可亏违/况荷先帝厚恩/每思以死自效/岂以获罪于嗣主/便欲背德/于先帝止可于此待死义/不为他计冀/千载之后/知吾此心/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冠族指的是当地最有势力,人口最多的豪门世族。

B.大夫是古代官职名称,各朝代大夫的职能和级别多有不同。

C.辎重是指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D.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国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轨的父亲王光年少就英雄威武,有将帅的才干谋略,多次立有战功,周文帝对他很好。

B.王轨善于谋略,在吕梁之战时,他暗施妙计,横截河流,断绝陈朝军船的退路,最终全歼敌军,大获全胜。

C.出征吐谷浑时,武帝把军队的进止攻取都交给了王轨等人,而出于国家社稷的考虑,王轨回来后还向武帝奏报了宣帝在军中失德的事情。

D.宣帝出于个人仇怨而执意杀害王轨,即使御正中大夫颜之仪恳切进谏劝阻也没有用处,天下人都替王轨悲伤惋惜。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轨性严重,善谋略,兼有吕梁之捷,威振敌境,陈人甚惮之。

(5分)

(2)武帝大怒,乃挞宣帝,除译等名,仍加捶楚,宣帝遂大衔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眼儿媚

【宋】石孝友

愁云淡淡雨潇潇,暮暮复朝朝。

别来应是,眉峰翠减,腕玉香销。

小轩独坐相思处,情绪好无聊。

一丛萱草①,数竿修竹②,数叶芭蕉。

注:

①萱草”又名“谖草”,古人以为此草可以忘忧。

②杜甫《佳人》诗中有“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之句。

8.本词上片诗人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选择其中的一种简要分析。

(6分)

9.结处三句,“萱草”“修竹”“芭蕉”,一句一景,而含不尽之意,试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共6分)

(1)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自己对不合礼义的高官厚禄的否定态度。

(2)《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曹操军队的军容之盛。

(3)李商隐在(锦瑟》中曲折地表达自己惆怅苦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乙选做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題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短文,完成

(1)-(4)题。

(25分)

第十二位乘客

阿尔贝特·

列奥斯劳

这只白色瓷制的猫,有一对琥珀色的眼睛,摆在壁橱最上面一层。

约翰穿过客厅走向厨房时,厌恶地朝它瞥了一眼。

杜伊正在洗碗槽边忙着,看样子已经先吃过早餐,桌上只放着一个人的餐具。

约翰心里自然明白,匆匆吃了块面包,喝了半杯咖啡就离开座位站起来。

“今天早上,我要搭船到特慕冷叔叔那儿。

”杜伊说道,她显然正等待着约翰的回答,然而他却不做声,只点个头,转身就走了。

脚步声沿着楼梯渐行渐远。

约翰实在不能原谅杜伊,她简直太让人失望了。

这是他们结婚以来第一次发生口角,全都是这只白瓷猫惹的祸!

杜伊答应过不做任何不必要的开销,但还是买下了这只瓷猫,那些钱原本是省下来准备买汽车的。

约翰到现在一直都是搭公车到轮船公司上班,觉得自己在同事堆里显得格格不入,当别人谈论马力、活塞时,他一句话都插不上口。

想不到昨天一回到家里,就发现壁橱上多了只猫,他诧异的程度不难想象。

杜伊颇不以为然,她争辩说,屋子里也该有些令人赏心悦目的小摆设。

两人一语不合,就大吵了一架。

之后,谁也不理谁。

今天早上,约翰下定决心不和杜伊说话,直到她自己认错。

当约翰到达轮船公司的办公室时,港口正笼罩在一片潮湿的雾气里,一个上午的时间好像永远过不完似的。

约翰的思绪一直绕着杜伊转,当他正想写一封信以借此转移注意力时,突然被一阵持续不断的警笛声打断了。

他从窗口看到海防队鲜红得刺眼的小船,疾驶到河心,船头溅起泡沫般的浪花,尖锐的警笛声还夹杂着汽船呜呜作响的低沉信号。

不久轮船公司里跑腿的男孩冲进办公室激动地叫着:

“开往特慕冷的船翻了,在河中被拖船撞翻了。

约翰不禁打了个冷颤。

约翰用颤抖不已的手拨了家里的号码。

电话没人接,铃声不断地响着。

于是约翰跑向港口轮船停靠的码头,挤过人群。

出事地点有大片油污,在那附近除了海防队以外,还有几艘汽船。

从水中被救出来的乘客,个个都紧抓着缆绳和救生圈。

约翰好不容易才挤到港口警卫旁边,警卫仔细听他叙述之后,很有把握地说:

“乘客应该是全部获救了!

你用不着为你太太担心!

最后渡轮的驾驶员也上来了,他数了数乘客,一共有9位男士,两位女士,他不解地摇着头。

“我明明卖了12张船票”,他说,并仔细地打量被救上岸的人。

“开船前有个年轻的太太上了船,但是她不在这里!

约翰紧抓住他的手臂,问道:

“她的头发是金色的吗?

“我记不得她的头发是不是金色的。

”渡轮驾驶员回答,“不过她把大衣上的风帽扯得很高。

约翰呆住了,杜伊确实有件带风帽的大衣。

约翰心跳加速,悔恨交加。

满脑子只有一个念头:

杜伊今天早上一直等着他的原谅,但是他却头也不回地走了。

为什么他一点都不体谅她?

连她买只白瓷猫的喜悦都要剥夺?

他实在太自私了,一心只想到自己。

人群又起了一阵骚动,人头朝着小艇慢慢停靠的防波堤攒动。

一个女人被人用担架扛上岸来,湿淋淋的黑色长发披散在肩上。

“她还活着,”护送她的医生说,“我们送她去医院。

约翰松了口气,是他搞错了,杜伊并没有上船,担架上那个女人他并不认识。

约翰挤出重围,沿着河岸走了一段路后跳上一辆计程车,对司机说了家里的住址。

当他奔向门廊时,看到他面前有个身影正要上楼,“杜伊”,约翰跑向她,将她搂进臂弯,紧紧地抱住。

此刻他才发现杜伊手里抱着一个包装好的盒子。

“你上哪儿去了呢?

”他急忙问道。

杜伊莫名其妙地看着他,“我刚才到我买瓷猫的那家店铺去啦。

可是不能退货。

我想把它退掉,因为你讨厌它。

“不!

”约翰说,“把它留下来,它是世界上最漂亮、最有价值的白瓷猫。

因为它,你没有去特慕冷而逃过一劫。

在他们走进屋里的时候,约翰告诉杜伊今天早上发生在河上的一切,然后接过那只有琥珀色眼睛的白瓷猫,打开包装纸,把它放回壁橱的最上面一层。

(选自《中外经典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杜伊买来一只白色瓷制的猫,将它放在壁橱最高层,表明她非常喜爱这件小摆设,而正是这件小摆设刺激了约翰,引发两人的冲突。

B.杜伊买瓷器猫是为了美化家居生活环境,约翰买汽车是想到改善生活待遇,二人都没有过错,于是有限的收入便成为冲突的根源。

C.约翰对杜伊表面看十分冷淡,但是实质上还是非常关心杜伊的,他记清了杜伊去叔叔家的话,他一上午的思绪都没有离开杜伊。

D.“港口正笼罩在一片潮湿的雾气里”,这处环境描写,是一处伏笔,‘语简意丰,既表现了约翰此时惆怅的心情,也为事故发生作了铺垫。

E

.突转,是本文情节发展的重要特点,约翰用冷战的办法,虽然没有改变妻子的态度,但意外的发生却也改变了他自己的态度。

(2)请结合文本谈谈小说中的约翰是一个怎样的人。

3)“上午的时间好像永远过不完似的”,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约翰听到翻船事故后,其心理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

请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本文以“白瓷猫”为题比“第十二位乘客”更合适。

请结合文本分析,谈谈你的理解。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一(4)题。

中国之蒿

1969年,屠呦呦和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几位同事一同参与到“523任务”中。

那一年,屠呦呦39岁,职称是助理研究员。

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是家中五个孩子中惟一的女孩。

父亲摘引《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她取名呦呦,意为鹿鸣之声。

谁能想到,诗句中的“野之蒿”,竟真的与屠呦呦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生药学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的中药研究所工作。

由于屠呦呦的专业属于西医,中药所送她到中医学习班,用两年半的时间系统地学习中医药。

具有中西医背景,而且勤奋,屠呦呦很快崭露头角。

她被任命为中药研究所“523任务”研究组组长,带领4名小组成员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

屠呦呦首先系统地整理历代医籍。

她还四处走访老中医,就连单位的群众来信也仔细地翻阅了一遍。

由此,她专门整理出了一本《抗疟单验方集》,包含640多种草药,其中就有后来提炼出青蒿素的青蒿。

不过,在第一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提取物对疟疾的抑制率只有68%,并没有成为屠呦呦重点关注的对象。

那时,她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胡椒上。

这种在中国极为常见的植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84%。

这是一个很让人兴奋的数据,但此后的深入研究却事与愿违。

屠呦呦发现,胡椒只能抑制疟原虫的裂变繁殖,灭杀效果却非常不理想。

放弃了胡椒,她把目光又转向了效果并不突出、却在中医药典籍治疟药方中屡屡被提及的青蒿。

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先秦医方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植物青蒿有所记载;

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

但是,当屠呦呦利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青蒿提取物的抗疟能力时,结果却并不理想,最初,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为68%,但效果极不稳定,有一次实验,它的抑制率只有12%。

为什么在实验室里青蒿的提取物不能很有效地抑制疟疾?

为什么同样的提取物却得出千差万别的结果?

屠呦呦一时找不到答案,她重新翻出古代医学典籍,一本一本仔细翻查。

直到1971年下半年的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

治寒热诸疟方》中的几句话触发了屠呦呦的灵感: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绞汁使用的办法,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

这是不是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

福至心灵的一个闪念,推开了紧锁青蒿素奥秘的大门。

此后的情节被众多的讲述者概括为,屠呦呦用沸点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

其实,提取青蒿素实验的真实过程是繁复冗杂的。

在2009年出版的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中,屠呦呦提到了当时的一系列实验。

这本专业性极强的书籍中记载的实验过程,穿插着大量的化学分子式、专业术语和数据,在记者这样的外行人看来如同“天书”。

只有几句高度概括的纲领性描述能够大致明白,读起来亦颇为艰涩:

“青蒿成株叶制成水煎浸膏,95%乙醇浸膏,挥发油无效。

乙醇冷浸,控制温度低于60℃,鼠疟效价提高,温度过高则无效。

乙醚回流或冷浸所得提取物,鼠疟效价显著增高且稳定。

她还特别提示:

分离得到的青蒿素单体,虽经加水煮沸半小时,其抗疟药效稳定不变,“可知只是在粗提取时,当生药中某些物质共存时,温度升高才会破坏青蒿素的抗疟作用”。

在实验数据的一份效果对比图表中,利用水浸得到的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最低只有6%;

乙醇浸膏得到的挥发油毫无效果;

乙醇冷浸得到的提取物则可达到95%的抑制率;

乙醚提取物的抑制率则是100%!

那是一种黑色、膏状的青蒿抗疟物质粗提物,离最终的青蒿素晶体尚有一段距离,但确定无疑的是,打开最后宝藏的钥匙找到了。

(节选自《北京日报》2011年10月25日)

相关链接:

①疟疾,又称为“打摆子”。

在人类与疟疾的持久战斗中,起初最有效的治疟药物源于另一种植物——金鸡纳树。

19世纪,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皮中分离出抗疟成分奎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金鸡纳霜”。

随后,科学家又找到了奎宁替代物——氯喹。

氯喹药物一度是抗击疟疾的特效药。

但是,疟原虫渐渐表现出了强大的抗药性,上世纪60年代,疟疾再次肆虐东南亚,疫情蔓延到无法控制的局面。

②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

2015年10月,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A.19世纪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中分离出了“金鸡纳霜”,这曾是人类与疟疾的持久战斗中最有效的药物,后又找到的奎宁替代物——氯喹药物,一直是抗击疟疾的特效药。

B.早在公元前2世纪,先秦医方书就已经对植物青蒿的抗疟药效有所记载,随后东晋的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书中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

《本草纲目》明确说它能“治疟疾寒热”。

C.本文以记叙为主,按时间顺序,用平实的语言,全面介绍了人类与疟疾斗争的历史,尤其是以屠呦呦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为世界抗疟作出了巨大贡献。

D.屠呦呦的父亲摘引《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她取名呦呦,寄寓颇深。

从北京医学院毕业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后,“野之蒿”真的与屠呦呦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

E.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屠呦呦用沸点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一种黑色、膏状的青蒿抗疟物质粗提物,成功找到了打开最后宝藏的钥匙。

(2)屠呦呦在研制抗疟药物的过程中做了哪些事?

请简要概括。

(3)文章多处引用,这些引用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请从不同角度简要分析。

(4)屠呦呦获奖,有多方面的原因,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第II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我们要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更要,从宏观角度规划未来,携手共创一个稳健团结、自强不息的社会。

(2)朱泚军,占据有利地势,发射强驽、投掷巨石,漠谷顷刻间变成了死亡之谷,唐军死伤惨重、一举崩溃。

(3)他的决策,具有战略意义,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他向世界人民展现出了非凡的英明和伟大的气魄。

A.高屋建瓴居高临下高瞻远瞩B.高瞻远瞩居高临下高屋建瓴

C.居高临下高屋建瓴高瞻远瞩D.高瞻远瞩高屋建瓴居高临下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在很多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金砖国家有着相同或相似看法,都致力

于发动世界经济增长、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并已成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的积极建设者。

B.泡菜、葡萄酒之类的产品,科技含量和生产成本低,质量易于达标,新

兴市场国家更容易从这些产品起步,满足特定地区和一定层次的外国消费

者,从而取得市场份额。

C.我们中国的古代先贤们最关注的不是外在的自然,不是高高在上的天国,

也不是纯粹的思辨领域,而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心性、人性、生命、社

会和人生。

D.《办法》明确了参与互联网保险业务的主体定位,规定互联网保险业务

的理赔、承保、销售、退保、投诉处理及客户服务等保险经营行为,应

由保险机构管理负责。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做过度理由效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心理学上的自我知觉理论对这种过度理由效应的解释是

②简单地说,外在动机,例如金钱或物质奖励,会降低一个人工作表现的内部动机

③而削弱了本来存在的内部动机

④当外在动机出现时,人们会将注意更多地放在外在动机的奖励上

⑤而减少了对活动本身的享受和对满足感的关心

⑥这种效应将人们的动机转化为外部因素

A.⑥③②①④⑤B.②①⑥⑤④③C.②①④⑤⑥③D.②①④③⑥⑤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传统的佛山剪纸,从功能来划分,有日常用的窗花门笺、婚嫁礼品上的饰花、刺绣雕刻花样的底稿、商品包装上的装饰等等。

可见,①,还大量供给于传统手工业和商业。

②,以喜庆、吉祥、纳福、长寿等为传统主题;

岭南剪纸的另一典型代表潮阳剪纸,则主要用于祭祖拜神装饰。

进入20世纪50年代,③。

新题材的佛山现代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