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郑板桥的故事作文1500字六年级Word格式.docx
《走进郑板桥的故事作文1500字六年级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进郑板桥的故事作文1500字六年级Word格式.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说起郑板桥,那真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呀。
你呢,你对他了解多少呢?
我对他可谓是“熟识”,下面让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他吧:
郑板桥生于1693年,1765年逝世。
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
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
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扬州八怪”之一。
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着有《板桥全集》。
说到郑板桥,就不得不提他的画,说到他的画就不得不提他画的竹。
郑板桥画竹,“神似坡公,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
《清代学者像传》他一生的三分之二岁月都在为竹传神写影,他曾有诗写道: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少年时,屋旁有一片竹,他于是在窗上糊上白纸,白天的日光和夜晚的月色将竹影投射到窗纸上,他觉得零乱的竹影就是天然图画。
后来他说:
“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他通过观察和艺术创作的实践,提炼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
“眼中之竹”是自然实景,是对自然的观察和从中体验画意;
“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时的构思;
“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
他把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想象、真实与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了师承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境界。
在《题画竹》中,他总结自己的画竹之法:
故板桥画竹,不特为竹写神,亦为竹写生,瘦劲孤高,是其神也;
豪迈凌云,是其生也;
依于石而不囿于石,是其节也;
落于色相而不滞于梗概,是其品也。
他的《墨竹图》,嫩竹老竹,泼墨有香有淡,11枝竹,新、老、前、后,层次清楚,既互相交叉,又各自独立,极富立体感,是一幅优秀的作品。
郑板桥最令人敬佩的还是他在临终时给儿子的遗嘱。
郑板桥老年得子,可他深知“爱子必以其通”。
临终前,他把儿子叫到床前,不是给儿子许多金银财宝,而是叫儿子蒸馒头给他吃。
手下人出面求情:
“少爷不会做馒头,还是让厨师代劳吧。
”而郑板桥固执地坚持要儿子自己动手。
儿子只得向厨师请教,终于蒸出一锅馒头。
当他把馒头送到父亲床前,老人已经与世长辞了,床前只留下一张遗嘱:
“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
这个故事发人深省。
一个古人,对子女的教育如此有远见,就是在临终前想到的也是教育孩子如何自强自立,立足社会……而我们现在一些做父母的是怎么想的?
当前,有不少家长认为“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理由”是自己这一代受过很多的苦,不能再让孩子受苦了,现在又只有一个孩子,怎能忍心孩子受委屈、遭挫折、泡苦水呢?
因此,一味对孩子的呵护、溺爱,就连一些穿衣、穿裤、洗衣以至收书包等孩子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长也要大包大揽,生怕孩子受累。
这种“鸡蛋壳装汤——撒不开手”的做法,从表面看来,似乎是在关心着孩子,实际则是贻害了孩子,使孩子养成好逸恶劳的坏习惯,产生过分依赖心理,从小不爱劳动,连独立生存的起码能力都没有,哪有什么好处可言?
家长们须知道,孩子终究有一天要长大,要脱离父母自己去奋斗、去生存。
如果不从小磨炼他们的意志,锻炼他们的能力,当他们长大了离开父母时,面对挫折势必手足无措。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得好,溺爱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是可以杀死孩子的“毒药”。
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中,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与我们截然不同。
他们凡事都让孩子自己动手去做,孩子也从不依赖父母。
即使是总统的孩子上大学,也要靠打工供自己读书,不这样将被世人笑话。
而我们的孩子却把依赖老人当作一种美事,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
从清代着名书画家郑板桥这个教子故事中,使我们领悟到一个道理:
只有培养孩子从小认识劳动的价值,着力培养自食其力,艰苦奋斗,富有开拓精神,才有益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我认为郑板桥吩咐儿子亲手做的那锅馒头及其那一派金玉遗言,远比金钱的遗产珍贵得多。
这就是郑板桥,一个画家,一个出色的父亲。
六年级:
周月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