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好古代汉语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593230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6.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学好古代汉语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如何学好古代汉语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如何学好古代汉语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如何学好古代汉语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如何学好古代汉语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学好古代汉语Word下载.docx

《如何学好古代汉语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学好古代汉语Word下载.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学好古代汉语Word下载.docx

一、字与词

•汉字在使用中,有各种复杂的情况:

•有同字异音而同义(如:

说服shuōfú

/shuì

•有同字异音而异义(如:

好色hǎosè

/hà

osè

•有同字同音而异义(如:

来麰/来临)

•有异字同音而同义(如:

眼泪/眼淚)

•有异字异音而同义(如:

计谋mó

u/庙谟mó

•有异字同音而异义(如:

君后/先後)

•我们本课讲其中最重要的几个方面。

同字异词

•怕:

(1)恬淡、淡泊。

司馬相如《子虛賦》:

“怕乎無爲,憺乎自持。

”《説文字》“怕,無爲也。

”這個詞後來用“泊”字表示。

(2)害怕,懼怕。

元稹《俠客行》:

“俠客不怕死,怕死事不成。

•女:

(1)第二人稱,你。

《詩經·

王風·

碩鼠》:

“逝將去女,適彼樂土。

(2)女子、女兒。

《木蘭詩》:

“唯聞女歎息。

•夫:

(1)成年男子。

賈誼《論積貯疏》:

“一夫不耕,或受之饑。

(2)指示代詞“那”。

《戰國策·

齊策四》:

“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

(3)句末語氣詞。

《論語·

子罕》:

“逝者如斯夫!

”表感歎語氣。

同词异字

•莫暮

(1)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

(《木蘭詩》)

(2)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

(《石鐘山記》)

•被披

(1)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

(《史記·

陳涉世家》)

(2)公受珠,內所着披襖中。

(《記王忠肅公翱事》)

•這些字往往就是異體字、通假字、古今字、繁簡字的關係。

“期”,表示“周”義,期年、期月,也可用“朞”。

記錄“背叛”義可用“叛”,有時也可用“畔”。

“娶妻”這個意義,可用“取”,也可用“娶”。

表“券契”的“質”,也可用“劕”。

•結合古漢語文獻,我們就會發現漢字的使用情況其實是比較複雜的,歸總起來大概不外乎兩個方面的問題,一個是假借,另一個就是分化。

下面就此介紹一下。

二、假借字

•假借字有兩種情況:

•第一种是造字階段的假借。

即許慎在《説文解字·

序》中所説的“本無其字,依聲托事”的“假借”。

當語言中產生了某個新詞甲來不及造字,或本應爲這個詞造字,但該詞詞義抽象,很難據義構形(如副詞、連詞和表人稱的詞等),便借已有的本用來表示舊詞乙的同音字來表示新詞甲,不再造新形。

這些字的形體,無法説明新詞的詞義,只是其讀音與新詞一致。

•第二种是文字使用階段的假借,就是“本有其字的假借”,也叫“通假”,就是用一个同音字来代替这个字。

其实就是别字、白字。

“本無其字”的“假借”

•它

此字是“蛇”的本字。

甲骨文作、,小篆作,像蛇形。

表示“其它、别的”的“它”未造字,便借本義爲“蛇”的“它”字記錄。

•夫

此字是“丈夫”義的本字,代詞、語氣詞“夫”的詞義難以構形,於是借“丈夫”之“夫”爲之。

•難

此字是從“隹”的形聲字,本義爲鳥名。

“困難”義難以構形,就借用“難”字來記錄。

“本有其字”的“假借”——通假

•裁才

《促織》:

“覆之以掌,虛若無物;

手裁舉,則又超乎而躍。

”此“裁”當“剛剛”講,與“裁”的本義“剪裁”無關,“剛剛”的本字應是“才”。

《説文·

才部》:

“才,草木之初也。

”引申爲“剛才”、“剛剛”義。

•歸饋

《論語·

陽貨》:

“歸孔子豚。

”這裏的“歸”是借字,本字應是“饋”,即“饋贈”之義。

•塗途

《孟子·

梁惠王上》:

“塗有餓莩而不知發。

”“塗”在這裏是“道路”的意思,當爲“途”的借字。

•蚤早

離婁下》:

“蚤起,施(yí

)從良人之所之。

”“蚤”是“早”的借字,在這裏是“早晨”的意思。

再如:

《史記·

項羽本紀》:

“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這裏的“蚤”也是“早”的借字。

•馮凭(憑)

《左傳·

僖公二十八年》:

“請與君之士戲,君馮軾而觀之。

”“馮”是“凭”的借字,《説文·

几部》:

“凭,依幾也”,“凭軾”就是依傍着車軾。

三、職能分化字——古今字

•一个汉字初期可能记录多个词或一个词的多个词义,而文字的使用要求尽可能把它们区别开来,这样,早期的一个字就会分化成两个或多个字,这就是职能分化字,也称为“区别字”。

原字与分化字的关系,被称为“古今字”。

•何-荷(诗经:

何戈与祋)

•内-纳(谷梁传:

甸粟而内之王宫)

•女-汝指-旨

•箸―著-着亨-享

•孰-熟然-燃

•莫-暮舍-捨

•象-像

•坐-座齊-劑

•竟-境尉(熨)-慰

•要-腰止-趾

四、異體字、繁簡字

•異體字:

就是指一組讀音和意義完全相同,只是形體有别的字。

在任何情況下.這一組字可以彼此互相代替。

造成異體字的差異的因素:

1.運用六書造字方法上的不同,例如:

泪(會意)-淚(形聲)、岳(會意)-嶽(形聲)。

2.運用同一種造字方法時,使用的部件不同,例如:

猪-豬、敕-勅、踪-蹤、猿-猨,彼此都是形聲字,但前兩組是形符不同,後兩組是聲符不同。

3.同一個部件,寫法有所不同,例如:

花-芲、恒-恆、朵-朶、污-汚-汙。

4.部件乃至點劃的寫法相同,但排列的位置不同,例如:

够-夠、群-羣、和-咊、鹅-鵞

繁簡字

•繁簡字就是同一個字,寫起來筆劃有多有少,多的叫繁體字,少的叫簡體字或簡化字。

如:

•亂-乱、啓-启、氣-气、網-网、禮-礼

•漢字的繁簡現象,在甲骨文、金文裏就時常遇到。

在漢字不同的書體之間,存在的繁簡現象更是普遍,例如草書可以説是最大限度地減省筆劃,後來有不少草書形體被行書、楷書吸收,爲社會普遍接受而通行了,例如;

专-專、书-書、马-馬等。

簡化字與繁體字之間,存在種種關係,這裏初步歸納三種:

第一種,繁簡字是一對一的,比較單純,例如:

爱—愛、笔—筆、罢—罷、习—習,等等,這是大多數。

第二種,兩個或多個繁體字合用一個簡體字。

例如:

当—當(應當)、噹(象聲詞);

坛—壇(土台)、罎(陶器);

发—發(發射)、髮(頭髮),等等。

第三種,一個或一組繁體字用其中一個笔画少的字充當簡體字。

這個字既保留了它自己原有的字義,又兼有了被簡化的那個或那些繁體字的字義。

后—後云—雲干—乾—榦—幹

•由於上述第二種和第三種情況,在用簡體字印刷古代文獻時常常會出現意義(有時還有讀音)相混淆的現象。

在使用電腦簡繁體字轉換時,也常常會出現不準確的現象。

這些需要我們特别加以注意。

•异体字完全是一种冗余现象,保留异体字是纯粹的累赘,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即进行了异体字的整理,1955年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共有810组,淘汰异体字1,055个。

经过多年来的研究,逐步恢复了一些,至今还淘汰的有1024个。

•汉字简化是历史的必然,历朝历代都做过这样的简化和规范工作。

文革中在“左”的思想指导下搞了不成功的“二简”,影响了简化字的声誉。

另外,意识形态的差异也使海峡两岸对此问题的意见有分歧。

•我们应该从文字本身的发展规律来看待之。

1.秦量詔(教材14第页)

•廿六年[1],皇帝盡并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2],立號為皇帝[3]。

乃詔丞相狀、綰灋度量[4],則不壹嫌疑者[5],皆明壹之。

[1]廿六年:

指秦王嬴政即位的第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2]黔首:

百姓。

[3]皇帝:

秦始皇本紀》,秦王初并天下,令群臣議帝號。

丞相王綰、御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等皆曰:

“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

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爲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

臣等謹與博士議曰:

‘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

’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爲‘泰皇’……”王曰:

“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

[4]狀、綰:

秦始皇時的丞相隗(wěi)狀、王綰。

灋:

即“法”字。

法度量,立法統一度量衡。

秦始皇本紀》:

“一法度衡石丈尺。

車同軌。

書同文字。

[5]則:

假設連詞,如果。

不壹:

不統一,不是一個標準。

***秦量詔:

秦始皇兼併天下後統一度量衡的詔書,今天在秦代銅量、陶量、銅秤權、銅詔版等出土文物上多處發現有此詔書。

據唐代司馬貞《史記索隱》引顏之推云:

“隋開皇初,京師穿地得鑄秤權,有銘,云始皇時量器,丞相隗狀、王綰二人列名”云云,則此詔書早已爲人所知。

2.君子質而已矣(教材15第页)

•棘子成衞國大夫曰:

“君子質樸實、淳樸,指人的內在美質而已矣,何以文有文彩,華麗,指人外表的文飾爲?

”子貢孔子弟子,名端木賜曰:

“惜乎,夫子棘子成之説君子也!

駟不及舌。

文猶質也,質猶文也。

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kuò

,或作鞹,去毛的皮。

•“何以……爲”是文言文中一種慣用格式,意思是“爲什麽要……呢?

”或“哪裏用得着……呢?

•“惜乎夫子之説君子也”:

這是一個主謂倒裝的感歎句。

“夫子之説君子也”是主語,“惜乎”是謂語。

3.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教材第16页)

•子貢問曰:

“有一言一個字而可以終身行奉行之者乎?

”子曰:

“其大概、恐怕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

衛靈公》)

•儒家崇尚“忠”、“恕”之道。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有積極意義的道德,未必每個人都有條件來實行。

“恕”只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則誰都可以這樣做,因之孔子在這裏言“恕”不言“忠”。

4.學而時習之(教材第31页)

•子孔子曰:

“學效也而時按时、常常習反复练习之,不亦説悦乎?

有友朋同窗为朋,同志为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怨怒,不亦君子有德者乎?

•不亦……乎,反问格式句。

亦,大也。

•君子,名词用作谓语。

与今天“太绅士啦”相似。

5.陽貨欲見孔子(教材第31页)

•陽貨鲁国权臣季氏的家臣欲見音现孔子,孔子不見,歸通“馈”,赠也孔子豚。

孔子時待其亡外出,不在也而往拜之。

遇諸“之于”的合音塗通“途”。

謂孔子曰:

“來!

予與爾言。

”曰:

“懷怀揣其寶而迷使迷其邦国,可謂仁乎?

“不可。

——好從事犹从政而亟屡失時时机,可謂知智乎?

——日月逝矣,歲年华不我與。

”孔子曰:

“諾允辞,吾將仕出仕矣。

•  祭zhāi仲曰:

“都城過百雉城長三丈,高一丈爲一雉,國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三分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不合制度,非制也。

君將不堪承受。

”公曰:

“姜氏欲之,焉辟避害?

”對曰:

“姜氏何厭之有?

不如早爲之所为之为所,無使滋蔓,蔓難圖谋也;

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

“多行不義,必自斃倒,垮台,子姑姑且待之。

•  既而大叔命西鄙边邑北鄙貳二属於己。

公子呂曰:

“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

欲與大叔,臣請事之;

若弗與,則請除之。

無生民心勿使民生二心。

“無庸,將自及及于祸。

•  大叔又收貳以爲己邑,至于廩延郑国地名。

子封曰:

“可矣。

厚辖境宽阔將得衆。

“不義不暱,厚將崩垮塌。

•  大叔完聚完城郭聚民众,繕甲兵铠甲兵器,具卒乘步卒车乘,將襲鄭。

夫人將啟开城门之。

公聞其期,曰:

“可矣!

”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

段入于鄢。

公伐諸之于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地名。

遂置安置,指幽禁姜氏于城潁,而誓之曰:

“不及黃泉,無相見也。

”既而悔之。

第二课

词义

1.按照語素的多少來分:

單純詞和合成詞。

上古漢語詞彙以單純詞爲主,後來發展爲以合成詞爲主。

2.從語音的形式来分:

單音詞和複音詞。

上古漢語以單音詞佔優勢,後來有一個複音化的趨勢,到現代漢語就以複音詞爲主了。

•從意義上来分:

單義詞和多義詞。

一个词如果有两个以上的意思,就能够区分出本义和引申义。

一、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语言学上把词的最原始的意义叫做本义,把由原始意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做引申义。

•但是词的产生、特别是基本词汇的产生,往往早于文字的产生,它的原始意义不容易追寻。

我们一般把可以通过文字和文献追寻到的最早意义称为词的本义。

•例如:

“誅”“誅”字從言,朱聲,字義與言語行爲有關。

《周禮·

天官·

大宰》:

“以八柄詔王馭羣臣……八曰誅,以馭其過。

”鄭玄注:

“誅,責讓也。

”《論語·

公冶長》:

“宰予晝寢。

子曰: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

於予與何誅?

’”。

•又如“憤”有煩悶義和憤怒義,字從心,賁聲。

但是根據古書的用例,煩悶義出現較早,可以確定本義應是煩悶。

如《論語》:

“不憤不啓,不悱不發。

”朱熹注:

“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再如:

“斃”的本義是仆倒,而不是死。

《左傳·

定公八年》:

“顔高奪人弱弓,籍丘子鉏擊之,與一人俱斃。

”楊伯峻注:

“謂顔高及其他一人俱被擊而仆地。

”“斃”表示向前倒下。

而人被殺死則倒下,所以又引申爲死。

從文獻看,古書裏“斃”多表示仆倒義。

•又如以“頁”爲部首的字,頁(xié

)就是頭,甲骨文作,篆文作,象人頭。

從頁的字本義都與頭、面的意義有關。

有些從頁的字,因爲意義演變,現在多數人不大能看出來它們的本義

•顏眉目之間。

《詩經》“有女同車,顏如舜華。

”引申爲臉,臉色。

•顛頭頂。

《詩經》“有馬白顛。

”引申爲山頂。

•題額。

《楚辭》“雕題黑齒。

”《戰國策》“黑齒雕題。

•領脖子(頸。

《孟子》“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

”“引領”就是“伸长脖子”。

•項脖子的後部。

《廣韻》“頸在前,項在後。

”《後漢書》“項背相望。

•頒本義是頭大;

形容詞。

《詩經》:

“有頒其首。

•頗(pō)本義是頭偏,引申爲一般的偏。

《尚書》:

“無偏無頗,遵王之義。

”(今本《尚書》“頗”作“陂”,是唐玄宗所改)

•顧本義是回頭看,所以從頁。

《莊子》:

“莊子持竿不顧。

”引申爲注意、照管。

•頓本義是頓首(磕頭)。

《戰國策》:

“太子避席頓首。

詞的引申義

•在多義詞的幾個意義中,由本義派生出來的意義叫引申義。

例如“道”的本義是道路,由這個意義派生出來的途徑、方法、道理、規律、學説、引導等義項都是它的引申義。

•又如“綱”的本義是網上的總繩,由這個意義派生出來的“事物的總要”、“國家的綱紀”等義項就是它的引申義。

•本义是词本来的意义,引申义是本义合乎逻辑的延伸,假借义与本义无关,只是利用了同音关系。

詞義引申的途徑或方向

(1)從具體到抽象。

•如“解”本義是用刀分割動物或人的肢體。

《莊子》“庖丁爲文惠君解牛。

•引申表示分割、劃分、分裂。

《國語》“晉文公解曹地以分諸侯。

•還引申出免除、消除、解開義。

《周易·

繫辭下》:

“故惡積而不可揜,罪大而不可解。

”《孟子·

公孫丑上》:

“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

•進一步引申出明白、理解、通徹、通達義。

《莊子·

天地》:

“大惑者,終身不解。

”《莊子·

秋水》:

“且彼方跐黃泉,而登大皇,無南無北,奭然四解,淪於不測;

無東無西,始於玄冥,反於大通。

•可見“解”的諸多抽象義均是從“肢解(肉體、物體)”之具象義發散引申開來的。

(2)從個别到一般

•如“匠”本義專指木匠、木工。

《孟子·

告子上》:

“大匠誨人必以規矩,學者亦必以規矩。

”《説文·

匚部》:

“匠,木工也。

從匚,從斤。

斤,所以作器也。

”段玉裁注:

“工者,巧飭也。

百工皆稱工稱匠,獨舉木工者,其字從斤也。

以木工之偁,引申爲凡工之偁也。

”引申泛指工匠。

漢王充《論衡·

量知》:

“能斲削柱梁,謂之木匠。

能穿鑿穴坎,謂之土匠。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

書記》:

“制者,裁也。

上行於下,如匠之制器。

•又如“江”、“河”,本來專指長江、黃河,後來引申泛指河流。

二、詞義的演變

•語言是發展的。

語言的發展在詞彙的發展演變方面尤爲突出。

舊詞的消亡、新詞的產生、已有詞詞義的演變,隨時反映着社會的演變進步和人們認識的深化。

在漢語發展的歷史中,絕大多數詞的意義都發生了程度不同的變化。

詞義古今演變,一般有如下幾種情況:

1.词义扩大

2.词义缩小

3.词义转移

4.附加义变化

1.词义扩大

•好原指女子貌美。

而後來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質,對人、事、物都可以修飾限制。

衣本指“上衣”。

後來泛指衣服,又泛指各種包在外面的東西,如《説文解字》:

“絝,脛衣也;

韤,足衣也;

褓,小兒衣也;

被,寢衣也;

韜,劍衣也;

韔,弓衣也;

帙,書衣也。

•皮本指“獸皮”。

帶毛叫皮,去毛鞣制以後叫革。

擴大引申指人的皮膚或動植物體表面的一層組織。

•菜本指蔬菜類植物。

後來爲一般肴饌的總稱。

•其他如“江、河、城、池”等,今義的範圍都比古義寬泛,皆屬於詞義擴大例。

2.词义缩小

•如“金”原來泛指各種金屬,而在現代漢語中專指黃金。

•“丈夫”原指成年男子,而在現代漢語中“丈夫”一般僅指已婚女子的配偶。

•“子”本泛指儿女,《論語·

公冶長》“子謂公冶長,‘可妻也。

雖在縲絏之中,非其罪也’。

以其子妻之。

”而現代漢語中“子”一般是指兒子。

•“親戚”,古義指與自己有血緣或婚姻關係的人,后来特指父母。

《墨子》:

“其亲戚死……乃得成为孝子。

•朕先秦時是第一人稱的通稱。

后专定爲帝王自稱之詞。

•其他如“宮”,先秦泛指居處、房屋,秦始皇以後,只有帝王的殿堂、居室才叫“宮”。

“瓦”,古義指一切燒製的土器,今義專指蓋屋用的瓦。

3.詞義轉移

•如“走”古義是“跑,逃跑”,今天是“行走”的意思。

•“中原”,義即原野中,而後來則指中原地區。

•“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負的男子,現在則專指爲革命事業獻身的人。

•“犧牲”,古義指祭祀時用作祭品的豬牛羊等,是名詞,今義轉移爲爲了某種目的而舍去自己的生命或利益,是動詞。

•涕上古指眼淚,後來詞義轉移,指自鼻而出之液。

•聞古義是“聽到、聽見”。

後來則由聽覺義轉爲嗅覺義。

大雅·

文王》“上天之載,無聲無臭。

”東漢鄭玄箋云:

“天之道難知也,耳不聞聲音,鼻不聞香臭。

”宋鄭樵《通志·

孝友·

韓懐明傳》“時寒甚切,忽聞香氣。

词的基本义和附加义

•词的基本意义。

也叫理性意义、概念意义,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

•附加意义指附加于基本意义之上的各种意义,包括文化意义、情感意义、搭配意义等。

(2)文化意义。

反映民族价值取向、审美取向、时代观念等文化心理和时代文化特点的一种意义。

如《论语》“子曰:

恶紫之夺朱也”。

(3)情感意义。

指词的褒贬义、尊重轻蔑义等。

如“杀”“诛”“弑”这一组同义词中,“杀”是中性词,“诛”是褒义词,“弑”是贬义词。

词的附加意义的变化

1.詞義輕重之别。

•餓-饥饿古義是指嚴重的飢餓,已達到受死亡威脅的程度,如《左傳·

宣公二年》“見靈輒餓,問其病,曰:

不食三日矣。

告子下》“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兩者即用“餓”的古義。

而現代漢語中“餓”是指一般的肚子餓,如曹禺《北京人》:

“鄉下的孩子不比城裏的孩子,餓了就吃,累了就睡。

•怨-恨怨古義即“恨”,如《戰國策·

趙策二》:

“今騎射之服,近可以備上黨之形,逺可以報中山之怨。

”而今天的“怨”由古義“恨”減弱爲“不滿意、責備”的意思,如“任勞任怨”。

•病-疾古義中的“病”却和“疾”有别,是指重病、重傷。

這些詞的詞義在今天看來,程度都減弱了。

•相反的例子也有不少。

•如“誅”本義是譴責、責備,今義爲“殺戮”,語義由輕而重。

•又如“處分”,古義是“處置、安排”。

《孔雀東南飛》:

“處分適兄意,哪得自任專?

”今義是“處罰、懲罰”,語義也變重了。

2.感情色彩之别

•謗意思是“批評議論”,而今天的“謗”却是“惡意中傷”之意,已由中性詞轉變爲貶義詞。

•卑鄙“卑”是指地位地下,“鄙”是指見識淺陋,並没有貶義,現在的“卑鄙”則指品質惡劣。

•侵古義“進攻”,它是一種進攻方式,特指不設鐘鼓的進犯。

莊公二十九年》:

“夏,鄭人侵許。

凡師有鐘鼓曰伐,無曰侵,輕曰襲。

”今義指非正義的軍事行動,是貶義詞。

•爪牙本是禽獸尋找食物、保衛自己的工具,借喻爲勇士、衛士。

後來逐漸帶有貶義,演變爲“黨羽、幫兇”的意思。

•乖古義指違背,不協調,是貶義。

序卦》:

“家道窮必乖,故受之以睽。

睽者,乖也。

”晉郭璞《皇孫生請布澤疏》:

“故水至清則無魚,政至察則衆乖,此自然之勢也。

”今義指“乖巧”,爲褒義。

•祥古義指預兆、徵兆。

吉兆、凶兆都叫“祥”。

中性詞。

今義只指“吉兆”。

•臭古義“氣味”,中性詞。

後來意義範圍縮小,專指難聞的氣味,變爲貶義詞。

读音也发生变化。

•詞義演變不是單從一個角度來説的

•詞義擴大、縮小,是從詞所反映的概念外延的大小來説的

•詞義的轉移是從詞所表示的概念的內涵來説的。

•词义轻重褒贬,又是从词义的附加意义来说的。

•而且今義產生後,往往並不排斥古義,在文獻中往往是可以共存的,這就得結合具體的上下文語境來理解。

三、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最大差异,不在语法方面,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