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理论与工资管理复习要点.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58855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资理论与工资管理复习要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工资理论与工资管理复习要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工资理论与工资管理复习要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工资理论与工资管理复习要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工资理论与工资管理复习要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资理论与工资管理复习要点.doc

《工资理论与工资管理复习要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资理论与工资管理复习要点.doc(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资理论与工资管理复习要点.doc

工资理论与工资管理

1、工资是指一位雇主对一位受雇者,为其已完成和将要完成的工资或已提供或将要提供的服务,可以货币结算并由共同协议或国家法律或条例予以确定而凭书面或口头雇用合同支付的报酬或收入。

2)工资定义内涵(工资含义):

一是明确了工资的支付者和工资的收入者。

支付者为雇主,收入者为雇员。

二是明确了支付工资多少的依据,应是劳动者“已完成和将要完成的工作或已提供或将要提供的服务”。

三是明确了工资支付的方式,即不论名称或计算方式如何,均应以货币结算并支付报酬或收入。

四是明确了工资支付的标准,即应依照由共同协议或国家法律或条例的规定以及书面或口头劳动合同的约定。

2、货币工资亦称名义工资,即以货币表示的工资数量。

3、实际工资是货币工资或名义工资的对称,是指在消除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和捐税加重等因素以后实际得到的工资;也可以理解为货币工资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能力。

4、工资率亦称工资标准,是按单位时间支付的工资数额。

实得工资是根据劳动者的工资率和他提供的劳动数量计算而得到的工资。

5、工资总额是指各单位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不论是计入成本的还是不计入成本的,不论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的还是以实物形式支付的。

6、工资总额构成包括:

①计时工资②计件工资③奖金

④津贴和补贴⑤加班加点工资以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组成。

7、工资成本费用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支付并列入成本的工资费用。

8、人工费用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支付给职工的全部费用。

人工成本费用亦称劳动成本,是指雇主因雇用劳动力而发生的列入成本的费用。

2)按我国目前的统计口径,人工成本费用应包括:

①工资总额②职业福利费③教育经费

④社会保险费⑤失业保险费⑥劳动保护费

9、工资在形式上,都是劳动者以货币形式得到的劳动报酬,企业单位职工和非企业单位职工的工资来源和工资形成是不一样的。

企业职工工资来源并形成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非企业单位职工工资来源并形成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10、再分配的途径有多种,包括:

①国家预算②劳务费用③价格调整④银行信贷

11、工资的性质

1)社会主义工资是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是劳动者为自己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表现

2)社会主义工资仍然是劳动力的价格,即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式

3)工资是劳动者实现其劳动力个人所有权的经济形式

上述三种解释,如以工资是不是劳动力价格来划分,实际上又可以归并为两种解释,即一种认为工资是劳动报酬,另一种认为是劳动力的价格。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工资是劳动的价格。

12、工资除了经济意义上的概念外,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还有一些其他意义上的概念:

1)工资是一种心理概念,因为工资是个人与企业间的一种心理契约;

2)工资是一种社会概念,因为工资在企业内和社会上,是一种地位的象征;

3)工资是一种政治概念,因为企业、工会、群体和雇员个人全都运用他们的力量来影响工资;

4)工资是一种公平概念,所谓公平就是分配的公正,也就是报酬应与贡献成比例;

5)工资是一种多学科概念,因为工资可分别由不同的学科来加以研究。

13、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资作为劳动者劳动报酬的主要支付形式,它不但同分配有关,而且也同生产有关,因此工资具有双重基本职能:

①分配职能②经济职能

14、工资的经济职能是指工资在作为分配的同时,也是“提高生产的一种方法、工具和手段”。

15、工资的经济职能主要体现在:

①工资的强制性②工资的激励性③工资的调节性

2)工资的职能主要体现在:

①工资的强制性。

工资是劳动的报酬,社会主义首先贯彻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使人们在旧式分工的局限下,把劳动作为谋生的手段。

②工资的激励性。

工资是按照劳动者劳动的质和量分配的,能够鼓励劳动者尽可能地为社会劳动,激发其关心个人的劳动成果和企业的经营成果,因而成为鼓励劳动者劳动积极性的经济手段。

③工资的调节性。

通过给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不同岗位的各类职工规定或者由市场形成合理的工资比例关系,吸引职工愿意到国家最为需要的部门、地区、企业、岗位去工作,以达到合理调整劳动力的流向,有效配置劳动力资源的目的。

17、劳动需求曲线是从左上向右下倾斜的,它表明:

如果工资率提高,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数量将减少;如果工资率降低,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数量将增加。

18、工资的边际生产率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约翰.贝茨.克拉克提出的,这个理论被公认为是对长期工资水平所作的最令人满意的解释。

19、均衡价格工资理论,其创始人是英国的经济学家阿弗里德.马歇尔。

20、集体交涉理论就工业经济社会中如何确定短期货币工资的而言,迄今为止可能是作出最好解释的一种理论;而边际生产率理论,对如何从水平上和趋势上决定长期实际工资的基本要素,则可能是迄今为止作出最正确解释的一种理论。

21、在现代市场工资理论的研究上可作为里程碑并继续留在舞台上的是:

①边际生产率论②均衡工资论③集体交涉论

22、基尼系数是一条45。

线和洛伦茨曲线之间的面积,同整个直角三角形面积之比。

它是衡量某种收入分配接近绝对平等或绝对不平等的一种尺度,常常用来描述一国的收入分配状况。

接近1表示收入分配接近绝对不相等;接近0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等。

23、按照国际通用的标准,基尼系数小于0.2,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均;在0.2~0.3之间,表示收入分配相对平均;在0.3~0.4之间,表示差距相对合理;在0.4以上,表示收入差距较大。

24、产业之间的工资差别主要表现为主要产业部门之间的差别,制造业内部之间的差别,以及农业与非农业之间的差别。

25、为什么职业之间会存在着工资差别呢?

答:

目前经济学家从三个方面来说明这种工资差别的形成:

1)补偿性的工资差别。

2)非补偿性的工资差别

3)竞争性的工资差别

26、补偿性的工资差别有两种:

一种是补偿恶劣的工作条件而形成的。

一种是由于补偿雇员训练费用的差别形成的。

劳动市场上的补偿性的工资差别,实际上是一种促使各种职业的吸引力均等化的因素。

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有的雇员的工资虽低,但可以被其他方面的利益所抵消。

另一方面,有的雇员工资虽高,但很可能要从事劳动速度快、安全设备差、伤亡危险大的工作。

非补偿性的工资差别:

也称竞争性的工资差别,是指在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和完全竞争条件下,劳动者由于劳动能力的差别而形成的工资差别。

27、非竞争性的工资差别:

也称为垄断性的工资差别,是指同质的或不同质劳动者之间的流动受到限制,进而使从事某一职业或处于某一阶层的劳动者获得了其它劳动者不能参与竞争的垄断地位而形成的工资差别。

29、一般地说,美国城市工资水平大概以太平洋沿岸最高,南方最低,东北说和中西部在两个极端中间。

造成美构地区间工资差别的主要因素有:

1)产业结构的差别。

2)劳动力结构的差别。

3)种族的原因。

促使地区工资差别缩小的因素有:

1)劳动者从低工资地区(劳动力过剩)迁移到高工资(劳动力不足)地区。

2)资本趋向于往工业不发达地区转移,使制造业在全国的分布日趋平衡,使许多工业不发达的州在第二次。

3)工会化程度的提高和劳资谈判的扩大。

4)联邦最低工资法的推行。

30、在全世界,除了职业运动员外,都是较年老的工人的工资高于较年轻的工人。

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或说明有:

(或者问:

能对年龄工资差别现象作出解释的原因有:

1)人力资本。

2)教育和年龄或经验。

3)资历。

4)工资改换率。

31、按劳分配的思想,最早是由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及其学派提出的。

32、19世纪初期,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最重要、最高的阶段,其代表人物是:

傅立叶、圣西门、欧文。

1)傅立叶的“按比例分配”

2)圣西门派的“按劳分配”

3)欧文主义的“按劳取酬”

德莱米被认为是空想社会主义的顶峰和集大成者。

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形式:

按劳分配赖于实现的经济条件是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不存在商品交换的产品经济社会。

33、两级按劳分配理论是蒋一苇同志在1980年3月21日《工人日报》发表的《关于按劳分配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提出来的。

34、改革以来,我国对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具体模式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与实践的思路。

主要有:

1)两级按劳分配。

2)新型等价交换。

3)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4)按社会平均简单劳动和社会必要劳动两种尺度分配。

35、市场经济中按劳分配实现的特点(已经考单选,选哪项对)

1)在按劳分配的内容上,按劳分配的个人消费品总量在可供分配的个人消费总量中的比例降低了。

2)在按劳分配的程序上,按劳分配不是在一个生产过程结束之后进行的,按劳分配的总额也不是在“六项扣除”之后确定的,生产者在消费资料中的所得份额也不是根据“扣除”后那部分消费资料的多少“活分活值”进行分配和确定的。

3)在按劳分配的主体上,虽仍然是一个主体,仍是一级分配,但按劳分配已不是由社会这个主体统一进行了,而是由处在市场中的企业这个主体,在市场工资率的约束下分散地独立进行的。

4)在按劳分配通行的原则上,市场经济下按劳分配已经不单纯是同量劳动相交换,而是同量劳动相交换与同价劳动相交换的统一。

※个人收入分配政策:

1)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2)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3)全面贯彻个人收入分配政策

※工资水平是指一定区域和一定时间内工资劳动者平均工资的高低程度。

※平均货币工资——亦称平均名义工资,是平均实际工资的对称,即以货币表示的平均工资数量。

※平均实际工资——平均名义工资的对称,是指在消除了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和捐税加重等因素以后平均实际得到的工资。

※工资水平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

1.在宏观上,工资水平是间接反映工资总额的指标。

2.在微观上,在企业附加价值增长额一定下,工资水平的高低与增长快慢直接决定了劳动分配率的高低,同时也决定了资本分配率的高低。

3.由于工资的劳动报酬性质,所以不同地区、产业、职业之间,通过工资水平表现出来的工资差别,也就成为指导、调节劳动者的劳动力生产、再生产和流向的价格信号。

4.工资是职工生活的主要来源,所以工资水平的高低和增长快慢直接决定了劳动者生活水平的高低和增长快慢,并进而影响着劳动者劳动力再生产的质量、劳动积极性的高低,以及对经济体制改革所持的态度;同时也是检验改革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

39、在影响实际工资水平的物价、房租和捐税等因素中,物价是影响实际工资水平的主要因素:

1)物价对实际工资的影响。

物价对实际工资的影响表现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

2)处理好工资与物价的关系,提高实际工资水平。

40、工资管理体制是工资管理体系的制度化,它是一个包括工资管理决策体系、调节体系和组织体系在内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所谓工资管理决策体系,是指工资管理权限的划分。

41、在构成体系上,决策体系是核心要素,在宏观上对整个体制产生统辖、定向、指导和实施等作用。

42、简答工资管理体制的初步改革。

答:

从1978年到1992年,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在工资管理体制上进行了大致包括以下五项内容的改革:

一、政企分开。

二、分级管理。

三、逐步扩大企业工资分配自主权。

四、减少行政手段,增加经济和法律手段的宏观调控方式。

五、政府职能转向宏观调控。

43、工资管理体质改革的目标模式:

从改革的依据和要求出发,总结十四年来工资管理体制改革的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