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教师考编之心理学知识背诵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581661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62.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教师考编之心理学知识背诵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浙江省教师考编之心理学知识背诵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浙江省教师考编之心理学知识背诵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浙江省教师考编之心理学知识背诵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浙江省教师考编之心理学知识背诵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教师考编之心理学知识背诵版文档格式.docx

《浙江省教师考编之心理学知识背诵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教师考编之心理学知识背诵版文档格式.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教师考编之心理学知识背诵版文档格式.docx

v(4)使心理因素发生最佳的影响(例如各种心理素质的训练,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等)。

二、认知过程

(一)识记

v1、感觉的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v感受性

v感觉阈限

v感觉的适应

v感觉的对比

v感觉后效

v2、知觉的概念

v空间知觉

v时间知觉

v运动知觉

v似动现象

v诱导运动

v错觉

3、注意的概念和特点(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最基本的特点)、

v有意注意

v无意注意

v有意后注意

v注意的起伏现象

注意的品质

v注意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是个体在较长时间内将注意集中在某一活动或对象上的特性)、

v注意广度(注意广度也就是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所能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

v注意分配(注意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不同的对象上)、

v注意转移(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v4、记忆(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持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v瞬时记忆(感觉登记)、

v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操作性的,5-9个容量)、

v长时记忆(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

v有意识记

v无意识记

v机械识记(只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或者表现形式,采取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识记)、

v意义识记(通过理解材料的意义,把握材料内容的识记)、

v保持(人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存储和巩固的过程)、

v遗忘(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或回忆以及错误的再认和回忆)

v再认(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能把它们加以确认的过程)、

v有意回忆(有预定的回忆意图和目的,有意识地搜索和复现过去形成的映象)、

v无意回忆(没有明确的回忆意图和目的,映象是按照联想原则自然而然地被提取或复现)、

v追忆(根据有关线索,使用一定策略,通过推论和探索,在意志努力下完成的有意回忆)、

v前摄抑制(先前的学习与记忆对后继的学习与记忆的干扰作用)、

v倒摄抑制(后继的学习与记忆对先前学习材料的保持和巩固的干扰作用)、

v记忆的系列位置效应(在系列学习中,在一系列处于不同位置的记忆材料回忆效果不同;

系列位置效应就是这种接近开头和末尾的记忆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的趋势。

其开头和结尾记忆效果较好,分别叫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而其效果较差的中间部分称为渐近部分。

系列位置效应一般在自由回忆中出现,是双重记忆理论的重要证据)、

v艾宾浩斯遗忘规律(“先快后慢”的原则);

v记忆的几个品质:

敏捷性、持久性、正确性和备用性

v5、思维的概念和特点(以人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认知活动高级形式。

思维的特征:

间接性、概括性、思维和语言有密切关系)、

v思维的种类:

v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根据思维过程所凭借的中介的不同)

v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根据思维活动探索目标的不同方向),

v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v思维的品质(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批判性)

v创造性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

v6、问题解决的概念:

指尚未被人们解决的某种思维任务。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一个问题可分为三个部分:

初始状态、目标状态、认知操作。

在认知心理学中,可以把问题解决定义为具有一系列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它应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目标指向性、目标系列性、认知性操作。

v7、想象的概念和种类、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幻想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同属于高级的认识过程。

想象的种类按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可以区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无意现象是一种没有目的、不自觉的产生地想象;

有意想象是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它分为:

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再造想象:

根据别人的言语叙述文字描述或者图形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

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

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8、言语的概念和特点;

言语的感知与理解。

v言语是人们在交际中对语言的运用。

它是在个体身上进行的活动,即个体借助语言这种交际工具来传递信息的过程,也是理解语言和用语言来表达思想的过程。

v言语活动的特点:

目的性,开放性,规则性,离散性,社会性和个体性

v1、感觉的种类;

v远距离感觉:

视觉,听觉

v外部感觉

v近距离感觉:

味觉,嗅觉,皮肤觉

v感觉

v内部感觉:

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2、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反比);

3、感觉间的相互作用;

v

(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是指同一感受性中的其他刺激影响着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的现象。

同一感觉相互作用的突出事例是感觉对比。

v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指不同感受器因接受不同刺激而产生的感觉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就是说,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会因其他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发生变化。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的规律尚未揭示,但一般表现为:

对一个感受器的微弱刺激能提高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对一个感受器的强烈刺激会降低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还有一种特殊表现──联觉,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4、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v它们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在人脑中的反映。

v感觉是知觉的基础

v知觉的完整性和正确性也影响着感觉的鲜明性和精确性。

v5、知觉的特征

v

(1)知觉的整体性。

v

(2)知觉的选择性。

v(3)知觉的理解性。

v(4)知觉的恒常性。

6、影响注意稳定性、注意广度、注意分配、注意转移的条件;

v个体的需要和兴趣是注意稳定性的内部条件;

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是注意稳定的外部条件。

v知觉对象越集中,广度越大;

个体知觉活动的任务和知识经验。

v注意的分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心二用”,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不同的对象的特点。

注意分配的条件是,同时进行的活动只有一种是不熟悉的,其余活动都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

另外,同时进行的活动之间必须有一定的联系。

v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注意转移的条件为原先注意的紧张程度和引起注意转移的新对象的性质。

7、影响识记的因素;

v

(1)识记的目的

(2)学习态度(3)材料的性质和数量(4)对识记材料的理解程度(5)识记方法(整体识记法,部分识记法,综合识记法,其中以综合识记法较好)

v8、思维的过程

v分析和综合(基本过程)、比较、概括和抽象

9、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v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定义性、洞察性。

10、问题解决的阶段

v一般地,问题解决经过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几个阶段。

11、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v问题表征方式、无关信息的干扰、功能固着性、心向(心理定势)

12、创造想象对活动的意义

v创造想象是指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与创造思维密切联系着,它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造想象和创造思维一样,也具有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的特点。

因此,它在人类生活中以及一切创造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说没有创造想象,生产劳动,科技发明,艺术创作中的一切活动都无法顺利进行。

13、言语的种类

v对话言语,独白言语,书面言语,内部言语

v(三)应用

v1、运用感知觉的规律提高直观教学的效果

v要想使直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应遵循感知觉的规律。

v

(1)运用被感知的强度律:

v

(2)运用对象与背景差别的感知觉规律:

v(3)运用静止背景上的活动性对象易被感知的规律:

v(4)运用知觉的组合规律:

v(5)让学生交替使用多种感官感知对象:

2、运用注意的规律提高学生课堂的注意力

v

(1)加强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

(2)培养间接兴趣(3)合理地组织活动:

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相结合;

根据任务的需要,提出一定的自我要求;

提出问题有利于加强注意。

(4)用坚强意识与干扰作斗争。

3、运用记忆和遗忘规律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

v对瞬时记忆来说,提高瞬时记忆重在集中注意,减少分心刺激,使记忆目的单纯化。

对短时记忆来说,要用声码为先的原则,扩大块的单元以增加记忆广度,根据记忆的特征,及时复习使其进入长时记忆。

对长时记忆来说,可采用多重编码的策略,轨迹法(运用学习材料的空间和时间顺序)、关键字法,主观组织,情景助记法。

v4、联系实际说明机械识记的必要性和意义识记的优越性

v

(1)机械识记的特点是基本上不去理解材料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只是按照材料的时空顺序逐字逐句地识记。

(2)当材料本身没有内在的必然联系或者限于学习者的知识经验水平一时难以理解时,机械识记是非常必要的。

(3)意义识记是指通过理解材料的意义,把握材料内容的识记。

意义识记的优越性不仅在于它可以提高单位时间内识记到的信息量,还因为对识记的新材料进行有效的编码使识记材料不容易遗忘。

(4)意义识记要以机械识记作基础,机械识记要靠意义识记来帮助,如果能将机械识记的内容,认为地赋予其意义,就可以大幅度地提高识记效果。

v5、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根据记忆和遗忘的规律防止不必要的遗忘

(1)根据“遗忘曲线”采取及时复习的策略

(2)识记的方法,视听结合的识记比单纯感觉的识记遗忘要慢,用尝试重现的方法比重复阅读识记的材料要牢。

(3)根据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原理,利用好清晨和临睡前的时间。

(4)采取150%的过度学习,记忆效果较好。

(5)根据学习者能力、兴趣、需要、情感等对遗忘的影响,及时调整各方面的主观因素。

v6、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v

(1)创造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

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留给学生充分选择的余地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保持好奇心/解除学生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榜样的感染等(3)开设培养创造性地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头脑风暴法/直觉思维训练/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

v7、结合学生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活动的能力

v参考上述6以及人格心理的应用3作适当展开即可。

v8、根据言语感知与理解的特点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v要点:

(1)循序渐进,注意训练目的的合理性和科学的阶梯性

(2)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阅读技能(3)注重思维能力训练、(4)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构建宽厚的知识文化背景。

三、情感和意志过程

v1、情绪和情感的概念及其关系;

v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或者说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

v

(1)两者区别:

va从需要的角度来区分,情绪使与人的生理性需要相联系的主观体验,是人脑对生理性需要的反应.情感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是人脑对社会性需要的反应.

vb从发生的角度来看,情绪发生得早,是人与动物共同具有的。

情感得发生较晚,是人类独有得,是社会个体(即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得主观体验

vc稳定程度来分,情绪带有情景性,常在当时当地得情景下发生.情感也带有一定情景性,但是具有稳定性,长久性.如母爱,父爱;

vd从行为表现看,情绪是由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引起的,具有冲动性,直观性和明显的行为表现情感是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相联系,很少具有冲动性,而具有内隐性.

v

(2)两者联系:

情感是在情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情绪产生具有巨大作用,它们是同一种心理活动过程的两个不同侧面.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与情感相比,情绪着重描述情感的外在表现与可测量内容,而情感着重表现情绪的主观体验

v2、情绪与情感的种类;

v快乐、悲哀、愤怒、恐惧

v心境、激情、应激。

v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v3、意志的概念与特征;

v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行动具有如下的特征:

(1)明确的预定目标

(2)以随意运动为基础(3)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v4、意志品质。

v自觉性;

果断性;

自制性;

坚韧性

(二)理解

v1、情绪与情感的功能;

v

(1)情绪情感的动机作用。

v

(2)情绪情感的调控功能。

v(3)情绪情感的健康功能。

v2、意志行动的过程。

v动机斗争(注意理解趋避矛盾);

确定行动的目的;

选择达到目的的行为方式和方法;

作出实现意志行动的决定;

实现作出的决定。

(三)应用

v1、根据情绪与身心健康的关系谈谈如何调节人的情绪;

v第一,转移注意力。

如找人谈心、外出散步,欣赏音乐等等,都可以冲淡消极情绪的影响。

第二,提高认知水平,加强理智的控制,冷静分析,头脑清醒,对控制和调节消极情绪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三,情绪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而人的需要是和他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紧密联系的。

有了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就会提高思想觉悟和自我修养水平。

这样遇事就会看得远、不被细小的、局部的事情左右白己的情绪,就会镇静理智地处理问题。

第四,身体健康对调节和控制情绪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v2、谈谈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

v

(1)加强目的性教育,注意培养道德情感

(2)组织实践活动,以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3)针对各种意志特点的人,采取不同的措施(4)启发加强自我锻炼(5)发挥纪律对培养意志品质的作用

四、人格心理

v1、人格的概念与特征;

v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

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

v2、需要的概念;

v生理的和社会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

v3、动机的概念;

v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而不是心理活动的结果。

v4、气质的概念;

v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即我们平时说的脾气、秉性。

v5、性格的概念;

v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它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

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

v6、智力、创造力的概念;

v智力是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推理能力等等。

v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产生新认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v7、智力的结构、创造力的结构。

v智力的结构重点了解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说,瑟斯顿的群因素说,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论,卡特尔的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斯坦伯格的三元智力论。

v创造力构成因素

v1、素质因素:

由遗传得来的先天素质,主要指高级神经中枢

v2、智力因素:

一般智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特殊能力(各种专业能力)

v3、非智力因素:

动力因素(需要、期望、好奇心、求知欲、怀疑感,兴趣)/意志因素(自信心、独立性、钻研性、毅力、勤奋)

v1、人格的结构;

v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

v人格结构中的五个因素后来被称为“大五”(bigfive),强调该人格模型中每一维度的广泛性。

这五个维度因素是神经质(N)、外倾性(E)、经验开放性(O)、宜人性(A)和认真性(C)。

v2、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v1、生物遗传因素,

v2、社会文化因素

v3、家庭环境因素,

v4、早期童年经验,

v5、自然物理因素,

v综上所述,人格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

v3、需要的种类;

v根据需要的起源,可以把人的需要划分为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

v根据需要的对象,可以把人的需要划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v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v(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可称为缺乏型需要,

v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成长性需要

v5、动机的种类、功能;

v

(1)动机的种类

v按动机起源分:

生物性(生理性)动机:

(引发点是生理性需要),与人的生理性需要相联系。

/社会性动机。

(心理性动机),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心里需要)

v以动机内容的性质分(需要内容):

高尚动机/卑劣动机

v动机的维持作用时间和影响范围来分:

长远的概括的动机/短暂的具体的动机

v

(2)动机的功能

va.激发。

激发个体产生某种活动(动作),有某种动机的个体对某些刺激更易于反应。

vb.选择和指向。

动机使个体的活动针对一定的目标或一定的对象。

vc.维持和调节。

活动产生后,动机维持这种活动指向一定的目标,并调节活动的强度与持续时间。

若活动已达到目标,由动机来终止这种活动;

若未达到目标,动机就促使个体维持或加强这种活动,或转换活动方向,来达到这种目标。

6、气质类型的特点;

v多血质。

v胆汁质。

v粘液质。

v抑郁质。

v7、性格的类型;

v

(1)根据知情意三者在心理机能方面哪一个占优势可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中间型)

v

(2)根据心理活动的指向性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中间型)

v(3)根据个体活动的独立性程度可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v(4)根据人际关系划分为ABCDE型

v8、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v遗传,环境,成熟,教育这些因素是形成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人的性格是在社会环境中相互作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遗传有影响,但不如环境教育的作用

v

(1)遗传因素:

v

(2)家庭环境的影响:

v(3)学校教育的影响,

v(4)社会实践的影响

v9、智力结构的有关理论,尤其是多元智力理论;

v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霍华德·

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至少具备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自我认知智力,这一理论被称为多元智力理论(MultipleIntelligences)。

v其基本性质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其基本结构也是多元的——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

而现代社会是需要各种人才的时代,这就要求教育必须促进每个人各种智力的全面发展,让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张扬。

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特征:

1.强调多元性;

2.强调差异性;

3.强调创造性;

4.强调开发性。

v10、影响智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v

(1)遗传因素与营养条件。

v

(2)早期经验。

v(3)教育与教学。

v(4)社会实践。

v(5)勤奋与其他主观心理条件。

v(6)兴趣与爱好及其他非智力因素都是促进个人能力发展的必要心理条件。

v1、谈谈如何培养学生优良的性格;

v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遗传、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实践等,在学校教育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入手:

v

(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

(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5)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6)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v2、如何根据学生气质特征因材施教;

v教育者应根据学生气质特征因材施教,发扬气质的积极方面,克服其消极方面。

例如,对胆汁质类型的学生,要充分发扬他热情奔放、勇敢顽强的气质特点,克服其粗暴易怒的消极的气质特点;

对多血质类型的学生,要充分发扬他活泼、热情、灵活机智的气质特点,克服其轻浮、懈怠、见异思迁的消极的气质特点;

对粘液质类型的学生,要充分发扬他稳重踏实、沉着自制的气质特点,克服其因循守旧、固执拖拉的消极的气质特点;

对抑郁质类型的学生,要充分发扬他真挚诚恳、谨慎细心的气质特点,克服其孤僻怯懦、委靡畏缩的消极气质特点。

在教育的过程中,还应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气质特征中的长处和短处,明白都存在着向好坏两个方面发展的可能性,这样让学生在认识自己气质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完善。

v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v1、努力提供一个有利于儿童发展创造力的课堂环境,既不放任自流,也不是一切由教师说了算。

2、允许学生独立钻研问题。

3、当教室里发生未曾预料的事情时,教师要见机行事。

4、允许学生体验错误。

5、鼓励学生提出有见解的问题。

6、鼓励学生做以前从未做过的活动.7、与学生一起欣赏、评价别人的创造性产品。

8、不让某个学生的创造力受到其他学生的挖苦和嘲笑。

9、使家长理解和正确对待子女的创新尝试。

10、教师自己头脑中的新思想要充分地显露,要大胆尝试这些新思想。

v4、多元智力理论与新课程改革。

v

(1)陈述多元智力理论和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理念。

(2)多元智力理论不仅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而且为进一步推动课程改革与创新教育提供了新的实践支撑。

多元智力理论对新课程的实践支撑主要体现在追求平等、尊重差异和倡导合作几个方面。

(3)多元智力理论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

创设体现不同文化特色的学校环境;

将校本课程整合到课程中;

采用适合不同认知方式的教学方式;

在真实的情境中评价学生的发展。

五、人生全程发展

v1、人生全程发展的概念、人生全程发展观;

v人生全程发展是指个体从生命开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